黐手,是學習詠春拳術練習搏擊課程必經階段,目的在於訓練運用招式技巧及培養巧妙的反應,從而養成為自然反應的慣性動作。要達到優越的慣性自然反應境界,當然須要嚴謹地、按部就班地打好基礎。練習黐手,須分為單黐手、轆手、攻防、及自由發揮幾個階段,按次序的練習。有部份人士認為,詠春黐手是在橋手與橋手接觸後才獲得知覺,才有反應,才能反擊,因此,只要不與使用詠春拳法人士橋手接觸,黐手的作用便無從發揮。這其實是對詠春認識不深所產生的誤解。黐手並不一定需要與對方橋手接觸才能發揮感覺與反應。黐手的作用有多方面,各方面互相配合才能產生最佳的搏擊效果。黐手的練習步驟,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點:
1. 單黐手
2. 轆手,亦稱盤手
3. 攻防練習,亦稱雙黐手
4. 放鬆而不須用力之運力技巧
5. 培養來留去送,甩手直衝的自然反應
6. 感受和領略朝形、追形和對正子午線的奧妙技巧
1. 單黐手是學習詠春黐手的第一步,練習攤、膀、伏手法的攻防技術。一般初學者都覺得運用攤手、膀手時十分吃力,因要承受對方橋手壓下之力,用伏手才覺得在用力方面佔有優勢。然而,若練習攤手及膀手時能明白掌握運用圓形滾動的技巧,不但不容易疲勞,更可以令用伏手者感到極大的威脅;相反,如用伏手者能發揮應有技巧,又能令使用攤手、膀手者難以承受。這是矛盾問題,其實是善用者勝。
2. 轆手雙方以攤、膀、伏手法構成圓形旋轉,達到卸力、逼力效果,包括尋求化解對手壓逼力的方法,感受令對手腰馬浮動的技巧,培養肩膊關節在承受重力壓逼時仍能保持完全鬆弛狀態。因為,肩關節越鬆弛,滑動力越強,才能達到快速旋轉、達到產生牽引力及衝擊力的最佳效果。
3. 攻防練習在轆手過程中,可隨意運用攻防招式,分為:(a)小念頭、(b)尋橋、(c)標指三個階段練習:(a) 小念頭階段雙方進行定位的攻防練習,互相運用攤手、膀手、伏手手法,感應對方攻勢,作出適當的防守和反擊,如攤打、窒打、拍打、按打、一伏二……等手法。(b) 尋橋階段在應用尋橋手法時,首先應了解尋橋拳套的作用,練習尋橋的主要目的,在於將體重的動力貫於手臂上。因此,所使用的手法雖然與小念頭的手法大致相同,但是運用每一招式,不論進攻與防守,均貫以體重的動力,如進退、旋轉等,以加強手法的力量。(c) 標指階段標指是一套有極大殺傷力的拳套,因為標指手法能將體重勁力急速匯聚於攻擊點上,就算是雙方橋手接觸也可能受傷。友誼性質的黐手,為免有受傷機會,很少運用標指手法,應以口述示範作為練習。至於木人樁法,即是三個階段融合運用,以木人樁作為練習對手工具。
4. 毋須用力的運力技巧由於雙黐手練習時,對方的用力方向經常改變,自己亦應改變用力方向,肩與膝等各關節放鬆,利用朝形、追形、旋轉、進退等方法,對準對手中線,感受如何應用各種技巧才能令對手腰馬浮動,將所感受的最有效方法儲入腦意識中,成為潛意識的反射作用,便能發揮最佳的自然反應。
5. 培養使用來留去送、甩手直衝的自然反應要真正做到來留去送、甩手直衝這句詠春拳法口訣並不容易。假如從視覺上察覺對方橋手來則留、去則送,其實並沒有真正做到來留去送、甩手直衝,因為憑眼見後才作出反應是十分緩慢的,十之八九難達到目的。因此,要培養不以視覺而用潛意識的反射作用,成為自然反應,方能體現來留去送,甩手直衝的原意。
6. 感受和領略朝形、追形和對正子午線的奧妙技巧朝形、追形、對正子午線的作用,已在前面講解過,掌握得好之後,應著意感受和領略其實用價值和箇中技巧。此時自能對黐手的作用了解更深,也會認識到黐手真正的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