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梁贊與佛山詠春拳及古勞詠春拳

梁贊與佛山詠春拳及古勞詠春拳
  文/梁煥枝  梁贊宗師早期在佛山傳授詠春拳的弟子有陳華順(找錢華)﹑阮其山﹑吳少雷和其子梁壁。後來此拳在佛山地區盛行﹐人們習慣地稱爲“正宗佛山詠春”。耳順之年(50來歲)在一次算命問蔔中﹐算命先生對梁贊說﹕“到60歲你會有大病之災”(當時人們比較迷信)。梁宗師思鄉心切﹐決定返故鄉廣東鶴山古勞村養老。其間又把詠春拳傳授給鄉親兄弟﹐此時宗師把一生技擊的精華和詠春拳的全部內容變爲對拆﹐又把長﹑中﹑短手和肘法的技擊散手加入﹐刪去全部套路練習﹐而以技擊心訣代之(“來留去送”即小念頭技擊要訣﹔“你要上我要下﹐你要下我要上”即尋橋要訣﹔“高接低攀”即標指技擊要訣)﹐並將要訣融合到對拆和技擊之中﹐將詠春拳的拳理拳法高度概括﹐使學者易於掌握和理會。  聽老一輩古勞弟子說﹕宗師教授的時候只說此拳是“榮春”(即詠春拳﹐古勞鄉音把“詠”念作“榮”)後人把他叫“古勞詠春”。古勞前輩認爲本拳同佛山教的詠春拳技法一樣﹐只是多了跟手技法的長手和肘手﹐熟練後可破本門的中橋短手和適應各類拳的打法。所以古勞詠春拳在技擊訓練中重於長手靈變。肘法是梁贊宗師秘而不傳的看家本領﹐一般弟子難以學到。拳中﹐叠掌﹑八卦﹑騰馬標指﹑攔撐掌﹑三板掌﹑勾手斬喉﹑十字四門虎尾捶﹑大膀掛捶等都是長手動作﹐而跪馬標捶﹑二龍掙珠等都是低樁技法。拳中要求每個散手動作都要練至靈變。初練時要求一絲不苟﹐動作按要求準確無誤。實踐中有上下﹑斜橫﹑高低﹑左右﹑內外之靈變。又要長﹑中﹑短(肘)之適當配合及拳﹑橋﹑掌﹑指﹑膀五大行。拳有日字鳳眼捶﹐“發瘋手拳”和平頭拳﹐掌有勾﹑攔﹑伏﹑攤﹑拖﹑抓(拿)﹑攝﹑刁﹑撐﹑鞭(背掌)﹑切﹑橫﹑掩(底掌)和臘蹄手等。橋有粘管(留)﹑放(送)﹑彈擊﹑迫制﹑截擊﹐又有拖﹑碾﹑壓﹑揪等。指有標﹑插﹑扣等。膀有中膀﹑大膀﹑鶴膀等。若結合散手練習約七十多個動作﹐再細分下去則上一兩百個動作。故之習者無需去追求動作多少﹐真正掌握本門功夫的人出手隨便一個動作可及。  梁贊宗師在古勞鄉傳授此拳的第一代傳人是黃三公(封建時代鄉人稱前輩不言其名﹐只稱輩份﹐故其真名難知)。黃三公是古勞鄉人﹐只有七十來市斤﹐身材細小。黃三公得其真諦後﹐經常與人切磋﹐未輸一次(包括詠春拳一些高手)。黃傳與古勞鄉人﹕馮廉﹑八叔﹑“古勞交“﹑“大只南”四個結拜兄弟和馮廉之堂弟馮朝振﹐至今爲止古勞鎮(過去是村) 懂此拳的前輩只有八叔一人。時下七八十歲高齡﹐現在本鄉只傳一弟子古某某。馮廉已故﹐五六十年代他到廣州大新路開飯店兼醫跌打﹐晚上教徒。在廣州馮廉第一個徒弟是趙赴繼﹐其徒弟中能學全此拳的只有馮之女婿陳兆全師叔和吾師趙赴繼和其子馮生三人。兆全師叔又在廣州泰康路宅內秘傳親友不超過十人。兆全叔學得此拳後如獲至寶﹐三十多年來不停教徒研練﹐又常與同道切磋﹐算是當今本門的佼佼者。趙師一直與他有來往。趙赴繼則在廣州北郊故鄉傳其老襟(連襟)梁煥枝等﹐到此爲止的門徒應是本拳的第四代。馮生現在香港九龍以行醫跌打爲業﹐他的徒弟多是香港特警。“大只南”﹑“古勞交”有否傳人不甚清楚。馮朝振則在香港發展。1999年末《廣州日報》首報道馮朝振重返宗師梁贊故居的新聞。報道中說﹕“梁贊是詠春拳的一代宗師﹐現在﹐詠春拳在全球63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協會﹐中外習者多達100多萬人﹐著名的歷史人物黃飛鴻及李小龍都是詠春門徒。梁贊故居已成爲全球詠春門徒的聖地之一。”  古勞詠春拳主練對拆法﹐只有習者真心堅持訓練三五年才可達到技擊時自然靈變。並要在實作訓練中不斷加強悟性﹐充分明白本拳的理和法。滿師後還要與同道友好地切磋﹐從中提高自己的實戰能力。本拳雖主張以技勝不以力勝﹐但功底平平﹑勁力一般者在技擊實作中其技亦難發揮出來。(人曰﹕一力壓十技﹐即這種情況。)相反只重勁力的發放而不重視靈變的技術﹐技擊時也不會順達。(人曰﹕藝高人膽大亦是這個道理。)平時只注重進攻而不顧及防制把力練至超負荷﹐雖有相當威力﹐一旦遇防守型的高手則失去進攻能力。所以作爲一種防守型的拳種﹐在練習時一定要先練熟防制手法﹐再練進攻。表面看來古勞詠春拳好似把防制的練習放在第一位﹐其實防制與截擊是合一而練的。通過對拆中的攻防訓練﹐使勁力貫穿到每一個動作之中﹐練就適應實作技擊的靈勁﹐這種靈勁能軟能硬﹐出於自然靈變。聞古勞詠春拳前輩說﹕梁贊宗師學得詠春拳後﹐隨父在外經商﹐每天早晨在客棧中練拳。當時有一女子在旁暗觀之﹐高呼﹕“好拳”﹐並對梁贊說﹕“你的拳雖練得好﹐但馬步欠佳。”續一躍跳上八仙飯桌﹐兩隻小腳(古時女子包腳)分別踏在兩個小茶杯上﹐命梁贊攻之。梁不服而多次向其發起進攻﹐均被女子巧妙閃開而被擊放之。梁宗師心服口服拜倒請教。從此宗師把原來詠春拳的步法改爲現古勞詠春的側身馬和三角進退馬以及“還回腰”﹐這樣技擊時能攻能守﹐打人如走路﹐靈活多變。所以古勞前輩十分重視本拳馬步﹑身形的訓練。  在古勞鄉梁贊宗師把原來的“六點半棍”的精華部分縮爲“三點半棍”加入“猴子棍”法和“美女撐舟”棍法﹐使棍法按照本拳緊逼﹑貼身快打的宗旨運用(馬步身形合一)。又把“八斬刀”法用於雙鐵棍上(又曰﹕鐵筷子)﹐技法融於本拳之中。(主要是方便日常應敵)梁贊宗師還把班中跌打醫術傳與古勞弟子(吾師趙赴繼亦有本門的跌打秘笈)﹐故古勞前輩都懂跌打醫術。  古勞詠春拳從對拆訓練到技擊實作都是以雙人對練。這種對抗性的訓練除練就本門靈變的實作技法外﹐免不了還經常挨打受放。前輩認爲活樁比打“死樁”好﹐故本門無木人樁的訓練。我在二十多年的研究中發現﹐本門的拳理拳法和宗旨與內家拳中的太極﹑八卦﹑形意﹑大成拳十分相似﹐只不過是訓練的方法有所不同。在實作中使我認識到﹕在拳術對壘中﹐有二種不同的打法﹐即不接近距離﹐不主張粘迫和防守的先發制人的打法﹐技擊中拳腳並用﹐快速有力並預先想好動作組合進攻。這種打法在掌握本門控制能力後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制打合一方法直取則可。重點是﹐對方微動即至﹐迎面而轉我順人背﹐佔位制迫發整體力。力弱者可側身入偏門﹐避其銳氣順其來勢發﹑放。而另一種則是內家拳中的迫身進攻﹐粘﹑隨﹑擊﹑放的打法。這種打法其控制防守能力十分強﹐能自然還原。本門只有具備深厚的功力才能不輸。所以古勞詠春拳十分重視對拆黏手訓練的靈變和功力。故之語拳重黏手。對拆主要針對後者而練的。而對付前者只要在本拳散手動作中揪出一個或數個適合自己用的手法﹐從中練至極端再結合本門的步﹑身法和制點﹐則可應付之。十多年來在我接觸的幾位詠春派“高手”中﹐平時只重套路練習和技擊動手的打法﹐卻無黏手中的自由對拆訓練﹐不達靈變﹐但亦懂落點迫制﹐只能把套路練習中的勁力運用到散手進攻中﹐遇前者對手往往輕而取勝﹐自以爲是﹐無奈與本人切技﹐雖其年齡比我年輕﹐體力比我強卻受制﹐無法施展。此爲學技不全﹑不精之故。  本拳是在具備各種對拆訓練的內勁條件下﹐以散手動作發勁。發力有寸勁﹑撐勁和彈勁三種。寸勁﹑彈勁都要與撐勁合一而發。被擊者似穿心透背而被放出(這種勁李小龍在截拳道中已重點提及﹐是他悟性過人而創的)而本門自梁贊傳下來就有。三種發力可以通過意念加實作而成。又可以有機地配合打紙打蠟燭等而練﹐練時一松一緊﹐意氣達於手﹐做到內氣能留能放﹐綿綿不斷。發力時﹐以鼻呼吸﹐氣沈丹田﹐呼氣發力﹐全身始終保持蕩蕩不息之內氣。本門訓練時間較長﹐無三﹑五﹑七年不得其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