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黏手

黏手(指黏橋黏打)是詠春拳較高級的階段;一般離橋黏打練一、兩年即可與同門或非同門的人進行比試,因離橋搏奕雙方橋手不是很緊逼,可發相對的長勁。但黏橋就不一樣了,雙方距離貼近、橋手互纏而緊迫,不但要鬥身形、尺寸、手步腳法,還要鬥腰馬、誅力、短勁和寸勁等,且距離太近,眼睛只是判斷方位的工具,不能作為判斷對方變化的依據。判斷敵方招數只能依賴橋手作動時皮膚及肌肉神經線的信息反饋。詠春門稱之為「知覺導向」,沒有紮實的基本功、一定時間的對練、相當的勁力和變化是不行的。故詠春門有句話「學詠春,非是四、五年不為功」,其意是沒有四、五年的勤學苦練,不可能有較好的武功底子和技術,所以很難稱得上是詠春拳的好手。

以上是在下於廣州詠春拳會十七週年慶典演示的一段黏橋黏打(黏手),拳訣云「打人容易放(跌)人難」;因打人盡可採取一切可以採取的手段,將目標對手擊垮,包括將其重創或用更加極端的手段。放人則不然,其目的是將對手擊敗而不受傷或不受重傷,即不傷人而屈人,令對手折服。行家比武不同於仇殺,大多沒有根本的厲害衝突,沒有必要成為勢不兩立的對頭人,甚至可能還是神交的朋友,或切磋後成為好友。能傷人未必能放人,但能放人則必定能傷人,故放人比打人更高層次。功夫不是較深的朋友應該注意,不是什麼對手都可以放的,放人的功夫一定要比被放的高,諸葛亮如不是高出孟獲很多,那來七擒七縱?

詠春拳的跌放很豐富、很巧妙。以上用了埋膊、內扣頸、抽手、殺頸、攻膀、腿擊等六種不同的跌法;並使用了角、彈、膝、圈、穿心、虎尾等六中腿法。為了讓不太熟悉詠春的朋友對詠春拳有更多的瞭解,在下將此六種不同跌法分期向喜歡詠春的朋友逐一介紹。

一、埋膊:
埋膊放人是一門較高的技巧,因實戰應用往往是雙方的距離在20來公分以內,即雙方用手攻防已十分困難。在對搏中至對手於如此距離而陷於被動並非易事,除平時需訓練有素外,應用中時機的把握十分重要。如圖:
當對手捺我(左手)外廉時我抓緊時機——右撘手反捺左鏟底橋——右上掌埋身壓縮對方反擊的距離,至己於更加安全的位置——將勁運於肩,不失時機地向對手中胸中軸線(中線)靠去;只要適時運用,對手不跌也難。

關於訓練與黏手(實戰)馬步的異同等問題
其實這問題對於功夫有一定深度及臨場搏擊有一定經驗的好手並不難答。訓練是實戰的基礎,但訓練不等於實戰,有相當一部分技術動作訓練與實戰並不完全一樣。例如基礎的三星拳、偏拳每一拳的收拳都要收到胸側乳旁的位置,是發好短勁、爆發勁的必由之路。但實戰應用,不論高手低手,拳均收到胸前,這是必須的。如有人實戰中將拳至於胸側乳旁的位置我相信大多數都會說他是個不會實戰的外行。又如木人樁,因樁是死物,玩攔手衝拳是其攔手必然偏低,玩耕手其下耕之手必然偏高,如實戰應用中某位『高人』敢以木人樁中攔手的高度去接攻擊自上路的擺拳,那麼他一定會變成『玻璃頭』。
詠春拳訓練時要求馬要低、膝要鉗,這是為了養成重心向下的習慣。練拳有年的朋友都會有這個感覺,無論是行著、站著、跑著,其身體重心都會偏於腰以下,就是走在濕滑地或踩著香蕉皮、西瓜皮也不容易摔倒,即馬步有了一定的根基則無論是站是蹲,馬是高是低都有一定的穩定性,這就是傳統功夫扎馬注重穩固下盤的妙處。
實戰中,低樁馬較為穩固,但馬步的運作及腿法的應用受到較大的約束,欠靈活性。傳統功夫中詠春拳的實戰是以高樁高馬、步法腿法靈活見稱,有些朋友在應用中不能發揮其步法迅速多變、善起近腿、裙低腳等特點是其還未理解詠春步腿心法(內涵)之故。大家不妨看看李小龍的視頻,其馬步也是以高樁馬為主;傳統的蔡李佛、北少林等拳亦是高樁活馬見長;散打、泰拳就更不用說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