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8日 星期二

陳汝棉之孫陳國基《先有陳華順 後有李小龍》

陳華順墓地受到政府保護
一提起順德武術,只知道均安的李小龍,卻不知“永春”是什麽?陳華順是誰?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尋找陳華順的宗祠、墓地,採訪他的子孫後代、再傳弟子,漸漸地,一位永春拳宗師的高大形象就越來越豐滿了。 陳華順是順德杏壇人,可記者進入杏壇東馬寧,逢人便問,人人都說不知道。好不容易找到一位“永春拳”再傳弟子,經他指點最後又找到陳華順的嫡系曾孫、移居香港多年被同門推爲永春拳掌門人的陳國基,通過陳大師的敍述,讓我領略到宗師的風采。

身高肚臍深力大無窮
陳國基說,有許多小故事,可以說明他曾祖父陳華順確實力大無窮。陳華順身材高大,超過1.9米,肚臍眼很深很大,放3個小梨子都不會掉下來。十多歲到佛山米店打工時,200斤一包的大米,人家肩扛背馱,而陳華順可以隨便抓起來丟給放大米的工人。四十多歲開“公和”找錢店時,兩個裝銀子的火水罐,每個超過100斤,陳華順一手提一個,平舉起來任意走。也就是從那時起,他有了一個外號“找錢華”,後來找錢華的名氣遠遠大過他的本名,以至於代替了他的本名。在杏壇自家門口,有一條小湧,找錢華背向小湧站成馬步,4個青年用木棍頂住他的肚子,他承諾,如果能把他頂到湧裏,他獎勵白銀10兩,結果4個青年不但不能頂倒他,反被他頂翻在地。8個人用牛頭繩拴住找錢華的大拇指用力拉,找錢華卻把他們拉得趴下。找錢華用拇指和食指摁住一疊錢幣,兩個人用繩子拴住錢幣拉,竟然拉不開一個錢幣。每說一個故事,陳國基都爲記者做一個示範表演,耐心解說,令人不得不歎服找錢華力大無窮。

得贊先生衣缽真傳
陳國基是永春拳掌門人,坐在旁邊的同門弟子肅然起敬,但記者只感覺他的平易近人,風趣幽默,他喝了一口茶,繼續說故事。經過幾代,永春拳傳給黃華寶、梁二娣,兩人又將永春拳傳給佛山梁贊(外號贊先生)。陳國基的曾祖父陳華順自小在佛山打工,聽說佛山贊先生是永春拳傳人,他在佛山筷子街杏濟堂授徒,陳華順常常從門縫裏偷學,贊先生發現了卻沒有點破,經過幾個月的考察,贊先生被陳華順的誠心所感動,認爲他是可造之才,正式收他爲門徒,由徒弟李華(外號木人華)代教,這時陳華順已經39歲。一年後,李華病終,贊先生給陳華順親自教授永春出世拳棒。陳華順得贊先生衣缽真傳,成爲首徒,同時還從贊先生那裏學得醫術,贊先生外出,他坐堂替百姓治病。

與黃飛鴻切磋武藝
陳國基說,根據家史記載,陳華順和黃飛鴻切磋武藝,有過精彩的故事。一天,黃飛鴻帶著兩個徒弟想找贊先生比武,當時比賽的規矩是首先比橋手。贊先生個子較小,自認爲橋手難勝,而黃飛鴻也不認識贊先生,所以贊先生叫陳華順代師比武壓橋,陳華順使盡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黃飛鴻橋手壓倒,接下來比手法,陳華順又以內廉穿心掌、雙飛蝴蝶掌打敗黃飛鴻的羅漢十八掌之鐵閘關門。陳國基一邊說故事,一邊爲記者表演蝴蝶掌,他說用這種掌可以遠距離攻擊對手。三個月後,陳華順又以六點半棍伏黃飛鴻的八卦棍。這次比武之後,黃飛鴻才知道他是陳華順,由此陳華順聲名大振。陳國基說:“這些故事都有詳細記載,前輩們切磋武藝,共同提高的精神令人景仰。”

徒弟是李小龍的師傅
得真傳師終三年後,陳華順轉開崗瓦店並收徒教拳,除傳授給兒子陳汝棉和兒媳黎妙顯外,還有弟子雷汝濟、陳錫侯、吳仲素、吳小魯、黎厚培、何見、陳孔大、何漢侶、葉問等9人。永春拳有三套刀、六套棍、十二套拳等功夫,但佛山弟子大部分隻學得兩套半功夫,原因是他開崗瓦店,白天做生意,晚上秘密教武,而店內地方狹窄,只有一條過道。所以當初,他的弟子只學了小練頭(半套)、尋橋、標指共兩套半功夫,但學四門(半套)需要四個方位的空間而無法學。等到後來條件好一些,陳華順已年老血壓高,行動不便,弟子們終不能從師傅那裏學到全套功夫。只有兒子陳汝棉勤奮好學,有“兩廣陳汝棉”之稱,身手與父親相似,且陳華順經常回杏壇,所以他把贊先生秘傳功夫多傳給兒子。陳國基補充說:“功夫傳給兒子是天經地義的,但他並不是不傳給其他弟子,實在是條件所限。” 葉問是陳華順最小的徒弟,當時還只有13歲,他帶一對翡翠玉求師學藝。但陳華順年老,葉問的功夫很多是從師兄陳汝棉、吳仲素那裏學得的。葉問後來成爲功夫之王李小龍的師傅,這樣說來,陳華順還是李小龍的師公。 陳華順教徒弟很嚴格,凡學本家派的弟子未滿3年爲重由,3年苦學爲弟子,6年爲次教,9年爲坐教,10年苦學經師傅同意,方可收徒,而所學之人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品德善良之人。爲了說明這些名稱,陳國基非常認真,摸著頭腦想了又想,生怕出錯。
“永春拳”的由來
“永春拳”由來有不同的傳說。陳國基說,相傳,福建少林寺繼承嵩山少林寺衣缽真傳,尊至善禪師爲先師,以三德和尚爲入室弟子兼三十六機房總教練,教習全寺僧人,受壓迫的窮人也紛紛向學。西元1795年,帝以賜禦酒爲名追剿少林弟子,將福建少林寺燒成一片瓦礫,只剩下永春殿后座一角。至善禪師、洪熙官、黃坤三人當時雲遊兩廣,倖免於難。至善禪師隱藏異鄉,總結種種象形姿態,獨創出世拳術,爲紀念永春殿和三人逃生,故把這套拳術取名爲永春拳。儘管永春拳隱藏于紅船班內,官府還是發現永春拳仍是少林拳,因而繼續圍剿,於是“永春”又被改名爲“詠春”,實則換湯不換藥,直到清末才正式複名爲“永春”。
陳華順把永春拳嫡傳兒子陳汝棉,陳汝棉一向在佛山開館授徒,抗戰時於六都、都城及廣西梧州等地授徒,並將功夫傳給兒子陳家燊、陳家齊、陳家廉,陳家燊、陳家齊沒有後人傳授,陳家廉傳兒子陳國祥、陳國基、陳國超、陳國良及弟子梁健養、陳培、陳松、黃仁智、梁章潛、譚煥標等,所以永春拳在杏壇較爲流行,杏壇永春拳成爲正統永春拳,而陳華順也成爲永春拳一代宗師。他的墓地坐落在杏壇東馬甯陳氏宗祠附近的馬寧山上,背靠青山,面向村莊和大海。由於他在海內外的巨大影響,每年世界各地的同門弟子和武術愛好者來杏壇尋根、參觀,其墓地已得到政府的重點保護,在順德史無前例的殯葬改革中,特別予以保留。 陳國基先生既是永春拳掌門人,在事業上又有多元化發展,十多年前移居香港。他懷著對先祖的無比崇敬,繪聲繪色地敍述著陳華順的故事,在他的腦海裏藏著一部永春拳的歷史,因爲他自幼跟隨父親陳家廉,耳聞目睹,遍覽家書,“三天三夜,我也說不完,”陳國基說到這裏,記者看下表,已是深夜,五六個小時訪談,也許只能聽到歷史的點點回音。在武術文化節即將來臨之際,許多人士紛紛尋訪陳華順後人,陳國基應接不暇,但他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只想同廣大熱心讀者和武術愛好者分享先人的精神,希望繼續發揚武術國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