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黃淳樑師傅細述詠春腿法的珍貴文憲

黃淳梁師傅在一本武術雜誌上發表的文章,是少有細述詠春腿法的珍貴文憲。
當中我們亦可以看到黃師傅的搏擊哲學,甚值細味。
一般練武人士多以為詠春拳是不注重腿法,甚至沒有腿法,這是很大的誤解。其實詠春拳在搏擊中無論進退,都是坐後馬的,換言之就是將重心放在後腿。所以在任何時間都能將前腿或後腿出擊,其實早已做好腿擊的準備。通常來說一般性的比賽,只能說是有限度的觀摩遊戲,由於發展體育,而不想過份傷殘,所以訂下很多規則,如配戴拳套、不准攻擊眼喉下陰、或者擊倒不能再作攻擊等等;全部以符合體育精神為原則,所以搏擊術就受了很大的限制,不能全面性發展。

練武宗旨 制敵求勝 弱肉強食 實無自衛
其實一個人學武,宗旨不外克敵致勝。在千萬年來都在弱肉強食中求存,你不能致勝的話最後就是一個「死」字。若說要逃,也未必能夠永遠好運,根本就沒有什麼規則範圍。譬如你有牙齒,假如敵我在生死存亡的時候雙方糾纏,為什麼你不向他的喉部咬去呢?那也是一個求存之道。在通常比賽進行中,規則是不容你這樣做,甚至在私人的比武中,由於自專心及虛榮心的作祟,使你不屑這樣做。其實攻擊敵人最脆弱的部位,作用就是保護了自己。很多人說練武的宗旨是強身自衛,那是自欺欺人之語。要強身不一定要練武,大可以練游泳或跑步;若遇上敵人,更可一跑了之。環觀今天的世界,各國擴展軍備,美其言的自衛,甚實哪一件不是殺人的呢?譬如阿富汗對著蘇聯,它何嘗沒有槍炮呢?但是質不夠人精,量不夠人多,它能談自衛?所以乙打不過甲,對甲來說就沒有自衛這回事。乙對甲要自衛,先決條件就是能提出同等的殺傷(力),甚至更超越。到這個時候,只要你不犯人,但也無人敢犯你才是最佳自衛!縱觀上述的理由,只要它是有理的話,自衛術就是攻擊術。話再說回來,真正的武術,非但不是將運動範圍推廣,相反(卻是)將運動範圍縮狹,將不適宜於攻擊的動作在去蕪存菁下盡量刪去,盡量將運動範圍發展到尖銳化,作成致命一擊,做成我存敵亡。在這種情形下,很容易忽略了身體某些肌肉,所以在強身方面不一定比體操好,也不一定比游泳好。練武時,強身只不過是副產品而已。
  擂台比賽 不宜詠春 規則所限 發揮困難
詠春拳就是一種講求效率的攻擊術,但用於比賽並不相宜。譬如詠春要求搶最短距離,所以中線及直線發拳,(但)在敵我四隻拳套所阻的位置內,確很難很難發揮。況且詠春更講求在得益情形下(失形)不予敵人喘息機會。但在比賽時公證一定會將之分開,言之就往往喪失了既得的利益;尤其是在東南亞及星加坡的比賽是不准攻擊頭部,而詠春則認為頭部比較脆弱,故多從中線攻擊頭部?在這種比賽,則吃虧更甚。
  先行練手 造成錯覺 其實並非 不善腿擊
回說詠春的腿法,真是很少人可以練得好,而並非詠春不善(擅)腿擊,通常是由於程序的觀念做成。一個人在搏擊中,雙腳是不斷維持重心更配合進退。尤其是在近距離搏擊中,雙手可以不斷防守及攻擊,雙腳卻只能作適應的襲擊,一般都認為用手的機會較多。所以先盡量練手的反應,雙腳多用來配合雙手的攻退。
  起腳之時 並不提腿 縮短距離 減反作用
但一般練武的人,他們的要求及恆心是有所不同的。一些人為練到稍可應付普通情形就心滿意足,或打過一架得到甜頭,所以在未練腿法之前就中斷練習者為多;能夠一口氣練上一兩年以上的,實在為數很少,所以詠春拳便被人誤解沒有腳的錯覺。而且在比賽中詠春的腿法亦是切切實實的不適合。如圖1、2,於起腿時並不提腿。若是提腿則如圖中的線1,從地面提起卻走了九十度角,無論如何都走多了很遠的路,(因)它全條路線是兩條邊的和。況且它的反作用力全集中於自己的(腳)部,往往(雖)擊中敵人也會令自己有站不穩的毛病。在這樣的情形,出擊的力度亦因而減輕。


  圖1、2:攻擊路線


真正的詠春腳法是並不提腳,(而是)如圖1、2中的線2,乃從地面直接踢上,它是走三角形的斜邊,無論如何總比其餘兩邊的和為短。而它的反作用力是地面承擔,所以出擊的力度應比較強。從這樣計算無論如何總是化算很多,因為它行的路線由下而上,第一站先經敵方的腎囊,在克敵至(致)勝的要求下,確從最高要求著眼;但在比賽規則下,它是會被判離場甚至承擔法律後果,所以一般拳手為了適應比賽規則,往往將詠春腳法的線路改變,甚至違反了詠春的拳理,做成非驢非馬的怪招。我記(得)幾年前在日本看一場踢拳道的比賽,是日本佐佐木小次郎對泰國一位五屆冠軍。當時日本的拳手很習慣用腿擊敵人頭部,但由於泰國拳手的經驗豐富,每當起腿的時候,他必定從中路發腿攻擊對方的腰腹,由於這樣卻給了敵方很大的威脅。因為他走的路線較短,所以令對手失去了腿擊頭部的打法,盡量爭取點(數)而取得勝利。



  圖3:中線正身腳
圖3是詠春練樁的腳法之一,通常都稱之為中線正身腳。它走的路線如圖1、2一樣,一般性都在近距離與敵人正面接觸的時(候)施展的。如圖3A,與敵人拳來腳往的時候,乘機施以下陰或腹部的襲擊。



  圖4:敗形腳(一)
圖4是承接圖3的餘勢,如圖4A,假如敵我功力悉敵的時候,敵人十分乖巧,並不消我的來腳,(若以手消來腳的話,我卻能空出雙手攻敵),只施(拖)帶使我失去重心,則我的腳亦不能發揮同時敗形,側面破綻大露。在這種情形下我只能將被拖帶的手變為膀手,將拖引的力度化解,同一時間將已出的腿變為斜斜向下照著敵人的足脛或背部削去,全部動作皆同一時間完成,(這)當然是要經過長時期的反應練習。



  圖5:側身踢腿
圖5是詠春的側身踢腿,用法見圖5A、B、C。假如敵人的橫掃腿法向我腰腹以上攻來,或來勢甚勁,而我又想同時攻敵,自然不思後退;所以我上手施以膀手及攤手,整個動作稱之為「滾手」。因為滾手的形狀,將手及肩膊做成一個圓形,而圓形是可承擔較大的力度及較容易將來力卸減;於同時發腿(攻)擊敵方站立的腳。因為消打都是一個動作,敵人難能(以)知道,也實在不容易化解;況且他全身的重量集中在站立的腳上,在這個時間受襲,傷害往往會較重。



  圖6、7:踩腿與敗形腳
圖6一般都稱之為踩腿,用法見圖6A、B、C。若在敵我手部接觸時,敵方向我用力迫來,我則乘勢將之拖引使對手失形,趁機向他膝部踩去。
圖7一般稱之為敗形腳,而亦是較難練的一種腳,是處於劣勢下運用,所以難度較大。見圖7A、B、C,假如我已踏前腿,而同一方的手為敵所拖帶,引至(致)重心傾前,或由於勢猛,不能中止,當然最好是乘勢撞向敵方身體,以彼之力攻彼之身。但世事未必盡如人意,而己又先踏腳於前,重心較容易失落,敗勢既成,總得想辦法挽(挽)回萬一。見圖7C,當敵勢拖帶太猛,而我又不能緊纏敵手,很容易受離心力的影響而向外仆跌。(但)若我能緊纏敵手,則做成互相牽引作出弧形運行,但人的手的長度是有一定,當勢去盡就會產生反迴旋的力度,這敗形腳就趁這個機會使用。



  結語:
今我將詠春的腳籠籠統統的介紹,當然不能使人深切體會,除非是對詠春拳理已有點心得。正如我以上所說,如圖7的腳法很難在擂台上看到,除非在一般打架環境。因為擂台上雙方都帶(戴)上拳套,對手不容易將你拖成這樣狼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