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0日 星期四

口訣

口訣: 耕攔攤膀,黏摸蕩捋;推托拉按,纏撞掛漏,曲手留中,來留去送、甩手直衝。按頭起尾、按尾起頭,按中間飄膀起。敵移動、重心空,手黏手,無法走。大閃側、小俯仰,小閃側、大俯仰,審勢牢記。二橋上勢,里廉必爭,明動靜、知歸去、知進退。一拳一掌、一馬一步,步要輕靈、馬要穩。腰胯動、橋不動、橋動腰胯不動。 步法:、針、彈、踢。腳法:寸、拐、撩、摋、踩。


葉問宗師並無歌訣留下。口訣來留去送,甩手直衝。 撳頭扢尾,撳尾扢頭,中間飄膀起。 朝面追形,追形不追手。 力由地起,拳由心發,手不出門(手不離午)。 避實擊虛。 畏打終須打,貪打終被打。(不畏打,不貪打) 正身子午,側身以膊(為子午)。 轉馬手先行。 留情不出手,出手不留情。 傳統教授程序詠春拳實而不華,不重花巧。此拳講求反應敏捷,注重技巧而非力量取勝。由淺入深。只有三套拳,最初習小念頭古稱三拜佛,樁馬為拑羊馬。即有尊祟佛山為祖廟(起點),控制廣州(羊城)之意。請參考大成國及李文茂條目。清庭火燒佛山瓊花會館後,整套拳術(以梅花為標誌)被禁。秘傳至梁贊時,稱詠春拳。三拜佛改名小念頭。

『小念頭』是詠春派第一套入門套路。有念頭正,終生正之意。 全套拳由開馬(二字拑羊馬)起,至全套完結,全身(除手部動作外)都不動。頭要正(頭上頂眼平視),身要正(挺腰背),馬要正(挺肛拑膝)。全身其他肌肉放鬆。呼吸自然。主要練習摏馬穩定,腿部(特別是大腿內側四頭肌)和手部(肩部手後三頭肌)之伸展肌的肌鍵伸展,手部關節活動。及手部動作之標準位置。《念頭主手(守)》。練習要求:登頭平視,沉肘落膊,拑膝挺肛,腰胯相照,氣守丹田,輕鬆隨意。手由心發,點點皆清。正身子午,手不出門。 念頭雖小寓意深,道法自然意隨心,立身處地守中正,覺悟修身佛性生。〈人性可鍛〉〈佛心達化〉〈仙意通玄〉 〈至善至善〉

坐馬二字拑羊馬〈二字拑羊,馬開步半〉適合徒手拳擊適合短兵器,八斬刀古已有之,與四平大馬同源同宗,其次序:—1、 開始—收拳曲膝2、 一步—一字平肩,腳跟相會,腳尖向外,成一字形。3、 半步—二字拑羊,腳跟外輾,成入字形,腳尖劃短,腳跟劃長。四平大馬適合長兵器,六點半棍4、 半步—三輾外八5、 原步—四平三正開拳小練(箭,戰), 念頭(小念頭)伊始, 一步一拳, 拳由心發 ····集之成拳。

尋橋詠春拳第二套套路,屬中級套路。練習步法及撐腳,配合之前學的手法,便可尋找敵人之橋手了。步法包括子午(180度)轉馬,側身(45度)轉馬,側身上馬,正身上馬,退馬,退步轉身馬。撐腳包括正身撐腳,側身撐腳和轉身撐腳。《尋橋主腳》。練習要求:正身子午,側身以膊,朝面追形,以鼻為準,上步轉馬,膝拑步中。黐手是詠春拳獨有之反應練習方法;更加是接近應用之互動練習。最終練習至應用之手法〈來留去送,甩手直衝〉〈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練習程序黐單手(正身二字拑羊馬) 黐單手(轉側身馬) 盤(雙)手(正身二字拑羊馬) 過手(步法,身法) 甩手(步法,身法) 標指〈手不出門〉詠春拳第三套套路,屬高級套路。以開馬後第一個動作命名。為最高深之套路,只教授與品格良好及達到標準之入門子弟。《標指主攻》。標指圈腳之後,練習腳法。腳法包括坐馬能練腿力,步法使之靈活平衡之外,練習以腳攻擊及保護自己。木人樁法隨後學習116點木人樁法。木人樁是以木材製造之武術器材,有樁手及樁腳之設置。容許少量活動(彈性)。當作模擬敵人錬習。鍛鍊手部接觸部分之剛強性,全身整體活動性。步法之靈活性。六點半棍法同時習六點半棍法,以增加臂膀之力及標馬穩定。六點為:上中路之枕、攤(挑)、槍(標)、下路之掃、撥、(彈)冚及加上半點摭攔。八斬刀由八路(段)組成。無甩手反刀之危害自身動作,為時人偽作。只傳與心地善良之入室弟子。其刀形類似與林則徐在廣東操練水勇所用之雙刀。在埋身肉搏戰時,專門對付當時(鴉片戰爭)英軍裝上剌刀之長槍。後來大平軍及大成國之軍員亦有類似兵種。由於當時未有足夠之槍械火器,故特別適合用於小形艦艇兵員。練習器具木人樁:樁上有三支「倒品字形狀」樁手,一支弓字樁腳,供練習者熟習拳法。 八斬刀:比蝴蝶雙刀短,長過手睜二吋(包睜),護手有倒鈎反上,刀背較厚,利於斬削。 根據一本由『馬士·賓漢』著的鴉片戰爭紀錄《英軍在華作戰記》中描述:-「林(林則徐)正忙於訓練三千個兵丁,其中三分之一是雙刀手。這種雙刀有二尺多長,刀鞘看起來很笨重,刀柄護手反上略彎如鈎,長約二寸。雙手持刀,刺擊削切,揮刀飛舞,上下左右,同時並呼喊叫駡,面作惡容,以威嚇敵人,使其望風而逃。林對於這些人,具有很大信心。」 長棍 沙包:貼墻;吊包。 三星樁,(七星樁) 梅花樁;參見步法。 八仙枱,中式大餐桌,八卦形桌面,可坐八人。相傳梁贊先生以此桌訓練梁璧黐手。 詠春手法淺談〈詠春手法,注重實踐。不談玄學,不說五行。人體科學,自然已然。不從龍虎,那從蛇鶴?〉詠春八手黐單手之標準手法,出於小念頭尾段,順序為攤,枕,刮,圈(外攤回),搆(手腕),伏,標(衝),膀。手掌-伏手腕-構前臂-枕,攤,膀,圈,刮。全臂-衝〔包括拳,掌,間,標,拂(問)〕有(手)形手法以手形為名。攤手 手形;手掌向上(陽掌),手腕在子午線(垂直橫過人體中軸線之二維(2D)平面),沉肘。手腕比手肘高,手腕比手肘前。手臂(部)姿勢;有兩式。 正身攤手,沉肘埋中(盡歸子午)。 側身攤手,沉肘顧(護)脇,以膊為子午。 動作;從其他手形(如間手)變動成正身攤手或側身攤手。當中手法有滾、圈,撈(錨),枕等。要求;〈不招不架,手不出門。〉 枕手 手形;手掌向內,在子午線(垂直橫過人體中軸線之二維(2D)平面),沉肘埋午。手腕比手肘高,手腕比手肘前。動作;從其他上路手形(如問手或護手)變動成枕手。間手 膀(拂)(搆)手 伏(窒)(拍)(撳)手 護(拍)(撳)手 問(標)手 攔(拂)手 [編輯] 純手法(動作)窒 標 衝 拍 撳 圈 搆 拂(發)手 刮 脫(削) 臘(擒) 托(拿) 雙手法雙間手 雙滾(綑)手 抱牌手 構枕手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