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摘錄自 伯遙 刨花蓮詠春

摘錄自 伯遙 刨花蓮詠春
《精武體育會慶祝成立八十六周年紀念特刊》,讓大家可以知多一些。

佛山刨花蓮詠春概述-文子超師傅
詠春門,是古老的拳法,於明末清初為反清復明而創,約三百年前南傳,刨花蓮詠春乃其一重要而隱密的流派,歷代皆保持原貌,至廿世紀七十年代才冠以「刨花蓮」,以別於其他分支。

本門十路拳,分上五套、下五套;五套長、五套短;五套柔、五套剛。第一套「小念頭」,其餘九套拳皆由「小念頭」衍生而出,雖各自有其重點手法,但卻仍保留有「小念頭」的基本部份。

詠春拳是不論年齡、不論身形,儘管外在條件比人差,亦能以弱勝強的拳法。其動作看似無力,實則柔中帶剛。要求腰馬為主,整體協調,虛實分清,氣沉丹田,意守膻中,出手以意,用陰力,不貪打,以柔制剛,以靜制動,以守為攻,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隨機應變,發揮黐、拿、打 、發,做到飄忽無定,水銀瀉地,無孔不入。

修為方面,詠春拳修煉內歛,不慍不火,不著形相,以心意駕馭,純任自然。這本是少林高僧所練的內家功夫,蘊含佛理,練至能傷人而不傷人。佛家有云:「目迷五色,諸法皆空相。」本門技法雖多,但道理如一,以中庸之道,克人先克己,若能領略箇中真義,忘卻自我,融匯其中,乃成。又云:「眾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在現實中,確人人能成佛耶?此乃心也,人皆有心魔。同樣地,煉功不到心,訧煉不成詠春拳,縱然學盡所有技法,也只是徒具其形而已。

詠春十路拳各有特式,概述如下:
1.小念頭
學練入的身形步法、手法。「小念頭」之名,教人摸不著頭腦,其實創拳者寓意深長,是要告誡爨者,只可抱有小小的念頭,遵循教誨,默默耕耘;既不感惰,也不急功,多所思索,點滴積累,分毫改進,才可寄望成功,所以「小念頭」要求是一顆專注平靜的心。
2.十字
封閉來橋,令其變招不順,甚至失形。
3.尋橋
對方抽離橋手,必從空位打來須補位,尋回敵橋。
4.脫手
敵施擒拿,我脫開擒拿。
5.標指
探路(穴)手,伸手沾敵身,沾得到即打得著。
6.鞭拳
截擊敵橋或腿之陰肉及穴位,亦可擊打對方身體各部。
7.剁手
引敵前俯後仰,重掌斬落喉、胸、腹、丹田或頸、背、腰等位置。
8.箭拳
鳳眼拳,取其如箭頭之鋒銳,直接打擊,如拉弓放箭。
9.箭掌
改用掌,取其可剛可柔,變化更多。
10.側身
化門功夫,被敵逼貼或拖前,放軟身段,化剛力,側身乘勢攝馬,以肩、肘、胯、膝等將其打跌,如同對方被他自己「整跌」,險中求勝。

以上十套拳,實乃詠春一條修煉之道,首務先護己,繼而制敵,困其手腳,使重心不穩,破其心志,此乃「心戰」也,再伺機出擊,若非必要則留手,「慈悲」也。

2010年3月7日 星期日

詠 春 名 師 錄

  詠春拳自清代咸豐,同治年間傳入佛山至今100多年,造就了大批武術英才。歷代傳人中不乏佼佼者,他們播下了詠春拳的種子,門人遍及世界各地,使詠春拳這一古老拳種盛名于世界武林。近年,海內外不少詠春拳愛好者到佛山“尋根”,尋找名師們的遺跡,追尋詠春拳的真諦……。過去,史書記載拳師事蹟甚少,以下的人物介紹,是根據有關資料和走訪名師後人綜合整理而成。
  梁贊,生於1826年,卒於1901年,鶴山古勞鄉東便村人,世居佛山清正堂街。自幼隨父在佛山筷子裏“贊生堂”藥材店經營,精通醫術,有“佛山贊先生”之譽。少時喜武,曾廣聘名師傳授武功。後為求深造,師從粵劇武生黃華寶學習詠春拳術,又向少林弟子梁二娣學習六點半棍法。光緒初年,梁贊在“贊生堂”內收徒授拳,將詠春拳術發揚光大,被詠春門人推崇為一代祖師,除子梁壁外,得衣缽真傳的還有陳華順、雷汝濟、盧桂(豬肉桂)、梁奇(流氓奇)、大山樹(佚名)等。晚年曾回鶴山古勞授徒最後病逝於佛山。
  陳華順,生於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順德杏壇東馬寧鄉人。13歲時在佛山米店做工,後以找錢為業,故有“找錢華”之稱。陳個頭高大,天生神力,對武術十分癡愛,39歲時,拜當時佛山有“詠春拳王”之稱的梁贊學習詠春拳,先由木人華(李華)代教,在1889年李華病逝後由梁贊親自教授。陳悟性頗高,對梁贊所傳之技苦練不綴,故得其師衣缽真傳。他不僅能武,且能善醫,在隨師學藝其間同時習研醫術,1895年梁贊年老時還代師坐堂診治病人。陳華順在佛山的門徒甚多,除傳技兒子陳汝棉外,有雷汝濟、陳錫侯、何×建、黎厚培、陳孔大、吳小魯、何漢侶、吳促素、葉問等。1911年陳華順因中風回鄉養病,1913年病逝。
  陳汝棉,順德籍,1884年出生於佛山。八歲時始隨父親陳華順習詠春拳,由於自幼耳濡目染,加上數載勤學苦練,陳汝棉很快便有相當根底。技成後,在佛山西便巷“陳氏宗祠”開設醫、武館授徒兼醫治跌打傷科。因拳法出自父(梁贊首徒),故求技者眾多,除傳子陳家新,陳家廉外,詠春名師區康,招就等皆出其門下。1932年後陳汝棉到廣西梧州設館,掛匾曰:“佛鎮陳館”,後又在貴縣廣收門徒,其拳法拳技為人稱道,時人稱“兩廣陳汝棉”。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病逝,享年58歲。
  葉問,1893年-1972年,佛山桑園葉族人,幼年從師梁贊首徒陳華順學習詠春拳術,後隨師兄吳仲素、梁壁(梁贊之子)習技。1950年赴香港,在港九飯店職工總會內傳授詠春拳術,從而一舉成名。其徒除總會及分會的會員、港九各地的中國工人外,還有在港的各籍留學生。其弟子中還有揚威世界的武打巨星李小龍。葉問在港傳技20餘年,為詠春拳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其後人和門徒葉准、葉正與李小龍、黃淳梁、徐尚田、梁湘不僅在港、澳、臺地區將詠春拳發揚光大,更將詠春種子播向世界各地。現在其門人在香港成立有“詠春體育會”和“國際詠春總會”等組織,致力於詠春拳術在全世界的推廣與普及,並已取得累累碩果。
  吳仲素,生於清代末年,世居佛山。其父為經營陶瓷器的店東,家頗富有。吳促素甚喜武術,其父特地聘請詠春名師陳華順至其家中讓吳拜師學藝。吳父本與陳華順為好友,並經常在經濟上資助陳,為答謝吳父,陳華順亦不惜將本門功夫悉心盡傳。吳仲素經數年苦練,技藝大成,成為陳華順衣缽真傳之人,並代師授拳小師弟葉問。民國初年,吳仲素在古路頭街開設武館,投其門下多是富家子弟,如合記盲公餅東何兆初,跌打名醫李壽彭,“大益”五金店東張升若,李眾勝堂少東李賜豪,英聚茶樓司庫梁福初。當時佛山名重一時的“詠春三雄”阮奇山、姚才、葉問也常到其武館受其點撥以及切磋拳技。吳仲素生平喜廣交武術界的朋友,為朋友揮金如土,義氣甚重。晚年逝前數年,生活已是相當拮据,幸得眾多門徒合力資助維持,得以頤養天年。
  黎葉篪,1901年-1968年,原籍南海小塘,父輩落籍佛山。其父親在佛山經營油糖粉面、火水、故衣,家財頗豐,宅弟在朝陽街。黎自幼全弱,早期曾從師陸蘭官學藝,13歲拜陳華順之徒雷汝濟學詠春拳以防身強身,又隨師學習跌打醫術。經近30多年刻苦練習拳技日漸精湛,四十歲開始授徒,門徒有勞華、勞煊、揚德、許三珠、霍潤芝等。 黎為人寬厚,武德純良,過去學詠春拳者大多為富家子弟,而其所授之徒多為搬運、打棉胎的普通工人,他待徒如子,授拳從不收分文;他善收藏古董,不少英、日商人欲向他購買出境均不允,並于1956年向市博物館無償捐贈了珍貴文物三件;解放後在市二運公司工作期間,看到搬運工人常扭傷手腳,他獻出雷汝濟秘傳跌打藥方,並自製“刀傷散”散發南海小塘故鄉的農民兄弟;土改前夕,將南莊田畝產業悉數獻出。
  阮奇山,生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世居佛山朝觀裏,其父阮寵明是民國初年永安路從事化工顏料業的富商。阮奇山排行第五,人稱“阮老楂”。他自小生性頑縱不羈,酷愛武術,其父不惜以重金先後禮聘詠春武術名家郭寶全、馮少青為其兄長阮濟雲及阮奇山教授拳技,二人數載勤奮,技乃大成,尢以被後人稱為“佛山阮老楂”的阮奇山,他天資聰穎,在研習拳術中懂得科學地融會貫通,將詠春門的拳、樁、刀、棍等功技挾於一身,與葉問、姚才被門人譽稱為“詠春三雄”。生年僅傳技于摯友張保愛徒岑能及記名弟子黃精。其傳人在世界各地將詠春拳發揚光大,源出阮奇山一脈為數不少。1956年阮病逝于廣州,享年69歲。
  招就,生於1902年,南海縣朗邊鄉人,富家弟子。少年在西便巷師從滬春拳名師陳汝棉習拳,抗日戰爭後在筷子裏“眾義”館任主教,後往中山石岐太平路設館授徒,兩地門徒計有100多人,得意弟子有彭南、區康、招允、梁日星、朱國現等。招就平生癡愛習武,由於生活無憂,全部精力、時間皆用於練武授徒,除潛心研習詠春拳、刀、棍、樁法外,還熟習五節鞭、七節鞭、齊眉棍、單刀、雙鐧等多種器械,一次在中山八區演示棍法,鐵棍重達70斤,而招就舞來出神入化,呼呼生風,令在現場觀眾目瞪口呆,歎為觀止,表演結束後,百多位漁民,農民觀眾隨即拜其為師,一時傳為佳話。招就1968年病逝於佛山。
  張保,1899年4月出生,原籍四會鄧村,世居佛山。早年曾師從中山縣一出家人習武,後隨佛山詠春拳師韋玉笙習拳兼學跌打正骨術。張保從業到佛山天海茶樓點心部,任點心師傅兼茶居行“會義”館武術教頭,常在“會義”館、先鋒古道“洪聖廟”及居家中傳授詠春拳技。張與阮奇山為摯友,二人每有閒暇便切磋拳術,技藝日臻神化,成為一代名師。在眾多的弟子中,得意門徒有:岑能、黃吉泉、梁德源等。1956年張保因病逝世。
  姚才,1890年-1956年,祖籍寶安縣,世居普君墟安天坊,世家弟子。其父姚九枝在黃傘巷(今福賢路)開設膏、丹、丸、散中成藥店。姚才人稱‘大力才“,其腕力驚人,能單臂伸直將一籮穀用繩吊於手腕之上而輕易舉起。他自小好慕武術,拜阮濟雲門下學滬春拳,在師傅精心培養下,經十載苦練武技大成。及後,其師阮濟雲往安南(越南)傳扔詠春拳,他賞識姚才是練武的好材料,故領姚往啟吳仲素武館深造,其時阮奇山、葉問也常往吳武館請教,三人常交流切磋,郭寶全曾二度到佛山,姚才除傳子姚祺外,徒弟有:高滿、姚錫、霍超、林瑞波、吳日明等。
  彭南,1911-1995年,祖籍花縣,世居佛山,因右臉有巴掌大黑痣,人稱“黑面南”。13歲習武,跟從的師傅有甘珠、梁世蘇、伍文龍等。36歲時隨詠春名師招就習技,後又虛心請教于詠春拳師黎葉篪,並盡得其真傳。其精湛的武藝在珠江三角洲一帶享有聲譽。晚年熱心于佛山的精武事業,積極參與對佛山武術的挖掘,整理出詠春拳的拳譜、木人椿譜等,為後人留下珍貴的武術資料。1994年榮獲“廣東武林百傑”稱號,門徒有:彭樹松、彭樹藻、陳樹藤、邱隆興、倫夥、韓廣玖、甘家康等。
  李小龍,1940-1973年)祖籍佛山。原名振藩,粵劇名醜生李海泉之子。幼年因體弱而拜名師葉問習詠春拳術,18歲往美國留學,畢業後在美國西雅圖開設“振藩國術館”傳授中國武術。期間他悉心研究,吸收中外技擊精華,創截拳道。1971年返港從事影視業工作,拍攝了多部轟動世界影壇的中國功夫片,從此中國武術名揚世界。其本人也被譽為“功夫之王”,他早年所習的佛山詠春拳也因此在世界各地大受歡迎。1973年在港突然逝世,年僅33歲。他在著作有《截拳道》《功夫記錄》《二節棍法》和《截拳道研究》。
  葉准,1924年出生於佛山,為詠春拳宗師葉問長子。7歲時曾隨父習詠春“小念頭”拳法,後因興趣不大而半途中斷學習。1962年葉准定居香港,隨著生活漸趨穩定,便立意繼承父業。他自小受父影響,對詠春拳術耳濡染,深受薰陶,得其父拳法精髓,武技提高神速,在葉問年老擔任助教。之後他在香港詠春體育會、沙田大會堂、香港城市大學、科技大學、佛山科技學院設點授徒,海內外慕名者甚眾。目前,葉准及其門徒在世界60多個國家組織有詠春拳會近3000家,會員不計其數。他雖年俞古稀仍精神矍鑠,為中華武術的傳播不遺餘力。鑒於葉准在世界武術推廣的卓越貢獻,美國奧會武術組為葉准頒發了表彰匾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武術專業小組也給他頒發了最高學位棗武術院士學位。
  岑能,1926年出生於秘魯,五歲父親在秘魯病逝後應祖母之命返回故鄉南海深村鄉仁和村。12歲時家道中落,經人介紹到佛山天海茶樓點心部當雜工,因工作勤快,深得點心師傅,詠春拳師張保器重並收其為徒弟授以詠春拳技,又推薦岑隨韋玉竹學習醫術。岑習武刻苦,悟性頗高,為張保摯友阮奇山所賞識,張保力薦岑能于阮門下,阮將自身武技悉數盡傳。岑能將二位師傅長處冶練為一體,年紀雖輕,然武功精湛,十八歲時在深村鄉已是名聲大噪。1948年因生活所需到廣州謀生,在廣州大德路開設醫武館,主教多年,桃李甚多。其醫館主治跌打傷科,因醫術高明每能妙手回春。1984年代表省體委參加全國民間武術匯演表演詠春木人椿,名揚京華,飲譽神州,國內外前來求學者極一時之盛。1989年岑能在廣州成立“岑能詠春拳會”,如今,廣州地區習此拳者數萬人,岑能也常年應邀到美國、澳洲、秘魯等地授課、授拳。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