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盪海內外的「詠春拳真有下半部嗎?」

盪海內外的「詠春拳真有下半部嗎?」--《武魂》
追溯完美的詠春拳_____譚榮鑒 馬炳榮 秦玉明《武魂》1999年第一期
詠春拳發祥於佛山,廣傳於南海、廣州、香港、台灣乃至世界各地。 此掌種自創始至今,已有悠久歷史。經海內外同門宗友的大力宣揚傳教,使該拳種聞名於世界,學習者眾。佛山的詠春拳教、學者,對詠春拳「小念頭」、「尋橋」、「標指」、「木人樁」等拳械套路,按其不同宗支所傳,形成各有差異、又基本相同的模式框架。 今天,我們鄭重地向世人傳達一則新信息:目前流傳的詠春拳拳械套路,是歷史所傳的一部分!幾乎涅設的詠春下半部分.經有關人員的挖掘整理.將通過武術傳媒及有關新聞傳媒隆重推出。我們認為:作為詠春拳的教、練者.部應有研究挖掘即將失傳的幾套拳械的歷史責任。1995年9月,佛山詠春拳彭南大師去世前曾將「詠春秘傳」內容血脈點穴法、詠春先師秘傳血遺訣:等詠春拳術精髓傳給了其愛徒韓廣玖師傅,並再三要求韓廣玖師傅為詠春拳做兩件事:一、將他所傳的詠春拳術著作成書,讓後人真實的瞭解詠春拳;二、他一生最大的遺憾,是未學到詠春拳的下半部分,要韓廣玖師博千方百計尋找,並將其寫出來。最後談到師祖陳汝棉曾任兩廣武術總教官,在廣西曾有人談及陳汝棉曾有嫡傳,要求韓廣玖找到其後人並將詠春拳後半部分學會.把即將失傳的那部分流傳在 佛山。 韓廣玖師傅出生於武術世家、從小習武並有所練就.加上他虛心好學.也曾拜訪過多位名師.練得精湛的武藝、尤其對南拳更有獨到的研究。故不辭辛勞,日夜筆耕,用了近一年時間,終寫成了現存在佛山一帶的詠春。小念頭」、」尋橋」、「標指」、『木人樁」等拳械的三本書。實現了彭南大師的第一個遺願。然後會同其師兄弟、好友走訪廣東、廣西各市縣,行程近萬里。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兩廣交界處找到了陳汝棉家族單傳,已隱居多年的黃仁智隱士。經印證切磋,證實了彭南大師所講。後來再三登門探訪,王仁智隱士見來者誠心好學,而且武德良好.武藝精湛.所以在他退隱十年後,只從中挑選了佛山的韓廣玖、甘家康和外地的嚴偉文作為門徒,始把詠春拳下半部分傳授給他們。 歷史的故事或傳說講梁贊就憑詠春拳的「三拳、三膀、三掌」打遍廣東;陳華順曾用「雙飛掌」擊敗當日時聞名省港佛的一流高手黃師傅: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向王仁智隱士提問,得到完整的答覆。十幾年前王隱士一出手便把省佛一名高手名師打出幾米外,就是跟梁贊、陳華順一樣運用詠春拳的「三掌法」的。原來.詠春拳的「小念頭」等現傳於佛山、香 港等地的三拳一械,只是練就掌與膀。至於練掌法,是詠春拳下半部分的「四門拳」——雙飛掌、「伏虎拳」——破排掌、「佛掌」——穿心掌。此乃詠春拳手法最靈、最實用的一套掌。 在黃仁智隱士的簡居裡,我們聽他講述了詠春舉的歷史和一些鮮為人知的內情:陳華順之子陳汝錦跟同門師兄弟吳仲泰因「詠春拳」的「詠」或「永」字而成反目。所以把詠春拳的後半部分的「四門拳」、「伏虎拳」、「佛掌」、「紅砂掌」「獨家梅花槍」、「九環刀」只傳給陳汝棉,並吩咐要單傳。後來陳汝棉不聽父命,傳給其兒陳家廉、陳家新、及招就和甘兆(甘兆跟隨陳華順到廣西任教。安家於廣西.逝於廣西梧州):陳家廉兄弟倆把這單傳的技藝傳給其子陳國基、陳國良及黃仁智、歐陽、譚標等人。而招就、甘兆沒有在佛山傳給後人。黃仁智自佛山回故鄉隱居後,考慮到其兒女(三女一兒)對武術興趣不大,故亦無意相傳。自去年韓廣玖一行的到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和觀察、反思,加之他們的誠心好學,王隱士終接收了韓廣玖、甘家康、嚴偉文三人為嫡傳弟子。 在學習切磋的過程中,韓廣玖師博把詠春拳的「六點半棍」、「八斬刀」演示給王隱士看,王看罷搖搖頭說:」你玩的那套棍只是第一點,也就是開式.還有五點半未玩出來;刀只是玩了入林刀,未玩出林刀。即棍與刀都是玩了其中一部分,未完整,」經過六十多年詠春拳修煉的王仁智,對詠春拳法之判別,極具慧眼.並且把後半部分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其三門徒。從今以後,完整原傳的詠春拳在佛又有了承前啟後的傳人。 佛山詠春拳將以本來面目及高超的技法,昭示著拳法修煉的本源意義與精神!
《武魂》1999年第一期=== 詠春拳真有下半部嗎? ===
一場震盪海內外的「詠春拳真有下半部嗎?」的詠春門內爭拗;一個牽動武術界的是與非真情大披露。《世上果真還有「詠春拳」下半部嗎》葉 准 <武魂>雜誌1999年1月期刊登了譚榮鑒、馬炳榮、秦玉明三人合寫的文章《追溯完整的詠春拳》(以下簡稱《追溯》),製造了一個所謂發掘和整理了據說是「幾乎 沒的詠春下半部分」從而構成了所謂「完成的詠春拳」的現代神話,並宣稱:「佛山詠春拳將以本來面目及高超的技法,昭示著拳法修煉的本源意義與精神」云云,嚴重歪曲了『詠春』的歷史和訓練系統,極力貶低了現行詠春拳的武學價值,在武術界尤其是詠春同門中造成了極壞影響。故筆者特寫此文加以澄清。一.所謂陳華順單傳「詠春拳」後半部分與陳汝棉之說是否可信 據《追溯》一文所說:「陳華順之子陳汝棉跟同門師兄弟吳仲素因『詠春拳』之『詠』字或『永』字而成反目,當時陳汝棉乃體瘦力弱,而佛山同門都支持吳仲素。陳華順生怕此爭會成為日後同門師兄弟打起架的導火線,汝棉會吃虧,所以把『詠春拳』後半部分的『四門拳』、『伏虎拳』、『佛掌』、『紅砂掌』『獨家梅花槍』、『九環刀』只傳給陳汝棉,並吩咐要單傳。」按照此說,則:1.陳汝棉與吳仲素關於「詠春拳」的「詠」字還是「永」字之爭是發生在陳華順生前而非死後。 2.「詠春」後半部分是由陳華順傳下來的,而且是『單傳』,除稱汝棉外,同門師兄弟中再沒一人學過,而且亦無一人知曉原來「詠春」還有包括這麼多拳械套路:所謂「詠春下半部分」。3.陳華順之所以要把所謂「詠春後半部分」單傳給他的兒子陳汝棉,是「生怕日後同門師兄弟打架,汝棉會吃虧」,故只好「單傳」以防萬一。上述說法,實存不少漏洞: 1.當陳華順還健在時,陳汝棉、吳仲素有可能發生關於「詠春拳」是「詠」字「永」的爭論嗎? 2.師父陳華順尚在,同門師兄弟有何理由都紛紛站在吳仲素一邊。 3.退一萬步說,即使陳汝棉、吳仲素真的發生爭論,陳華順為什麼不站出來澄清事實,消解矛盾,卻反而秘傳陳汝棉武功以防日後於萬一,聰明如陳華順,有這樣的道理嗎? 上述這些問題,《追溯》一文難以自圓其說,在這裡,我不妨就上述問題再略說一二。 首先,「詠春拳」原來來歷史上是怎樣寫就該怎樣寫,怎樣叫就該怎樣叫,誰也不能憑自己的主觀妄想隨便把它改變。弟子們若在外面聽到有什麼不同說法,盡可以去向師父請教,私下爭論既無意義,也不會有什麼結果。須知,給本門正名,是要眾同門認可的,個人不可能自行其是。所以,當時既然陳華順還在世,就根本不會發生陳汝棉與吳仲素之間的爭論,也容不得他們去爭。 再說所謂「佛山同門都支持吳仲素」問題,他們都請教過師父沒有?若不請教師父就都紛紛支持吳仲素,那豈不是目無師長?這有可能嗎?而且,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武術源流極少文字資料記錄,「詠春」則更少,當時人們學藝,有關部門本門派的歷史淵源,師門規矩,弟子們無不都是從師父那裡聽來,如有疑義,弟子們也應向師父執經問難,最後也只能是聽師父的,根本不存在支持誰不支持誰的問題。而傳道授業解惑,也是師父義不容辭的責任。若果陳華順說:「陳汝棉對」,弟子們敢支持吳仲素嗎?若果陳華順說:「吳仲素對」,難道陳汝棉敢反對他老子?弟子們也都敢反對師父?所以,所謂「佛山同門都支持吳仲素云云,自然也是子虛烏有。 再說,若果陳汝棉與吳仲素卻有此爭論,而且為此而幾至反目成仇,此時陳華順為什麼不出來說個明白以平息是非,對這樣一個嚴肅的問題,他能始終裝聾作啞,袖手旁觀,一任自己的兒子與自己深愛的大弟子糾纏不清,留下日後隱患嗎?本來是三言兩語便可輕易解決問題他不幹,卻寧可背地裡秘傳所謂『詠春下半部分』給陳汝棉,以備日後兄弟反目時,陳汝棉穩操勝券,這種倒行逆施自毀本門的蠢事智者不為,任何做師父的也不會做,聰明如陳華順就獨獨這麼糊塗,可見這則故事把陳華順抹黑到了什麼程度。 所以,所謂陳華順秘傳詠春後半部給陳汝棉不過是一個荒唐切拙劣的故事,謠言止於智者,何況是熟知詠春掌故的詠春傳人。 那麼,究竟陳汝棉和吳仲素有沒有就詠春之詠或永發生過爭論呢?據說是有的,但並非發生於陳華順生前,而是在他死後,筆者曾與香港詠春體育會董事局主席身份去順德杏壇東西馬寧鄉探訪過華公(我們習慣尊稱陳華順為華公),後人陳汝棉之子陳國基先生,通行的有韓廣玖、甘家康,賓主談話間,我發現陳汝棉的神位寫的是「永春拳」,我甚出意外,陳汝棉是陳華順之子,習的是「詠春拳」,這是眾所周知的。為什麼現在他的神位卻寫的是「永春」呢?於是我就此事求教陳國基先生。據陳國基先生所說,他父親陳汝棉有一次曾向吳仲素說,華公臨終前曾鄭重其事地對他說:詠春拳原本出自少林寺的永春堂,原來是叫永春拳的,後來清廷火燒少林寺,於是少林寺僧眾包括詠春堂中習詠春拳的僧徒在內皆在清廷緝捕之列,為逃避清廷緝捕,詠春門人便將永春拳之永字改為詠字,將永春拳改稱為詠春拳以掩人耳目,所以華公遺言若他日清廷被推翻後,詠春拳便應該任祖歸宗,重新改回叫永春拳,現在辛亥革命清廷已被推翻,民國建立,我們應該依從華公遺願,把詠春拳重新改回為永春拳。 但當時吳仲素卻不同意,理由是,門派改名絕非小事,將詠春拳改為永春拳是一件十分嚴肅的大事,若果真有其事,師父生前為什麼不向眾門人說,偏偏就只跟你說,師父臨終時,我們眾門人也在場,也未聽見師父將他的臨終遺言囑咐過,而偏偏就你聽過師父的臨終遺願,很難相信,而且當時詠春師祖梁贊以詠春拳名於世時,亦以永春拳流傳於社會,兩大派並行不悖,而當時梁贊先生亦有不少永春拳友,且過從甚密,如當時的永春拳名家馮小青先生就與梁贊十分交厚,若說詠春拳受清廷緝捕,那為什麼當時他還可招過市,活動於光天化日之下,贊先生怕被緝捕,難道別人就可以不怕被緝捕嗎? 由此理由,所以吳仲素沒有接受陳汝棉意見,而採取慎重保留態度,詠春拳之名當然就沒有因此而改,其他門人也都支持吳仲素,而只有陳汝棉將他的詠春拳改稱為永春拳,這就是他的神位寫永春而不寫詠春的原因。 陳國基先生的這一番說話,當時韓廣玖、甘家康也是同時在場聽到的,而《追溯》一文卻硬改成華公健在時陳汝棉與吳仲素就發生爭論,為所謂陳華順單傳詠春後半部分給陳汝棉尋找依據,這種為製造借口而不惜公然歪曲事實篡改歷史的做法是很不可取的。 至於說陳汝棉與吳仲素卻因此而反目,這也不是事實,因為事後他兩人還有來往,師兄弟還是師兄弟,本世紀二十年代陳汝棉在今日佛山昇平路西便巷開設新館時,吳仲素及眾同門還送禮致賀,先父葉問當時也和吳仲素等同門一起送禮,禮品署名為雷汝濟、吳小魯、吳仲素、何漢侶、葉繼問(即先父葉問)等共七八人,該禮品今天還有實物保留在陳國基家,以此而論,吳仲素和陳汝棉又何反目之有?只是當時是有過一點不愉快就是了。《追溯》一問為編造陳華順單傳所謂詠春有半部分找個充足理由,又不惜誇大其事,也是很不可取的。 至於當時陳汝棉為什麼要試圖將詠春改為永春而且還挖空心思的找出一些難以服眾的理由,其主觀動機何在那就不得而知了,現在卻忽然冒出所謂詠春後半部分的問題,若果這問題是出自陳汝棉之口,由他一手炮製,那麼,這兩者之間是否與什麼微妙關係,是頗耐人尋味的。 當然,或許還有人會說:陳汝棉與吳仲素關於「詠春拳」的「詠」「永」之爭或許確是發生在陳華順逝世之後,所謂生前或許是後人傳聞或記述有誤而已,但與陳華順單傳「詠春後半部分」並不一定是有矛盾的,兩者之間也不一定有必然的聯繫,陳華順出於私心,故背地裡把他認為最寶貴的「詠春後半部分」只傳給他的兒子陳汝棉,其他門人不得與聞,這也不是絕無可能的。當時有些武術家還回奉行傳子不傳外的原則。 這個猜想,我看也是不能成立的,一些武術家出於種種的思想考慮,武功不盡傳,對徒弟留幾手也是有的,這種情況過去有、現在有將來也還回有,但絕不回把本門派的絕大部分武功留下,更不會把本派的武術內容包括有什麼體系有什麼套路有什麼功法等等都對徒弟閉口不言,採取封鎖的態度,這是絕無可能的,一個以授拳為生的武師為了讓徒弟們堅定習武的決心堅定對本門派的信仰,必定如數家珍的把本門派的武功內容向徒弟說個明白,出於謀生及誇耀本門派的需要,言過其實反而有,封鎖不說者則絕對無,希望能多招攬一些徒弟,這是每個又授拳為生的武師所希望的、所力爭的,陳華順一生以授拳為業,箬果他把所謂詠春的高深武功——詠春下半部分包括將近十個套路的拳、棍、刀、槍全部隱藏起來,終其一生不吐片言之字而只是詠春的三腳貓初級功夫即所謂詠春上半部教給徒弟,在徒弟面前,也只顯露這部分詠春拳術而且還蒙騙徒弟說詠春就只包括這樣的體系,就只這些功夫了,這樣自絕門庭可能嗎?需知這將近十個的拳械套路比現有詠春拳的拳械套路還多的多,不是留三兩手的問題。 所以,陳華順單傳詠春拳下半部分給陳汝棉絕不可信,詠春拳根本不存在所謂下半部分的問題,現在那所謂詠春下半部分的近十個拳械套路根本不屬詠春拳系統,其所以強調是陳華順單傳,一是盜用陳公名義,以確定這些套路的詠春拳系統身份;二是表明這些套路比現有詠春拳械要高;且因既是單傳「此中人語不足為外人道也」死無對證,隨便我怎樣說多可以。 但是,是不是就真的死無對證了呢? 我們不要忘記,陳華順是梁贊先生的徒弟,而贊先生的徒弟卻不止陳華順一人,他們都不知有所謂詠春下半部分,更沒有學到詠春下半部分,不但他們不知,就連贊先生的愛子梁璧亦不知有所謂詠春下半部分,他對先父葉盡其所學傾囊相授,但對先父卻從未提起過詠春下半部分的問題,難道梁贊與陳華順相反,陳華順是傳子不傳外,而梁贊卻是傳外不傳子,這有可能嗎?而傳外又只傳陳華順一人,而其他的一概不傳,這又有可能嗎? 還有,梁贊之詠春拳學自黃華寶、梁二娣,但梁二娣除梁贊外還另有一支傳人,今天廣州的岑能,佛山的梁光滿,既為此之一支派之餘脈,彼等亦全不知有所謂詠春下半部分。 這樣看來,所謂詠春下半部分也者可謂只此一家,別無分店了。二.《追溯》提到的其他事實,其可信程度亦甚屬可疑。 《追溯》一文還有提到的其他事實也同樣是值得懷疑的。 1.《追溯》一文說彭南先生臨去世前曾向他的徒弟韓廣玖表示他一生最大的遺憾是未學到詠春拳的下半部分,要求韓廣玖千方百計尋找,但彭南先生1995年才去世,終年80多歲,解放前以教授武術為業,既然他早已知詠春拳還有所謂下半部分,又知道在廣西有下半部分的傳人,為什麼卻偏偏終其一生在漫長的幾十年內,他自己不去尋訪,而寧可給自己留下一生最大遺憾,只有臨近去世時,才囑托其徒弟日後去廣西尋找陳汝棉在廣西的嫡傳以完成他未竟之志,此不可解者一也;而彭南此一生最大遺憾又竟直至去世時,亦未向其兒子彭樹松先生提及過,更未囑咐過他去尋找,而彭樹松先生亦一直 然不知有此一事,此其不可解者二也;彭南先生前幾十年間也不去尋找,可見其尋找之難,而韓廣玖卻在茫茫人海中竟然一找就找到那位王隱士,大海撈針一撈就著,莫非真是天緣有分?此其不可解者三也。 第二,《追溯》一文說,陳汝棉曾將所謂詠春後半部分傳給招就,但招就在佛山卻沒有傳給後人,此說也大有可疑,彭南是招就徒弟,所謂詠春還有下半部分之說,當然是從其師父招就處聽來的,但只是聽,卻沒能從他師父那裡學到一鱗半爪,而其師父招就說是跟他說了,但直到老死,也寧可在佛山沒有傳人,也不願傳給他,不但整個下半部分就連一招半式也不傳,讓他(彭南)抱憾一生,說了為什麼不傳,不傳為什麼又要說,這可信嗎? 陳汝棉的弟子招就有侄名招允,最初在招就那裡盡傳所學,後又在香港再跟先父葉問深造,成為葉問門下的一名大弟子,在香港也成為一代詠春拳師,門徒甚眾,至今香港影視界名人和製片家如狄龍、李海生、黎應就、楊澤林和張權等均出自他們下。但他也不知有所謂「詠春下半部分」,從其叔父招就那裡連聽也沒聽說過,難道招就就真那麼狠心,對其愛侄不但不傳、連說也不說?彭南還能從他師父那裡聽到「詠春」還有所謂下半部分的說法,而他(招允)卻竟然連聽都沒資格聽,而至終其一生也始終懵然不知。不但招允不知,連招就之愛女招麗澄也不知。招麗澄女士現還健在,居於澳門,平日與筆者亦有交往。前幾天,我就為此事專門從香港打過電話給她,問她可曾從其先父招就那裡,聽說過有所謂「詠春後半部分」的說法沒有?她的答覆是:「未之聞也。」難道招就不但不願把所謂「詠春後半部分」傳於後,而且就連這個「信息」也只能是「單傳」,而且其原則也只能是「傳外不傳內」,只向徒弟說,而絕不向親人(包括其女兒及親侄)說,只許徒弟知,而不許親人有所知,這豈非是咄咄怪事? 老實說,我與招就份屬同門,私交也很深厚。1950年,我在中山石岐與招就暢談竟夕,談的大多是「詠春」的拳藝、師承及詠春的掌故、軼事等等。談的很多,可謂無所不談,就是沒有談到所謂「詠春下半部分」。我固然不知,招就年來也不知有此一說,當然是無從談起。相反,招就還叮囑他的侄兒招允到香港後要拜葉問為師,再進一步深造。當時還托我在先父面前美言幾句。從以上種種看來,所謂招就也學了「詠春下半部分」也者,也不過是子虛烏有矣。 當然,也可能有這樣的情況,招就當時也真的曾從其師父陳汝棉那裡學過所謂「詠春下半部分」,但他知道這是假的,故本人以後不傳也不說,而彭南生前若果真的聽說過有所謂「詠春後半部分」的話,那麼,他就不會是從他師父招就那裡得知,而是另有來源,但可惜《追溯》一文,對此卻沒有明確交代。 我這裡不妨再概括地說一句:梁贊、華公、招就等生前都是受人尊敬的詠春拳派的好教頭、好老師,他們都是盡心盡意地培養門徒,為宏揚詠春拳術,把詠春拳術發揚光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詠春拳在世界上得有今天,他們也是功不可沒的。現在有人製造出他們把所謂「詠春下半部分」只是「單傳」、「秘傳」甚至「不傳」、「不講」等種種故事,說他們忍心蒙騙徒弟寧可讓這些「詠春拳」的功夫湮沒不惜,讓尊敬他們、一直追隨他們的徒弟們懵懵然過此一生。師門絕藝不往下傳是對門派的不忠,欺騙弟子是對徒 弟的不義。不忠不義,極大地扭曲了他們的人格和師德,是對他們的極大誣蔑和侮辱,這是絕不允許的。不知製造這些故事的人,可意識到這一點沒有?三.現在的「詠春拳」是不是一個獨立的完整的體系? 我曾聽到一些相信有「詠春下半部分」的人這樣說:當日梁贊、陳華順等「詠春」前輩,以「詠春拳」獨步武林,所向無敵,若只憑「詠春拳」現在這麼簡單粗淺的功夫,而沒有「詠春拳下半部分」,怎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取得這樣輝煌的戰果呢?所以「詠春拳下半部分」是確實存在的,而且武功比上半部分要高深得多,只是鮮為人知罷了。梁贊等詠春前輩當日所以能獨步武林,正是他們掌握了完整的「詠春拳」。 說這番話的人,若果不是「詠春」門人,則還情有可說。若果自認為「詠春」傳人,還說這樣的外行話,他對「詠春」可說真是一無所知了。 「詠春」拳術看似簡單,但功夫並非粗淺。「詠春拳」的技擊實用價值,不但體現於「詠春」前輩梁贊等人身上,而且代有名人,至今不輟。先父葉問,因其武功卓絕、屢挫強手、戰績彪炳、名重一時而被尊為一代宗師。他一手栽培的李小龍,其在武林界中的地位,更是舉世所公認。他們都沒有見識過所謂的「詠春下半部分」,而練的就只是當今的「詠春拳」,他們就憑這些所謂「粗淺功夫」克敵制勝的。當今還有不少詠春高手,在中外武林界中享有盛譽,在實戰中取得不少成果,他們都不是浪得虛名的。但他們也全沒學過所謂「詠春下半部分」,他們也是全憑現在的「詠春拳」取勝的。 其實,拳術的高低,並不在於複雜與否。複雜的招式未必就不能制勝。當今注重實戰的武林界人士,無不認為,越是複雜的招工,其實用價值越不大;以最簡單的動作、最快的速度致勝於敵,正是武林界人士所極力追求的。凡注重實戰的武術流派,無不強調樸實無華,簡單實用;強調功力而不注重套路之多寡。只有那些注重表演的武術,才刻意追求動作複雜、花俏好看以取悅於人,但卻與實戰無關。 傳統的「詠春拳」學,包括「小念頭」、「尋橋」、「標指」三個拳套,一盤「木人樁」以及「黏手」訓練。另外,器械有「六點半棍 」和「八斬刀」。這些拳械,構成了「詠春拳」完整的訓練系統。「小念頭」、「尋橋」、「標指」三個拳套,由淺入深地訓練人們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以及拳、臂、指、掌、橋、膀、膝、胯等最基本、最精要的實用招式,以「黏手」訓練人們的感覺。「木人樁」則借助器械以訓練人們戰守攻防的實用招式及實戰功力。拳理則強調「朝面追形,借力打力,來留去送,甩手直衝」。 「詠春」的套路不多,招式十分簡要,結構也不複雜。它雖也有一定的招數,但也只作為訓練入門。不以招數多為勝,更不是以招數越多越好,更反對「死招數」。它強調的是訓練人們的感覺反應,強調發掘人體的潛能,發揮人們的智慧。強調兵無定勢、水無常形、關鍵在乎變化。通過有限招數的訓練,使人們舉一反三,最後做到隨機應變、出手成招,應變於無窮,進而達到無意之境。 所以,從整個「詠春拳」的訓練系統和訓練方法來看,它的確是平易的、簡單的。但平易並非淺薄,簡單也並非粗糙。整個「詠春拳」訓練系統,我們可用兩句話來概括,那就是「旨約而易行,事少而功多」。要旨、要義、拳理很簡約、要言不繁,故容易實行;套路很少,但法門精煉而功效顯著。它以簡單來體現其博大,以平易來體現其精深,無法而有法,有限而無限,這就是「詠春拳」!的辯證法。 「詠春拳」本身已自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無需仰求於外。雖可吸取別家之長,但絕不允許別家拳套的間入而亂其法門,破壞其體系的完整性,弄得非驢非馬而失其真。所謂畫蛇添足、狗尾續貂者是也。 所以。我敢斷言:所謂「詠春拳下半部分」絕非原有的「詠春拳」術。現有的「詠春拳」術,本身就是完整的,用不著靠它才得以完整起來。 今年3月14日,我回佛山參加佛山精武會的一個盛會,當晚,我與佛山精武會詠春研究中心幾位正副主席於佛山旋宮酒店共進晚膳。席間,他們當中很多人聲稱,今年春節,他們曾見過韓廣玖師傅於祖廟前表演所謂「詠春下半部分」。原來這些所謂「下半部分」的招式,只不過是把其他門派的部分招式混雜在一起,其中包括鷹爪、龍形、洪拳等不一而足,是一盤大雜燴,全無詠春神髓。見識過其廬山真面,這些究竟算不算得上是「詠春下半部分」,思過半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