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

試談福建永春白鶴與廣東詠春拳的關係

讀《試談福建永春白鶴與廣東詠春拳的關係》 《試談福建永春白鶴與廣東詠春拳的關係》一文是香港李剛先生發表在臺灣武林雜誌上的,而且網上也有轉載,初初讀來也頗覺得有點意思,但後來在臺灣武林增刊《鶴法》一書再三拜讀,卻越來越覺得作者行文論據有點草率。 兄弟練的是佛山詠春拳,也就是作者說的廣東詠春。對於作者文中提到的福建永春白鶴與佛山詠春的關係也有認同之處,我也覺得其兩者之間肯定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因爲兩拳種之間的技法、拳理、拳訣實在是有太多的巧合,基於這點,可以肯定的說兩者之間有說不完道不盡的關聯。但觀《試談》一文,作者只是大部分的引用香港詠春拳師梁某人的一部五集的輕鬆小說體著作《詠春xxx》內的詠春源流傳說的內容以及一些國內的某詠春拳師的一些文章中的源流傳說,卻一點也沒有自己考證的論據,也就是說作者完全沒有更有力的論據來論證自己的的論點——這兩種著名功夫的關係。 首先,作者也清楚地知道,至善禪師、五枚師太等人物均是出自兩部民初的兩部武俠小說《乾隆下江南》和《萬年青》,書中的人物包括洪熙官、方世玉、白眉道長等均無真憑實據的證明真有其人,這一干人等只在小說中出現,在目前能夠看到的正史上均無一言半語的記載。按理說,這一干高手幹的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反清複明的大事情,實在沒道理只是出現(禾卑)史小說中,在正史中起碼會有“叛逆”之名的記載吧?在這一干人等長期活動的地方——佛山,也沒有留下一絲可以讓後人憑吊的遺迹,而小說中言之確確的火燒瓊花會館也是一個天大的謊言,雖然火燒瓊花會館確有其事,但跟至善禪師、五枚師太、洪熙官、方世玉等的反清複明一絲關係也沒有,這只是紅船弟子李文茂率紅船藝人起義有關。在一些文史專家的考證中也沒有證據顯示這一干高手們的存在。但作者照樣引用梁某書中關於五枚師太是永春白鶴拳高手的說法,按道理,作者李先生是永春白鶴拳的傳人,而且永春白鶴拳歷史、歷代傳人的記載、拳譜等資料還是挺豐富的,應該對五枚師太是否白鶴傳人相當清楚,爲何只是引用別人的論述而無法提出自己的論據,諸如:老拳譜的記述、五枚師太是幾代弟子、她的前輩後輩等有力的論據。還有按照梁某人的觀點:詠春拳是五枚師太爲了克制“少林叛徒”的功夫而創出的功夫,但據小說所載,師太早期是反清複明的骨幹,但到了後來她老人家卻反過來害死了同樣是反清複明的骨幹的方世玉,那請問,這兩位到底哪個是叛徒? 再者,梁某人的《詠春xxx》只是一套小說體的著作,書中所載之事並不嚴謹。書中有關在佛山發生的事情與佛山本地傳下來的說法出入很大,如:阮奇山的事迹。不知梁某是出自什麽樣的目的,把這位元被“廣州詠春”傳人尊爲一代宗師的前輩說成是“只會小念頭、偷看別人教拳”的拳踎子,簡直是不知所謂。這位前輩的事迹在佛山武林傳頌也多,跟這位梁生寫的簡直是天淵之別,而且阮奇山教出的唯一弟子能在廣州這個藏龍臥虎之地打出一片天地,難道真的是靠偷看別人教拳得來的?雖然梁某人也曾在佛山走訪過不少詠春人,但是其中有不少的人士卻對其大有微詞,主要原因就是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把有不少的人士提供的資料進行歪曲,胡說一通。有一次在其英文版的《詠春xx》出版後再來佛山時,有一位梁某走訪過的拳師因爲一些不是這位拳師說的話硬給安到他頭上來而去找梁某對質,當著梁某弟子的面說了梁某人一大通。通過這些事看來,梁某著作的可信度則是一個很大的問好。 其三,“按照梁的說法:(永春白鶴拳的)姑娘步的形式與我們詠春的箭步,無論在形態及用途方面,都很相似……”。其實兩種功夫有相似的地方最多也只能說明兩者之間有其相聯的關係在內,不能硬要與某人連在一起。按照這種的說法,洪家拳的四平大馬和北方很多功夫(如紅拳、查拳等)的馬步也很相似,那是不是也可以說是洪家拳的創始人也曾經是紅拳、查拳的第某代傳人?還有,“根據資料看來,方七娘應該比五枚師太的時代至少早一百年…..”這就奇怪了,方七娘的資料是來自于地方誌和傳世的拳譜,應該可信,但五枚師太可也是來自於小說,這可信嗎?這樣推斷兩者的關係,可行嗎? 第四,文章有提到佛山韓先生出版的《詠春拳》系列中的源流問題,其中說是嚴詠春在五枚師太所傳的功夫上吸收了方姑娘的白鶴技法而創出的拳術就是詠春拳。對於這種說法,李先生卻說成是取材與坊間小說,不可信。但五枚也是出自坊間小說,到了梁某人的著作就變成了“來得實在”(這是李先生的原話),這卻是爲何?難道只許五枚師太是白鶴高手創出詠春拳,就不許嚴詠春是白鶴高手結合自己的心得創出詠春拳?這是什麽樣邏輯?

也許洪拳和詠春有共同祖先
~~~~~~~~~~~~~~~~~~~~~~~~~~~~~~~~~~~~~~~~~ http://blog.yam.com/wingchun/article/1646305 三拜佛與小練四門 wingchun - 各派典故 2006-04-06 16:11:50 日前取得了至善永春拳的三拜佛套路,看完Andreas Hoffman打完後,竟有了似曾相識的感覺,由於筆者本身學過順德永春的四門套路,因此對於至善永春拳的第一套三拜佛之後加入打四個方位的後續套路,不覺帶有些許的親切感。現今詠春拳的許多門派,大部分的小念頭套路,皆在做完連續日字衝搥之後收式,而順德永春的小練及至善永春在三拜佛之後又加入了四個方位的套路,相對的異於各派,並且有攔橋及蝴蝶掌的手法,這點讓筆者直覺,三拜佛跟小練四門一定有的關連。 筆者從手上收集的資料看來,至善永春拳所尊的祖師為少林至善禪師,而目前在順德永春供奉的祖師靈位為少林永春祖師靈位,為至善禪師,即可看得出二者有一定關聯。而在梁挺論詠春一文中所提及小念頭與三拜佛之間的關係如下:「小念頭,過去亦別稱“三拜佛”,但仍以前者的名稱流行。所謂“三拜佛”者,是由於再次 “古式”套路中有一攤兩伏的動作;而已四指朝天,形如拜佛狀的護手作爲收回身前的動作。但由葉師及現實所傳者,多爲“一攤三伏”之法,故以不算三拜佛已。」可佐證三拜佛與小念頭之間密切的關係。 由下列二段的影片中,大家或許可以先看看二套的異同。
http://podcast.blog.webs-tv.net/wingchun/podcast/124508
至善永春三拜佛 Andreas Hoffman師父示範
http://podcast.blog.webs-tv.net/wingchun/podcast/532237
順德永春小練四門是由順德杏壇的黎詠欣小朋友演示。 此外,就Andreas Hoffman師父網站所寫的傳承,至善禪師傳鄧本及黃華寶(順德永春梁贊之師)再傳馮小青後,就各自傳與不同人,而至善永春拳這支系,也較為低調。雖說葉問同時代在廣州的永春拳師彼此都以師兄弟相稱,但所學卻又不近相同。筆者試以自己本身有限的學識來做個推測。如果照Andreas Hoffman師父流傳下來的傳承表來看,Andreas Hoffman的師父衛恩,分別接受馮小青支系及鄧本之學,加以整理,可以推論其三拜佛或為永春的古式,也就是古式小練,而三拜佛本身有很多類似鶴拳「駿身」動作,可以看出跟鶴拳有直接的關係,而筆者有緣曾見過順德永春譚煥標師父打小練,也有類似鶴拳的發勁的功法,或更可證明三拜佛確實為古小練。其次,令人玩味的後面四方的打法,就值得讓人思考了,同樣是拳套結束後,跟著開始加上步法,拳打四方,這與現今許多不同派別的永春同門來說,就會覺得奇怪了。這個疑問也曾在筆者心中想了好久,目前暫無定論,茲就手上有的資料來推論: 照陳汝棉之孫陳國基《先有陳華順 後有李小龍》 http://www.sc168.com/file/sdnews/sdnews/200411090028.htm 所述: "永春拳有三套刀、六套棍、十二套拳等功夫,但佛山弟子大部分隻學得兩套半功夫,原因是他開崗瓦店,白天做生意,晚上秘密教武,而店內地方狹窄,只有一條過道。所以當初,他的弟子只學了小練頭(半套)、尋橋、標指共兩套半功夫,但學四門(半套)需要四個方位的空間而無法學。等到後來條件好一些,陳華順已年老血壓高,行動不便,弟子們終不能從師傅那裏學到全套功夫。只有兒子陳汝棉勤奮好學,有“兩廣陳汝棉”之稱,身手與父親相似,且陳華順經常回杏壇,所以他把贊先生秘傳功夫多傳給兒子。陳國基補充說:“功夫傳給兒子是天經地義的,但他並不是不傳給其他弟子,實在是條件所限。” 文中寫的似乎合情合理,但我們可以質疑,既然四門不能教,那為何又能教六點半棍?現今大部分永春同門除了三套拳外,另外仍有傳蝴蝶雙刀(八斬刀)及六點半棍,如此說來就不合情理了。這或許也是大部分之前未聞四門,或永春仍有其他套路,而一直被人所質疑的地方。就筆者所想,在梁贊傳與陳華順永春的功夫之後,陳華順系中,兒子陳汝棉所學或許較師兄弟的多,而陳華順許多門徒學完三套拳後,就直接學兵刃,而其他套路為何陳華順為何沒在授其他門徒拳套,筆者手上資料不足難以定論,若說藏私,或說未學、或者未傳下也未嘗不可能,是以在廣州所傳的永春就多為三拳一刀一棍一樁了。筆者不想引起筆戰,只純就推論,尚待前輩們指正。註1 從至善永春及順德永春的第一套拳來看,四門拳的存在與否應是越來越明顯,至於其後常被人說是假造出來的「永春後半部」,筆者寧願選擇相信有存在,因為在人才鼎盛的嶺南武林,永春拳經過歷代宗師們彼此切磋改良及精進,許多套路是有可能的,筆者看過順德的伏虎、降龍、紅沙手,皆有濃濃的少林拳影子,這也印證這二派為何尊少林至善禪師為祖師的說法。註1.四門套路在彭南一系中也有教。鶴拳裡也有四門套路。 相關網址 至善永春拳 http://home.vtmuseum.org/genealogy/chi_sim/index.php 永春功夫 http://home.kimo.com.tw/fancy500102/ 至善永春六點半棍片段─鄧奕宗師示範 http://podcast.blog.webs-tv.net/wingchun/podcast/124691 wingchun

廣州詠春拳秘傳納外內簾手

廣州詠春拳秘傳納外內簾手 陳君翎
大凡搏擊之道,離不開控制與反控制。在拳腳交加之際,能有效地控制敵人,就能穩操勝券。在詠春拳的搏擊理念中,強調逼而打之和黐而打之的心法,實則也是爲了控制戰局,形成一個“只有我打你而沒有你打我”的良性局面。
詠春拳脫胎于福建鶴拳,傳說清朝時,五枚師太因見蛇鶴相鬥而悟出詠春拳,所以,在詠春拳中有大量以鶴爲形的身形手法與步法。以白鶴的淩厲雙翅、鋒利雙爪及尖喙爲仿生物件,不但適合搏擊,而且運動幅度大,攻防配合亦相當到位。
在古代,“手搏”就是一種以打法爲主的技術,並輔以踢法、摔法和拿法,屬於徒手格鬥技。詠春拳強調以雙手打法爲主體技術,不但繼承了傳統“手搏”積累的經驗,而且還有所創新,而詠春拳的“納外內簾手”就是這種綜合體現。其特點有三:第一,雙方對峙時,先發制人與後發制人並重。先發制人可以“搶”爲主,除可以“先下手爲強”搶佔對手的中線外,更可搶攻敵方,所以要“因時而攻”。 第二,納外內簾手是雙手並重,雙手可以在同一時間內使出不同形態的招式,發出不同的勁力,這是“連消帶打”的基礎。人體是對稱的,像建築物的設計一樣,外有幾何中心線,內有力學重心線。當以雙手爲主技擊時,意念中可將身體一分爲二,設計與搏擊有關的動作,其單手的每個關節都有特定的運動方向和勁力方向。如將手視爲兵器時,單手的基本動作可有刀、槍、劍、斧、錘、盾、鈎等許多作用。當將左右合二爲一,有規則組合動態格鬥模式時(散手),其左右動作對稱與否均可,但整體必須動態平衡。雙手同做一動作可模仿雙刀、雙劍等,做不同動作可模仿一刀一盾或一槍一鈎等,這是連消帶打的原理。 第三,守中打中是詠春拳攻防意識的不二法門。詠春拳的中線理論是在無數次實戰中總結出來的,竟與古羅馬經濟學家柏列圖的經濟理論極爲相似。柏列圖在長期對經濟活動的觀察中,總結出如下規律:在當時的羅馬,80%的財富由20%的人佔有;在日常買賣交易中,80%的銷售額往往由衆多買主中的 20%下訂單;在生産一種産品中,80%的質量問題往往是由僅占20%的原因導致的;在公司的庫存原料中,可能有20%的品種,其價值占總庫存的80%。 所以,柏列圖法則認爲:管理工作應集中在最關鍵的20%上,因此,柏列圖法則也稱”“80-20法則”。 詠春拳先輩告訴我們:敵方向我們攻擊的部位,主要是頭、胸、腹、襠四個位置,這四個位置都處於人體的中心線,而且這四個位置的面積總和亦大致等於人體總面積的20%。只要把防守精力集中在人體最關鍵的20%上,就可以有效地消解來自敵方 80%的攻擊。東西方哲理竟不謀而合。所以說,守中搶中打中是詠春拳攻防意識的不二法門。
在弄清楚有關詠春拳的搏擊實操原理後,我們再回到“納外內簾手”的課題上來。
一、納外簾手
納外簾手是廣州詠春拳的“主戰火炮”,它攻擊力強,主控人體中線(主要是頭、頸、胸等部位)的“主戰場”,具有速度快、力量大的特點,而且機動性強,可先控後打,也可邊控邊打,甚至可控而不打,改用其他技法降服敵方。納外簾手最適合打“硬仗”,如果碰上那些力大勢雄、以力取勝而自身靈活性柔韌性不足的對手,對方被納外簾手纏上了,大多只能“縛手縛腳”,以失敗告終。
動作說明
練習者立二字鉗陽馬起式,要求雙膝內鉗,提肛收腹,頭項中正,全身勢如待發之弓,練習者向右側轉體約20度,坐右馬(全身重心約80%落在右腳上),然後左手成扣拿狀(意念扣拿別人的前手),右手成子午中線捶穿心擊出。在完成上述動作後,練習者身體左轉,出左納外簾手,技術要領與右納外簾手相同。練習者相對而立,按詠春樁要求立馬,然後兩人同時發捶做“扯三星捶”練習,隨之左者右手扣拿右者的右手,左子午捶穿心順橋向右者中心線打去。右者以左捶穿橋攔截,形成“橋來橋上過”之勢。左者又左右手連續扣拿右者的前手,同時左右子午捶穿心順橋連番擊 -出,而右者又連發子午捶穿橋攔截。右者在消解左方連續進攻後,其左手扣拿手反扣拿左者左手,右方右子午捶穿心順橋擊向左者中線,而左者則發子午捶順橋穿心攔截消解右方的攻擊。
 二、納內簾手
納內簾手是納外簾手的同性異構體,在納外簾手的主體意識指導下,做防守性微調,主要攔截敵手偏離中線的攻擊。可見詠春拳是一套實用之功,一切從實際出發。因此,納內簾手實際上是納外簾手的補充。
動作說明
  練習者立二字鉗陽馬,擺出詠春拳迎敵樁,然後練習者前鋒手從上擺橫蓋落至己身胸腹之間,注意橫蓋之力一定要均勻並連肘蓋下。緊接著,練習者的右蓋手化爲內扣拿手,左手子午捶同時穿心擊出,形納外簾手。練習者左捶化爲蓋手擊落,完成另一邊的納內簾手,其要求相同,惟方向相反,寓攻於守及寓守於攻。
對練說明
練習者相對而立,首先左手以納外簾手法向右方攻擊,而右方一反常態並不防守,其左捶偏離中線向左方攻擊。左方立即施展納內簾手把右方的來捶蓋落,然後又施以納內簾手繼續進攻。如此往復練習。
實戰說明
納外內簾手可攻可防,攻時若水銀瀉地,見空則擊,無孔不入;守時則固若金湯,水潑不入,針插不進。如沒有熟練的防守技術,一般人面對納外簾手的攻擊,都會無可奈何地落敗

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

2009年9月10日 星期四

口訣

口訣: 耕攔攤膀,黏摸蕩捋;推托拉按,纏撞掛漏,曲手留中,來留去送、甩手直衝。按頭起尾、按尾起頭,按中間飄膀起。敵移動、重心空,手黏手,無法走。大閃側、小俯仰,小閃側、大俯仰,審勢牢記。二橋上勢,里廉必爭,明動靜、知歸去、知進退。一拳一掌、一馬一步,步要輕靈、馬要穩。腰胯動、橋不動、橋動腰胯不動。 步法:、針、彈、踢。腳法:寸、拐、撩、摋、踩。


葉問宗師並無歌訣留下。口訣來留去送,甩手直衝。 撳頭扢尾,撳尾扢頭,中間飄膀起。 朝面追形,追形不追手。 力由地起,拳由心發,手不出門(手不離午)。 避實擊虛。 畏打終須打,貪打終被打。(不畏打,不貪打) 正身子午,側身以膊(為子午)。 轉馬手先行。 留情不出手,出手不留情。 傳統教授程序詠春拳實而不華,不重花巧。此拳講求反應敏捷,注重技巧而非力量取勝。由淺入深。只有三套拳,最初習小念頭古稱三拜佛,樁馬為拑羊馬。即有尊祟佛山為祖廟(起點),控制廣州(羊城)之意。請參考大成國及李文茂條目。清庭火燒佛山瓊花會館後,整套拳術(以梅花為標誌)被禁。秘傳至梁贊時,稱詠春拳。三拜佛改名小念頭。

『小念頭』是詠春派第一套入門套路。有念頭正,終生正之意。 全套拳由開馬(二字拑羊馬)起,至全套完結,全身(除手部動作外)都不動。頭要正(頭上頂眼平視),身要正(挺腰背),馬要正(挺肛拑膝)。全身其他肌肉放鬆。呼吸自然。主要練習摏馬穩定,腿部(特別是大腿內側四頭肌)和手部(肩部手後三頭肌)之伸展肌的肌鍵伸展,手部關節活動。及手部動作之標準位置。《念頭主手(守)》。練習要求:登頭平視,沉肘落膊,拑膝挺肛,腰胯相照,氣守丹田,輕鬆隨意。手由心發,點點皆清。正身子午,手不出門。 念頭雖小寓意深,道法自然意隨心,立身處地守中正,覺悟修身佛性生。〈人性可鍛〉〈佛心達化〉〈仙意通玄〉 〈至善至善〉

坐馬二字拑羊馬〈二字拑羊,馬開步半〉適合徒手拳擊適合短兵器,八斬刀古已有之,與四平大馬同源同宗,其次序:—1、 開始—收拳曲膝2、 一步—一字平肩,腳跟相會,腳尖向外,成一字形。3、 半步—二字拑羊,腳跟外輾,成入字形,腳尖劃短,腳跟劃長。四平大馬適合長兵器,六點半棍4、 半步—三輾外八5、 原步—四平三正開拳小練(箭,戰), 念頭(小念頭)伊始, 一步一拳, 拳由心發 ····集之成拳。

尋橋詠春拳第二套套路,屬中級套路。練習步法及撐腳,配合之前學的手法,便可尋找敵人之橋手了。步法包括子午(180度)轉馬,側身(45度)轉馬,側身上馬,正身上馬,退馬,退步轉身馬。撐腳包括正身撐腳,側身撐腳和轉身撐腳。《尋橋主腳》。練習要求:正身子午,側身以膊,朝面追形,以鼻為準,上步轉馬,膝拑步中。黐手是詠春拳獨有之反應練習方法;更加是接近應用之互動練習。最終練習至應用之手法〈來留去送,甩手直衝〉〈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練習程序黐單手(正身二字拑羊馬) 黐單手(轉側身馬) 盤(雙)手(正身二字拑羊馬) 過手(步法,身法) 甩手(步法,身法) 標指〈手不出門〉詠春拳第三套套路,屬高級套路。以開馬後第一個動作命名。為最高深之套路,只教授與品格良好及達到標準之入門子弟。《標指主攻》。標指圈腳之後,練習腳法。腳法包括坐馬能練腿力,步法使之靈活平衡之外,練習以腳攻擊及保護自己。木人樁法隨後學習116點木人樁法。木人樁是以木材製造之武術器材,有樁手及樁腳之設置。容許少量活動(彈性)。當作模擬敵人錬習。鍛鍊手部接觸部分之剛強性,全身整體活動性。步法之靈活性。六點半棍法同時習六點半棍法,以增加臂膀之力及標馬穩定。六點為:上中路之枕、攤(挑)、槍(標)、下路之掃、撥、(彈)冚及加上半點摭攔。八斬刀由八路(段)組成。無甩手反刀之危害自身動作,為時人偽作。只傳與心地善良之入室弟子。其刀形類似與林則徐在廣東操練水勇所用之雙刀。在埋身肉搏戰時,專門對付當時(鴉片戰爭)英軍裝上剌刀之長槍。後來大平軍及大成國之軍員亦有類似兵種。由於當時未有足夠之槍械火器,故特別適合用於小形艦艇兵員。練習器具木人樁:樁上有三支「倒品字形狀」樁手,一支弓字樁腳,供練習者熟習拳法。 八斬刀:比蝴蝶雙刀短,長過手睜二吋(包睜),護手有倒鈎反上,刀背較厚,利於斬削。 根據一本由『馬士·賓漢』著的鴉片戰爭紀錄《英軍在華作戰記》中描述:-「林(林則徐)正忙於訓練三千個兵丁,其中三分之一是雙刀手。這種雙刀有二尺多長,刀鞘看起來很笨重,刀柄護手反上略彎如鈎,長約二寸。雙手持刀,刺擊削切,揮刀飛舞,上下左右,同時並呼喊叫駡,面作惡容,以威嚇敵人,使其望風而逃。林對於這些人,具有很大信心。」 長棍 沙包:貼墻;吊包。 三星樁,(七星樁) 梅花樁;參見步法。 八仙枱,中式大餐桌,八卦形桌面,可坐八人。相傳梁贊先生以此桌訓練梁璧黐手。 詠春手法淺談〈詠春手法,注重實踐。不談玄學,不說五行。人體科學,自然已然。不從龍虎,那從蛇鶴?〉詠春八手黐單手之標準手法,出於小念頭尾段,順序為攤,枕,刮,圈(外攤回),搆(手腕),伏,標(衝),膀。手掌-伏手腕-構前臂-枕,攤,膀,圈,刮。全臂-衝〔包括拳,掌,間,標,拂(問)〕有(手)形手法以手形為名。攤手 手形;手掌向上(陽掌),手腕在子午線(垂直橫過人體中軸線之二維(2D)平面),沉肘。手腕比手肘高,手腕比手肘前。手臂(部)姿勢;有兩式。 正身攤手,沉肘埋中(盡歸子午)。 側身攤手,沉肘顧(護)脇,以膊為子午。 動作;從其他手形(如間手)變動成正身攤手或側身攤手。當中手法有滾、圈,撈(錨),枕等。要求;〈不招不架,手不出門。〉 枕手 手形;手掌向內,在子午線(垂直橫過人體中軸線之二維(2D)平面),沉肘埋午。手腕比手肘高,手腕比手肘前。動作;從其他上路手形(如問手或護手)變動成枕手。間手 膀(拂)(搆)手 伏(窒)(拍)(撳)手 護(拍)(撳)手 問(標)手 攔(拂)手 [編輯] 純手法(動作)窒 標 衝 拍 撳 圈 搆 拂(發)手 刮 脫(削) 臘(擒) 托(拿) 雙手法雙間手 雙滾(綑)手 抱牌手 構枕手

2009年4月28日 星期二

泰國飛天馬騮派的拳法─與詠春有相似之處

轉貼梁挺的考據:據 葉 問 宗 師 的 好 友 , 詠 春 拳 在 香 港 的 傳 人 之 一 、 已 故 "香 港 詠 春 體 育 會 " 秘 書 李 民 敘 述 : 五 枚 師 太 是 偶 然 看 到 一 場 別 開 生 面 的 打 鬥 , 激 發 靈 感 , 才 創 出 這 套 嶄 新 而 實 用 的 拳 術 。 打 鬥 雙 方 並 非 人 類 , 而 是 兩 種 動 物 ─ ─ 一 隻 伺 機 待 發 的 鶴 及 一 隻 尋 隙 偷 襲 的 狐 。 也 有 人 說 五 枚 師 太 是 因 為 目 睹 "蛇 鶴 爭 鬥 " 才 創 出 詠 春 拳 術 來 的 。 說 真 的 , 對 於 上 述 傳 說 , 筆 者 即 使 在 少 年 時 代 , 也 沒 有 相 信 過 這 是 真 實 的 ! 也 不 想 想 , 鶴 見 狐 固 然 打 不 成 , 蛇 見 鶴 也 更 打 不 成 了 - - 難 道 那 鶴 折 了 雙 翼 不 成 ? 不 過 , 根 據 筆 者 數 十 年 的 資 料 搜 索 及 研 究 , 李 民 的 "狐 鶴 爭 雄 " 之 說 倒 也 不 是 空 穴 來 風 。 原 來 所 謂 的 "狐 鶴 爭 雄 " 有 點 不 對 。 說 起 來 , 倒 是 "猢 鶴 爭 雄 " 才 更 合 乎 邏 輯 。 但 此 "猢 鶴 爭 雄 " 卻 絕 非 兩 隻 "禽 獸 " 在 打 架 , 而 是 兩 位 武 術 高 手 各 以 本 派 所 學 互 相 較 量 ! 一 位 應 為 五 枚 師 太 , 而 另 一 位 可 能 是 時 至 今 日 仍 然 可 以 在 泰 國 找 到 的 秘 密 武 術 門 派 - - "飛 天 馬 騮 派 " 的 始 祖 。

各支系小念頭演繹

順德陳汝棉系永春拳小練頭





彭南系彭南小念頭



彭南系小念頭




班中詠春







刨花蓮詠春







順德永春拳黃劍波老師小練頭



佛山張保系小念頭


葉問系


徐尚田小念頭


黃淳樑小念頭

倫佳小念頭


米機王黃念怡小念頭

岑能詠春拳

岑能詠春拳
岑能詠春拳是詠春拳流派之一,主要在廣東地區盛傳。1948年岑能隻身闖蕩省城廣州自立謀生,在廣州大德路開設醫武館。並先後受聘於打鐵工會,飲食工會,五金工會等組織,授拳行醫。此後數十年間,岑能傳下的弟子遍佈世界數十個國家和地區,並創立了岑能詠春拳。1989年,岑能創立了《廣州市武術協會詠春拳會》,雲集了當時廣州大部分的詠春拳精英,爲了方便與國際民間團體交流,且當時詠春會的成員基本上是岑能廣州周邊地區及海外的門人、弟子(《詠春拳會》有海外分支機搆),故對外稱《岑能詠春拳術會》。岑能詠春拳-形成發展 馮少青是廣東順德人氏, 岑能詠春拳 武功卓越鐵血俠義,曾在香山縣(今中山市)都司衙門和粵制台府任武職。自咸豐八年起(1858年)作爲隨伺武官追隨清代名臣湖南巡撫駱秉章(廣東花縣人。曾國藩政治集團的重要幕僚。曾任湖北按察使,貴州布政史,雲南藩司)帳下忠心效力。咸豐十一年駱秉章擢任四川總督,馮少青受命執掌蜀中治安,在提刑按察司府總捕頭職任上,(負責治安、刑獄的省級司法機關)與各路強梁悍匪兵戎廝殺血濺刀鋒。佛山鎮富商阮寵明,娶一妻二妾,其兩名兒子阮濟雲、阮奇山兄弟天性嗜武,自幼便師隨詠春拳名師霍保全修練詠春拳技多年,功夫造詣非凡。其時旅居安南(今越南)的華人勞工常遭當地黑幫勢力欺淩勒索。爲保身家安危,當地華人團體“南番順同鄉會”出資禮聘阮濟雲往安南授武,嗜武如命的阮濟雲捨棄大富之家的安逸生活,欣然前往安南廣寧北部山區的鉛鋅礦場,爲華人礦工傳授詠春拳技。後來在一場華人勞工與當地黑幫勢力的惡性衝突中,雙方涉案觸犯刑法均遭安南治安當局現場抓捕。阮濟雲在雙手被手銬戒扣的情況下仍重創多名黑幫分子。阮濟雲此役成爲千秋佳話。後來阮濟雲順應警方開出的交換條件,在河內留駐四年將詠春武功傳授給一批高級警官,以作其涉案相抵功過。之後阮濟雲先後在海防等幾個城市傳揚武技,以後定居西貢。今日越南及東南亞國家及中國廣西有其傳人在延續詠春拳的承傳,阮寵明,晚清舉人,家世顯赫。除在佛山和省城經營多家工廠商號外包括當時佛山街知巷聞的藥行“阮時和堂”)阮寵明亦受朝廷冊封正四品直奉大夫,署理直隸、奉天(今河北、遼寧)兩省教育、文化、宗教、郵政事務。阮寵明的官職是捐任的,當時有買官補缺制度,所捐官職實職任用,買官者須具備相對才幹的俊賢。由於官場的相交相惜,阮寵明將原配夫人所生的女兒(即阮奇山同父異母姐姐)阮聘如許配駱秉章次子駱天詒(舉人)。由於駱、阮兩家的姻親關係,阮氏兄弟早已拜識令湘蜀強賊悍匪望風披糜的四川總捕頭馮少青的赫赫威名。同治六年,(1867年)駱秉章病逝川督任上,馮少青頓失官場靠山,一段叱吒江湖的輝煌人生也走到了盡頭。一年之後,已在官場舉步爲艱難以立足的馮少青,向繼任駱秉章後對他並不信任和重用的川督吳棠辭掉官職,淡出曾經躊躇滿志的仕途,偕同一幫仕途失勢的親信部屬同僚出走緬甸,到異國他鄉謀生。馮少青在異國飄泊多年,至回歸故里已是74歲花甲之齡,一直終生未有婚娶。如返鄉終老亦只有與孤寂相伴終生。馮少青從緬甸返國即落腳佛山,亦正是得于天道機緣之合。唯因馮少青是情義中人,他自緬甸返國第一站即徑奔佛山,亦是爲探訪恩公駱秉章的遺屬。(駱秉章雖出生花縣,但從曾祖父一代于乾隆年間已從花縣遷居佛山,駱秉章出生不久便移居佛山與父親駱栩元同住。駱秉章後代也在佛山落地生根)亦唯因阮家與駱家的關係淵源而與馮少青曾有交往。正好阮寵明厚愛其第五子阮奇山的武學天資,得知馮少青回國行蹤,遂扶駕暮年之軀親往求賢,不惜以重金禮聘馮少青客居佛山鎮的直奉大夫府第“桑園”(今佛山福賢路)深造阮奇山的詠春功技。(其時四子阮濟雲已赴安南)其間佛山鎮知名人士,制藥業巨頭馬伯良之子馬仲如,遷善堂少東趙簡卿,英聚茶樓東主羅厚普,筷子街肉店東主區仕,南海邵邊鄉人黎光甫等人亦厚禮求師,拜于馮少青門下研習詠春武學。馮少青78歲病逝佛山。阮奇山是多家工廠商號的少東, 岑能詠春拳 又是民國地方政府的狀師,被廣東武術界和民間稱譽爲“佛山阮老摣”的阮奇山,日後成爲佛山詠春拳宗派的領袖人物之一。其技服以腿功享譽北國武林的于姓拳師和萬壽宮比棍一役,令堪稱一棍之祖的北方驃悍僧人臣服其“六點半棍法”之下的經典戰例,風糜三十年代的廣東武林,並在佛山上一代人中有口皆碑,作爲詠春拳一代宗師的阮奇山,亦是詠春拳宗派的理論奠基人而名垂武林歷史。岑能1926年出生於秘魯,有母親的秘魯血統和父親的中國血統的混血兒岑能,5歲時隨家人從秘魯返回故鄉廣東南海深村鄉仁和村探親遊覽。不幸太平洋戰事阻隔了中國與海外的通航,岑能一夜之間由一名富門弟子成了失去雙親一貧如洗的孤兒。12歲時,爲謀生計岑能經人介紹在佛山鎮天海茶樓當雜工。這名生性馴良的茶樓小夥計在惡人橫行的社會免不了常受欺侮。勝在岑能做事勤快天資聰穎,深得茶樓點心師父張保喜愛。張保是一位詠春拳師,爲使岑能自保自強,將岑能收爲徒弟授以詠春拳技。岑能習武刻苦,悟性甚高。其後再隨另一位詠春名師韋玉笙學習傷科醫術,岑能的武學天賦爲張保的摯友阮奇山賞識,在張保力薦下,阮奇山將岑能攬于門下,作爲入室弟子,將武功悉數盡傳,其時岑能年僅18歲,然已武功精湛,在廣佛地區已是聲名大噪。1948年岑能隻身闖蕩省城廣州自立謀生,在廣州大德路開設醫武館。並先後受聘於打鐵工會,飲食工會,五金工會等組織,授拳行醫。此後數十年間,岑能爲詠春拳發展付出畢生精力,傳下的弟子遍佈世界數十個國家和地區,並成爲當代詠春拳宗師。1989年,在市體委的指導下,岑能宗師創立了《廣州市武術協會詠春拳會》,雲集了當時廣州大部分的詠春拳精英,廣州是一開放的城市,一直以來與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從未間斷。爲了方便與國際民間團體交流,且當時詠春會的成員基本上是岑能廣州周邊地區及海外的門人、弟子(《詠春拳會》有海外分支機搆),故對外稱《岑能詠春拳術會》。岑能詠春拳-勁力運用 岑能詠春拳 從各門詠春拳的木人樁和雙刀技法招式上分析,岑能詠春拳大部分散手動作同其他詠春拳用法是一樣的,只是在對練中多了肘法還原對拆,太極拳的單、雙推手和低樁對拆法,並要求習者如打太極拳一樣意緊形松、先慢後快,把每一個動作練至準確無誤、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後,加入本門手法和其他手法訓練,達於靈變。詠春拳每一組對拆都是對實作功夫的靈變深造,也就是說,組組對拆都是自由技法之再造。速度則視功力進展而變。對拆的過程則是練意、練氣、練技、練勁、練外抗能力和手、身、步合一靈變的過程。練的時間越長,功底越深,技法越精。由於岑能詠春拳長橋手、中橋手、肘法和推手等都是近身技法,故在近距離的對壘中,其控制能力和擊放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犯則立仆。本門拳、橋、掌、指、膀五個部分的訓練,應結合二十多個散手動作,在原來對拆基礎上進行筋骨屈伸的彈制、彈擊發力,使出手快疾兇猛,反彈而出。此時應是以意催形,又以形催勁制擊。功底越深,氣之激越大,勁力越猛,久練則形成自然反應,適合遠、近距離的不同打法。岑能詠春拳-基本功法 人們在練習岑能詠春拳的過程中,往往容易留連於詠春拳的奇妙手法,而忽視對基本功法的修煉。而岑能詠春拳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躋身中國武術之林,很大程度取決於岑能詠春拳有一套嚴謹合理的基本功訓練法。武術界有句諺語“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謂吃工夫熬工夫,高層次修煉必須在條件具備、方法正確的前提下,用大量的時間去“堆”,用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光陰去“磨”,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功夫在不長的時間內上一個層次。任何功夫都一樣,離開基本功去尋求所謂捷徑,都僅是“三腳貓”功夫,都是不能成大器的。那麽什麽是岑能詠春拳的基本功法呢?岑能詠春拳的基本功由佛山張保所創,定型于廣州詠春宗師岑能,這就是習岑能詠春拳者要熟習的廣州詠春入門十二式。只有將詠春拳入門十二式練好,才算打好詠春拳的基礎,爲日後的套路練習、獲取勁吸“黏橋打”高級手法打下基礎。那麽,岑能詠春拳入門十二式的具體內容是什麽呢?現按前輩編排逐一介紹如下。基本拳法:子午捶。 岑能詠春拳 十二式編排:偏身捶、毒龍捶、拉箭捶、內搭手、外搭手、三品掌、陰裏簾掌、陽裏簾掌、納內簾手、納外簾手、撲翼掌、白鶴尋狐,共十二式。廣州詠春前輩統稱爲“三拳兩掌三內外”。當然也有人爲了方便記憶,將其編爲一鶴二掌三內外四大捶,不過這樣卻變成“十三式”了,因爲“子午捶”是編排在“十二式”之外的。十二式也罷,十三式也罷,不過是有助於記憶而已。二、岑能詠春拳十二式練好岑能詠春拳十二式,你就獲得了詠春拳的入門路徑。以前曾經使你心曠神怡的功技法,如寸勁(零距離發勁)、整勁(詠春門叫身、手、步)、三合一爆勁、鐵臂勁、站樁功等,均可仰仗“十二式”練至大成。飲譽武壇的李小龍所創立的截拳道,主要內容均源於詠春拳十二式。所謂“妙法法中生妙法,奇功功上見奇功”,“十二式”是岑能詠春拳的大平臺。難怪目前一位仍活躍在北方拳壇的意拳朋友,在看了我們演練的詠春拳十二式後驚呼:詠春拳十二式已涵蓋了形意拳的所有內容!我們根據習武教武的實踐得出經驗:詠春拳十二式是練好詠春拳的一道門。詠春拳功夫好不好,應先看“十二式”打得好不好。告訴你一個“秘密”,如果你誠心要和某“大師”學詠春,但又不知他的根底如何,你可先觀察一下他的“十二式”,跟他扯扯三星捶。如果連“十二式”都練得不倫不類,那麽他的詠春功夫也不會太好,這是檢驗真假詠春師父的一個標準。岑能詠春拳宗師岑能先生當年在佛山天海茶樓練功,僅練一個“偏身捶”,就把天臺階磚用腳磨凹兩寸。“十二式”的修爲是論年不論月的,除正確的方法外,沒有二至三年的磨練,不可能成功。再告訴你一個“秘密”,如果你真的練好了“十二式”,那麽你要出場打擂臺,除了補充一些必要的身體素質訓練(如跑步、沙袋等)外,必備的攻防手法已足夠了。換句話說,“十二式”的手法比現代搏擊的手法豐富得多。從老一輩宗師遺留下來的拳訣中,得到了練習詠春十二式的理論啓示:鉗羊馬步,膝要朝中。馬開一尺,不宜寬鬆。上身宜軟,下重鉗功。挺陰縮臂,落膊收胸。手穿心發,肘要對中。子午手頸,靈活運用。陰陽知覺,法門所宗。馬如機剪,橋若彈弓。身如鶴立,目似燈籠。橫衝直撞,手若遊龍。岑能詠春拳-代表人物 阮奇山(1887-1956年), 岑能詠春拳 享年69歲,隨父居佛山朝觀裏,其父阮寵明在民國初期從事化工顔料業,于佛山永安路開店。因阮奇山排行第五,人稱"阮老楂"。起初阮父以重金禮聘郭保全教授阮家兄弟蛇形拳術。後隨馮少青深造紅船永春。馮少青死後,于姚才姚林在石路頭街開設之俱樂部(大煙館)中學習吳仲素之詠春拳.同期學習者有姚才兄弟.阮奇山傳人有姚祺(姚才之子)和岑能等。阮奇山生於佛山富裕之家,自小愛武成癖,阮父得知其愛子好武如命,遂以重金禮聘詠春門第四代傳人霍保全(師承大花臉錦)到阮家,專事教授阮奇山及其兄長阮濟雲。後大花臉錦的另一高足馮少青蒞禪,阮奇山追隨少青深造,直至少青駕鶴西去。阮奇山在研習拳術中懂得科學地融會貫通,將詠春門的拳、樁、刀、棍等功技挾於一身,與葉問、姚才被門人譽稱爲“詠春三雄”。阮奇山爲近代詠春的奠基人之一,其傳人不但遍佈佛山、廣州等廣東地區,且海外亦衆多其門人。阮奇山研習詠春數十年,集保全、少青兩師祖之大成,練就一身驚人之武功。其黏橋黏打、借力順勢、四兩撥千斤之內家功夫,已達至爐火純青、常人難及的地步。其“阮老摣”之綽號乃與人過招時善於摣(抓)、緝、跌、放及控制對手,使其難施其技而稱臣,有著莫大之關係。曾當衆演示,將一銅錢放於裝有幾十斤米的米袋底下,以掌迅速插入米袋把銅錢拿出,令觀者瞠目。這對內力的持續傳遞要求很高,可見阮老摣內功之深厚。摣公除熟習詠春門的刀、棍、拳路、木人樁外,其竹樁、釘鏢造藝更是一時之絕響。

陳汝棉之孫陳國基《先有陳華順 後有李小龍》

陳華順墓地受到政府保護
一提起順德武術,只知道均安的李小龍,卻不知“永春”是什麽?陳華順是誰?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尋找陳華順的宗祠、墓地,採訪他的子孫後代、再傳弟子,漸漸地,一位永春拳宗師的高大形象就越來越豐滿了。 陳華順是順德杏壇人,可記者進入杏壇東馬寧,逢人便問,人人都說不知道。好不容易找到一位“永春拳”再傳弟子,經他指點最後又找到陳華順的嫡系曾孫、移居香港多年被同門推爲永春拳掌門人的陳國基,通過陳大師的敍述,讓我領略到宗師的風采。

身高肚臍深力大無窮
陳國基說,有許多小故事,可以說明他曾祖父陳華順確實力大無窮。陳華順身材高大,超過1.9米,肚臍眼很深很大,放3個小梨子都不會掉下來。十多歲到佛山米店打工時,200斤一包的大米,人家肩扛背馱,而陳華順可以隨便抓起來丟給放大米的工人。四十多歲開“公和”找錢店時,兩個裝銀子的火水罐,每個超過100斤,陳華順一手提一個,平舉起來任意走。也就是從那時起,他有了一個外號“找錢華”,後來找錢華的名氣遠遠大過他的本名,以至於代替了他的本名。在杏壇自家門口,有一條小湧,找錢華背向小湧站成馬步,4個青年用木棍頂住他的肚子,他承諾,如果能把他頂到湧裏,他獎勵白銀10兩,結果4個青年不但不能頂倒他,反被他頂翻在地。8個人用牛頭繩拴住找錢華的大拇指用力拉,找錢華卻把他們拉得趴下。找錢華用拇指和食指摁住一疊錢幣,兩個人用繩子拴住錢幣拉,竟然拉不開一個錢幣。每說一個故事,陳國基都爲記者做一個示範表演,耐心解說,令人不得不歎服找錢華力大無窮。

得贊先生衣缽真傳
陳國基是永春拳掌門人,坐在旁邊的同門弟子肅然起敬,但記者只感覺他的平易近人,風趣幽默,他喝了一口茶,繼續說故事。經過幾代,永春拳傳給黃華寶、梁二娣,兩人又將永春拳傳給佛山梁贊(外號贊先生)。陳國基的曾祖父陳華順自小在佛山打工,聽說佛山贊先生是永春拳傳人,他在佛山筷子街杏濟堂授徒,陳華順常常從門縫裏偷學,贊先生發現了卻沒有點破,經過幾個月的考察,贊先生被陳華順的誠心所感動,認爲他是可造之才,正式收他爲門徒,由徒弟李華(外號木人華)代教,這時陳華順已經39歲。一年後,李華病終,贊先生給陳華順親自教授永春出世拳棒。陳華順得贊先生衣缽真傳,成爲首徒,同時還從贊先生那裏學得醫術,贊先生外出,他坐堂替百姓治病。

與黃飛鴻切磋武藝
陳國基說,根據家史記載,陳華順和黃飛鴻切磋武藝,有過精彩的故事。一天,黃飛鴻帶著兩個徒弟想找贊先生比武,當時比賽的規矩是首先比橋手。贊先生個子較小,自認爲橋手難勝,而黃飛鴻也不認識贊先生,所以贊先生叫陳華順代師比武壓橋,陳華順使盡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黃飛鴻橋手壓倒,接下來比手法,陳華順又以內廉穿心掌、雙飛蝴蝶掌打敗黃飛鴻的羅漢十八掌之鐵閘關門。陳國基一邊說故事,一邊爲記者表演蝴蝶掌,他說用這種掌可以遠距離攻擊對手。三個月後,陳華順又以六點半棍伏黃飛鴻的八卦棍。這次比武之後,黃飛鴻才知道他是陳華順,由此陳華順聲名大振。陳國基說:“這些故事都有詳細記載,前輩們切磋武藝,共同提高的精神令人景仰。”

徒弟是李小龍的師傅
得真傳師終三年後,陳華順轉開崗瓦店並收徒教拳,除傳授給兒子陳汝棉和兒媳黎妙顯外,還有弟子雷汝濟、陳錫侯、吳仲素、吳小魯、黎厚培、何見、陳孔大、何漢侶、葉問等9人。永春拳有三套刀、六套棍、十二套拳等功夫,但佛山弟子大部分隻學得兩套半功夫,原因是他開崗瓦店,白天做生意,晚上秘密教武,而店內地方狹窄,只有一條過道。所以當初,他的弟子只學了小練頭(半套)、尋橋、標指共兩套半功夫,但學四門(半套)需要四個方位的空間而無法學。等到後來條件好一些,陳華順已年老血壓高,行動不便,弟子們終不能從師傅那裏學到全套功夫。只有兒子陳汝棉勤奮好學,有“兩廣陳汝棉”之稱,身手與父親相似,且陳華順經常回杏壇,所以他把贊先生秘傳功夫多傳給兒子。陳國基補充說:“功夫傳給兒子是天經地義的,但他並不是不傳給其他弟子,實在是條件所限。” 葉問是陳華順最小的徒弟,當時還只有13歲,他帶一對翡翠玉求師學藝。但陳華順年老,葉問的功夫很多是從師兄陳汝棉、吳仲素那裏學得的。葉問後來成爲功夫之王李小龍的師傅,這樣說來,陳華順還是李小龍的師公。 陳華順教徒弟很嚴格,凡學本家派的弟子未滿3年爲重由,3年苦學爲弟子,6年爲次教,9年爲坐教,10年苦學經師傅同意,方可收徒,而所學之人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品德善良之人。爲了說明這些名稱,陳國基非常認真,摸著頭腦想了又想,生怕出錯。
“永春拳”的由來
“永春拳”由來有不同的傳說。陳國基說,相傳,福建少林寺繼承嵩山少林寺衣缽真傳,尊至善禪師爲先師,以三德和尚爲入室弟子兼三十六機房總教練,教習全寺僧人,受壓迫的窮人也紛紛向學。西元1795年,帝以賜禦酒爲名追剿少林弟子,將福建少林寺燒成一片瓦礫,只剩下永春殿后座一角。至善禪師、洪熙官、黃坤三人當時雲遊兩廣,倖免於難。至善禪師隱藏異鄉,總結種種象形姿態,獨創出世拳術,爲紀念永春殿和三人逃生,故把這套拳術取名爲永春拳。儘管永春拳隱藏于紅船班內,官府還是發現永春拳仍是少林拳,因而繼續圍剿,於是“永春”又被改名爲“詠春”,實則換湯不換藥,直到清末才正式複名爲“永春”。
陳華順把永春拳嫡傳兒子陳汝棉,陳汝棉一向在佛山開館授徒,抗戰時於六都、都城及廣西梧州等地授徒,並將功夫傳給兒子陳家燊、陳家齊、陳家廉,陳家燊、陳家齊沒有後人傳授,陳家廉傳兒子陳國祥、陳國基、陳國超、陳國良及弟子梁健養、陳培、陳松、黃仁智、梁章潛、譚煥標等,所以永春拳在杏壇較爲流行,杏壇永春拳成爲正統永春拳,而陳華順也成爲永春拳一代宗師。他的墓地坐落在杏壇東馬甯陳氏宗祠附近的馬寧山上,背靠青山,面向村莊和大海。由於他在海內外的巨大影響,每年世界各地的同門弟子和武術愛好者來杏壇尋根、參觀,其墓地已得到政府的重點保護,在順德史無前例的殯葬改革中,特別予以保留。 陳國基先生既是永春拳掌門人,在事業上又有多元化發展,十多年前移居香港。他懷著對先祖的無比崇敬,繪聲繪色地敍述著陳華順的故事,在他的腦海裏藏著一部永春拳的歷史,因爲他自幼跟隨父親陳家廉,耳聞目睹,遍覽家書,“三天三夜,我也說不完,”陳國基說到這裏,記者看下表,已是深夜,五六個小時訪談,也許只能聽到歷史的點點回音。在武術文化節即將來臨之際,許多人士紛紛尋訪陳華順後人,陳國基應接不暇,但他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只想同廣大熱心讀者和武術愛好者分享先人的精神,希望繼續發揚武術國粹。

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詠春師承




四門

橋來橋上往,肘來肘上消,長橋逼身破,馬來馬爭先,
攤攔和耕膀,搭截與沈標,癡摩兼燙盈,吞吐帶偷漏,
來留必去送,甩手要直沖,直來曲中取,橫來直手標。 所謂的“四門”,也就是在身體的正面劃出一個四方形的面積,然後再在此四方形
面積內劃分為4塊面積均等的方形區域作為對方攻來時各種格擋法的依據。
此“四門”之標準是高不過眉、寬不過兩肩、低不過腿。 具體施用標準如下:
一、前手上半側為“高外側門”:該處主要用來防禦攻向已方頭部右側的打擊
動作,而且無論對方用何種動作(包括拳或掌)向此處攻來時,我方都可用前手迅
速將之擋至外側。
二、後手的上半側為“高內側門”:該處主要用來防禦敵方攻向已方頭部左側
的打擊動作,而且無論對方用何種動作向此處攻來,我方都可用後手迅速將之擋至
外,或擋向右側。記住,此時須一手防禦另一手迅即攻擊,亦即做到“攻守合
一”,在手部格擋的同時,身體儘量不要有左右的擺動動作,以免影響自己的重心
平衡。
三、前手的下半側為“低外側門”:主要用前手之外腕部來做短促快速的格擋
動作,也就是用來防禦對方攻向已方右肋、右腰等右側要害處的打擊動作,例如可
用來防禦對方的低位拳法或快速踢擊動作。
四、後手的下半側為“低內側門”:主要用來防禦對方攻向已方身體左側要害
處的攻擊,例如用來格擋其低位拳法或是中位踢法等,擋觸的部位仍然是外腕部
(亦即腕骨之下鋒處),在實戰中運用本動作時應做“雙手同步動作”,也就是左
手擋出的同時,右手亦果斷出擊並準確擊中了對手。

李小龍論詠春黐手

詠春是華南的拳術,黐手則是詠春獨有的練習法。詠春現任掌門人是 葉問 先生,我就是由 葉問 先生處學得詠春拳的。是的,練習黐手有很多目的:有些人以練習黐手來鍛鍊專門技能,有些則用來熟悉本能的、正確的詠春手法;有些視黐手為練力法,有些 則用來鍛鍊觸覺的敏銳。以下是我個人對詠春黐手的看法。多年來,我教授黐手,都是法它當作心理和生理的練習方法,強調「力量不斷的流動」。
「不斷流動」一詞是我自撰的,其他詠春 師傅 教授黐手都沒有這個說法。我在這裡必須強調:我教別人「不斷流動」,是把它當作使手法達到更佳效率和更加運用的輔助工具,但絕非 其他師傅希望學生信以為真的什麼「內功」之類的神秘力量。為了說明「流動力」,茲假定甲有一道白色流水由他的肩膀流出,而乙又有一道黑色流水流出,與甲的白色流水混和。但因為有一個常數存在,所以甲乙的黑白兩留都不能侵入對方。可是,一切肉眼能見的物理運動,卻因「流動力」的存在而被這些心 裡能力滲透,如果誰的肩膀上有這種流動力,若給別人按著,對方一定馬上感到有一種「飄浮的力量」傳到自己的肩膀。這不是一種抗拒 的跳動的衝力,而且好像按著一條強力彈簧。對方的肩膀充滿一種方向感和均衡感(實際上,他的肩膀是十分活躍的):換言之,剛適合 手上要作的工作。
假定黑流停止流動一秒鐘,白流便會成功地侵入黑流。這種均勻的流動,好像水之瀉地,瞬間即滲透每個空隙。詠春的黐手有黐單手和雙手兩種,練習者以和諧與相反的動作滾動他們的手,藉以培養流動力。練習者須保持不斷的流動,在手部滾動和 轉動的時候充滿每個空隙。在練習進行中的時候,力量越細密得像水一樣,罅隙便越狹窄,水難以滲透。 想正確地學習黐手,需要有專門的導師。導師按部就班地引導學生,並把正確的流動力灌輸給學生,好像發電機把電能灌進電池裡那樣。 初學者練習黐手,看來像是跳蹦蹦的摔角比賽,托上壓下,移左撥右。這樣拼勁的練習,不僅妨礙對「流動力」的了解,而且還會遭到犀 利對手立刻反攻。正確地在你的手上流動力量,要像水之流過喉管。如果流水左衝右突,喉管便會跳動了。
我二十年前在香港讀中學的時 候,每日休息或放學之後總是互相練習黐手。不過,我們的肩膀沒有規則的流動力量,結果,我們的力量便時隱時現(尤其是在轉動的時 候),以致讓對手侵入。每個練習者站在詠春的馬步上都想四平八穩地攻向對方。如果懂得流動力的話,守方面可以「浮開」或「溶解」對手的衝力(好像一葉扁 舟在波濤洶湧中上下飄盪,絲毫無損),而且還可以借力打力。這樣看來,兩個練習者實在是整體的兩半。 除了黐單手之外,其他黐手方式都是肘部向內的。這點在詠春十分重要,因為肘部向內是一種襯墊裝置;或者,如果手腕一旦探不出對方 攻來時的壓力突增,肘部向內可以當作蕩開對手的輔助力量。肘部向內是詠春拳手的註冊商標。手肘是固定的中心(但不是僵死的),不 能左搖右擺;而前臂和手掌在順適動作和改變位置的時候,求遠保持柔軟。所以,黐手的手應軟如流水,而不是柔順如棉;應保持衝勁和 穩定,而不是蠻橫僵硬。有人說詠春拳是柔掌,但我不從不以為然。跟其他所謂柔拳比較,詠春拳在結構上經濟得多。而且,黐手應用多種不同的手法,使黐手效 用更大。在進攻上,詠春黐手主要是應用向前直送的力量,在防守上,黐手既用到把對方攻勢蕩開的弧線(如膀手),亦應用了畢直的滲 透性的線條(如攤手)。詠春拳手總是守著核心,使對手的動作保留在外圍。他還學會更經濟地觀察對手的一舉一動,於是,他不會犯上 亂用拳腳,動作過多的弊病,反之,他會由中央畢直向外打出,或由外面走回中點,因為他的手肘保護著中線也。 詠春黐手(尤其是附有流動力的黐手)能增進武術家的造詣,不過,千萬不可把它當作萬靈丹。黐手其實只是達到目的的許多種方法中之 一種而已。有些練習者誤將黐手當作搏擊方法,實非如此。黐手是一種定型的練習法,是學習詠春的入門功夫而已。例如,它能矯正詠春 的馬步,研究出經濟的線條和角度;最重要的是,黐手培養出力量不斷流動的感覺。

小念頭

小念頭,過去亦別稱「三拜佛」,但仍以前者的名稱流行。所謂「三拜佛」者,是由於再次「古式」套路中有一攤兩伏的動作;而已四指朝天,形如拜佛狀的護手作為收回身前的動作。但由葉師及現實所傳者,多為「一攤三伏」之法,故以不算三拜佛已。
以「小念頭」作為詠春牌第一首拳套之稱別具含義。當一名初學者啟蒙之日,教者會以告誡的語氣對說:「小念頭不正,終身不正;習武如是,做人如是。」—-這道理簡單;因為小念頭內包含了詠春拳的各種基本動作,二日後的千變萬化的招式,無不靠此等動作組成;若練習者連這首基礎拳都練不好,其日後技術之壞將不待言。而立身處世,若連小小 一點念頭都不向正途發展,其人品格之差亦不難想像了!由此可知,「小念頭」一辭意帶相關;創此名稱的人用心良苦,堪作今日詠春派門人在「武」與「德」方面作立身處世之銘。
在故葉問宗師以前,小念頭圈套相傳下來有「一百零八點」手。有關此說,本人曾多年以來搜集資料,比對及印證,最後才發現箇中秘密。原來,每一單式動作謂之一點。如某些雙手一齊做同一動作的(如:交叉梗手.雙枕手.雙攤手….之類),名為「複合式,作兩點計算。而某些單手動作,名為「單式」,作一點計算。  單一個「複合式」或「單式」動作,並非有出手起至收拳止計算;而是指每一個不同用途的動作為一「式」。
舉例來說:由左「日子衝拳」打出至收拳回腋之間之動作,已經是三式計算;其次序如下—「日子衝拳」.「由攤手變為圈手」.「收拳」。由於這是一招「單式」動作,故作「三點」計算。又以開馬後之最初一組動作為例:「交叉梗手」—「滾手變回交叉攤手」—「收手」。這是四個「複合式」的組合,故當作「八點」計算。過去及現在  事實上,葉問宗師當年所學,與他日後在香港所傳授下來的「小念頭」拳套,已有增刪。甚至葉問宗師在未來香港之前所教的小念頭拳套,與現時在香港所練的,亦略有出入。我不能斷言葉宗師最初所學的小念頭拳套有否早經其師.其二師兄(吳仲素—葉宗師早期得技其功最偉).其師叔(梁壁—葉宗師後期修煉全仗其功)等略加修改;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葉宗師初投師門時之小念頭,與後來再跟其師叔梁壁時之小念頭已有所變化。至於贊先生時代得小念頭,據極可靠資料證實,是跟現目流行的小念頭有小部分出入的。當時的小念頭確實不折不扣有一百零八點手。但經不抵此數。
比較來說,我還是喜歡現目的一套小念頭,至少個人認為這是一種改進。以前的小念頭,在中段欄手動作以後是斷作兩式的,但現時已一氣連貫直落。此外,現時的小念頭亦充實得多。其實,個人認為「學拳但求得其真意」。若拘泥於一招半式之間的來源問題,或一意追求正統,而疏忽於拳理中優略正誤之法,無非抱殘守缺。尤其對於講求活用隨意,脫離舊有一套「對拆方式」的傳統武術觀念的詠春拳術,更不應有此種狹溢思想。
結構與重心
在小念頭中,「一攤三伏」的一組動作,可算是整套拳的重心。這組動作應越練越慢,直至出手或回手達到「力不斷而若止.形似靜而時動」的緩慢程度,方會領略此中之妙。若練到這一程度,便會逐漸感覺呼吸變得緩慢而深沉, 血氣運行漸速,血管擴展而全身發熨。如於和暖之氣溫中段練,不久即汗流浹背;如於寒冬之氣溫中鍛煉,則遍體生煙,仿如全身沸騰。難怪以前的人言:「鍛煉內功可練至全身出煙」者,其實真有此事,並非虛言!
如將這一組動作持之以恆,練至再高境界,只要推出一式攤手,全掌能逐漸轉為紫黑色;旁觀如以手置於掌上試探,黨課感覺炙熱遠超於正常體溫。而轉為護手時,則全掌突然轉白,掌上熱力頓失,一刻算練此拳後怪異之處。且練小念頭時雖感辛苦,但練後不久,即神經奕奕。小念頭之功效,非鍛煉者長期修煉之後,本身不易感受出來。除上述動作外,其他手法皆以不徐不疾的速度打出。這類動作,包括了中段的左右前後撳手,攔手,拂手,枕手,窒手等等,均統統包含在這首看似簡短如柔軟體操的拳套中。
練習要點
小念頭有一特點—-練習時自始至終不移一步。故此,練習小念頭手法時,等於同時鍛煉下盤功力;這就是初學者已開始即可練小念頭,而無須像其他門派般先練好扎馬才能學習初基拳套。  詠春拳術
重「借力巧打」。故練習詠春拳術必須注意以下的階段:先懂「捨力」,繼續「卸力」;精於卸力,方學「借力」 ……如祗講「以力取勝」,遇弱敵可勝,遇強敵必敗。唯捨力後方能專練「以計取勝」之法;如此,敵力強弱已屬此要。精於卸力,敵人齊力再,亦難加於我身;這時便可反借對方力度以攻對方。因此,練習詠春拳術,最注意全身鬆弛,出手輕柔。若將全身肌肉收緊,出拳式一本身瘠力蠻打而去,以為如此便可拳勁猛烈,亦是范了「蓄力」(力蓄於臂而不能尺放)之忌。拳力輕重,全憑運氣之道;若不懂使力,則本身以為打出千鈞之力,施在敵人身上可能祗於無幾。如識運用巧力,便是出手時看似輕鬆瀟灑,但打在敵人身上的力度沉重無比。故練習下念頭拳套,決不能有半點剛猛的意味。如能作做柔軟操般去鍛煉, 持之有恆,日後效果盡顯。
練詠春拳術講究「點點清」。意思是指練每一動作時,出手不可含糊,動作不能混淆。每一連慣性動作之間,應略作停頓。動作應快則快,應緩便緩,要有節奏感;最忌像「趕緊收工」般;馬馬虎虎.匆匆忙忙.草率耍完便算了事。此外,連小念頭心無雜念,全神貫注於動作的位置之上,眼隨手到,呼吸自然;切忌緊張,不可輕浮。僅記上述各點,方可為功。

盪海內外的「詠春拳真有下半部嗎?」

盪海內外的「詠春拳真有下半部嗎?」--《武魂》
追溯完美的詠春拳_____譚榮鑒 馬炳榮 秦玉明《武魂》1999年第一期
詠春拳發祥於佛山,廣傳於南海、廣州、香港、台灣乃至世界各地。 此掌種自創始至今,已有悠久歷史。經海內外同門宗友的大力宣揚傳教,使該拳種聞名於世界,學習者眾。佛山的詠春拳教、學者,對詠春拳「小念頭」、「尋橋」、「標指」、「木人樁」等拳械套路,按其不同宗支所傳,形成各有差異、又基本相同的模式框架。 今天,我們鄭重地向世人傳達一則新信息:目前流傳的詠春拳拳械套路,是歷史所傳的一部分!幾乎涅設的詠春下半部分.經有關人員的挖掘整理.將通過武術傳媒及有關新聞傳媒隆重推出。我們認為:作為詠春拳的教、練者.部應有研究挖掘即將失傳的幾套拳械的歷史責任。1995年9月,佛山詠春拳彭南大師去世前曾將「詠春秘傳」內容血脈點穴法、詠春先師秘傳血遺訣:等詠春拳術精髓傳給了其愛徒韓廣玖師傅,並再三要求韓廣玖師傅為詠春拳做兩件事:一、將他所傳的詠春拳術著作成書,讓後人真實的瞭解詠春拳;二、他一生最大的遺憾,是未學到詠春拳的下半部分,要韓廣玖師博千方百計尋找,並將其寫出來。最後談到師祖陳汝棉曾任兩廣武術總教官,在廣西曾有人談及陳汝棉曾有嫡傳,要求韓廣玖找到其後人並將詠春拳後半部分學會.把即將失傳的那部分流傳在 佛山。 韓廣玖師傅出生於武術世家、從小習武並有所練就.加上他虛心好學.也曾拜訪過多位名師.練得精湛的武藝、尤其對南拳更有獨到的研究。故不辭辛勞,日夜筆耕,用了近一年時間,終寫成了現存在佛山一帶的詠春。小念頭」、」尋橋」、「標指」、『木人樁」等拳械的三本書。實現了彭南大師的第一個遺願。然後會同其師兄弟、好友走訪廣東、廣西各市縣,行程近萬里。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兩廣交界處找到了陳汝棉家族單傳,已隱居多年的黃仁智隱士。經印證切磋,證實了彭南大師所講。後來再三登門探訪,王仁智隱士見來者誠心好學,而且武德良好.武藝精湛.所以在他退隱十年後,只從中挑選了佛山的韓廣玖、甘家康和外地的嚴偉文作為門徒,始把詠春拳下半部分傳授給他們。 歷史的故事或傳說講梁贊就憑詠春拳的「三拳、三膀、三掌」打遍廣東;陳華順曾用「雙飛掌」擊敗當日時聞名省港佛的一流高手黃師傅: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向王仁智隱士提問,得到完整的答覆。十幾年前王隱士一出手便把省佛一名高手名師打出幾米外,就是跟梁贊、陳華順一樣運用詠春拳的「三掌法」的。原來.詠春拳的「小念頭」等現傳於佛山、香 港等地的三拳一械,只是練就掌與膀。至於練掌法,是詠春拳下半部分的「四門拳」——雙飛掌、「伏虎拳」——破排掌、「佛掌」——穿心掌。此乃詠春拳手法最靈、最實用的一套掌。 在黃仁智隱士的簡居裡,我們聽他講述了詠春舉的歷史和一些鮮為人知的內情:陳華順之子陳汝錦跟同門師兄弟吳仲泰因「詠春拳」的「詠」或「永」字而成反目。所以把詠春拳的後半部分的「四門拳」、「伏虎拳」、「佛掌」、「紅砂掌」「獨家梅花槍」、「九環刀」只傳給陳汝棉,並吩咐要單傳。後來陳汝棉不聽父命,傳給其兒陳家廉、陳家新、及招就和甘兆(甘兆跟隨陳華順到廣西任教。安家於廣西.逝於廣西梧州):陳家廉兄弟倆把這單傳的技藝傳給其子陳國基、陳國良及黃仁智、歐陽、譚標等人。而招就、甘兆沒有在佛山傳給後人。黃仁智自佛山回故鄉隱居後,考慮到其兒女(三女一兒)對武術興趣不大,故亦無意相傳。自去年韓廣玖一行的到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和觀察、反思,加之他們的誠心好學,王隱士終接收了韓廣玖、甘家康、嚴偉文三人為嫡傳弟子。 在學習切磋的過程中,韓廣玖師博把詠春拳的「六點半棍」、「八斬刀」演示給王隱士看,王看罷搖搖頭說:」你玩的那套棍只是第一點,也就是開式.還有五點半未玩出來;刀只是玩了入林刀,未玩出林刀。即棍與刀都是玩了其中一部分,未完整,」經過六十多年詠春拳修煉的王仁智,對詠春拳法之判別,極具慧眼.並且把後半部分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其三門徒。從今以後,完整原傳的詠春拳在佛又有了承前啟後的傳人。 佛山詠春拳將以本來面目及高超的技法,昭示著拳法修煉的本源意義與精神!
《武魂》1999年第一期=== 詠春拳真有下半部嗎? ===
一場震盪海內外的「詠春拳真有下半部嗎?」的詠春門內爭拗;一個牽動武術界的是與非真情大披露。《世上果真還有「詠春拳」下半部嗎》葉 准 <武魂>雜誌1999年1月期刊登了譚榮鑒、馬炳榮、秦玉明三人合寫的文章《追溯完整的詠春拳》(以下簡稱《追溯》),製造了一個所謂發掘和整理了據說是「幾乎 沒的詠春下半部分」從而構成了所謂「完成的詠春拳」的現代神話,並宣稱:「佛山詠春拳將以本來面目及高超的技法,昭示著拳法修煉的本源意義與精神」云云,嚴重歪曲了『詠春』的歷史和訓練系統,極力貶低了現行詠春拳的武學價值,在武術界尤其是詠春同門中造成了極壞影響。故筆者特寫此文加以澄清。一.所謂陳華順單傳「詠春拳」後半部分與陳汝棉之說是否可信 據《追溯》一文所說:「陳華順之子陳汝棉跟同門師兄弟吳仲素因『詠春拳』之『詠』字或『永』字而成反目,當時陳汝棉乃體瘦力弱,而佛山同門都支持吳仲素。陳華順生怕此爭會成為日後同門師兄弟打起架的導火線,汝棉會吃虧,所以把『詠春拳』後半部分的『四門拳』、『伏虎拳』、『佛掌』、『紅砂掌』『獨家梅花槍』、『九環刀』只傳給陳汝棉,並吩咐要單傳。」按照此說,則:1.陳汝棉與吳仲素關於「詠春拳」的「詠」字還是「永」字之爭是發生在陳華順生前而非死後。 2.「詠春」後半部分是由陳華順傳下來的,而且是『單傳』,除稱汝棉外,同門師兄弟中再沒一人學過,而且亦無一人知曉原來「詠春」還有包括這麼多拳械套路:所謂「詠春下半部分」。3.陳華順之所以要把所謂「詠春後半部分」單傳給他的兒子陳汝棉,是「生怕日後同門師兄弟打架,汝棉會吃虧」,故只好「單傳」以防萬一。上述說法,實存不少漏洞: 1.當陳華順還健在時,陳汝棉、吳仲素有可能發生關於「詠春拳」是「詠」字「永」的爭論嗎? 2.師父陳華順尚在,同門師兄弟有何理由都紛紛站在吳仲素一邊。 3.退一萬步說,即使陳汝棉、吳仲素真的發生爭論,陳華順為什麼不站出來澄清事實,消解矛盾,卻反而秘傳陳汝棉武功以防日後於萬一,聰明如陳華順,有這樣的道理嗎? 上述這些問題,《追溯》一文難以自圓其說,在這裡,我不妨就上述問題再略說一二。 首先,「詠春拳」原來來歷史上是怎樣寫就該怎樣寫,怎樣叫就該怎樣叫,誰也不能憑自己的主觀妄想隨便把它改變。弟子們若在外面聽到有什麼不同說法,盡可以去向師父請教,私下爭論既無意義,也不會有什麼結果。須知,給本門正名,是要眾同門認可的,個人不可能自行其是。所以,當時既然陳華順還在世,就根本不會發生陳汝棉與吳仲素之間的爭論,也容不得他們去爭。 再說所謂「佛山同門都支持吳仲素」問題,他們都請教過師父沒有?若不請教師父就都紛紛支持吳仲素,那豈不是目無師長?這有可能嗎?而且,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武術源流極少文字資料記錄,「詠春」則更少,當時人們學藝,有關部門本門派的歷史淵源,師門規矩,弟子們無不都是從師父那裡聽來,如有疑義,弟子們也應向師父執經問難,最後也只能是聽師父的,根本不存在支持誰不支持誰的問題。而傳道授業解惑,也是師父義不容辭的責任。若果陳華順說:「陳汝棉對」,弟子們敢支持吳仲素嗎?若果陳華順說:「吳仲素對」,難道陳汝棉敢反對他老子?弟子們也都敢反對師父?所以,所謂「佛山同門都支持吳仲素云云,自然也是子虛烏有。 再說,若果陳汝棉與吳仲素卻有此爭論,而且為此而幾至反目成仇,此時陳華順為什麼不出來說個明白以平息是非,對這樣一個嚴肅的問題,他能始終裝聾作啞,袖手旁觀,一任自己的兒子與自己深愛的大弟子糾纏不清,留下日後隱患嗎?本來是三言兩語便可輕易解決問題他不幹,卻寧可背地裡秘傳所謂『詠春下半部分』給陳汝棉,以備日後兄弟反目時,陳汝棉穩操勝券,這種倒行逆施自毀本門的蠢事智者不為,任何做師父的也不會做,聰明如陳華順就獨獨這麼糊塗,可見這則故事把陳華順抹黑到了什麼程度。 所以,所謂陳華順秘傳詠春後半部給陳汝棉不過是一個荒唐切拙劣的故事,謠言止於智者,何況是熟知詠春掌故的詠春傳人。 那麼,究竟陳汝棉和吳仲素有沒有就詠春之詠或永發生過爭論呢?據說是有的,但並非發生於陳華順生前,而是在他死後,筆者曾與香港詠春體育會董事局主席身份去順德杏壇東西馬寧鄉探訪過華公(我們習慣尊稱陳華順為華公),後人陳汝棉之子陳國基先生,通行的有韓廣玖、甘家康,賓主談話間,我發現陳汝棉的神位寫的是「永春拳」,我甚出意外,陳汝棉是陳華順之子,習的是「詠春拳」,這是眾所周知的。為什麼現在他的神位卻寫的是「永春」呢?於是我就此事求教陳國基先生。據陳國基先生所說,他父親陳汝棉有一次曾向吳仲素說,華公臨終前曾鄭重其事地對他說:詠春拳原本出自少林寺的永春堂,原來是叫永春拳的,後來清廷火燒少林寺,於是少林寺僧眾包括詠春堂中習詠春拳的僧徒在內皆在清廷緝捕之列,為逃避清廷緝捕,詠春門人便將永春拳之永字改為詠字,將永春拳改稱為詠春拳以掩人耳目,所以華公遺言若他日清廷被推翻後,詠春拳便應該任祖歸宗,重新改回叫永春拳,現在辛亥革命清廷已被推翻,民國建立,我們應該依從華公遺願,把詠春拳重新改回為永春拳。 但當時吳仲素卻不同意,理由是,門派改名絕非小事,將詠春拳改為永春拳是一件十分嚴肅的大事,若果真有其事,師父生前為什麼不向眾門人說,偏偏就只跟你說,師父臨終時,我們眾門人也在場,也未聽見師父將他的臨終遺言囑咐過,而偏偏就你聽過師父的臨終遺願,很難相信,而且當時詠春師祖梁贊以詠春拳名於世時,亦以永春拳流傳於社會,兩大派並行不悖,而當時梁贊先生亦有不少永春拳友,且過從甚密,如當時的永春拳名家馮小青先生就與梁贊十分交厚,若說詠春拳受清廷緝捕,那為什麼當時他還可招過市,活動於光天化日之下,贊先生怕被緝捕,難道別人就可以不怕被緝捕嗎? 由此理由,所以吳仲素沒有接受陳汝棉意見,而採取慎重保留態度,詠春拳之名當然就沒有因此而改,其他門人也都支持吳仲素,而只有陳汝棉將他的詠春拳改稱為永春拳,這就是他的神位寫永春而不寫詠春的原因。 陳國基先生的這一番說話,當時韓廣玖、甘家康也是同時在場聽到的,而《追溯》一文卻硬改成華公健在時陳汝棉與吳仲素就發生爭論,為所謂陳華順單傳詠春後半部分給陳汝棉尋找依據,這種為製造借口而不惜公然歪曲事實篡改歷史的做法是很不可取的。 至於說陳汝棉與吳仲素卻因此而反目,這也不是事實,因為事後他兩人還有來往,師兄弟還是師兄弟,本世紀二十年代陳汝棉在今日佛山昇平路西便巷開設新館時,吳仲素及眾同門還送禮致賀,先父葉問當時也和吳仲素等同門一起送禮,禮品署名為雷汝濟、吳小魯、吳仲素、何漢侶、葉繼問(即先父葉問)等共七八人,該禮品今天還有實物保留在陳國基家,以此而論,吳仲素和陳汝棉又何反目之有?只是當時是有過一點不愉快就是了。《追溯》一問為編造陳華順單傳所謂詠春有半部分找個充足理由,又不惜誇大其事,也是很不可取的。 至於當時陳汝棉為什麼要試圖將詠春改為永春而且還挖空心思的找出一些難以服眾的理由,其主觀動機何在那就不得而知了,現在卻忽然冒出所謂詠春後半部分的問題,若果這問題是出自陳汝棉之口,由他一手炮製,那麼,這兩者之間是否與什麼微妙關係,是頗耐人尋味的。 當然,或許還有人會說:陳汝棉與吳仲素關於「詠春拳」的「詠」「永」之爭或許確是發生在陳華順逝世之後,所謂生前或許是後人傳聞或記述有誤而已,但與陳華順單傳「詠春後半部分」並不一定是有矛盾的,兩者之間也不一定有必然的聯繫,陳華順出於私心,故背地裡把他認為最寶貴的「詠春後半部分」只傳給他的兒子陳汝棉,其他門人不得與聞,這也不是絕無可能的。當時有些武術家還回奉行傳子不傳外的原則。 這個猜想,我看也是不能成立的,一些武術家出於種種的思想考慮,武功不盡傳,對徒弟留幾手也是有的,這種情況過去有、現在有將來也還回有,但絕不回把本門派的絕大部分武功留下,更不會把本派的武術內容包括有什麼體系有什麼套路有什麼功法等等都對徒弟閉口不言,採取封鎖的態度,這是絕無可能的,一個以授拳為生的武師為了讓徒弟們堅定習武的決心堅定對本門派的信仰,必定如數家珍的把本門派的武功內容向徒弟說個明白,出於謀生及誇耀本門派的需要,言過其實反而有,封鎖不說者則絕對無,希望能多招攬一些徒弟,這是每個又授拳為生的武師所希望的、所力爭的,陳華順一生以授拳為業,箬果他把所謂詠春的高深武功——詠春下半部分包括將近十個套路的拳、棍、刀、槍全部隱藏起來,終其一生不吐片言之字而只是詠春的三腳貓初級功夫即所謂詠春上半部教給徒弟,在徒弟面前,也只顯露這部分詠春拳術而且還蒙騙徒弟說詠春就只包括這樣的體系,就只這些功夫了,這樣自絕門庭可能嗎?需知這將近十個的拳械套路比現有詠春拳的拳械套路還多的多,不是留三兩手的問題。 所以,陳華順單傳詠春拳下半部分給陳汝棉絕不可信,詠春拳根本不存在所謂下半部分的問題,現在那所謂詠春下半部分的近十個拳械套路根本不屬詠春拳系統,其所以強調是陳華順單傳,一是盜用陳公名義,以確定這些套路的詠春拳系統身份;二是表明這些套路比現有詠春拳械要高;且因既是單傳「此中人語不足為外人道也」死無對證,隨便我怎樣說多可以。 但是,是不是就真的死無對證了呢? 我們不要忘記,陳華順是梁贊先生的徒弟,而贊先生的徒弟卻不止陳華順一人,他們都不知有所謂詠春下半部分,更沒有學到詠春下半部分,不但他們不知,就連贊先生的愛子梁璧亦不知有所謂詠春下半部分,他對先父葉盡其所學傾囊相授,但對先父卻從未提起過詠春下半部分的問題,難道梁贊與陳華順相反,陳華順是傳子不傳外,而梁贊卻是傳外不傳子,這有可能嗎?而傳外又只傳陳華順一人,而其他的一概不傳,這又有可能嗎? 還有,梁贊之詠春拳學自黃華寶、梁二娣,但梁二娣除梁贊外還另有一支傳人,今天廣州的岑能,佛山的梁光滿,既為此之一支派之餘脈,彼等亦全不知有所謂詠春下半部分。 這樣看來,所謂詠春下半部分也者可謂只此一家,別無分店了。二.《追溯》提到的其他事實,其可信程度亦甚屬可疑。 《追溯》一文還有提到的其他事實也同樣是值得懷疑的。 1.《追溯》一文說彭南先生臨去世前曾向他的徒弟韓廣玖表示他一生最大的遺憾是未學到詠春拳的下半部分,要求韓廣玖千方百計尋找,但彭南先生1995年才去世,終年80多歲,解放前以教授武術為業,既然他早已知詠春拳還有所謂下半部分,又知道在廣西有下半部分的傳人,為什麼卻偏偏終其一生在漫長的幾十年內,他自己不去尋訪,而寧可給自己留下一生最大遺憾,只有臨近去世時,才囑托其徒弟日後去廣西尋找陳汝棉在廣西的嫡傳以完成他未竟之志,此不可解者一也;而彭南此一生最大遺憾又竟直至去世時,亦未向其兒子彭樹松先生提及過,更未囑咐過他去尋找,而彭樹松先生亦一直 然不知有此一事,此其不可解者二也;彭南先生前幾十年間也不去尋找,可見其尋找之難,而韓廣玖卻在茫茫人海中竟然一找就找到那位王隱士,大海撈針一撈就著,莫非真是天緣有分?此其不可解者三也。 第二,《追溯》一文說,陳汝棉曾將所謂詠春後半部分傳給招就,但招就在佛山卻沒有傳給後人,此說也大有可疑,彭南是招就徒弟,所謂詠春還有下半部分之說,當然是從其師父招就處聽來的,但只是聽,卻沒能從他師父那裡學到一鱗半爪,而其師父招就說是跟他說了,但直到老死,也寧可在佛山沒有傳人,也不願傳給他,不但整個下半部分就連一招半式也不傳,讓他(彭南)抱憾一生,說了為什麼不傳,不傳為什麼又要說,這可信嗎? 陳汝棉的弟子招就有侄名招允,最初在招就那裡盡傳所學,後又在香港再跟先父葉問深造,成為葉問門下的一名大弟子,在香港也成為一代詠春拳師,門徒甚眾,至今香港影視界名人和製片家如狄龍、李海生、黎應就、楊澤林和張權等均出自他們下。但他也不知有所謂「詠春下半部分」,從其叔父招就那裡連聽也沒聽說過,難道招就就真那麼狠心,對其愛侄不但不傳、連說也不說?彭南還能從他師父那裡聽到「詠春」還有所謂下半部分的說法,而他(招允)卻竟然連聽都沒資格聽,而至終其一生也始終懵然不知。不但招允不知,連招就之愛女招麗澄也不知。招麗澄女士現還健在,居於澳門,平日與筆者亦有交往。前幾天,我就為此事專門從香港打過電話給她,問她可曾從其先父招就那裡,聽說過有所謂「詠春後半部分」的說法沒有?她的答覆是:「未之聞也。」難道招就不但不願把所謂「詠春後半部分」傳於後,而且就連這個「信息」也只能是「單傳」,而且其原則也只能是「傳外不傳內」,只向徒弟說,而絕不向親人(包括其女兒及親侄)說,只許徒弟知,而不許親人有所知,這豈非是咄咄怪事? 老實說,我與招就份屬同門,私交也很深厚。1950年,我在中山石岐與招就暢談竟夕,談的大多是「詠春」的拳藝、師承及詠春的掌故、軼事等等。談的很多,可謂無所不談,就是沒有談到所謂「詠春下半部分」。我固然不知,招就年來也不知有此一說,當然是無從談起。相反,招就還叮囑他的侄兒招允到香港後要拜葉問為師,再進一步深造。當時還托我在先父面前美言幾句。從以上種種看來,所謂招就也學了「詠春下半部分」也者,也不過是子虛烏有矣。 當然,也可能有這樣的情況,招就當時也真的曾從其師父陳汝棉那裡學過所謂「詠春下半部分」,但他知道這是假的,故本人以後不傳也不說,而彭南生前若果真的聽說過有所謂「詠春後半部分」的話,那麼,他就不會是從他師父招就那裡得知,而是另有來源,但可惜《追溯》一文,對此卻沒有明確交代。 我這裡不妨再概括地說一句:梁贊、華公、招就等生前都是受人尊敬的詠春拳派的好教頭、好老師,他們都是盡心盡意地培養門徒,為宏揚詠春拳術,把詠春拳術發揚光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詠春拳在世界上得有今天,他們也是功不可沒的。現在有人製造出他們把所謂「詠春下半部分」只是「單傳」、「秘傳」甚至「不傳」、「不講」等種種故事,說他們忍心蒙騙徒弟寧可讓這些「詠春拳」的功夫湮沒不惜,讓尊敬他們、一直追隨他們的徒弟們懵懵然過此一生。師門絕藝不往下傳是對門派的不忠,欺騙弟子是對徒 弟的不義。不忠不義,極大地扭曲了他們的人格和師德,是對他們的極大誣蔑和侮辱,這是絕不允許的。不知製造這些故事的人,可意識到這一點沒有?三.現在的「詠春拳」是不是一個獨立的完整的體系? 我曾聽到一些相信有「詠春下半部分」的人這樣說:當日梁贊、陳華順等「詠春」前輩,以「詠春拳」獨步武林,所向無敵,若只憑「詠春拳」現在這麼簡單粗淺的功夫,而沒有「詠春拳下半部分」,怎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取得這樣輝煌的戰果呢?所以「詠春拳下半部分」是確實存在的,而且武功比上半部分要高深得多,只是鮮為人知罷了。梁贊等詠春前輩當日所以能獨步武林,正是他們掌握了完整的「詠春拳」。 說這番話的人,若果不是「詠春」門人,則還情有可說。若果自認為「詠春」傳人,還說這樣的外行話,他對「詠春」可說真是一無所知了。 「詠春」拳術看似簡單,但功夫並非粗淺。「詠春拳」的技擊實用價值,不但體現於「詠春」前輩梁贊等人身上,而且代有名人,至今不輟。先父葉問,因其武功卓絕、屢挫強手、戰績彪炳、名重一時而被尊為一代宗師。他一手栽培的李小龍,其在武林界中的地位,更是舉世所公認。他們都沒有見識過所謂的「詠春下半部分」,而練的就只是當今的「詠春拳」,他們就憑這些所謂「粗淺功夫」克敵制勝的。當今還有不少詠春高手,在中外武林界中享有盛譽,在實戰中取得不少成果,他們都不是浪得虛名的。但他們也全沒學過所謂「詠春下半部分」,他們也是全憑現在的「詠春拳」取勝的。 其實,拳術的高低,並不在於複雜與否。複雜的招式未必就不能制勝。當今注重實戰的武林界人士,無不認為,越是複雜的招工,其實用價值越不大;以最簡單的動作、最快的速度致勝於敵,正是武林界人士所極力追求的。凡注重實戰的武術流派,無不強調樸實無華,簡單實用;強調功力而不注重套路之多寡。只有那些注重表演的武術,才刻意追求動作複雜、花俏好看以取悅於人,但卻與實戰無關。 傳統的「詠春拳」學,包括「小念頭」、「尋橋」、「標指」三個拳套,一盤「木人樁」以及「黏手」訓練。另外,器械有「六點半棍 」和「八斬刀」。這些拳械,構成了「詠春拳」完整的訓練系統。「小念頭」、「尋橋」、「標指」三個拳套,由淺入深地訓練人們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以及拳、臂、指、掌、橋、膀、膝、胯等最基本、最精要的實用招式,以「黏手」訓練人們的感覺。「木人樁」則借助器械以訓練人們戰守攻防的實用招式及實戰功力。拳理則強調「朝面追形,借力打力,來留去送,甩手直衝」。 「詠春」的套路不多,招式十分簡要,結構也不複雜。它雖也有一定的招數,但也只作為訓練入門。不以招數多為勝,更不是以招數越多越好,更反對「死招數」。它強調的是訓練人們的感覺反應,強調發掘人體的潛能,發揮人們的智慧。強調兵無定勢、水無常形、關鍵在乎變化。通過有限招數的訓練,使人們舉一反三,最後做到隨機應變、出手成招,應變於無窮,進而達到無意之境。 所以,從整個「詠春拳」的訓練系統和訓練方法來看,它的確是平易的、簡單的。但平易並非淺薄,簡單也並非粗糙。整個「詠春拳」訓練系統,我們可用兩句話來概括,那就是「旨約而易行,事少而功多」。要旨、要義、拳理很簡約、要言不繁,故容易實行;套路很少,但法門精煉而功效顯著。它以簡單來體現其博大,以平易來體現其精深,無法而有法,有限而無限,這就是「詠春拳」!的辯證法。 「詠春拳」本身已自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無需仰求於外。雖可吸取別家之長,但絕不允許別家拳套的間入而亂其法門,破壞其體系的完整性,弄得非驢非馬而失其真。所謂畫蛇添足、狗尾續貂者是也。 所以。我敢斷言:所謂「詠春拳下半部分」絕非原有的「詠春拳」術。現有的「詠春拳」術,本身就是完整的,用不著靠它才得以完整起來。 今年3月14日,我回佛山參加佛山精武會的一個盛會,當晚,我與佛山精武會詠春研究中心幾位正副主席於佛山旋宮酒店共進晚膳。席間,他們當中很多人聲稱,今年春節,他們曾見過韓廣玖師傅於祖廟前表演所謂「詠春下半部分」。原來這些所謂「下半部分」的招式,只不過是把其他門派的部分招式混雜在一起,其中包括鷹爪、龍形、洪拳等不一而足,是一盤大雜燴,全無詠春神髓。見識過其廬山真面,這些究竟算不算得上是「詠春下半部分」,思過半矣。

對於詠春拳似是而非的言論必須要加以說明以免誤導後學者

1.黐手很強功夫就一定好嗎?我的答案:是的必須先定義功夫好和實戰強的不同功夫好係指能深入理解拳理、經過不斷練習而能依照拳理實踐其技術而且力量速度都有一定程度的人實戰強係指不管用任何方式在公平條件下常能把對方打倒者實戰強的條件不外膽量(包括狠勁)、力量、速度、及不錯的技術功夫好和實戰強有很多交集的地方但並不完全相等。但可以這麼說功夫好的人若夠狠及多幾次經驗想信其實戰能力並不會差的。俗話說一膽二力三功四藝概有其理。
2.網路常有人說黐手無用或黐手強不見得分開來打就一定強那是對黐手沒有足夠的認識才會去做這樣的比較就好像跳繩強拳擊不一定很強打沙包很有力很強拳擊不一定很強那是在說笑話不須要再解釋誰不知跳繩和打沙包是練習拳擊必有的程序各有其功能。黐手是詠春拳訓練方式的核心詠春拳的技擊理論核心是中線理論、朝面追形、來留去送、甩手直衝、打手即消手。其他什麼不追手不貪打不偷打不鬥力的,是一種循理求精的模式,是為了讓黐手的練習能達到效果是為了追求高境界的技術而不得不的設定、(在實戰中貪打偷打鬥力不見得一定沒有用)。三套拳練得再好若沒有透過黐手的練習是不容易深入去理解及應用這三套拳的以下簡介黐手黐手的練習是用來理解認識詠春三套拳及其拳理的。練習黐手有一定的程序簡而言之可依照三套拳的練習順序區分為小念頭階段、尋橋階段、標指階段小念頭階段—練習的目的是去理解運用小念頭所習的手法、及認識中線理論、朝面追形、來留去送、甩手直衝等核心拳理的運用。在這個認識階段黐手過程是不宜用力的、而且不要想打人以練習手法的基本運用及使用時機為主。放鬆不鬥力對這個階段是重要的。一般這個階段要有一定的效果至少要一年以上。一般經過這個階段急於求打的人就能滿足他的願望了。這個階段的後期一般用矇眼黐手來練習以加強聽勁及當下的反應能力及掌握控制對手的能力。尋橋階段—練習的目的是去理解運用尋橋所習的手法及身馬步運用、及繼續認識中線理論、朝面追形、來留去送、甩手直衝等核心拳理的運用。一般有先練貼壁黐手再練迫馬黐手、若第一階段練的不錯則貼壁黐手不會有什麼問題、能理解來留去送多練轉馬就可以做的很好。迫馬黐手則須要第一階段練的相當好才能理解其真意,否則只是鬥力互推而已若前階段練習時不夠鬆柔、迫起馬來就不太高明了。高明者一接手對方重心就自覺不穩重心浮了起來。標指階段則著重在速度精神打手即消手的綜合練習。這個階段的高手想要和他換拳都很難。到了這個階段其強大的威力來自於柔極生剛。(有些練習者一開始就入剛,也很難說其不好、劍宗氣宗見解不同罷了)不過一切仍必須建基在前面的基礎下才真能發揮其威力。一般經過以上三個階段的認真練習,其學習的攻防技術控制掌握對手的能力必具有相當的水準、己具備成為高手的技術,接下來只是火候和實戰經驗的問題。一般人不易近身。必須要說明的是很多人並沒有耐心研究迫馬黐手而直接追求速度強度用功來補技術之不足,雖然其威力也是很驚人。不過尚不足與天下英雄一爭長短。
3.實戰詠春及養生詠春沒聽過這種用詞似有褒貶人之意大凡武術理論有求至剛有求至柔者也有求柔而得剛、求剛而得柔者、其過程各有其說法。察詠春小念頭之練習時鬆慢及黐手放鬆之要求可以理解以這種進程練習者(並不是每個習詠春都是這樣的模式)其希望的是由鬆入手達到柔極而生剛。不懂的人就認為鬆鬆慢慢的練怎麼能有用呢,於是說人家是養生詠春。我想大概這不是誤會就是外行了。當武術見解不同時不去理解而去帶帽子個人認為並不是一個好的做法。所謂蓋棺論定看一個人要看一生而不是當下看一個訓練模式要看其訓練目的及結果而不是過程中的刹那。王建民練投球還得慢動作定格中去尋找問題做修正一般有慢練的武術同樣是想從慢中去體悟修正身體的運用。
結語詠春練習心得
練習詠春戒之在爭(爭一時爭勝爭強鬥狠)以其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鬆柔慢練不在爭一時而在爭千秋一般橫練者偶有自以為是者誤以為路只有一條熟不知條條道路通羅馬全文完

古勞梁贊與詠春拳

詠春拳是我國著名武術流派,與少林拳、太極拳、洪拳等武術流派齊名。最近,張汝韶市長在旅遊工作會議上還明確表態,詠春拳是鶴山一張叫得很響的「名牌」,要宏揚鶴山詠春拳武術的精髓,健全民間武術組織,吸引全國及世界詠春拳弟子及愛好者到鶴山來切磋武藝。古勞鎮正抓緊修葺詠春拳一代宗師梁贊故居,爭取成為「水鄉游」的一大亮點。


詠春拳的源流

本人通過參考資料及師門歷代流傳的說法,認為詠春拳源於福建南少林。
1、《武魂》雜誌一文《永春、詠春、泳春同出一家》中說到:永春派傳統的拜師入門規矩:「裝香給祖師位,敬茶給師傅」。武人的祖師位等於人們家中的祖宗神主位那樣神聖莊嚴,因為它顯示了其根源所在、宗源所在、繼續所在。
我永春派的祖師位如下:
少林 永春歷代先師 永春拳本少林宗派 半點棍是老到功夫
2、1996年《武林》總174期記載的《彭南與永春拳》中提到:「1995年9月底,(彭南先生)有幸應『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95內功,秘功技法研討會』的邀請,前往泉州出席這次盛會,參觀了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 的故鄉和紀念館,拜識了海內外不少武林俊彥,大開眼界,受益不淺。不過,令人驚訝的是,『五祖拳』的『推手』同永春拳的『 黏 手』,技法上竟完全一樣;而永春拳的『八斬刀』,『六點半棍』與泉洲南少林的『鶴翔刀』和『丈二長棍』不但基本相同,且技法招式全面,看來,關於永春拳祖師湖南衡山的一塵奄主,極可能就是福建泉洲少林寺於乾隆年間,在天地會武裝抗清活動裡,被追捕但漏網逃脫的少林武僧之一。據此,永春拳的源流,蓋宗自福建泉洲南少林這點當無疑問。」
3、筆者也研究過「永春白鶴拳」,發現其中很多要點跟詠春拳是相通的。例如:
永春白鶴拳的平馬更與古勞詠春拳之二字鉗羊馬一樣:兩腳開立與肩同寬或稍寬於肩,腳尖朝正前方,兩膝微屈,重心置於兩腳之間。要點:兩腳要在同一條橫線上,斂臀 ,收腹,兩腳後跟和腳 要抓地,俗稱要「四點全落地」。古拳譜謂:「內腿收起,外腿放落,」即要求大腿外側肌肉要緊張收提,而大腿外側肌肉有意識地向下松沉。
總之,永春白鶴拳與古勞詠春拳在文字記錄上要點基本相同,不同之處是永春白鶴拳有較完整的古拳譜史料記載,而古勞詠春拳的古拳譜多已在六十年代西江大堤古勞圍缺堤時毀掉,現存的僅是根據老一輩拳師的「口傳身授」總結記錄下來。但兩者均源於福建南少林。

詠春拳的特點
詠春拳本無法,亦無套路,重感覺,善應變,不過,詠春拳的幾代傳人掌握了練詠春拳的幾套基本方法,一是「小念頭」,二是「 單手」,三是「尋橋」,四是「 黏雙手」,五是「自由搏擊」,六是「標指」,七是「馬、步及腳法訓練」,八是「木人樁」。古勞的傳人把這些練法總結為「12下36招108點」。
詠春拳與其他拳術顯著的區別是不重「形」而重「實」,注重「防身」,而不注重「攻擊」。練這種拳對外行人來說一點也不好看,詠春拳的馬步不是「四平大馬」,而是普通的「內八字馬」(「二字鉗羊馬」),沒有少林拳、太極拳、洪拳那些好看的動作和套路,其克敵制勝快而無形,令對手措手不及。詠春拳以練「小念頭」開始,練習「小念頭」也同時練了下盤工夫,而不必像其他門派那樣先練好「四平大馬」才練基本拳路。練好「小念頭」足可以自衛,對付很多強手,但無攻擊能力。詠春拳術重「借力打力」,因此練習詠春拳者應首先學會「卸力」。一般的拳術以力取勝,遇弱敵可勝,遇強敵必敗,唯懂「卸力」之法,敵人的強弱已屬次要,「四兩撥千斤」就是這個道理,這點與太極拳的練法有點相似。因此,學詠春拳的人不必身強力壯,弱質纖纖的女子也可練習。詠春拳另一個顯著的特點是一經貼身便佔盡優勢。詠春拳運用巧力,出手看似輕鬆瀟灑,像柔軟操一樣,但打在敵人身上的力度卻沉重無比。練詠春拳術講究「點點清」,意思是每一個動作不可含糊,急緩有節,不重花俏,重在制敵 。由於詠春拳是克敵制勝的絕技,詠春拳的祖師爺梁贊傳授武技時說詠春拳「妙技不可不傳,又不可妄傳,恐誤傳歹輩,滋生禍端」。他認為「大姓、強族、暴戾橫蠻之人不傳,小姓、弱族而品性純良者方可傳授。」



佛山詠春拳與古勞詠春拳
梁贊先生是第一個使詠春拳揚名立萬的人,這位在廣東佛山筷子街開設「贊生堂」藥材店的儒醫,年輕的他偏偏英氣勃勃,喜愛掄拳動腳,但那些動作剛猛,呼喝翻滾的武術並不適合他那溫文爾雅、灑脫悠閒的性格,於是詠春拳表達了他鮮明的個性。
梁挺先生說,學成以後的梁贊令詠春拳威名大振的原因,不是靠宣傳,而是靠拳腳比武的真實功夫,在佛山,與高手一次又一次的比武輝煌記錄,除了使他名聲更響之外,還帶來更多的挑戰。這位靠比武起家的拳師,雖然被冠以「詠春拳王」的綽號,但他仍執舊業,無設館的打算,但不設館不等於不授徒,其實他收過16名弟子(包括他的兩個兒子),當代的詠春拳巨人--葉問大師,算起來是梁讚的徒孫,他使詠春拳在世界武壇上大放異彩。後來,世界著名的武術大師李小龍和「國際詠春拳術總會」的創始人梁挺等也是葉問的徒弟。李小龍著名的「無影腳」也是詠春拳中的妙招,後來他對其他武術兼收並蓄,也自成一派。
由於梁贊自小在佛山長大,首先在佛山收徒,因此人稱「佛山贊先生」。後來,梁贊隨父親回到家鄉古勞,在家鄉收了幾名徒弟,古勞詠春派的第一代弟子是鬼眼楊、易英、王華三、大頭光、妹頭。而詠春拳的第二代弟子是梁四、馮朝振、馮德洪、馮應棉、馮德權、馮堅就、馮文湛、勞文志、勞兆權等,而第三代弟子就更多了,沒有完整的記載。
解放後,詠春拳一度被有意無意地禁練。據說詠春拳能對付部分武術,有關部門擔心詠春拳練習者犯事難以對付,因此曾經有一段時間被禁止練習詠春拳,但有人還是偷偷地練習,現在古勞有多少詠春拳練習者還是無法統計,詠春拳的知情者也對此諱莫如深,不願意透露實情。詠春拳在境外發揚光大,卻在我市境內寂寂無聲,真是令人費解。現在,佛山的詠春拳弟子遍及各地,比鶴山古勞的弟子多得多,因此,詠春拳在外面的名氣比鶴山大得多。佛山詠春拳的第二代弟子彭南師傅熱心佛山精武會的工作,為佛山詠春拳研究會的成立作了大量的工作,並在晚年把佛山詠春拳整理成書出版。因此外人只知有佛山詠春拳而不知有古勞詠春拳就不足為怪。

詠春拳在海外
梁讚的徒孫葉問是第一個把詠春拳傳播到海外的人,梁挺一派的詠春拳弟子稱他為「葉問宗師」。梁挺也是葉問的關門弟子,他被二師兄引薦到師傅跟前,一心引退的葉問看上這個小伙子,個別傳授他最高拳技。1970年開始,梁挺逐漸把會館開到世界各地。現在,「詠春拳會館」遍及世界60多個國家及地區,支部達3000多家,僅德國就有1300多家會館。
梁挺在海外還特別創立了各種簡短課程以迎合某些特種人士的需要,如特種部隊訓練班、一般防衛隊課程、一般警隊課程、多國執法及防衛機關、美國海軍陸戰隊、聯邦密探隊、法國SEK、法國RAIO、意大利NOCS等空降特種部隊,等等。
現在,梁挺創立的「國際詠春拳術總會」成為世界武壇最大的獨立武術團體。國際泰拳冠軍史提芬.霍斯、世界空手道亞軍斯基.胡夫都轉學詠春拳。現在,香港、新加坡等地的警察部隊都以詠春拳為習武的基本功。

梁贊先生故居後話
去年5月,梁挺先生帶著他的洋弟子回到梁贊先生的故居,他對鶴山市有關部門想把梁贊故居發展為旅遊景點的想法表示贊同,他說:「李小龍父親在順德的故居遠沒有我師祖故居歷史悠久,但他們現已揚名世界,為什麼我們不能把梁贊故居也加以發展?」
現在梁贊故居是什麼樣子,除了一間舊屋外,差不多一無所有,解放前僅存的「木人樁」等練習工具也蕩然無存,只得一塊新做的「梁贊故居」牌匾保存在鶴山市博物館。武術界、體育界、文化界、旅遊界人士贊成重修梁贊故居,並想辦法尋回失掉的文物,把梁贊故居開發成「水鄉游」的一個重要部分,與坡山的「胡蝶故居」和「坡亭懷古」一起開發,以「名人效應」帶動鶴山的旅遊業,也提高了鶴山的知名度。
(編者:作為詠春拳一代宗師的「贊先生」的故居,鶴山市各級正抓緊進行修葺完善,利用各種途徑尋回失掉的文物,通過各種媒介宣傳推廣詠春拳和梁贊故居,使梁贊故居成為水鄉游的熱點和亮點。)

黃淳樑師傅細述詠春腿法的珍貴文憲

黃淳梁師傅在一本武術雜誌上發表的文章,是少有細述詠春腿法的珍貴文憲。
當中我們亦可以看到黃師傅的搏擊哲學,甚值細味。
一般練武人士多以為詠春拳是不注重腿法,甚至沒有腿法,這是很大的誤解。其實詠春拳在搏擊中無論進退,都是坐後馬的,換言之就是將重心放在後腿。所以在任何時間都能將前腿或後腿出擊,其實早已做好腿擊的準備。通常來說一般性的比賽,只能說是有限度的觀摩遊戲,由於發展體育,而不想過份傷殘,所以訂下很多規則,如配戴拳套、不准攻擊眼喉下陰、或者擊倒不能再作攻擊等等;全部以符合體育精神為原則,所以搏擊術就受了很大的限制,不能全面性發展。

練武宗旨 制敵求勝 弱肉強食 實無自衛
其實一個人學武,宗旨不外克敵致勝。在千萬年來都在弱肉強食中求存,你不能致勝的話最後就是一個「死」字。若說要逃,也未必能夠永遠好運,根本就沒有什麼規則範圍。譬如你有牙齒,假如敵我在生死存亡的時候雙方糾纏,為什麼你不向他的喉部咬去呢?那也是一個求存之道。在通常比賽進行中,規則是不容你這樣做,甚至在私人的比武中,由於自專心及虛榮心的作祟,使你不屑這樣做。其實攻擊敵人最脆弱的部位,作用就是保護了自己。很多人說練武的宗旨是強身自衛,那是自欺欺人之語。要強身不一定要練武,大可以練游泳或跑步;若遇上敵人,更可一跑了之。環觀今天的世界,各國擴展軍備,美其言的自衛,甚實哪一件不是殺人的呢?譬如阿富汗對著蘇聯,它何嘗沒有槍炮呢?但是質不夠人精,量不夠人多,它能談自衛?所以乙打不過甲,對甲來說就沒有自衛這回事。乙對甲要自衛,先決條件就是能提出同等的殺傷(力),甚至更超越。到這個時候,只要你不犯人,但也無人敢犯你才是最佳自衛!縱觀上述的理由,只要它是有理的話,自衛術就是攻擊術。話再說回來,真正的武術,非但不是將運動範圍推廣,相反(卻是)將運動範圍縮狹,將不適宜於攻擊的動作在去蕪存菁下盡量刪去,盡量將運動範圍發展到尖銳化,作成致命一擊,做成我存敵亡。在這種情形下,很容易忽略了身體某些肌肉,所以在強身方面不一定比體操好,也不一定比游泳好。練武時,強身只不過是副產品而已。
  擂台比賽 不宜詠春 規則所限 發揮困難
詠春拳就是一種講求效率的攻擊術,但用於比賽並不相宜。譬如詠春要求搶最短距離,所以中線及直線發拳,(但)在敵我四隻拳套所阻的位置內,確很難很難發揮。況且詠春更講求在得益情形下(失形)不予敵人喘息機會。但在比賽時公證一定會將之分開,言之就往往喪失了既得的利益;尤其是在東南亞及星加坡的比賽是不准攻擊頭部,而詠春則認為頭部比較脆弱,故多從中線攻擊頭部?在這種比賽,則吃虧更甚。
  先行練手 造成錯覺 其實並非 不善腿擊
回說詠春的腿法,真是很少人可以練得好,而並非詠春不善(擅)腿擊,通常是由於程序的觀念做成。一個人在搏擊中,雙腳是不斷維持重心更配合進退。尤其是在近距離搏擊中,雙手可以不斷防守及攻擊,雙腳卻只能作適應的襲擊,一般都認為用手的機會較多。所以先盡量練手的反應,雙腳多用來配合雙手的攻退。
  起腳之時 並不提腿 縮短距離 減反作用
但一般練武的人,他們的要求及恆心是有所不同的。一些人為練到稍可應付普通情形就心滿意足,或打過一架得到甜頭,所以在未練腿法之前就中斷練習者為多;能夠一口氣練上一兩年以上的,實在為數很少,所以詠春拳便被人誤解沒有腳的錯覺。而且在比賽中詠春的腿法亦是切切實實的不適合。如圖1、2,於起腿時並不提腿。若是提腿則如圖中的線1,從地面提起卻走了九十度角,無論如何都走多了很遠的路,(因)它全條路線是兩條邊的和。況且它的反作用力全集中於自己的(腳)部,往往(雖)擊中敵人也會令自己有站不穩的毛病。在這樣的情形,出擊的力度亦因而減輕。


  圖1、2:攻擊路線


真正的詠春腳法是並不提腳,(而是)如圖1、2中的線2,乃從地面直接踢上,它是走三角形的斜邊,無論如何總比其餘兩邊的和為短。而它的反作用力是地面承擔,所以出擊的力度應比較強。從這樣計算無論如何總是化算很多,因為它行的路線由下而上,第一站先經敵方的腎囊,在克敵至(致)勝的要求下,確從最高要求著眼;但在比賽規則下,它是會被判離場甚至承擔法律後果,所以一般拳手為了適應比賽規則,往往將詠春腳法的線路改變,甚至違反了詠春的拳理,做成非驢非馬的怪招。我記(得)幾年前在日本看一場踢拳道的比賽,是日本佐佐木小次郎對泰國一位五屆冠軍。當時日本的拳手很習慣用腿擊敵人頭部,但由於泰國拳手的經驗豐富,每當起腿的時候,他必定從中路發腿攻擊對方的腰腹,由於這樣卻給了敵方很大的威脅。因為他走的路線較短,所以令對手失去了腿擊頭部的打法,盡量爭取點(數)而取得勝利。



  圖3:中線正身腳
圖3是詠春練樁的腳法之一,通常都稱之為中線正身腳。它走的路線如圖1、2一樣,一般性都在近距離與敵人正面接觸的時(候)施展的。如圖3A,與敵人拳來腳往的時候,乘機施以下陰或腹部的襲擊。



  圖4:敗形腳(一)
圖4是承接圖3的餘勢,如圖4A,假如敵我功力悉敵的時候,敵人十分乖巧,並不消我的來腳,(若以手消來腳的話,我卻能空出雙手攻敵),只施(拖)帶使我失去重心,則我的腳亦不能發揮同時敗形,側面破綻大露。在這種情形下我只能將被拖帶的手變為膀手,將拖引的力度化解,同一時間將已出的腿變為斜斜向下照著敵人的足脛或背部削去,全部動作皆同一時間完成,(這)當然是要經過長時期的反應練習。



  圖5:側身踢腿
圖5是詠春的側身踢腿,用法見圖5A、B、C。假如敵人的橫掃腿法向我腰腹以上攻來,或來勢甚勁,而我又想同時攻敵,自然不思後退;所以我上手施以膀手及攤手,整個動作稱之為「滾手」。因為滾手的形狀,將手及肩膊做成一個圓形,而圓形是可承擔較大的力度及較容易將來力卸減;於同時發腿(攻)擊敵方站立的腳。因為消打都是一個動作,敵人難能(以)知道,也實在不容易化解;況且他全身的重量集中在站立的腳上,在這個時間受襲,傷害往往會較重。



  圖6、7:踩腿與敗形腳
圖6一般都稱之為踩腿,用法見圖6A、B、C。若在敵我手部接觸時,敵方向我用力迫來,我則乘勢將之拖引使對手失形,趁機向他膝部踩去。
圖7一般稱之為敗形腳,而亦是較難練的一種腳,是處於劣勢下運用,所以難度較大。見圖7A、B、C,假如我已踏前腿,而同一方的手為敵所拖帶,引至(致)重心傾前,或由於勢猛,不能中止,當然最好是乘勢撞向敵方身體,以彼之力攻彼之身。但世事未必盡如人意,而己又先踏腳於前,重心較容易失落,敗勢既成,總得想辦法挽(挽)回萬一。見圖7C,當敵勢拖帶太猛,而我又不能緊纏敵手,很容易受離心力的影響而向外仆跌。(但)若我能緊纏敵手,則做成互相牽引作出弧形運行,但人的手的長度是有一定,當勢去盡就會產生反迴旋的力度,這敗形腳就趁這個機會使用。



  結語:
今我將詠春的腳籠籠統統的介紹,當然不能使人深切體會,除非是對詠春拳理已有點心得。正如我以上所說,如圖7的腳法很難在擂台上看到,除非在一般打架環境。因為擂台上雙方都帶(戴)上拳套,對手不容易將你拖成這樣狼狽

黏手

黏手(指黏橋黏打)是詠春拳較高級的階段;一般離橋黏打練一、兩年即可與同門或非同門的人進行比試,因離橋搏奕雙方橋手不是很緊逼,可發相對的長勁。但黏橋就不一樣了,雙方距離貼近、橋手互纏而緊迫,不但要鬥身形、尺寸、手步腳法,還要鬥腰馬、誅力、短勁和寸勁等,且距離太近,眼睛只是判斷方位的工具,不能作為判斷對方變化的依據。判斷敵方招數只能依賴橋手作動時皮膚及肌肉神經線的信息反饋。詠春門稱之為「知覺導向」,沒有紮實的基本功、一定時間的對練、相當的勁力和變化是不行的。故詠春門有句話「學詠春,非是四、五年不為功」,其意是沒有四、五年的勤學苦練,不可能有較好的武功底子和技術,所以很難稱得上是詠春拳的好手。

以上是在下於廣州詠春拳會十七週年慶典演示的一段黏橋黏打(黏手),拳訣云「打人容易放(跌)人難」;因打人盡可採取一切可以採取的手段,將目標對手擊垮,包括將其重創或用更加極端的手段。放人則不然,其目的是將對手擊敗而不受傷或不受重傷,即不傷人而屈人,令對手折服。行家比武不同於仇殺,大多沒有根本的厲害衝突,沒有必要成為勢不兩立的對頭人,甚至可能還是神交的朋友,或切磋後成為好友。能傷人未必能放人,但能放人則必定能傷人,故放人比打人更高層次。功夫不是較深的朋友應該注意,不是什麼對手都可以放的,放人的功夫一定要比被放的高,諸葛亮如不是高出孟獲很多,那來七擒七縱?

詠春拳的跌放很豐富、很巧妙。以上用了埋膊、內扣頸、抽手、殺頸、攻膀、腿擊等六種不同的跌法;並使用了角、彈、膝、圈、穿心、虎尾等六中腿法。為了讓不太熟悉詠春的朋友對詠春拳有更多的瞭解,在下將此六種不同跌法分期向喜歡詠春的朋友逐一介紹。

一、埋膊:
埋膊放人是一門較高的技巧,因實戰應用往往是雙方的距離在20來公分以內,即雙方用手攻防已十分困難。在對搏中至對手於如此距離而陷於被動並非易事,除平時需訓練有素外,應用中時機的把握十分重要。如圖:
當對手捺我(左手)外廉時我抓緊時機——右撘手反捺左鏟底橋——右上掌埋身壓縮對方反擊的距離,至己於更加安全的位置——將勁運於肩,不失時機地向對手中胸中軸線(中線)靠去;只要適時運用,對手不跌也難。

關於訓練與黏手(實戰)馬步的異同等問題
其實這問題對於功夫有一定深度及臨場搏擊有一定經驗的好手並不難答。訓練是實戰的基礎,但訓練不等於實戰,有相當一部分技術動作訓練與實戰並不完全一樣。例如基礎的三星拳、偏拳每一拳的收拳都要收到胸側乳旁的位置,是發好短勁、爆發勁的必由之路。但實戰應用,不論高手低手,拳均收到胸前,這是必須的。如有人實戰中將拳至於胸側乳旁的位置我相信大多數都會說他是個不會實戰的外行。又如木人樁,因樁是死物,玩攔手衝拳是其攔手必然偏低,玩耕手其下耕之手必然偏高,如實戰應用中某位『高人』敢以木人樁中攔手的高度去接攻擊自上路的擺拳,那麼他一定會變成『玻璃頭』。
詠春拳訓練時要求馬要低、膝要鉗,這是為了養成重心向下的習慣。練拳有年的朋友都會有這個感覺,無論是行著、站著、跑著,其身體重心都會偏於腰以下,就是走在濕滑地或踩著香蕉皮、西瓜皮也不容易摔倒,即馬步有了一定的根基則無論是站是蹲,馬是高是低都有一定的穩定性,這就是傳統功夫扎馬注重穩固下盤的妙處。
實戰中,低樁馬較為穩固,但馬步的運作及腿法的應用受到較大的約束,欠靈活性。傳統功夫中詠春拳的實戰是以高樁高馬、步法腿法靈活見稱,有些朋友在應用中不能發揮其步法迅速多變、善起近腿、裙低腳等特點是其還未理解詠春步腿心法(內涵)之故。大家不妨看看李小龍的視頻,其馬步也是以高樁馬為主;傳統的蔡李佛、北少林等拳亦是高樁活馬見長;散打、泰拳就更不用說了。

古勞詠春拳離手單操

  古勞詠春拳離手實作訓練有單操手和雙操手兩種。技擊時可間接截擊和直接截擊。下面就本拳之離手單操手訓練作一介紹。
  單操手的訓練是本拳技擊接手和截擊的入門技法,是本拳“一管二”打法的再造。從表面動作去分析就如外國拳擊的對抗性訓練一樣,以最簡單最直接的動作去截擊對方。在對練時,一方以各種手法主攻,另一方以本拳“一管二”的打法截擊,從簡入繁,由慢到快,先輕後重,手身步合一,練至能在任何情況下以我一隻手靈變自如截擊對方爲佳。本拳單操手的訓練關鍵是把本拳技擊心訣貫穿于其中(“來留去送”、“你上我下,你下我上”“高接低攀”)隻有這樣才能達到自然靈變,才能不斷地提高實作中的功力。
  離手單操的截擊分上、中、下三路。上中路防截動作以“小念頭”動作爲練,下中路的防截動作以“撐雞腳”“大膀手”爲練。所以必須練熟“小念頭”、腳法和“大膀手”、“自由圈手”、“碌橋”等對拆才能進行離手單操訓練。這是本拳所有對拆訓練的必由之路,主練功力和自然靈變擒手和近身技法應用。隻有真正地掌握,才能把本拳22個基本動作的任何一個動作直接用于技擊之中。而離手單操訓練則是本拳技擊入門之第一步。掌握好這一步就能更好地發揮遠距離和接手、迫身、緊迫、快打的技擊效應。
  離手單操訓練有拳、橋、掌、指、膀、肘、(膝)次第訓練過程。掌握則可單獨運用,又可以綜合靈變運用。其掌、橋的訓練方法是以離手單操掌的訓練,分上、中、下截擊,有小念頭中的挑、攝、膀、鶴膀手、勾手、撐掌和大膀手等動作。先以定步面對面練習,後練活步,要求每個動作出手準确,一絲不苟,截擊時輕快利落。掌形變化有攤、攝、拖、鍘伏,利用掌腕的靈活變動可留(纏)可彈、可擊(放),使内勁達于手,又要力不出尖,形不破體,發勁從腳“湧泉穴”起,配合腰胯和手腕的運作。初練應先以攤纏掌習之,再以鍘伏掌練之,後練拖手,并根據實作情況靈變運用,拳曰“來留去送”是也。這種截擊法就是間接截擊,其特點是動作簡單,一留一送,幹脆利落,技擊時多用側身對壘。李小龍與人交手時亦常用這種打法。
  掌的直接截擊方法除直接截擊對方眼、喉等要害部位外,還可以利用掌腕的寸勁,用腕骨彈擊對方的手三陰之穴位和神經縱。這種方法可直接破壞對方的快速組合打法。一般人出拳都先把手的肌肉和肩、肘、腕臼放松,待拳到達擊點的一瞬才發力。隻要彼微動我先動,擊在對方手三陰經的位置,往往使其防不勝防而受挫。落掌之直接截擊點是對方内中節的位置上,并非注意他的拳頭。掌的截擊除挫傷對手來勢外,也是爲撥開中門任擊放,充分發揮緊迫快打的優勢。
  離手單操的掌截訓練還要貫穿于本拳“你要上我要下”技擊心訣之中。在技擊中對方很多時候用雙手,我隻要以組合動作,也可制止對方快猛的來勢。如對方一手拿制我手,另一手同時擊我,我以皮膚感知其力向上而我力(變手形)向下反制對方。同時迎面而轉,使之我順其背任我擊放。掌握此法要熟練“碌橋對拆”和“疊掌”等對拆方可自然反應。實作中不管對方多猛多快進攻,我隻順其來勢靈變自然制其于半途之中。
  掌的離手單操截擊訓練有素後,則進入橋手截擊訓練。橋的訓練主練“伏虎”制法,“留”制法和彈截法。“伏虎”制法隻是以橋代掌截擊并以掌擊打(亦可用橋或肘擊放)。第一步是先練橋的留制方法,練至準、快、穩,自然反應地留制後,則主練彈截之勁。拳曰:“橋來橋上過”的制打合一技法(橋手管制,掌或拳同時擊之),手、身、步合一,“犯則立撲”。由于本拳以勁、技取勝,若對方高大力猛,攻防合一,我則利用身形、步法的靈變(迎面而轉),以“你要上我要下,你要下我要上”之心訣直接截擊或借力打力或擊或放。此時靈變的技法是十分重要的。靈變是古勞詠春拳的技擊宗旨,是以技勝而非以力勝。而本拳的勁力是由内達外而練,通過對拆訓練而渾圓全身。勁力的運用貫穿至技擊中綿綿不斷,能蓄能放,能軟能硬,能擊能放。這樣才能以弱勝強,以小勝大。當練至勁力深厚出拳勢不可擋就已功臻上乘。廣州“勁道”拳是以詠春拳爲主又結合白眉拳爲一體,十分講究内勁發力。是以勁力過人,勢不可擋,出手至勝,一般人是難以抵敵的。而真正掌握古勞詠春拳對拆中勁力的人,應以靈變制之。也就是說本拳的對拆内勁訓練是梁贊祖師爺傳下來的,同“勁道”拳的内勁有相同之處(曾同“勁道”弟子有過友好地交流),當然“勁 道”的(内勁)勁力擊人是值得詠春弟子學習的。所謂“一勁壓十技”,勁技難合,功底不深同樣挨打。
  肘的離手單操訓練同上述二種訓練方法一樣,要領相同。肘的運用應最好先熟練本門肘的對拆法,配合身形高低側身及步的變化,可直接肘擊也可間接肘擊,二種方法都要以手掌靈變的配合,使之上、中、下三路可防可攻。從遠而近緊迫靠打、運用橋、掌、肘的靈變,即“三節打人無遮攔”也。肘法是本拳之精華,一般不傳。因爲學會肘之技法,可完全控制本門功夫,出手傷人,所以隻限嫡傳弟子授之。而離手單操的肘截法隻作爲攻防單式而練,一旦掌握,在你強我弱的情況下,可立于不敗之地。
  離手單操訓練最适合擂台賽運用,适合遠而近,主動進攻的打法。如能在技擊中掌握好時間、距離、角度,對舍遠求近的打法都有好處。運用時,應結合本拳技擊心訣,靈變運用,隻着眼于外形動作的打法,而無内在的心訣和技術,隻能在技擊中兩敗皆傷。
  本拳的單操離手訓練雖可用于技擊之中,但隻是進入技擊的基礎,真正掌握本拳技法的人可以任何一個基本動作出手緻勝。祖師梁贊與人交手擅用撐掌、伏虎手,舉手能制敵,人曰萬法爲一也。
  離手單操之掌、橋、肘訓練是一種強化性的基礎訓練方法。訓練時應配合腳的截擊方法,即橫勁可勝直力,快可截“爆發力”,迫制可解腳法,彈勁可連削帶打,取力點可制快。近之快比遠之快優勝,我順人背,借力打力爲上,若出手即使對方失重,則威力無窮。所以在訓練時左右手都應能單獨運用。
  離手雙操訓練是本門技擊訓練的重點技法,隻有雙手共用才能充分發揮技擊心訣的威力,才能穩妥地做到緊迫快打和以小勝大,以弱勝強。達到功深靈變的地步,則可萬法歸一,反樸歸真,舉手勝人.

詠春拳的訓練

1 開馬:雙足開成二字嵌羊馬,要點是雙膝是內旋而非用力內夾。
2 交叉攤手轉雙下斬手,回手變回雙攤手收拳回兩胸側。
3 日字衝拳:拳從中線發,出拳要有橋底力,橋面力。整個發拳的運動軌跡近似一個拋物線,拳打出注意不要聳肩,然後指臂不動,以腕做上下運動,然後做左右運動。然後拳手收拳。
4 一攤三伏:攤手自中線出,邊出邊旋,旋擰裹肘,再轉腕成護手,這時從小魚際側掌根到小臂下側,外側直至肩肘有整體的伸拉感,並且,出攤手向前時,後背脊椎 向後弓出,似與手之間有一皮筋相連對拉(脊椎上下不動,只以中間部分動),同時呼氣,然後護手回拉,脊椎同時也內拉,似與手有互吸得力,同時吸氣,至胸前 一拳距離停下,變伏手(曲手)自中線出,此時從腕頂到肘肩處有拉伸感。同時呼氣,脊椎後拉,至肘與胸距一拳處停下,變護手,如是三次。
5 左右襟手下按,雙後襟手,兩大指要相貼向背後下方按,再轉向前下按,手右上左下疊架胸前,以肩背帶動手向兩側削出(標指),然後原路拉回,收拳回胸側,然 後出雙攤手,兩肘盡量相靠,體會後肩背的圓實感,如龜背(此狀態即是練黏手的主要要求),轉手雙下捋,轉指向前上方標出,高度齊眉,然後雙手大魚際相貼下 捋,再變鉤手以雙腕上頂,收拳回胸。
6 圈割手:以右式為例,手斜向左前側拍出,似以肘力拍截敵橋手關節處,再以腕為圓心,指尖向左向下劃弧,然後手變橫掌打出,拳手收拳。
7 以右式為例:肘不動,手以肘為圓心,小臂弧形向面部側畫弧 手心始終向裡,至下頜處,手內旋呈手心向右,然後按原路轉回,仍是肘不動,手繼續向下,以掌緣向體側斬下,至右大腿側,重複三次變橫掌打出,圈手收拳。
8 膀手:以右手為例,以指尖領勁,小臂內旋,旋向體前側,指尖微有向下旋領,大小臂與胸間成為一拱形間架結構,意在將敵橋手旋轉出我中線,然後轉腕變底掌從中線打出,圈手收拳。膀手除防守外,也是極厲害的攻擊武器。
小念頭大致有以下要點:動作放鬆,松柔,出入守好中線,其他動作少快,一攤三伏則要盡量慢,攤手變護手時和護手變伏手時要注意有微微寸勁,在松柔的訓練 下,日久自會產生柔韌的老籐勁,而脊椎的相應拉伸,鍛煉了出手的背部繃勁,隨著呼吸的配合,久而久之,會在腎臟產生熱的感應,也就是所謂的「腎氣歸原」。

射拳訓練:
射拳分單雙練法,單人:雙足自然分開站立,足尖稍外撇,舒適自然,雙拳分握至下頜鎖骨附近,雙拳交替往與中線15度角角度打向前上方,打至與眉水平高,不 必用力,如伸手拿東西般感覺,手打完後不須刻意拉回,只用打出後得力自然彈回,每次不用練多,打累了就休息,練熟後,一轉成側身就是隨手出拳的動作。一般 學完小念頭以後,就可學習黏手和對拆了。

黏手:
雙人相對自然站立,設我為左攤右攔手,對方左膀手旋轉旋開我右攔手,左伏手伏在我左攤手上,然後雙方手不離開,我手同向右方移動左攤手以指尖領勁手臂旋 轉,膀住對方左伏手變成的攔手(攔擠向我面門,肘歸中線),我右攔手向右下方轉成伏手伏在對方左膀手轉腕變成的攤手上,如此二人循環練習,注意動作要放鬆 歸中,開始放鬆要領掌握不好,作膀手攤手得手臂很快會酸,逐步掌握後就會適應,要注意體會背圓的感覺,雙手歸中,兩手肘盡量相貼的感覺,在練習過程中,如 一方發現對方動作不正確,沒有做好歸中,,可變拳順手打出,讓對方知道動作錯誤,逐步掌握正確的位置。

對拆射拳:
是將射拳進行近似實戰的對拆,二人側身面對站立,以右式為例,二人均右手右腳在前側身面對立,右拳置頜前,左手成護手在胸側,一方右拳打出一記射拳,打向 對方面門,對手以左手拍開來拳,右射拳還擊,如此二人始終練習拍開後立刻出拳,要放鬆,並要蕩胯,打整勁,手很放鬆,如去拿東西一樣的隨手就出拳,肩胯腿 要保持放鬆,不可僵硬,速度要越打越快。

後手射拳:
與前手射拳差不多,維以前手拍開對方來拳,以後手發拳,熟練後,可用擺拳,鉤拳,劈拳等各種技法。

對拆掛捶:
掛捶和射拳是入門訓練最重要的基礎,這兩個不過關,其他內容都是不能學的,二人側面對立,設我右手右足在前,對方左手左足在前,我右手翻臂掛捶打出,對方 左膀手膀住,右護手在肘側,然後,左膀手稍回撤(手動肘不動),右護手向前推伏敵手,左手以肘為軸,翻臂打出左掛捶,則我右手旋轉變膀手膀住,左護手在肘 側,如此二人反覆,打掛捶要注意放鬆,拳出要如流星捶般鬆軟,蔡師兄告訴我們要節節貫穿,自然放鬆的打出,膀手時不可將肘抬高而聳肩,一膀要立刻變掛捶打 出,所謂逢膀必變。

連環掛捶:
是掛捶的進一步訓練,二人面對正身站立,我左伏手伏按對方右臂,右臂翻臂打出掛捶,對方以左手旋轉成膀手承接,右護手在肘側,我左手沿右拳循中線打出左日 字拳,右掛捶變伏手伏住對方橋手,對方以右拳旋轉成膀手承接,左護手置肘側,我右日字拳接著循中線打出,對方變左膀右護,我又打出左日字拳,對方變右膀左 護手變伏手按伏我左拳,右手立刻打出掛捶,我左手旋轉成膀手,右手變護手置肘側,則敵打出左日字拳,我右膀左護承接,對方再打右日字拳,我左膀右護承 接。。。。。。。。。。如此反覆循環。另: 在中間加入三星捶則叫三星掛捶.

膀攔攤對拆:
二人正面對立,我出右日字拳(半劈半沖,練習壓敵橋手打入之力)打向敵,敵以右膀手旋轉承接,左護手置肘側,我右拳以肘為圓心,轉弧形以拳輪下撩敵襠,敵 右膀手變以肘為圓心,走弧形變斬手斬截我右拳,然後我右拳以肘為圓心,向上翻臂變掛捶擊敵面門,敵翻右臂變攤手截住我拳(攤手一定要截在我肘彎處,這樣才 能控制整個橋手,如截我小臂處,我可立刻彎肘擊打進去),然後立刻以右攤手和左拳同時打進,右攤手是推壓我橋手,和整個人重心,左拳不必成日字拳,拳心斜 向上即可,雙手同時發力,實戰時最好打敵咽喉,稱為鎖喉拳,練習則從我橋打向胸側即可,我可稍側身化力,然後我再以左日字拳,下撩襠拳,掛捶打,對方用左 膀手承接。。。。。。。。。。。。如此左右交替打,然後換成敵打,我以膀手接。。。。。。反覆訓練。

步箭拳訓練:
二人正面對立,我進左步,出左拳擊敵,敵退左步,同時以右手側拍我拳,然後我左腳前進半步,後腳跟半步,同時左拳收至頜下,右拳打出,敵左腳退半步,右腳 跟著退半步,同時右手收回,左手斜拍我左拳,接著我左腳再進半步,右腳再跟半步,同時右拳收回頜下,左拳打出,敵也同時左腳退半步,右腳跟退半步左手收 回,右手斜拍我拳,然後,敵左腳疾上一步,同時右手收回,,左拳打出,我則退半步,同時左手收回,右手斜拍敵拳,然後敵進半步,後腳跟半步,收左拳打右 拳,我也隨之退步以右手斜拍敵拳,敵再進半步打左拳,我退步以右手斜拍,然後我再疾上左步打左拳,敵退步拍,如此反覆,右式相同,唯改為進退右腳,此法訓 練實戰中及時進位出擊,以及手足動作的一致協調性。

寸勁拳訓練:二人正身對立,我出伏手日字衝拳發寸勁,連沖帶打對方,對方以前膀後護手防禦,然後轉手,以護手變伏手伏按我手橋,膀手變日字衝拳同時打出, 則我變前膀後護手防禦,如此二人循環練習,注意發拳和另一手的伏按要同時打出,勁力冷而脆,此即詠春拳「打破」的實際典範例子,可一舉將對手間架打散,而 對方要注意聽勁,在我發勁同時以膀手旋轉卸力,並可稍向體側轉馬,將我攻擊引出中線,滑向體側,而我則要盡力去以拳的橋底力挫壓敵橋手,盡量往其中線打, 這也是二人練習橋手力量的有效方法。
黏腿訓練:二人側身對牆,相互面對,以靠牆側的手扶牆,不靠牆側的腿提起,一人以足尖挑住對方足底,作從下——前——上——後——下的立搖運動,每次10 圈即可,然後兩人換位,換另一條腿練,另一種練法為:二人面對牆站立,互提相臨近的一條腿,一人以足外緣托住對方足底,作從上——前——上——後——下的 立搖運動,如此反覆,然後兩人換位,換另一條腿練,每人左右各10圈。黏腿是詠春步、腿、胯、膝等的基礎訓練,對以後的練習有極大的幫助,每回練完後,可 以足面繃直作提膝練習,膝盡量往鎖骨提,單要保持支撐足跟不可提起,腿不可彎,上身不可前傾迎合提膝。
踩腳訓練:屬於一種遊戲,但對步法的移動靈活性和反映有很大的幫助,二人對立,一腿支撐,另一腿點地成虛步,一人以足前掌去踩踏對方足面,要出其不意,迅 速啟動,對方要反映及時,拿捏好時機,再對方快要踏到的時候挪移開,也可不停的左右點動(但始終只是前腿動,後腿支撐不必動),讓對方腿定不住目標,練一 會換自己踩對方。

詠春心法

詠春心法
耕攔攤膀,推托拉按,纏撞掛漏,曲手留中,甩手直衝,以橋占橋詠春心法逢虛須冒進,出手力留中;轉馬手先行,發拳肘在中見手追形,逢空必進,朝形破敵,有手則留,無手破中,來留去送,甩手直沖詠春拳要求你牢記:一不「顯意露形」,二不「追手」,三不「惜敵」。

一不「顯意露形是隱蔽動作的意思,攻擊前要防止匯露攻擊意圖不要有多餘動作。
二不「追手」是指力求主動攻擊,不做無效防禦。如對方將動時,你有機會即可出手直接擊打,不要等對方出手後消手再動作或對方不在你防禦要求之內,這與對方手橋相接等等。
三不「惜敵」指實戰搏鬥之時,要敢拚敢打,一旦獲得主動要乘勢猛擊,切習心慈手軟。
詠 春 拳 之 心 法
(1)中線理論:中線者由人體頭頂至尾閭(尾龍骨)之線。若將敵我之中線連接使成一個中線平面。若配合「朝面追形」我們在進攻和防守方面是絕對的有利.在進攻方面,我們沿著中線配合「朝面追形」向敵方中線攻擊,這是敵我最短之距離;同等拳速拳軌、近者自然較快擊中。再看我們若向敵方左或右攻擊、對方很容易卸去我們之力.但若我們向敵方中線攻擊。對方則甚難卸力,而且受力較重。在防守方面,我們守中線配合「朝面追形」及沿著中線平面以分水方法去消解,這也是消法之最短行軌。
(2)朝面追形:與對方朝正面對面者為「朝面」。若不能「朝面」(如對方面向其他方向)我們之面沿著中線平面追望對方中線之形者是為「追形」。詠春對敵時盡可能是正面朝敵的。無論敵方環繞著我走向任何方向我們必定朝面追形向著敵方。其好處如下:①防守方面:簡化敵人向我們進攻的來向。因為正面之攻擊,敵人向我們進攻之來向只限於九路。九路者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因此我們對敵人來勢較易捉摸。②進攻方面:配合中線理論。我們較易擊中目標及敵人受力較重。②出手快而影少;僅手美同時到達敵人,所以出手時不用轉。動勃頸。因此出手之影(先兆)會很少。而且左右手很易相互兼顧。
(3)埋踩理論:詠春出手或防守大多數是手踩緊貼著中線平面的、好處如下:①巧方面:可搶中線以達最短距離和最重之攻擊。②守方面:一方面埋踩本身已保護身體若干重要部分,另方面守中線以達最短距離之防守;
(4)收踩理論:永春出手後(不論是攻或守)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手踩微曲是為收踩。這樣除了有利自己同一雙手能立刻再作攻擊外,在防守方面使敵方難以取我們之關節並守位方面亦會較緊密。
(5)「來留去送」心法.「來留」者對方向我們擊來之手法,我們除了消外最好盡可能將其留住,以便利用詠春橋手相接之感覺將其控制。「去送」者當敵方發強力向我們去來,我們利用手法把擊來之方向改變,令其攻擊不能擊中我們,若可能我們應再加力順其勢向那改變後的方向送去,令敵失勢或把式用老。
(6)「甩手直衝」心法:「甩手」者是指當對方突然將與我相接之橋手撤去(不論何任何方面)。每當對方「甩手」,我們應以第一時間發招衝出直攻敵方為之「直衝」。「朱留去送」和「甩手直衝」心法,是從離手練習鍛煉出來的。
(7)攻守同期;當我們消對方之攻擊時,在可能範圍內我們應同一時期發招攻向對手。這樣將會由被動變主動而達到後發制。
(8)其他輔助心法:①不消“過籠”:詠春消手以能消對方來手而不超過防守所需範圍爲原則。對方來手若不可能擊中我們,我們則不需要運用任何消法。不消“過籠”可以減少氣力和時間的消耗。消後反擊敵當會更快。②不“追手”:“追手”者,離開防守所需範圍來追着去接觸對方橋手也。詠春拳長于橋手相接後之感覺和反應。所以初學詠春拳者很容易下意識地犯“追手”的錯誤。若敵橋手不在我之防守範圍内,我們不要追着去接觸其他橋手,反之應該趁機向敵攻擊以求擊敵。若對方用橋手消我們之攻擊,我們便達到接觸對方橋手之目的;這是“尋橋”方法之一。③不“沖身”:詠春出手(攻或防)、馬步上落和轉變都要以維持重心爲原則。盡量減少被對方借力機會而至“失形”。“失形”者失去重心而不能保持對敵之平衡狀态也。④不需借助位置而發力:詠春拳的“攻”與“守”皆以能鍛練到從任何位置都可以發力爲原則。換句話說,無論手在何處皆能發力不從心消對方來手或向對方攻擊而不需要将手收回或提高已某一位置來幫助發力。詠春拳的理念是陣地式的,進與退都必須保持攻擊及反擊的有利距離,即使非打不可,我們都要心存「不貪打」,「不怕打」,「應打即打」,「怕打終需打」的思想。詠春拳身形步法都以高身窄馬為主,手法以柔化剛發,黐橋短攻,動作簡單直接,善攻能守,整體配合,首尾相應,拳不空出,手不空回,一手多變,見手即打,沉肘脫膊寸勁發力詠春拳講究人體力學,子午歸中,手法靈活多變,三尖相對,外圓內方,形鬆意緊其實詠春拳的理念是陣地式的,進與退都必須保持攻擊及反擊的有利距離,即使非打不可,我們都要心存「不貪打」,「不怕打」,「應打即打」,「怕打終需打」的思想。小念頭「三拜佛」在一攤三伏手法裡,鍛鍊如何,以腕帶肘,及以肘帶腕的意念,力流循環不息,小念頭整套拳法正是詠春拳系技法總匯,所謂:「若求詠春真妙法,需從念頭下真功。」“寸勁”乃詠春拳用作攻防之勁力,亦稱“彈勁”或“短勁”:這是一種短暫而有爆發性和能于短距離(約兩寸)内發出殺傷力擊敵之勁力。“寸勁”是從小念頭,扯空拳及打沙包等鍛練。尋橋的特點 「人過我橋三分險,轉馬偏身把形朝,遇敵尋橋需落馬,轉身靈活標馬快,橋入三關任我打」詠春標指的手法是長橋的打法,多是打手救手的招式,打法忽長忽短,由下打上,消打同時,柔化剛發,襟頭屹尾,襟尾屹頭,攻擊力度如竹如籐,落點穿透。臨陣應敵,以手保形,前手多變,拳不空出,手不空回。標指內的鳳眼搥及姜子搥打法,都是十分兇狠凌厲毒辣的重擊手法。「詠春標指不出門,還魂急救標指手」,可見標指在詠春拳系的超凡地位。詠春拳是著重黐手對奕訓練,最終訓練的是「觸覺」,「力覺」及「反應」。在詠春門派中門人都十分注重黐手練習,因為沒有黐手搏擊鍛練又如何思考詠春手法實際效用,所以黐手是詠春訓練最重要的一環。黐手練習:其目的是:(1)鍛練與敵方橋手接觸後之感覺和反應。(2)鍛練制造和尋找敵方之空隙。(3)鍛練雙手之左右兼顧和一心二用。(4)鍛練詠春拳心法如“來留去送”、“甩手直沖”、“不消過籠”、“不追手”等等。(5)練習攻,防手法與組合。(6)練習手法與馬步之配合。木人樁法,不但可以鍛鍊橋手的硬度,手法的靈活,發勁穿透,同時鍛鍊身形步法迂迴變換,進退的方位角度.把學到的詠春拳法在木人樁上發揮出來,所謂:「無師無對手,對鏡與樁求。」

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木 人 樁 徐尚田

木人樁法,被視為詠春派拳術秘技,因此大部份詠春派弟子均認為學習了樁法,就理所當然地成為詠春派高手,更有沾沾自喜向後學炫耀的。木人樁法,固然是搏擊應用之巧妙招式組合,但是樁法內所有招式均從小念頭、尋橋、標指的招式中結合而成,可以說是活用了小念頭、尋橋、標指的基本手法,而不是木人樁的獨有手法。其實木人樁的作用,只是詠春拳法的輔助練習工具,目的在於盡量練習拳法內各招式的構思及運用技巧,感受能否達到自己所想像之目標。例如尋求發揮凝聚力的方法、和引力歸心的技巧。 (註:引力歸心是標指拳法的運用結構之一,其原理為掌握旋轉軸心和形成漩渦,成了標指的主要結構。)但是,如果以木人樁作為假想敵,則將自己的凝聚力和引力歸心等技巧作為攻擊木人樁的招式使用,以求到達手隨意到的階段。如將木人樁法一招一式的運用法以文字描寫,很難令武術愛好者明白練習樁法的實際效果,反而容易導至誤解,偏離練習樁法之主要目標。因此決定親自演繹,希望所有聽講者能親身體驗詠春拳法及樁法之真正技巧,親身感受奧妙精深之詠春拳術。

標指 徐尚田

標指,是詠春拳之攻擊拳套,殺傷力特強,利用自然力量技巧最高,發揮人類潛能高峰,是意念與力學的結晶組合。但是,並不是說,學了標指招式,便等於曉得其運用技巧、或擁有它的能量及高度技術性的凝聚力結構,若沒有小念頭和尋橋意念結合為基礎,標指的凝聚出擊力量是無法發揮的,甚至反而令自己受到傷害。
標指的構想原意1. 快速,是練習要門。熟習標指所有招式後,就以最快速度來練習。快速的破壞力強大,是人所共知的定律。2. 旋轉,是發揮力量的方法。不論堅如鋼鐵、或柔弱如水,一經旋轉,即產生無窮威力。鋼鐵旋轉,固然令人不敢逼近;空氣旋轉,造成的旋風也威力無比;水旋轉,產生的漩渦則更加恐怖。練習標指時,應該將精神意識融入招式中,才能感受標指的編拳原意、及快速造成的效果,從中得到極大的樂趣。標指招式的運用技巧,高深莫測,只能靠示範演繹,才能詳細分析及表達,筆墨絕難形容。希望示範能令聽講者有機會接觸這種高深技巧,加深對詠春拳了解,獲得更大的樂趣。

尋橋 徐尚田

尋橋,從字面解釋,是尋求與對方橋手接觸的方法,亦即是說,尋橋是應用於搏擊技巧的拳套。尋橋,是利用本身體重作為動力的來源,再配合小念頭的招式合併運用,創出多方面技巧,使出令人難以化解之多樣化招式,能輕易破壞對方重心,增加自己取勝的機會。細心分析尋橋的理論技巧,會發現這拳套經已到達完美境界。尋橋的拳理中心構想,大概可分為以下幾點:- 應用雙向力原理- 以身體中心為動力起點- 以意念驅使身體活動- 攻守合一的招式結構
1. 應用雙向力原理:尋橋的招式,大部份是運用兩種不同用力方向的手法與對方橋手接觸,雖然稱為雙向力,但若對每一招式作更精細分析,將發現包含更多方向的用力技巧。尋橋的身體轉馬,是平面旋轉,配合小念頭的「攤」、「膀」、「伏」等招式同時運用,使尋橋每一招式均發揮出兩種不同方向的力,成為對手難以對付的招式。雙向力難以化解的理由十分簡單,假如你能推起五十公斤,可以控制自如;但若在你舉起三十公斤時,從側面以二十公斤重量向你所舉之物件推動,你必定難以應付,失去平衡而跌倒。本人於九四年應邀到荷蘭講座時,曾示範利用尋橋之雙向力與被稱為黑大山 (能推舉二百五十公斤) 的黑人青年角力,當年本人衹有六十公斤體重,與該青年相比體形極之懸殊,能以尋橋之技巧運用而取勝,場面歡趣,引起全場笑聲。
2. 以身體中心為動力起點:練習尋橋,必須以身體中心為活動起點,目的能使整體力量連貫運作,使身體每一部份都擁有整體力量,使對手與自己身體任何一點接觸,都受到整體力量的反擊。
3. 以意念驅使身體活動:以意念驅使身體活動,目的在於不必耗力的情況下發揮整體動力,在使用每一招式時有整體的凝聚力。
4. 攻守合一的招式結構:尋橋拳法,是為了與對手接觸及進行攻防搏擊。因此,尋橋每一簡單的招式,均含有同時進攻兼防守的結構,除了具備詠春拳術不必花費氣力的特點外,還包含最科學化的搏擊結構,在對敵時發揮精妙的技巧。以我個人意見,尋橋的接戰技巧,很難以筆墨來描述,最好以示範方式演繹,透過示範和接觸,使聽講者領略和感受尋橋的高深技巧。若單以文字描寫,可能被誤會為一堆高深莫測的形容詞,反會使人如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

小念頭 (第二部)徐尚田

二. 意念的推動小念頭,顧名思義,是以意念為主,因此,小念頭的招式練習至正確而熟練的階段,就不必對鏡自照,觀看自己的招式是否正確,以免影響精神集中。只須用意念來推動每一招式,經過長久的練習,便能達到不必用力而以意念推動招式境界,便能得到隨心所欲的意念力量。
三. 念力的灌輸學習小念頭經過了模仿期和意念推動期之後,就應著重將念力灌輸到身體四肢上。「念力」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從另一方面的解釋,是集中精神的力量,類同氣功與內功。練習者達到能驅使「念力」的境界時,均能感覺到「念力」的存在。「念力」所到之處,力量在無形中增強,令每一招式都充滿堅強而富有彈性,在迎敵接觸時發揮吸收和反彈的作用,也會自動發出最適當的招式,不論防守或進攻均達到最佳效果。
四. 中線的理論- 中線,是任何物體的中心,也是物體重心的垂直線,承受整件物體的重量。當物體移動時,若接觸該物體移動方向的重心點,便承受了整件物體重量的衝擊。物體的中心點或重心點何在,則是根據物體的形狀來判斷。- 小念頭的基本招式動作,乃根據人體的重心點配合中線理論而構想出來。如攤手與伏手,從自己中心點直線向正前方推進,就是利用自己的重心點向前平行推進,這樣便能凝聚整體力量出擊;膀手由下而上,就是自己體重斜線向上移動的重心點;耕手與下切掌,就是體重斜線向下前方移動的重心點。如能掌握重心理論之運用方法,對手便承受整體力量的攻擊。小念頭著重的中線理論,其實是搏擊時發揮整體力量的方法。以上所述,只是小念頭的基本理論,並不包含小念頭的奧妙技巧。練習小念頭到了掌握重心點及中線理論,才能達到不必用力而產生強大的承受力和輸送力的境界。這種境界如非親身體會,是很難從想像中得到了解的。因此,研習小念頭,應不斷重複練習,日積月累,才會漸漸感覺到小念頭威力的存在,從而達到真正認識小念頭的境界。小念頭的奇妙技巧,如果以文字的敘述來表達,容易被認為是紙上談兵,只有親身體驗過的,才會深信不疑。幸好現在有了錄像協助示範,有助武術愛好者加深對小念頭的認識。

小念頭 徐尚田

1. 小念頭是詠春拳基礎拳法,包涵著三大特色:- 不必用力- 擁有最堅強而又最省力的招式結構- 引導發揮人體的意念力量
2. 小念頭的練習方法,須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必須將全身肌肉置於鬆弛狀態,提起精神令脊骨正直。提肛是要點之一,能令全身結構連為一體。- 以輕鬆神態來練習,待所有招式熟練之後,則不必再分神來要求招式是否正確,只需以意念來推動每一招式,不可用肌肉力量為動力,務求達到每一招式均在意念驅使下完成。- 完成了上述兩個練習階段後,便到了如何練出小念頭精要的階段,亦即何解稱之為『小念頭』,其竅門在於引導發揮人體的意念力量,在搏擊應用上發揮超力量的自動反應。
3. 小念頭拳套的分析:一. 招式的結構- 利用圓形的滾動,作為承受力和輸送力的基本構想。須知同一質量的物質,成為圓形後,比成為其他任何形狀的承受力更強,輸送力更大,卸力也更多,而推動運行所用的力量則最小。小念頭的重心手法「攤」、「膀」、「伏」,就是圓形滾動理論最明顯的招式,運用起來,將對方的橋手置於內圓或外圓。例如,由攤手轉膀手,是將對方橋手由內圓轉為外圓;相反,由膀手轉為攤手,是將對方橋手由外圓轉為內圓;伏手是利用外圓與對方橋手接觸。- 以直線作為進攻的用力基礎。口訣云「二點之間,直線最短」,就是應用直線原理,以此運用速度和衝擊力。須知凡搏擊均以快速和強大力量為主要條件,最短距離是縮短時間,直接最能增加衝擊力量,二點配合,便能發揮速度,及達到重拳出擊的效果。-「二字拑羊馬」的暗藏技巧:二字拑羊馬可發揮凝聚的衝擊力。因這種馬步的站立形態,能將整體力量集中衝向中線甚至一點,令每一招式均匯聚了整體力量;兩膝微屈而富有彈性,又可將對方橋手的衝擊力轉移到雙足承擔,減輕雙手的承受力,雙手的活動能力因而大大增加。

"黐手" 與 "朝形、追形、子午線"徐尚田

黐手是練習詠春拳搏擊技巧的主要課程。歷代相傳,練習黐手時的要點為:朝形、追形及對正子午線。其實,不論是人類或任何一種動物,在單對單搏鬥時,均自然地面對面,相等於採用朝形、追形及對正子午線的備戰形態。這是本能架式,按理不必視為要點地歷代相傳。這是否另有含義,值得研究和討論。詠春拳之著重朝形、追形及對正子午線,並不是單從字面解釋的面對面、及對正對方中線 (子午線) 那樣簡單,其實暗藏著意識技巧,以求發揮自動防守和有效的反擊招式,並加快反應的速度,成為發揮搏擊潛能的有效方法。朝形、追形及對正子午線,再配合意念的推動和念力的灌輸,就產生奧妙神奇的搏擊技巧。要了解這種搏擊技巧,首先要理解詠春拳法的中線理論。首先分析「小念頭」的站立姿態:雙足指向中線,已令足尖、膝關節朝向中線,這是雙足朝形的基本形態;手法中之攤、膀、伏,也是朝向中線。手、足形態相配合,將整個人整體形成立體三角形朝向中線,而三角形之前角尖朝向對方中線,配合身體向前推進,便是整體重量的凝聚點。以此形狀與對手接觸,便產生了打尖、逼破、排擠能力,也就是經常說及佔了內門,逼破了對手的防衛,使對手中門大開,落於不利之形態。再看朝形、追形和對正子午線的關係,其實是同一道理。1. 朝形:── 以正面向正對方。2. 追形:── 遇到對方向左或向右方移動時,自己也隨著對方移動的位置朝向對方中線,因此而稱作追形。3. 子午線:── 指人體的中線。(子午線用意廣泛,風水學上常用,在地理上南北回歸線也有稱為子午線。) 子午就是中線的統稱。如能掌握朝形、追形、對正子午線的技巧,大概可做到以下幾種反應:1. 匯聚整體力量2. 四肢具備如箭在弦的備戰狀態3. 潛藏吸收外來壓力的本能和反彈能力4. 有自動反擊和自動防守的能力上述四項反應,包涵著奧妙的隱藏力量,也是很難以筆墨來形容和解釋,因此必須在講座上親自示範,令聽講者能親自感受。

黐 手-徐尚田

黐手,是學習詠春拳術練習搏擊課程必經階段,目的在於訓練運用招式技巧及培養巧妙的反應,從而養成為自然反應的慣性動作。要達到優越的慣性自然反應境界,當然須要嚴謹地、按部就班地打好基礎。練習黐手,須分為單黐手、轆手、攻防、及自由發揮幾個階段,按次序的練習。有部份人士認為,詠春黐手是在橋手與橋手接觸後才獲得知覺,才有反應,才能反擊,因此,只要不與使用詠春拳法人士橋手接觸,黐手的作用便無從發揮。這其實是對詠春認識不深所產生的誤解。黐手並不一定需要與對方橋手接觸才能發揮感覺與反應。黐手的作用有多方面,各方面互相配合才能產生最佳的搏擊效果。黐手的練習步驟,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點:
1. 單黐手
2. 轆手,亦稱盤手
3. 攻防練習,亦稱雙黐手
4. 放鬆而不須用力之運力技巧
5. 培養來留去送,甩手直衝的自然反應
6. 感受和領略朝形、追形和對正子午線的奧妙技巧
1. 單黐手是學習詠春黐手的第一步,練習攤、膀、伏手法的攻防技術。一般初學者都覺得運用攤手、膀手時十分吃力,因要承受對方橋手壓下之力,用伏手才覺得在用力方面佔有優勢。然而,若練習攤手及膀手時能明白掌握運用圓形滾動的技巧,不但不容易疲勞,更可以令用伏手者感到極大的威脅;相反,如用伏手者能發揮應有技巧,又能令使用攤手、膀手者難以承受。這是矛盾問題,其實是善用者勝。
2. 轆手雙方以攤、膀、伏手法構成圓形旋轉,達到卸力、逼力效果,包括尋求化解對手壓逼力的方法,感受令對手腰馬浮動的技巧,培養肩膊關節在承受重力壓逼時仍能保持完全鬆弛狀態。因為,肩關節越鬆弛,滑動力越強,才能達到快速旋轉、達到產生牽引力及衝擊力的最佳效果。
3. 攻防練習在轆手過程中,可隨意運用攻防招式,分為:(a)小念頭、(b)尋橋、(c)標指三個階段練習:(a) 小念頭階段雙方進行定位的攻防練習,互相運用攤手、膀手、伏手手法,感應對方攻勢,作出適當的防守和反擊,如攤打、窒打、拍打、按打、一伏二……等手法。(b) 尋橋階段在應用尋橋手法時,首先應了解尋橋拳套的作用,練習尋橋的主要目的,在於將體重的動力貫於手臂上。因此,所使用的手法雖然與小念頭的手法大致相同,但是運用每一招式,不論進攻與防守,均貫以體重的動力,如進退、旋轉等,以加強手法的力量。(c) 標指階段標指是一套有極大殺傷力的拳套,因為標指手法能將體重勁力急速匯聚於攻擊點上,就算是雙方橋手接觸也可能受傷。友誼性質的黐手,為免有受傷機會,很少運用標指手法,應以口述示範作為練習。至於木人樁法,即是三個階段融合運用,以木人樁作為練習對手工具。
4. 毋須用力的運力技巧由於雙黐手練習時,對方的用力方向經常改變,自己亦應改變用力方向,肩與膝等各關節放鬆,利用朝形、追形、旋轉、進退等方法,對準對手中線,感受如何應用各種技巧才能令對手腰馬浮動,將所感受的最有效方法儲入腦意識中,成為潛意識的反射作用,便能發揮最佳的自然反應。
5. 培養使用來留去送、甩手直衝的自然反應要真正做到來留去送、甩手直衝這句詠春拳法口訣並不容易。假如從視覺上察覺對方橋手來則留、去則送,其實並沒有真正做到來留去送、甩手直衝,因為憑眼見後才作出反應是十分緩慢的,十之八九難達到目的。因此,要培養不以視覺而用潛意識的反射作用,成為自然反應,方能體現來留去送,甩手直衝的原意。
6. 感受和領略朝形、追形和對正子午線的奧妙技巧朝形、追形、對正子午線的作用,已在前面講解過,掌握得好之後,應著意感受和領略其實用價值和箇中技巧。此時自能對黐手的作用了解更深,也會認識到黐手真正的價值。

陳汝棉系永春拳


陳汝棉的父親為「詠春拳王」梁贊先師的大弟子陳華順,目前這系的傳人主要在廣東順德杏壇一帶,較著名的為陳汝棉次子陳家簾之子陳國基(右),及家簾之徒譚煥標,譚煥標
陳汝棉這一系與大多詠春拳門派所尊的祖師較不一樣,主要是以南少林至善禪師為其始祖,記載由於至善禪師於南少林遭焚之後,便隱名南下,寄居紅船(廣東的戲班)做伙頭,但苦於船上地窄易搖,少林的長橋大馬無法於其間演練,一日於船頭慨嘆,忽見群羊自岸上山坡奔下,一公羊恰從小樹穿過,公羊前左右極力脫困,但皆無用,倏忽後退方解卡樹之危,至善禪師心有靈犀,遂於甲板上演練,而創「二樹」箝羊馬」(編按:非「二字」,但廣東話「樹」與「字」發音不盡同,還需考據),但見江面旭日昇起,則創宗拳為日字拳。
之後至善禪師傳紅船花面錦,花面錦再傳衣雜(管戲服者)黃華寶及撐篙者梁二娣,之後二人再傳予梁贊先師,再傳「找錢華」陳華順,陳華順再傳子陳汝棉。
據陳汝棉之孫陳國基說當年曾祖陳華順當初在技傳弟子之時,尤於廳室不大,所以大多數弟子僅學到三套適合空間較窄的近戰拳法,但由於陳汝棉跟隨父親時間最久,所以從父親那兒的學到的拳套也最多,所以陳汝棉系在標指之後還有四門、伏虎、花拳、佛掌等拳套,而且傳下來的兵器套路也不限於蝴蝶雙刀及六點半棍,還包括了行者棍及大刀、板凳等功夫。陳汝棉武藝精湛,有「七省棍王」、「鬼手棉」的美譽,共有三子,分別為陳家燊、陳家簾、陳家齊。陳汝棉晚年時,將「詠春」正名「永春」(也有人不認同,認為應為詠字才對),但原因不明,而其拳套也是詠春門派中最多的一隻,主要的特色除了基本的小練、尋橋、標指以外,之後還有許多拳套,如四門、伏虎、紅沙手、花拳、佛掌、及大練頭。而後的拳套,個人認為已有少林拳長橋大馬的影子,據目前在台灣的順德永春傳人黃劍波(圖右)師父表示,永春前三套拳是面於擂台的功夫(屬一對一的功夫),但當初永春拳是至善禪師為了反清復明所創,所以三套拳後,仍有許多套戰場功夫(展橋長手功夫,一對多的功夫)就分別在「四門」以後的拳套,其中四門的「雙飛蝴蝶掌」就是梁贊先師 的絕技之一。以下是順德詠春的拳套
偏身拳 :基礎拳法拉戰拳:基礎拳法,小練,尋橋,標指,四門,36紅砂手
伏虎十八掌(降龍)佛掌花拳,木人樁,六點半棍,蝴蝶雙刀,齊眉棍,單刀,板凳,關刀,纓槍

張保詠春

佛山現時所傳的詠春拳除了早前《武林》雜誌上所介紹的姚氏、彭氏、倫佳、郭富等幾支詠春之外,還有一支比較低調而又比較特別的詠春拳,這就是張保宗師(右圖)所傳,被稱爲“張保詠春”。說到這支拳法的特別就是她的訓練方法與其他詠春的不同。現時各支詠春都以“小念頭”或“十二式散手”爲入門基礎,而張保詠春卻是將三拳一樁裏所含有的技法拆解出來成爲散式而作爲基礎練習。因爲她認爲所有套路都是由散式組成,只要把散式練好也就等於套路也練好了一半,所以散式的練習非常嚴格,每一式都要求做到尺寸到位、身法自然,並且能發出這一式所需的勁才會學練下一式,且每一個散式幾乎都有與之有關的對拆訓練與打樁訓練,所以每新練一散式都要練上一段時間,因此有部分的練習者經受不了如此枯燥乏味的訓練方法而放棄,只有部分有恒心的才能堅持下來的。
散式練得差不多後(一般要半年到八個月左右)就開始練黐手,黐手分單黐手和雙黐手。單黐手的方法有:禮手、內外單黐手(同邊手與異邊手之分)、單轆膀三種,一般經過三到五個月的練習後會轉入雙黐手練習。雙黐手也有三種:圈手、揆掙(肘)和轆膀,在雙黐手的練習到一定的程度,師父才會教授拳術套路。手法:標沈、切截、偷漏、黐摸、趟蕩、擒拿、抐伏、彈打 心法:勁從知覺轉, 手從身法轉, 身形手法到, 化拆尋對手, 有師更需求, 無師無對手, 鏡與樁中求, 橋來橋上過, 腳來腳下消。
目前佛山張保詠春傳習者中比較活躍的要數麥耀明(左圖)師父。麥師父師承張保宗師門下弟子黃吉泉老拳師,習拳三十多年,帶出了一群詠春好手,並多次率領衆弟子與國內外詠春好手(古勞馮良、香港葉准、梁挺、美國陳成、英國郭思牧等)進行交流。更曾於2000年派出八名弟子參加在佛山舉辦的“禪、穗、港、澳”四地黐手賽並獲得了四金兩銀兩銅的好成績。

刨花蓮詠春

詠春拳,源於北方,屬內家拳,於明朝末年,由一班明朝之遺臣武將,及少林方丈,共同研究而創出,目的是傳於後世,為反清復明而奮鬥。所以當他們研究成功為一完整之系統(包括套路,對練,木人樁法,各種兵器,拳理,心法,口訣等等)之同時,亦遁跡於嵩山少林寺內,一為掩人耳目,二是教授與資深之少林子弟。

及後少林寺被清廷所毀,寺僧便四散逃走,有散於北方其他地方,亦有南下廣東,福建等地,一名綽號『大東風』之少林和尚(真姓名及法號已沒有提起,因避清廷耳目之故,而『大東風』的意思,在當時中國民間有俗語所謂『唔好東風攪壞天』 ,借用其意即要造反)逃到廣東,遇到兩名兄弟並被收容,兄叫謝國樑,弟叫謝國樟,袓籍西樵,單灶謝,一為文官,一為武官,兩人雖為清廷效力,但皆為清官,而且身為漢人,亦對滿洲人欺壓漢人而心感不憤。經過一段頗長日子的相處,『大東風』見兩人品德端正,為官清廉,對自己禮待有加,且心繫漢族,並非為虎作倀之人,就傳兩兄弟武功,並且透露,懂此門武功者,皆為反清義士,但此拳本無名,乃少林一脈,但少林功夫門路繁多,於散出少林後,便各自成一派,亦具派別名稱。緣於本派功夫,既以反清復明為己任,當然會聯絡及組織各地之反凊組織(即初期之洪門等三合會),而本派暗語是『永言矢志,毋忘漢族,還我河山,大地回春』 ,為便以傳於後世,遂將第一句『永言』合成一『詠』字,加上第四句最尾『春』字,以命名此一拳派,是為『詠春』 。何解第一句用首兩字,而第四句只用最尾一字?因爲『永言』合成的『詠』字,是一動詞,創拳者們既身為明朝遺臣或子民,能夠驅逐韃子,還我河山,是為畢生最重要的事,所以『詠』的意思,就是告誡所有的人,要經常在心中吟詠那四句的暗語,勉勵自己,不可或忘。關於上述四句暗語,不單說武術界的老前輩,只要是年近六十歲,武林閱歷豐富,及對初期洪門三合會組成之歷史及目的有所認識者,都會聽得出這四句暗語的含意。『大東風』是道光年間人,詠春拳亦由此而南傳廣東,而謝氏昆仲是咸豐年間人,當兩兄弟學成武功後,大東風便離開他們,返回北方,臨行前叮囑謝氏昆仲,創此拳乃為反清復明,為保存隱密性,只能『傳而不教』 。 幾十年後,謝氏昆仲告老還鄉,收了兩名乾兒子,一名梁洪韜,亦為西樵人,後來曾中得武舉人,擅使關刀。另一名劉達生,同治年間人,自九歲開始隨兩乾爹習拳,因其名中『達』字,以草書寫來,很像『蓮』字,故街坊叔伯皆笑稱其『蓮仔』 ,久而久之,他亦習慣了這稱謂。又因其在佛山曾做『刨花』行業,那是一種樹木,將其刨成刨花,放在水中煮滾,會分泌出漿液,用作搽臘頭髮,以固定髮式,即屬現代之化粧品行業,『刨花蓮』的綽號,乃由此而來。刨花蓮後來在佛山唐裕昌宮粉堂作掌櫃,一生只收有數名弟子,有李善初,羅甜,陸義(先隨張保學詠春十二散式,後再隨刨花蓮學齊詠春門之套路及技法),朱忠,李炳霖,郭佳(現仍在佛山)。朱忠,光緒年間人,十一歲時從街坊處得知刨花蓮功夫了得,於是慕名前往,卻是被拒,返家後悶悶不樂,其父問及,於是說出原委,其父帶他一同前往,看誰個教頭這般大牌,一見面,原來是相識數十年之朋友,卻從未聽刨花蓮說過會功夫,但因其兩人既諗熟,才答應收朱忠為徒,其時刨花蓮已七十多歲,朱忠將其迎回家中教授,除侍奉起居飲食外,每月束脩為三十元白銀。在解放前,朱忠與家人移居香港,住於深水埗及開設跌打醫館,凡數十年,四年多前,才享高壽而終,年一百零五歲。朱忠在港數十年間,除數名子女外,先後教有很多弟子,其中弟子莫沛安,早年隨朱頌民習傳自馮少青的永春拳,因他長年做武林記者,跟很多武林前輩熟絡,故亦旁及其它一些拳派,如自然門等。在六○年代,因他經常到旺角吉祥茶樓午膳,從鄰檯一些老佛山口中,得悉有一位詠春門的老師傅,住於深水埗,名叫朱忠,其拳法很有古樸味道,大不相同於一般所見之詠春,莫沛安幾經查探,終於尋得朱忠老師傅 ,多番懇求下,被朱忠收為弟子,其後莫沛安想在『新武俠』雜誌介紹本門詠春,於是請示其師朱忠,朱忠是尊師重道之人,因他是學『刨花蓮』的,所以就叫莫沛安寫『刨花蓮詠春』 ,以別於其它各支水,而本門詠春亦由那時開始轉叫『刨花蓮詠春』 。在一九七九年初,我開始隨莫沛安師傅習刨花蓮詠春,但由於他有很多其它事務,無甚時間教我,在約兩年多後,便大多由大師伯朱榮枝教導及指正,但由於傳統禮數,我是學開莫沛安的,所以仍只能以師伯相稱,直至莫沛安病故後數年,才允許我拜師,正式成為其徒弟,其現在更已成其入室弟子。朱榮枝師傅雖已八十歲,但步履動作之靈活敏捷,猶如小孩般。刨花蓮詠春,屬內家拳,入手以形,出手以意,用勁走陰柔一路,要柔中帶剛,即『韌』 ,身形要浮沈吞吐,步法進退及虛實轉換要輕靈,如珠落玉盤,手法走弧線及直線,要能變化無定,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本門詠春有十套拳,分爲上五套,下五套。又分爲五套長,五套短。再分爲五套柔,五套剛。但本門之剛,不同於硬。第一套拳種是小念頭,其餘九套由小念頭變化而出,卻仍有部份小念頭中之段落。而十套拳中,從第二套至第十套,皆以一些重點手法命名,而第一套,卻名為『小念頭』 ,是一個抽象的名稱,意思是提醒初學者,學此門功夫,非人人能成功,因爲雖然本門詠春無論手法、身形、步法等,均多而複雜,練得純熟固然要長時間下苦功,但當運用時,是講求知覺及變化,而非死招式,因而個人的脾性必要收斂並多作思考而領悟 。例如,好勇鬥狠不成,膽小怯懦不成,力太硬朗不成,力太軟弱不成,過份開展不成,過份拘緊不成,過於刻意不成,過於無意不成等等。若練本門拳法,一不可怕打,怕打終被打;二不可貪打,貪打必受打。基本三手有::掹、捆、摜口訣:推、摩、熨、蕩、黐、黏、連、隨入門:基本功力拳(不入於正式拳套)拳套:小念頭、十字、尋橋、脫手、標指、鞭拳、剁手、箭拳、箭掌、側身木人樁:外樁、內樁、剛樁、柔樁。兵器:六點半基本棍種(套路)、扇面六點半棍、虎尾六點半棍、磨盤雙刀、書囊劍、大扒、小挑、關刀、十三節鞭等。兵器樁:刀樁、棍樁(其樁形結構不同於木人樁)雙人對練:熟手(黐手對戰套路)、棍黐棍、刀黐棍、刀黐刀練功樁:竹樁除此之外,尚有很多基本對練,高級對練,定步黐手,動步黐手。綜觀本門歷史及拳理、功法等,與由紅船傳出的各支詠春差別極大。而本人是『大東風』南傳二百多年間之第五傳。由於此門詠春一向很保守,從不公開,只有一次,約八十幾九十年前,佛山精武體育會舉行盛大武術表演,發帖邀請『刨花蓮』出席表演拳術,由朱忠師公代為出場表演了一套『尋橋』 ,與會中者還有當時武技超群,德高望重的前輩梁世蘇。由於已不需要反清復明,所以後來莫沛安乃作半公開式教授,而我是於一九九四年加入精武體育會後,再問過朱榮枝師父,得其首肯,才在精武正式開班,公開傳授,及現亦於香港南北國術協會開班。
刨花蓮詠春 刨花蓮詠春由於較少人修鍊及傳習程序冗長,在香港以致各地也所聞甚少o 其本身除了 一套功力拳外、計有共十套拳:- 1. 小念頭 : 基本拳、需時約半小時或以上。 此拳的套路較其他學派三套的總和、甚有 拳意味道。 2. 十指 : 較短、其中一招以掌交拼+指之力接招或攻防。 3. 脫手 : 步法有趣,發思古之幽情。 4. 尋橋 : 此為古心意南傳的一類演譯、和太極及八卦掌有異同、有別於港式一般的學派 。 5. 標指 : 多角度攻防和伸展、步法更有美感。 6. 砍手 : 是十套拳中唯一由左手開始,又注重手法,十分獨特。 7. 箭拳 8. 箭掌 9. 鞭鎚 10. 側身 刨花蓮詠春另有外、內、快、腳四套樁法練習拳腳功夫。 另外更有兵器樁練習兵器。 兵 器訓練有磨盤刀,書郎劍,耙,基本六點半棍,扇面及虎尾六點半棍。 內功和氣功有同 門習用的企身樁,坐功靜和獨門心法。

古勞偏身詠春


古勞偏身詠春是屬於詠春拳中較為特別的一支,相傳「詠春拳王」人稱贊先生的梁贊耳順之年時,一位算命先生對他說60歲時,將會有一劫數,於是贊先生將決定回家鄉鶴山古勞養老。古勞詠春散手22式:
回鄉之後的贊先生,其間也收了幾個弟子,其中一位徒弟王華三由於較為瘦弱,在多次比試中,面對比他身強體壯的對手都被打敗,贊先生愛徒心切,於是將詠春再次深入研究,贊先生將自己實戰的心得將套路刪去,改為對拆,並將拳訣融入其中,又把長、中、短手和肘法加入散手之中,創造出一套以偏身攻擊為主的詠春拳,這也是古勞「偏身」詠春的由來。 贊先生主要收了王華三、易英、梁伯長幾名弟子,之後悉心教導他們到到七十六歲辭世。 之後王華三又傳技古兆龍、馮簾,於是古勞有古、馮二家系統,而後馮簾之子馮生又拜古兆龍為師,兼學二家之藝。 以下是從網路上搜集到的一些馮家及古家系統:
古勞馮家系統
小練頭,突掌,片搥,上下標發攫搥,背劍手,外橋手,橋手抽搥,偏身劈搥,半身跪馬搥,三面蝶掌,劈掌,耕手,標指,標搥,撐掌,攔橋片打,生魚典扮,甩手,割手標搥,托手標搥,合家三搥,扣手標捶,收式.

古勞古家系統
白馬獻蹄,小練頭,逼膀,貓兒洗面,上標捶,下標捶,日字捶,小擒手,五甩手 佛掌豬蹄 三拜佛,開掙 臘手標捶,腰馬捶,虎尾捶,跪馬捶,鞭捶,白馬獻蹄,收式,虎爪 橋面手,鎖喉 橋底手,殺頸,蝶掌 虎尾捶,雙龍,雙切膀 弓步拍打,拉步吊腳 枕標,開掙寸掌 蝶掌,片搥,橋手鞭 中間 攫,撐掌 橋底手,扣手標捶,白馬獻蹄,收式.
古勞散手22式
有趣的一點是,散手的名稱與其他詠春門派的套路名稱是一樣的,頗有一招就是別人一套的感覺。
目前有公開授徒的古勞詠春拳,為王華三晚年所收的弟子馮振一系,目前為馮強師父主持。 可參考,而依馮強師父示範,古勞詠春的握拳法與其他門派的握拳法不太相同,比較類似八極拳的握法,是將指關節扣住,並未伸入掌心之中。: 

越南阮濟雲詠春


越南阮濟雲詠春的由來 阮濟雲打摏(圖)
佛山鎮富商阮寵明,娶一妻二妾。其兩名兒子阮濟雲,阮奇山兄弟天性嗜武,自幼便師隨詠春拳名師霍保全修練詠春技多年,功夫造詣非凡。其時族居安南(今越南)的華人勞工常遭當地黑幫勢力欺淩勒索。為保身家安危,當地華人團體“南番順同分會”出資禮聘阮濟雲往安南授武,嗜武如命的阮濟雲捨棄大富之家的安逸生活,欣然前往安南廣寧北部山區的鉛鋅礦場,為華人礦工傳授詠春拳技。後來在一場華人勞工與當地黑幫勢力的惡性衝突中雙方涉案觸犯刑法均遭安南治安當局現場抓捕。阮濟雲在雙手被手銬戒扣的情況下仍重創多名黑幫分子。阮濟雲此役成為千秋佳話。後來阮濟雲順應警方開出的交換條件,在河內留駐四年將詠春武功傳授給一批高級警官,以作其涉案相抵功過。之後阮濟雲先後在海防等幾個城市傳揚武技,以後定居西貢。今日越南及東南亞國家及中國廣西有其傳人在延續詠春拳的承傳。

梁贊一脈佛山詠春拳與古勞詠春拳




2002年9月,筆者之《古勞詠春舉闡宗》在《精武》發表後,至今一年有餘。閑時又細閱梁挺先生之《詠春傳正統》、梁偉明先生之《詠春拳專輯--粵派詠春拳的幾個支系》,不禁讚歎兩位先生務實求真、不辭勞苦的精神,為探尋本門根源付出不少汗水。但卻引起廠筆者對梁贊故居說明內容之"詠春舉源流"的質疑,故撰本文,闡述梁贊祖師傳下之佛山詠春拳與古勞詠春拳之比較。    一、詠春拳源流 梁贊故居挂圖文字。有關詠春派源流寫有“先祖嚴詠春氏,原籍廣東。少而母歿,父嚴二因事被誣,幾陷於獄,因是遠徒川滇邊區,居於大涼山下,以賣豆腐為活,此清代康熙年間事也”。 評釋:據《詠春白鶴拳譜》記載,白鶴拳是清朝順治年間(1644~1662年)由福建福寧州(現霞浦縣)北門外少林舉師方鍾的獨生女方七娘所創。

方七娘—日在白練(蓮)寺內織布時,見一隻白鶴飛落在梁間,昂首振翅,舞足弄翼,引喙銜毛,做伸頸覓食之狀,後又纏膀歇息,姿態奇妙。方七娘感到非常有趣,即以手中梭盒投之,被白鶴閃跳避過;又以緯尺擊之,複被白鶴展翼彈出。俄而白鶴展翅淩空,沖人霄漢。於是七娘感悟之余,精研不輟,乃揉合白鶴種種舞姿於少林拳法中,經數年揣摩衍化,創出別具一格的拳法。 後永春等地學習白鶴拳的人數最多,範鬧最廣,影響最大,使白鶴拳在理論和練功方法上形成了具有永春人文地理特點的技術體系,因為這些人的籍貫都在永春,故將此拳稱為“永春白鶴拳”。

詠春拳宗於白鶴拳,而方七娘的白鶴拳經過三代人才傳到五枚師太,故嚴詠春沒理由生活在1644至1662年間,也與古勞詠春派流傳的說法不一致。 梁贊故居挂圖文字寫道:“其時河南省嵩山少林派,武風甚盛,招清廷忌,派兵圍捕,攻而不下。適有新科狀元陳文維者,邀寵獻議,設法勾通寺僧馬甯兒等,四處縱火,裏應外合,少林寺被毀,僧徒四散。於是五枚師太與至善禪師、白眉禪師、馮道德、苗顯等五人亦分途出走。

而五枚止於大涼山(又名棲霞山)白鶴觀。每門下如市,因與嚴二父女貿易,漸且作稔熟。" 評釋:據葉問宗師撰寫的《詠春拳源流》所述,五枚師太是福建少林白鶴拳高手。自從火燒少林寺後,南少林派五老亦各奔東西。至善禪帥逃到廣州,遁為於紅船內為“煲頭”,遂引出一段“以拳換棍”的故事。

二、詠春拳體系的形成 “時先師(嚴詠春)年已及笄。有當地惡霸,涎其姿色,恃勢逼婚。父女二人日有憂色,為五枚師太所洞悉。因憐其遇,許以傳技保身,使該土霸俟能除。詠春隨五枚返山,日夕勤修苦練。技成乃約惡霸比武,卒將惡霸擊倒。

白此五枚雲遊四方,臨行殷殷誡以嚴守宗風,待 '婚後發揚武術,同佐反清複明大業。綜合歷史事實,詠春派拳術,實宗於五枚師太也。" 春在大涼山廠跟五枚 師人學習永春白鶴拳。—天,詠春在山小練習拳術,見—蛇一鶴相互搏擊。蛇鶴各施身形,攻擊不休。她 便停下靜觀雙方戰術,並默記心中。搏擊終以蛇敗鶴勝而結束。詠春歸家後,將所見蛇鶴相鬥的身形利戰術變化加以鑽研和練習,取長補短,融彙於自己所學的白鶴拳技之中,這正是外帥造化,中得心緣,也正好體現了“南禪古?”從“漸悟”到“頓悟”的過程。


詠春師祖以方七娘白鶴拳的“龜背鶴身”(即含胸拔背)、墜肘宗鶴拳中"以閃為進"的三角步、南少林拳小的"斂臀高樁"、護襠步"小四平馬"等身形、手法和步法。再結合蛇鶴相鬥時善於纏繞和吞吐的特點,以腕、肘、肩三部分快速靈活變換的動作為基礎,以短距離發出的疾勁"寸勁節力"為主要發勁方式,以上肢動作為主要手法,採取中線(子午線)攻擊(水春白鶴拳之"子午歸中"的方式,採用追馬、閃身、貼身、嚴密保護上身及連削帶打的新型拳術,並且改進了"永春白鶴舉"的"鶴翅雙刀"為主要兵器。


師祖嚴詠春成婚後,傳技于夫婿梁博儔。婚後十年,詠春無子女,夫妻決定把梁博儔之侄過繼為子。適時梁博儔之親兄有三子,令其兄十三歲的長子梁蘭桂追隨自己左右。過繼為子後,梁博儔開始授梁蘭桂武藝,不久,由詠春師祖接手續教。


梁蘭桂長大後,先到廣東東莞開了一家跌打醫館,但生意蕭條,便到佛山並傳藝於黃華寶。黃華寶為紅船中人,與梁二娣為伍。恰至善禪師混為紅船中為“煲頭”,將南少林絕技六點半棍傳于梁二娣。而華寶與二娣因共事紅船之故,得日夕觀摩,互相傳習,補短取長,混成一體。 至此,詠春派基本形成“小念頭”(基礎拳術)、"尋橋" (防守拳套)、"標指"(進攻拳套)為拳路,以六點半棍為長兵器,雙刀為短兵器的拳術體系。


18歲的梁贊,曾學洪、劉各家拳術,正所謂"同姓三分親",由父親引薦至紅船子弟梁二娣門下。兩年後,梁二娣覺自己技藝未精而梁贊又堪稱學武人才,遂將梁贊引薦到黃華寶門下。黃華寶本是廣東鶴山古勞圍墩人士,與梁贊是同鄉,便悉心傳藝。梁贊深得其奧,達於化境。黃華寶感梁贊之天賦超人,他日必能光大門戶,便對其說:"你師祖嚴詠春雖已老邁,但尚在人世,你願隨她學藝,更上一層樓嗎?"梁贊應允,帶上師父寫下的地址,收拾行裝後立即啟程,途中攀山涉水,終於見到師祖嚴詠春。梁贊道明來意,嚴詠春要求梁贊要留下三年,不許回廣東。梁贊答應。事實上梁贊三年裏所修習的,正是今天我們所見的側身詠春(也叫偏身詠春)。


三、詠春王梁贊 提起梁贊,且先談及一下兩位文學上的前輩,一是廣東佛山坊間小說家區瑞芝,與梁贊是同時代的人,曾著《佛山贊先生六點半棍技服黃飛龍》;二是鶴山古勞田邊坊人士勞偉孟,與梁贊之古勞弟子王華三相熟,常與其茶樓閒聊時聽其講述梁贊一生傳奇故事,後赴香港謀生,任《華事報》總編輯,並在《華事報》上連載《佛山贊先生》的故事。 梁贊(826~1901年),又名梁德榮,廣東鶴山古勞東便坊人,外號"西海老虎"(西海指西江)(注:舊社會的人既有"名"又有"字",成婚之後又有"號",古勞的鄉親都稱他?"梁德榮")。據梁贊的侄孫梁四老人講,梁贊是在古勞出生、讀書的。成年後,梁贊隨父在佛山筷子街經營贊生堂藥店,兼醫跌打。光緒初年(1875年-1880年),梁贊在贊生堂內收徒授拳,將詠春拳發揚光大,被詠春門人推崇為一代宗師。

贊先生威名大振的原因,並不是設館授徒,而是靠真拳實腳的比武,一次次勝利使得他的聲望越來越高,聲名遠播,獲得“詠春拳王”之譽。 贊先生傳授武技頗有原則。他提出,妙技不可不傳 (以免失傳),又不可妄傳,恐誤傳惡人,滋生禍端。他認為大姓、強族、暴戾橫蠻之人不可傳,小姓、弱族而品性純良者才可傳授。

四、梁贊一脈佛山詠春拳與古勞詠春拳 梁贊在佛山所授拳法是以小平馬三角身為主,有轉身不轉馬和日字平拳等。套路有小念頭、尋橋、標指,器械有六點半棍、雙刀等。由於梁贊少年時已習洪、劉等多家拳術,故也把它們納入“少林詠春”體系,其早期弟子也習有較全面的長短橋拳術。陳華順的後人總結出贊先生嫡傳的詠春功夫如下: 拳有十二欄:小練頭、四門、尋橋、標指、紅砂手、花拳一路二路、伏虎拳、佛掌、樁拳、鏡影拳。棍有六合:行者棒、十三太保、十八槍、六點半釣魚棍等。 刀有三才:入林刀、出林刀等。長短兵器:匕首、詠春劍、一字梅花鎖喉槍、九環大刀、打虎耙等。打拆套路:拆拳、拆棍、雙刀拆纓槍等。梁贊嫡傳佛山詠春拳師承簡表: 梁贊六十多歲後,五個兒子梁壁、梁枝、梁春、梁元、梁高皆不願接替父親贊生堂的生意,各奔前程。長子梁壁(大哥壁)到香港與朋友經營綢緞店,後傳技於葉問。二子梁枝與其幾個弟弟則到安南(今越南)。數年後,又與梁贊及王華三師徒傳下之弟子林伯長(林長)在越南廣東會館傳授詠春拳。 梁贊將贊生堂轉讓給人。接手的老闆依舊是經營中草藥,並且專賣涼茶,只是把招牌改成“杏濟堂”,意在杏林濟世。因而,不少詠春門人還以為當年贊先生的醫館招牌是“杏濟堂”。


贊先生晚年回到古勞鄉間,把原來的佛山詠春拳小念頭、尋橋、標指的手法濃縮成一套“108點"的正身拳,又把跟隨詠春師祖學習的側身詠春和南少林的一些技擊精華改進成一套偏身拳,形成現今流傳廣東鶴山古勞的一偏一正兩套詠春拳術。嚴詠春師祖在傳授側身拳時,說明這是-套秘傳的看家拳,故此詠春同門一向不知有這麼-套隱秘的拳術。


梁贊傳授古勞詠春時,以二字鉗羊馬、偏馬不偏身、出手則轉馬偏身、羌子拳及小三角馬、兩頭進退手法等為主。側身拳以"二指"、"二橋"、三拳"、"三掌"、"三膀"、"三肘"、"三腳"著稱,共計72點,除了"來留去送、高接低攀"、"你要上我要下,你要下我要上(即上失下取,下來上攻)"外,拳、橋、膀、掌、指均有對應的口訣。在器械中,他主張少而精,精而通。


根據詠春白鶴禮叔之訣"拳為藝中之本源、棍為藝中之魁首",定出古勞詠春舉的拳械是"拳為主,棍為師,雙刀為父母"。


他改進了六點半棍、南少林十三槍棍,吸收了在廣西所學的梅花鎖喉槍法,獨創出三點半棍。另外根據八卦原理,採取了"標指"中的近身刑·法和鬥凳技法,創出以橫勁為主、重在兩端而用在全部的"秘傳雙頭棍",一長一短,互相輝映。另外,他在師傳雙刀的基礎上,採用了側身詠春的陰手刀法,定名為"陰陽奪命刀",並且結合氣功十段錦、紅砂掌功、時辰打穴法、皺紗帶等功夫,傳授給占勞弟子,弟子有梁大妹、梁照(肥仔照)、王華三、易英、梁志楊(鬼眼楊)、梁嬋、梁顯、梁英、梁廣光等人(注:梁志楊是梁贊親侄,與梁贊之子梁壁、梁枝、梁春等自幼隨梁贊習武,學有正身和側身兩種拳術,得到系統傳授。據鄉中老人所傳,其習藝二十多套)。


王華三傳藝於馮應綿、馮朝振等,二馮又傳藝於馮根珠(綽號"豬頭皮",現香港仍傳此派手法)。知道古勞詠春拳的人並不多,此拳本寂寂無聞,至1966年,馮根珠曾到各地與人比試,多次獲勝,此拳才得傳名。近年,馮朝振老先牛之公子馮炎強在香港開創了古勞詠春國術研究會,廣收門徒,使市勞詠春得以發揚光大。 筆者在《古勞詠春拳闡宗》中說過,梁嬋去世前,曾燒毀家傳武學秘笈多本,所幸還有幾本尚存人間,如《詠春妙手》、《梁德榮詠春拳》、《詠春派跌打點穴秘笈》、《詠春派紅砂掌精圖》(呂樹後來傳古湛四)。

綜上所述,構成梁贊嫡傳的古勞詠春派功夫體系有: 拳:正身拳、側身拳、十字四門拳等。 棍:單頭棍:三點半棍、雙頭棍(秘傳雙頭棍)。 掌功:紅砂掌(呂樹、梁大妹等人)。 鐵指功:十二時辰點穴法(梁大妹習得)。 氣功:十段錦(梁嬋傳下)。

其他兵器:皺紗帶(梁嬋傳下)、單刀(林兵傳下)、輕功(林兵習得)、雙刀(陰陽奪命刀)。 還有跌打正骨醫術。 梁贊嫡傳古勞詠春拳師承表: 以上是詠春拳的源流及傳承,由於筆者年紀尚輕,不當之處請本門前輩指正,也對筆者編寫《古勞詠春拳譜》有所裨益(注:筆者師承是父親一脈,另一脈則是梁旭傳下。另外,以上師承圖是針對古勞傳人而言)。 (《精武》2004年第2期)


米機王詠春拳理

功夫,自古至今沙場上撕殺,擂臺上拼搏,街頭上搏擊,茶樓街市家喻戶曉,神秘兮兮。但是在我們的理念裏歸納爲是一種防身搏擊技術,是一種可求的力學力角的實體。並非什麽深不可測,遙不可及的神秘傳說。
  功夫到底是怎樣一回事呢?我們認爲是在比試中根據對方發出的招式作進一步的應變而採取的行動,但如何審定對方是怎樣出拳,打的什麽部位呢?我們無須研究。因爲你的身軀任何的部位都有可能是對方要攻擊的目標,因此我們如何去審定對方出拳的時間和保護自己或者還擊呢?這一學說首先要掌握對敵的距離感,遇到高大,遇到矮小的對手,我們都要有作戰經驗。我先提出一個話題,就是先發制人和後發制人,先發制人只要短時間內掌握時機出手,要求速度和力量。後發制人可以移動的身體讓對方打不著目標,同時配合手法等作還擊均爲上策。只是遇著不同的對手能用不同的技理,就必須經過嚴格訓練。我想每個拳館都有他們的教程表。
  攻防學說可爲巧拙雙方。巧是當你的功夫手法有一定的時候,可以利用所學審時度勢:用最簡單最直接最省力的方法解決戰鬥,拙者是要你有一定的功力無論眼力、時機、速度、力度都恰到好處和實質相對,所謂大巧若拙也。以上兩個法子都要做到恰當好處是相對是極難的所以拳術就有優劣之分了。優劣之分在乎功力與技術配合加上作戰經驗我們不能偏重于任何一方如技術爲主或功力爲主。否則就會出現華山派的氣宗與劍宗的分歧。(金庸小說)但一切都離不開身法與拳腳的相互配合。那麽如何才能達到手眼身法的相互協調和相互作用呢?這就是所謂秘笈啦!在我理解的詠春拳拳理中風爲三個部皆段來修煉以達成這一個過程。
  ⑴小念頭:小念頭正面所用的是鉗陽馬,鉗陽馬的目的是練習者修煉過程中達到靈活轉動腰馬至靈活應用步法,使重心容易掌握變動。而剛柔則要配合身型的俯仰側屈的,身法與手型是以攤、伏、膀等爲主。在練小念頭時特別注意的是將手形從中線發出的難度關,通常打出都以直線向前爲主的,但詠春則強調子午線即中線原理。既可達到攻擊的快捷同時又可達到防守之效。所謂攻防兼備連消帶打,只要能練成子午線出手的原理這樣就是舉手之勞了。而小念頭練習目的就是學詠春拳的中心思想。任何出手都不收拳(手)再向前發手即使收拳也是順其自然,或有目的地做救手之用,但絕不收拳至身後(詠春拳術語就叫收手救手)。而其他拳術所做的出手區別在於強調出拳的力量運動路線越長作用力就越大的原理,而不理會出拳的質量與體能的按排。作爲上乘武學的詠春拳則要克服這一習慣,速度力度要在短距離出手而且要速度力度齊施。這是所謂的短吋勁了,懂就不難的。而吋勁在一般人認爲(我見通常的所謂詠春高手所表達的都是手臂的力量)而實質上詠春拳短勁發力在於手腕帶動腰馬,但這樣不能將人打飛。因爲想要將人打飛,非要練習長勁不可。長勁分爲兩類:1、發手時拳走的路勁長,如上步打人看似出拳的路徑短,形成一種錯覺只是手腕一揮,而實質是步進身移所産生的路程加上出拳的力度在一起才能達到將人打出,是腰馬推動而産生的作用力。因爲要想將人打飛非要接觸時間長不可,而要想達到接觸時間長而不掉的境地就必須修煉寬彈的內勁不可了。如太極的連綿不斷,舍己從人粘摩技理。當想達到這一個水平。我們就開始練習沈橋的意念了,因爲沈橋的沈字訣就是講橋手沈重的意思。沈即重、重即長。這表現在壓它不歪,推它不倒,拉它不動的整體合一而又善於轉移重心保持人體框架的合理配搭,同時就鬆緊適宜的一種狀。在沈橋的功法方面要求身體練成好似一張張開的蛛網一樣既富有彈性又有粘黏的感覺,這就是所謂的彈簧勁。在作戰方面是以讓中打中護中逼中爲訣。這是練習腰馬配合步法,粘黏逼打就是我們的長勁,連綿不斷,意長、勢長、勁長。而沈橋常用膀手的技法,即是膀手的應用的模式。在接手時遇輕則乘帶粘帶逼,遇重則讓而留中要靈,但意識上仍然要處於罩住對方的狀態的一個變化過程。練得好不容易敬請持之以恒,利用轉腰移步而産生讓中打中的技巧。
  沈橋裏面我們所練習的大都是單攻膀和雙攻膀以及倒膀卸力的原理充分表現出拳理中守中用讓中打中的特殊效果的作戰法則,通常人們知道沈橋的用法,而忽略了沈橋的練法,誰知兩者缺一不可。當你只懂用法而不懂練法時,所表現則成爲花拳繡腿,中看不中用。當你只知練法而不懂用法時則無所施其技皆敗也。
  綜合以上的兩個技理,而産生以下的修煉方法即在先機時則用發勁解決戰鬥。當我在弱勢則要採取靈活步法和變化來重新調整的作戰狀態,這時我們要採用走爲上的戰鬥法則。在標指中我們有一句口訣就是“標主輕靈隨機轉,還魂手法應無窮”。標指是利用詠春拳吞字訣爲主的技理,我們將對方的來勢引進收胸同時上升身體向下回吸,多用指法成吸錚,往往另對手防不勝防是以弱勝強的特殊法則。標指強調是強調走,快速利用吸字訣將對方的力引進,同時以吸錚將全身的力氣集中於錚部上,由上往下急墜,集中力越強效果就越好;或將身飄起用指法點打,目的是拉開距離由弱勢轉成占勢的奇特手法。
  以上所述三組訓練方法我想各師各法,但無論如何必須要有步驟地教授弟子。我想的教學程式基本上都是一類,首先小念頭的理念是將野蠻的出拳訓練純技理的力角力學的招式定型。如不動錚原理,子午線原理,耕、攔、膀、伏、攤等技術的力角要領。因爲每人的招式都可組織成一個相對的最大力角,就好比一枝牙籤,當你用手橫折的時候則牙籤就好易折斷,當你用手按著牙籤的尖會令你傷痕累累,基本上是無法能弄斷它。例如玩我們剪刀、石頭、布時的剪刀。特別強調出手時要連環虛實相間手法,勁力要求是短速,連環應用時要連綿不斷,有勁斷意不斷,勁斷意仍存的境地;再者則是沈橋的彈簧勁,以彈簧勁的原理做粘黏的訓練,使練習者達到勁長意長,就好像用剪刀石布的布一樣將所有的重物都能承受,唯獨不能防於剪刀的快也,同時學會膀手乘力和膀手打人的兩重不同技理;三者是標指的吸錚和標指兩種不同的對比,吸錚故將方引進吸入在用法由上到下或由下往上以及橫批等法,目的是將力臂縮短將重力集中於錚,而令一種方法即標指的指法,利用身體飄起後拉開距離用巧打點打聲東擊西,兩者陰陽配合無堅不摧。又如包剪捶的捶專破剪刀,唯獨對去布則無所施其技也,三組原理的框架結構的産生力的力學,則是我們詠春拳派必須的,但習成的基本功決一不可。至於每人說法每個分支的獨立教學模式,在於各個師傅的個人對詠春拳的理解都不能代表所有,包括我們在內只是帶表我個人的意見和見解,正所謂“山外有山人上有人”。希望我們年輕一輩遵守前人的教誨,抱開成見團結起來共同創造一個詠春的新時代。當掌握三者的法則時。就是實戰訓練,例如木人樁法的類比對敵,加黏手訓練,之後就要真人實操的自由搏擊。當將我們手法功力加上實踐都練習到一定的水平時侯,就可以說是詠春拳手了,之後就要秉承前人的教誨,發展授徒使詠春拳術可以在我輩得以繼承和廣大。同時應該注意養生和個人的修養,使我們的生命生生不息和文明。

米機王詠春

詠春拳自清代咸豐,同治年間傳入佛山至今100年,造就了大批武術人才。歷代傳人中不乏佼佼者,他們播下了詠春拳的種子,門人扁及世界各地,使詠春拳這一古老拳種盛名于世界武林。近年,海內外不少詠春愛好者到佛山“尋根”,尋找名師們的遺迹,追尋詠春拳的真諦……。過去,史書記載拳師事迹甚少,以下的人物介紹,是根據有關資料和走訪名師後人綜合整理而成。
梁贊
  生於1826年,卒於1901年,鶴山古勞鄉東便村人,世居佛山清正堂街。自幼隨父在佛山筷子裏“贊生堂”藥材店經營,精通醫術,有“佛山贊先生”之譽。少時喜武,曾廣聘名師傳授武功。後爲求深造,師從粵劇武生黃華寶學習詠春拳術,又向少林弟子梁二娣學習六點半棍法。光緒初年,梁贊在“贊生堂”內收徒授拳,將詠春拳術發揚光大,被詠春門人推崇爲一代祖師,除子梁壁外,得衣缽真傳的還有陳華順、雷汝濟、盧桂(豬肉桂)、梁奇(流氓奇)、大山樹(佚名)等。晚年曾回鶴山古勞授徒最後病逝於佛山。
陳華順
  生於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順德杏壇東馬寧鄉人。13歲時在佛山米店做工,後以找錢爲業,故有“找錢華”之稱。陳個頭高大,天生神力,對武術十分癡愛,39歲時,拜當時佛山有“詠春拳王”之稱的梁贊學習詠春拳,先由木人華(李華)代教,1889年李華病逝後由梁贊親自教授。陳悟性頗高,對梁贊所傳之技苦練不綴,故得其師衣缽真傳。他不僅能武,且能善醫,在隨師學藝其間同時習研醫術,1895年梁贊年老時還代師坐堂診治病人。
  陳華順在佛山的門徒甚多,除傳技兒子陳汝棉外,有雷汝濟、陳錫侯、何×建、黎厚培、陳孔大、吳小魯、何漢侶、吳促素、葉問等。1911年,陳華順因中風回鄉養病,1913年病逝。
陳汝棉
  順德籍,1884年出生於佛山。八歲時始隨父親陳華順習詠春拳,由於自幼耳濡目染,加上數載勤學苦練,陳汝棉很快便有相當根底。技成後,在佛山西便巷“陳氏宗祠”開設醫、武館授徒兼醫治跌打傷科。因拳法出自父(梁贊首徒),故求技者衆多,除傳子陳家炎(木),陳家廉外,詠春名師區康,招就等皆出其門下。1932年後,陳汝棉到廣西梧州設館,挂匾曰:“佛鎮陳館”,後又在貴縣廣收門徒,其拳法拳技爲人犯法道,時人稱“兩廣陳汝棉”。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病逝,享年58歲。
葉問
  (1893年棗1972年)佛山桑園葉族人,幼年從師梁贊首徒陳華順學習詠春拳術,後隨師史吳仲素、梁壁(梁贊之子)習技。1950年赴香港,在港九飯店職工總會內傳授詠春拳術,從而一舉成名。其徒除總會及分會的會員、港九各地的中國工人外,還有在港的各籍留學生。其弟子中還有揚威世界的武打巨星李小龍。葉問在港傳技20餘年,爲詠春拳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其後人和門徒葉准、葉正與李小龍、黃淳梁、徐尚田、梁湘不僅在港、澳、臺地區將詠春拳發揚光大,更將詠春種子播向世界各地。現在其門人在香港成立有“詠春體育會”和“國際詠春總會”等組織,致力於詠春拳術在全世界的推廣與普及,並已取得累累碩果。
吳仲素
  生於清代末年,世居佛山。其父爲經營陶瓷器的店東,家頗富有。吳促素甚喜武術,其父特地聘請詠春名師陳華順至其家中讓吳拜師學藝。吳父本與陳華順爲好友,並經常在經濟上資助陳,爲答謝吳父,陳華順亦不惜將本門功夫悉心盡傳。吳仲素經數年苦練,技藝大成,成爲陳華順衣缽真傳之人,並代師授拳小師弟葉問。民國初年,吳仲素在古路頭街開設武館,投其門下多是富家子弟,如合記盲公餅東何兆初,跌打名醫李壽彭,“大益”五金店東張升若,李衆勝堂少東李賜豪,英聚茶樓司庫梁福初。當時佛山名重一時的“詠春三雄”阮奇山、姚才、葉問也常到其武館受其點撥以及切磋拳技。  吳仲素生平喜廣交武術界的朋友,爲朋友揮金如土,義氣甚重。晚年逝前數年,生活已是相當拮据,幸得衆多門徒合力資助維持,得以頤養天年。
黎葉篪
  原籍南海小塘,父輩落籍佛山。其父在佛山經營油糖粉面、火水、故衣,家財頗豐,宅弟在朝陽街。黎自幼全弱,早期曾從師陸蘭官學藝,13歲拜陳華順之徒雷汝濟學詠春拳以防身強身,又隨師學習跌打醫術。經近30多年刻苦練習,拳技日漸精湛,四十歲時開始授徒,門徒有勞華、勞煊、揚德、許三珠、霍潤芝等。
  黎爲人寬厚,武德純良,過去學詠春拳者大多爲富家子弟,而其所授之徒多爲搬運、打棉胎的普通工人,他待徒如子,授拳從不收分文;他善收藏古董,不少英、日商人欲向他購買出境均不允,並于1956年向市博物館無償捐贈了珍貴文物三件;解放後在市二運公司工作期間,看到搬運工人常扭傷手腳,他獻出雷汝濟秘傳跌打藥方,並自製“刀傷散”散發南海小塘故鄉的農民兄弟;土改前夕,將南莊田畝産業悉數獻出。
阮奇山
  生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世居佛山朝觀裏,其父阮寵明是民國初年永安路從事化工顔料業的富商。阮奇山排行第五,人稱“阮老楂”。他自小生性頑縱不羈,酷愛武術,其父不惜以重金先後禮聘詠春武術名家郭寶全、馮少青爲其兄長阮濟雲及阮奇山教授拳技,二人數載勤奮,技乃大成,尢以被後人稱爲“佛山阮老楂”的阮奇山,他天資聰穎,在研習拳術中懂得科學地融會貫通,將詠春門的拳、樁、刀、棍等功技挾於一身,與葉問、姚才被門人譽稱爲“詠春三雄”。生年將絕技傳授于弟子黃禎以及其傳人,在世界各地將詠春拳發揚光大。源出阮奇山一脈爲數不少。1956年阮病逝于廣州,享年69歲。

黃 禎
  黃禎得傳絕技後,在廣東 佛山 南海 廣州等地開始民間正式傳播詠春拳術,教授弟子門人衆多,尤其是廣州米機王.
米機王
  米機王得傳詠春絕技後,感詠春是一武術瑰寶,按當年的傳播速度以及保守的思想,將來一定失傳.
於是就公開在廣東各地傳播詠春拳,至使很多詠春師父對米機王懷有敵意.由於米機王爲人心胸開朗,又以誠待人,後來化解不少恩怨.
也就是詠春術得以廣爲流傳,在廣東地區,留下不可或括的一功.教授弟子已經是遍佈世界各地......
晚年更將傳統詠春教學方案加上他習武的心得結合,悉心教授他的幾個兒女,特別是黃念怡館長...
黃念怡
  自其父去世後,爲使米機王幾十年的心血不至湮沒,於是創立了米機王詠春館.
更將詠春拳術舊的教學方法,刻苦整理以至從新命名爲"米機王詠春拳"並將"米機王"進行商標註冊.
目前在廣州都以學習米機王詠春拳爲主流,更是發展迅速,在海外開設了很多分館.
培養很多優秀的教練員以及其女兒黃冬薇。同時,也證明了在國內只有:“米機王詠春館”才是現今教學最好的推廣方案.
黃冬薇
  在祖父米機王及父親黃念怡的悉心教導下,已經有一定武術水平,也爲米機王詠春拳系立下了不少功勞。
積極參加各詠春流派的活動,得到各支流的師傅認同.
自參加比賽後,獲得了廣東省市各項武術大賽歷屆的多項金牌。

詠春拳的起源

據說詠春拳源自川滇邊區,流行於福建,而揚名於廣東佛山。詠春拳的起源,有多種說法 :
第一種說法是始創於福建嚴詠春,詠春拳因此得名。嚴詠春拳是清中葉少林俗家弟子嚴四之女,她偶然看到蛇鶴相爭,受啟發而在自己原有的武功基礎上,創編了詠春拳術。
第二種說法是,五枚創詠春拳後,並非直接傳給嚴詠春,而是傳給了少林弟子苗順,苗順傳少林俗家弟子嚴二,嚴二再傳女詠春及婿梁傅儔。這個嚴二就是前面據說的嚴四。
  第三種說法是:詠春拳的創編與五枚師太或嚴詠拳均無關係,更沒有什麼蛇鶴相爭,而詠春拳的前身應為「泳春拳」,是清初反清組織「天地會」的一種鬥爭的武技,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塵庵主所創。他(或「她」)首先傳給汀昆戲班的武生張五(人稱攤手五,據說有「一隻攤手獨步武林」之譽),張五後來落難來粵,落腳於南海縣佛山鎮大基尾的「瓊花會館」,便將詠春拳傳於粵劇界諸弟子。後咸豐年間李文茂起義,諸弟子為避禍而將「泳春拳」的「泳」字改為「永」、「詠」。紅船中人黃寶華、梁二娣、大花面錦等人學得此拳,又再傳給在佛山筷子路開中藥店兼行醫的梁贊,此後梁贊將詠春拳發揚光大。
  第四種說法,又說詠春拳應為永春拳,得名於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當年進殿者所習的南派內拳法,全稱是少林永春,總教習是少林弟子至善禪師。南少林被婪,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於粵劇紅船中當伙夫。後因在東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戲班中人便紛紛拜他為師。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蘇三娘,為戲班中花旦,所學尤精,被人譽為「永春三娘」。後三娘將武功傳於紅船中人黃華寶、梁二娣等人,黃、梁又傳佛山梁贊,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發揚光大。
第五種說法則認為詠春拳創始於五枚師太,見到蛇鶴相爭而有所悟的是五枚而非嚴詠春。五枚師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有說她還是少林白鶴拳高手。由於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所焚,她為了避禍,隱居於川滇邊界的大涼山,因見蛇鶴相爭而創出詠春拳,後來便傳於嚴詠春。

詠春拳的門人多主張第五種說法,即詠春拳創始於五枚師太,然後傳於嚴詠春。現據其他資料,作一些補充 :

少林大火  
我國很多武術門派源自少林寺,詠春拳亦與少林功夫有關。  有關「火燒少林寺」的傳說,人言人殊,但就時、地、人三方面,就有不同的版本。葉問宗師在《詠春源流》一文中提及這場大火是在康熙年間發生的,但據《中國秘密社會史》記載,這場大火應出現於雍正十三年(西元1736年),兩者至少相差了十六年。地點也有爭議——有人說是「嵩山」的少林寺,但大部分人卻說是福建莆田的少林寺。
至於逃出這場大火的少林寺人物,又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少林五祖是「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馬超興、李式開」,但南方武術界所指的少林五祖卻是「五枚、至善、白眉、馮道德及苗顯」。    據說,至善避於紅船(從前南方的戲班子)為「煲頭」之職——戲班中燒飯的伙夫,一個不引人注目的位置;苗顯及愛女遠遁到苗瑤雜處之地;五枚則隱居於川滇邊境的大涼山白鶴觀內。
對於被滿清政府收買的那批少林叛徒,五枚雖然未如其他男性同伴一樣矢志報復,但她仍是耿耿於懷。  然而,令五枚最擔心的,卻是這班反叛者的少林武功。她深知,如今她尚能戰勝之一班人,只不過是靠自己多年苦練積累的功力,但難保年紀老邁或人家身手精進時還是他們的對手,尤其要打敗內力雄渾、身材健碩的男性,女性要吃虧得多。  五枚認為,唯一的方法便是思量一種更奇妙的功夫。她心目中理想的新功夫,最好能處處針對原有少林拳技的弱點,卻又適合女性。據葉問宗師的好友,已故「香港詠春體育會」秘書李民敍述:五枚師太是偶然看到一場別開生面的打鬥,出發靈感,才創出這套簇新而實用的拳術。打鬥雙方並非人類,而是兩種動物——一隻伺機待發的鶴及一隻尋隙偷襲的狐。也有人說五枚師太是因為目睹「蛇鶴爭鬥」才創出詠春拳術來的。(註)   無論是「狐鶴爭雄」或「蛇鶴爭雄」,最重要的事,五枚師太真真正正將這一套實用而簇新的拳術創下來了。  五枚創新拳術,根據詠春拳派的說法,是一套「處處針對少林拳術,而且與傳統武術相反」的獨特拳術。  
例如:原有的少林拳術採用「長橋大馬」的「遠距離戰術」,創新的拳術卻偏採用「短橋窄馬」的「短距離戰術」——只要一經貼身,新拳術便佔優勢(其實詠春拳並非採用「短橋手」,相反,詠春拳所使出的往往比絕大多數拳術的手橋要長的多。不過,由於採取「貼身短打」的戰略,使外行人看起來就像生出「短橋手」的錯覺而已)。  
又如,少林拳注重剛勁,出手以猛烈沉雄為主。但新拳術卻注重借力的技巧,故反其道而行,出手要求輕柔而不著力。  少林拳採用「四平馬」及「前弓後箭馬」,形式穩健,但欠缺靈活。新拳術採用一種移動輕盈,但一樣可保穩健的「二字鉗羊馬」及「前箭後弓馬」,若套用現代術語,就是採用了「等邊三角形」及「不倒翁」的原理。  
最重要的不是上述形式上的改變,而是這種新拳術的中心思想。五枚一反傳統觀念,注重「活用」。她要求的是「隨機應變」的技巧,因為敵人是「活」的,而且絕對不會事先讓人知道他會怎樣打。所以新拳術並無預先排列好的招數,故沒有「對拆」這回事。取而代之的是「黐手」的練習,雙方純靠本身感覺予以反應變化,絕無默契,反應慢者必定輸給對方。  
五枚認為原有少林拳的動作太複雜、太死板。很多所謂「不同」的拳套,其實不過將招數調來調去,或者多差三兩招而已,於是攪出幾十個不同的名稱,使習者眼花繚亂,一輩子也學不完。五枚深知:在敵人出手攻擊的瞬間,被攻擊者根本就沒有機會去思索應選用這招「泰山壓頂」,抑或「老樹盤根」的餘地。  
因此,她將各種招式細心分析,選擇了最基本的動作,並盡量去除不切實際的招式,餘下的則是樸實無華的精銳招式。這些「招式」----如攤手、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橋、粘打,加上步法如四平馬、三字馬、追馬、跪馬、獨立步等,都是拆散的手法和步型,就像小孩子玩的積木一樣,在需要時才立即組合起來。   
這些手法和步型按由淺入深的次序排列起來在三套拳路----小念頭、尋橋、標指及一套「木人樁法」中,而且簡短精要。

五枚與嚴詠春

五枚居於大涼山(又名棲霞山)白鶴觀。每門下如市,因與嚴二父女貿易,漸且作稔熟。時嚴詠春年已及笄。有當地惡霸,涎其姿色,恃勢逼婚。父女二人日有憂色,為五枚師太所洞悉。因憐其遇,許以傳技保身,使她除去該土霸。詠春隨五枚返山,日夕勤修苦練。技成乃約惡霸比武,卒將惡霸擊倒。

不久,五枚雲遊四方,臨行殷殷告誡嚴詠春,待婚後發揚武術,同佐反清復明大業。詠春派拳術,實宗於五枚師太也。詠春在大涼山跟從五枚師太學習永春白鶴拳。詠春在山上苦練拳術,取長補短,後來佛山梁贊把這種拳術發揚光大,後人為了紀念嚴詠春,於是把「永春白鶴拳」稱為「詠春拳」。

註 : 有人認為李民的「狐(猢)鶴爭雄」之說不是空穴來風。所謂「狐(猢)鶴爭雄」絕非兩隻「禽獸」在打架,而是兩位武術高手各以本派所學互相較量。一位應為五枚師太,而另一位可能是時至今日仍然可以在泰國找到的秘密武術門派——「飛天馬騮派」的始祖。(待考)

詠春拳派梁蘭桂、黃華寶與梁二娣

梁蘭桂、黃華寶及梁二娣等可稱之為詠春拳派之第三傳。(五枚師太是第一傳,梁博儔與嚴詠春是第二傳。)
梁蘭桂先生是清嘉慶(1796-1820);道光(1820-1850);咸豐(1850-1861)時期人士。經歷了太平天國及大成國(註1)時期。1843年,洪秀全在廣東花縣(即今之廣州花都區)創「拜上帝教」,至1864年太平天國滅亡。梁蘭桂是梁博儔之後人或後輩(姪兒或族姪),佛山商人,愛好粵劇,喜與紅船(註2)中人結交,秘傳詠春拳與武生黃華寶。
粵劇伶人李文茂反清後,黃華寶恐怕涉嫌在內(或為官府通緝),埋名隱姓,避走他方。據說逃亡到東莞,只教了救命恩人王老佐一點功夫,說是佛掌。(這個,可能是「詠春拳」不可公開教授之理由。)「發揚光大,違背祖師」。梁蘭桂先生有可能是參加了反清組織三合會,與太平天國或大成國有聯繫。
黃華寶
黃華寶於清嘉慶後期出生(1796-1820);道光(1820-1850);咸豐(1850-1861)時期人士,粵劇武生。
由於1854年另一佛山粵劇武生李文茂響應太平天國,率眾數千人,大多數為粵劇界中人,於兩廣反抗滿清,最終1858年失敗身亡,導至粵劇被禁演長達十五年。
佛山瓊花會館解散,紅船被破壞。黃華寶曾追隨梁蘭桂學習秘傳之拳術。從此在佛山授拳。華寶在紅船期間,其中一條船上安裝有木人樁,刀樁及棍樁等習武器具,甲板上劃有梅花樁步法〈紅船木人,地腳梅花〉。此時,共同學習的有船工梁二娣,二娣是洪門中人(少林子弟—有人懷疑梁二娣即三德和尚),精通六點半棍法。他們亦師亦友,互相交換心得。
華寶六十歲後退休,移居於佛山筷子市,青雲街。筷子市有名醫梁贊行醫於杏濟堂,頗富盛名,佛山人之稱之為「贊先生」。而華寶與贊先生友善,且退休後長日多暇,乃到杏濟堂與贊先生飲酒論技,並將詠春拳術,盡傳於贊先生,時為遜清道光年間。 黃華寶在佛山傳授弟子梁贊,梁二娣也盡將所學傳與梁贊。梁贊武藝精湛,武德高尚,深得武林敬仰,有「佛山贊先生」之美譽。梁贊時,正式將此套武學,定名為「詠春拳」。
梁二娣
梁二娣(黃華寶同時期人),任職紅船,長撐船及煲頭。是廣東洪門(少林)子弟,精老洪拳,善蛇形手,通六點半棍法。據說傳人有羅晚恭(公),再傳蛇形郝寶全 (又作霍保全或「郭寶全」。有一種說法指少林六點半棍法是由流落紅船的至善禪師(洪門領袖)傳與三德和尚、那麼三德和尚是否梁二娣(南拳老洪拳傳人)呢?(尚待考證)
註釋:
(1) 大成國—1854--1861年(清咸豐年間),為響應洪秀全等在金田起義,陳開、李文茂領導天地會起義,並在廣西建立反清政權。
(2) 紅船--據說伶人最初雇用紫洞艇作為戲船,後來加上帆,在船身繪畫龍鱗菊花圖案,船頭髹成紅色,因而稱為紅船。

嚴詠春  梁博儔

五枚師太收徒
  在廣東省有一戶姓嚴的人家,戶主嚴二(一說嚴四),曾是少林俗家弟子,但淵源不深。嚴二妻早逝,只遺下一個女兒,取名「詠春」,生得花容月貌,少而聰穎,行動矯健,磊落有丈夫氣。
  嚴詠春自幼由父母做主,許於福建鹽商梁博儔。但不久嚴二因事被人誣告,為了逃避官府通緝,唯有攜詠春遠走他鄉 。逃至人地生疏的四川和雲南邊區大涼山腳,嚴氏父女才覺鬆一口氣,於是安頓下來,開了一家豆腐店,生活倒也算安定。
  嚴氏父女因豆腐做得好,連居於山上的五枚師太也常常下山來購買,由此,漸漸變得熟稔。
  美麗的嚴詠春,不但吸引了很多年輕人的目光,還引起當地一名土豪的注意,他欺負嚴氏父女一老一弱,派人來強行說親。並要脅他們說:如不定期過門,將會對他們不利!
  面有憂色的嚴氏父女,引起了五枚師太的好奇心,當知悉詳情後,五枚見義勇為的俠義心腸油然而生。但由於自己的秘密身份,不便公然拔刀相助。她只好帶走了嚴詠春,授以新創的拳術(即後來的「詠春拳」),並讓嚴父極力拖延婚事。  
 一怒挫強梁   
半年之後,嚴詠春又出現了,風姿似乎更勝從前,黃姓土豪恨不得一下子就抓過來做小老婆。不想嚴詠春卻提出了一個令人大感詫異的條件——要娶她,除非將她打敗!
  黃姓土豪力大如牛,曾學過三兩招式,同鄉人都畏懼他的身手,無人敢跟他較量。如今漂亮而體態婀娜的小姑娘竟提出這個「荒唐」的條件,他真想樂得掩口大笑。
  可惜比武結果——壯碩如牛的大漢,竟然被嬌小玲瓏的小姑娘三兩下擊倒在地。當著眾多圍觀者的面,黃姓土豪無話可說,只得答應從此不再騷擾嚴氏父女兩人。也算這土豪守信,據說從此再無事發生。
  繼續學拳
  嚴詠春較技後,繼續跟隨五枚苦練這套可戰勝強敵的新創拳術,至技成為止。五枚隨後雲遊四方,在臨行前交代詠春將這套拳技好好練習,並「嚴守宗風」,切勿隨便外傳。後來,詠春做到了這一點,她並沒有將這套武技外傳,只不過傳給了自己的丈夫!  
 詠春傳拳  據說,嚴詠春跟她丈夫梁博儔之間有一段纏綿而有趣的故事,我們不敢肯定它的真實性,且將一段有關梁博儔習武的趣事略述一下。
  梁博儔最初曾學過別家武功,故從來不認為自己那漂亮動人的未婚妻有多大的本領,直至洞房那晚他吃了苦頭後才改變想法。頑皮的新娘子給他那心急的夫婿出了一個小小的難題——她將兩膝夾起來,除非他能夠分開她的雙腿,否則休想動她分毫!久練「二字拑羊(陽)馬」的嚴詠春,這「鉗膝力」可是全部下盤功夫所致,試問區區一個梁博儔又怎能奈何得了她?據說後來還是由他的岳父給他解了圍。從此以後,這位嚴詠春的唯一「學生」,不僅專心致志的跟她苦練,還替這套由太太處得來的拳術起了個美麗動人的名字——詠春拳。
梁博儔清乾隆、嘉慶時期人士,佛山茶葉商人。在四川及雲南北部山區收集茶葉在佛山出售。在大涼山腳學得少數民族的拳術(可能是梅花拳),加入自己故有之南方拳術。梅花拳及七星紅拳亦見於川楚教亂(1795年-1804年)。傳入廣東後,融合於洪門拳術或(老)洪拳。
根據葉問宗師說:先祖流傳佛山茶葉商人梁博儔先生在雲貴邊界娶妻嚴詠春,得詠春拳。後傳拳與族侄梁蘭桂。蘭桂後傳拳與紅船(伶人)黃華寶。
梁博儔因與紅船中人友好,並常與其族侄梁蘭桂、黃華寶及梁二娣等飲酒論技,梁博儔更將詠春拳與華寶等人交換紅船之名技六點半棍。及後更與黃華寶等人隨紅船漂流,在此期間,他們更日夕鑽研,苦心練習,不兩年己盡得其秘奧了。
註釋 :
拑羊(陽)有兩說:
1. 拑羊馬—這種馬步所運用的力度,有如人騎在一隻山羊之上,以兩膝緊拑羊肚的姿勢。(據梁挺《詠春傳正統》第一集)
2. 拑陽馬--「動則生陽」,「陽」是指人體中的陽經、氣,腎陽、心陽、肝陽;督脈,陽蹺脈和足太陽膀胱經。所有凡帶拑陽的都要用些力,含蓄陽經脈緊些,使陰經暢通,練以達陰陽平衡,故名拑陽馬。
【附錄】
《東南快報》載有詠春拳起源、五枚師太和嚴詠春一些新說:
國際詠春拳武術大師,原沙特王宮侍衛長、歐洲詠春國際總會總教練,祖籍福建長樂的鄭忠先生,日前特意飛回福州,接受《東南快報》專訪。   鄭忠說,再往上追尋,他師祖是小刀會的一個頭目,小刀會是成立於廈門的民間秘密團體,屬天地會支派,後轉移到上海,但成員主要以在上海的閩籍人為主。  
 「說到底,我們福建很多武林中人,一百多年前積極於反清事業,行事非常隱秘。當年我師祖被清廷追殺,被我師傅的父母所救,為報恩,師祖就將自己祖傳的詠春拳傳授給師傅(鄭威師傅)。」鄭忠說。
詠春拳並非起源於永春縣   
拳法練習要訣和書法有關,最初也叫女人拳。
  「很多人認為,詠春拳的起源跟福建永春縣這個地方有關,這其實是錯誤的。」鄭忠先生說,詠春拳取名「詠春」,是因為這兩字裏包含著這個拳的法度,與練習要訣和書法有關。   

「『永』字八法,點、橫、豎、勾等筆畫,在詠春拳中都有動作與之對應,想起這兩個字,容易記起動作,所有筆畫連起來練,就成了一套拳。」鄭忠說,「詠春拳最初也叫女人拳,因為都是女人練。」
  鄭忠還透露,從他師傅口中瞭解到,在清朝初期,鄭成功反清復明失敗退守台灣,福建沿海各地的男丁死了很多,村裏只剩孤兒寡母。同為反清志士的五枚師太,為了幫助這些弱女,將一套拳法傳授給她們。那時候,嫁出去的女人沒有名字,她們練習詠春拳後,學會寫「詠春」二字,將這兩個字繡在貼身衣物上,慢慢地詠春就成了她們的名字了。 據傳,這些叫詠春的女性最後發展到300多位,姓馬的,就叫馬詠春,姓嚴的就叫嚴詠春。而後清廷察覺福建反清勢力有所抬頭,於是進行殘酷絞殺,這些人為自保只能秘密行動,甚至外逃,而將詠春拳帶到了廣東的,估計就是300多位詠春中的一位姓嚴的女子。  
 傳統詠春拳弟子有輩分之分
  詠春拳創始人是五枚師太,嚴詠春只是第二代弟子
  關於詠春拳起源,有一種說法是嚴詠春看到蛇鶴相爭,悟道,創出了詠春拳,甚至還有廣東詠春拳門人到泉州尋根,說詠春拳是起源於永春鶴拳。  
 「這些說法都不太對。」鄭忠先生說,詠春拳是五枚師太所創,五枚師太在創這套拳時,參考南拳中的鶴拳、蛇拳中的精髓,這是完全有可能的,大家都是學南拳的,而且私下又有個反清的共同目標,互相傳授是有必要的,所以在詠春拳中看到那些拳的影子,也就不足為奇了。  
 介紹完詠春拳的初創,鄭忠又透露了一個大秘密,福建傳統詠春拳是有輩份的。  
 鄭忠說,福建傳統詠春拳的輩份排法是按詠春拳的拳路名稱「小念頭尋橋標指刀棍」等來命名的。
  「五枚師太是始祖,傳下的第二代詠春二祖是『小』字輩,嚴詠春只是始祖五枚師太300多名女弟子中的一位,是詠春拳第二代弟子。第三代的三祖是『念』字輩,傳到我這是第七代,我是『標』字輩,我徒弟是『指』字輩。」鄭忠先生說,這個排輩方式,傳統福建詠春拳至今還在沿用。

佛山贊先生二



過去但凡功夫有造詣的人,總是名譽重於生命。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梁贊為了揚名立威,特製備單頭木棍一枝,參之以「花」,掛之以「紅」,將棍懸於「贊生堂」花店門前,並在長紅上寫著:「如有人願作友誼式交換武技及棍法,十分歡迎。倘有人將我手棍擊落,賞紋銀五十兩,能將我打敗,賞紋銀一百兩,若不能取勝,無任何附加條件,可以自由離去。」
當時各地成名的武師,多是「永春」(即少林派福建一支)、「洪家」、「劉家」、「蔡家」、「李家」、「莫家」、「佛家」、「白鶴派」等門下之人,深知梁贊厲害,不敢貿然前往。三年過去了,木棍仍無人問津。
第四年的夏天,有一個年輕的四川人黃飛龍來到佛山,本來他只是參觀訪友,路過此地而已,誰知一到佛山,便聽到這個轟動全鎮的消息,他半信半疑,一定要打聽到水落石出。原來他父親黃錦勳,是峨嵋派嫡傳弟子,身懷絕技以盤龍棍稱雄於江湖之上,黃飛龍就是他的獨生子,自小隨父學藝,如今已是渾身本領了。
黃飛龍來到快子藥材店,見紅花未去,長紅已無。認為梁贊只不過誇誇其談吧了,蔑視之情油然而生。便快心應賽。心想:「待擊敗他以後,不但名利又收,還可以在佛山設館授徒。豈不美哉!」他於是昂首挺胸,邁步入藥店。梁贊正在議事,見有人來,急忙起身恭迎。
黃飛龍一見梁贊,便直道來意。誰知梁贊回答說:「前幾年,我是一時高興而為之,後恐開罪各地朋友,今年春已自動取消前議,所以長紅已取下,單頭木棍之所以仍懸門前,不過作為招牌而已。兄長遠道而來,是否有以教我?為了探討拳術,可作友誼賽,互相印證棍法。至於懸賞,實不敢斗膽再言了。」黃飛龍聽後,認為梁贊畏縮不前。細想如今長紅已去,一較棍法,亦為佳事。於是笑道說:「區區獎金,豈有問題。不知較技有何規矩?梁贊謙虛地說:「我只不過是糊口與騙飯吃而已。黃兄有請。」接著把棍送到飛龍手上。
「贊兄請。」飛龍把棍送回梁贊手上。
兩人你推我讓,結果,還是黃飛龍先開始。黃先使出「倒拖船」姿勢,左腳以虎尾作前鋒馬,右膝稍屈成弓步形,在手握棍末端,高至眉際,此乃峨嵋蟠龍棍法,是攻勢的架式。梁贊看在眼裏,知道他的棍法甚精,自己也不示弱,立即提棍在手,直向黃胸前一點,黃即將前鋒手一抬,運棍挑架梁贊之棍,連連用煞棍鞭下,劈擊梁贊,不料梁贊虛發一棍點過來,見黃起棍招架後,即以「怪蟒翻身」家數,朝黃腹戳去,黃雖一棍鞭下,搶救得及,但已大吃一驚,梁急伏地使棍掃黃前鋒馬,勢如疾風暴雨,黃退馬來不及,招架也不易,忙以「一柱摯天」解數將棍直立身前,以抵擋梁的棍,但梁再一棍掃過來時,力很猛,只聽得「啪」一聲,將黃的棍掃到二丈之外。梁即躍退,連聲道歉。但黃不認輸,要求再戰。
梁贊微笑著說:「黃兄,我們是友誼賽,互相切磋吧了,點到即止吧。」請到後廳休息用茶。
黃飛龍滿面通紅,汗流浹背,羞憤交集,那裏肯走。
梁贊見狀,眉頭一皺,厲聲對一個店員說:「拿七個山欖來。」不一會,一個青年把七個山欖拿給梁贊,只見梁用手掌輕輕一搓,山欖肉已脫得乾乾淨淨,然後用兩隻手指在核上一點一挑。核仁即從一個小洞中取出,飛龍在旁邊看得眼睛都睜大了。梁贊圍著方抬行了一周後,把七個空核逐一釘入兩腳上,緊緊入木兩分。飛龍一看茶抬均為杉木,冷笑了一聲。說時遲,那時快,只見梁贊高舉木棍,連演七度手法,棍端點中一欖核,「迫迫北北」一連七響,移步換形,姿態變化七種,然後擲棍於地。黃飛龍頓時面色灰白,原來其中六個欖核已點得粉碎,最後欖核是斷開兩截,但綴核的茶抬並沒有半點震動,他使的暗勁可想而知。黃飛龍這時才明白六點半棍法的厲害。實質七手棍法皆為絕技,第七手更為驚人,因暗勁與實力不同,六點皆為明實力,故點得粉碎。而第七點,實力為前的一半,而暗勁卻猛一半,並非手法施了一半,因此,這個半字落得最好。人若受此棍打,無法閃避;受此棍傷,則傷在內,無藥可救。這場表演,使黃金龍口服心服,他曉得梁贊不與之繼續較量實屬手下留情,於是俯首作揖,拜倒在地。梁贊急忙請起,從此之後,兩個竟成莫逆之交。
首個外地門生:梁奇(流氓奇)攪人生意,引出師父。
流氓奇是贊先生收的第一個外地徒弟。流氓奇為兩湖人,據他自己說是到佛山討生計。但其人不務正業,經常仗著自己力氣大且會點功夫而拿著一塊百把斤的石頭到處以刁難人而強迫他人給他錢兩。
某天,流氓奇又在一個店裏搗亂。他又將百把斤的石頭放在店主收錢的櫃檯上,這樣別人店裏就做不成生意了。流氓奇還聲稱,誰要是拿得下他的石頭,他就走人,拿不下來,他自己拿,這樣店主就得付他多少錢的搬運費。眾人都拿他無可奈何。贊先生聽說了這事,很是氣憤,於是就來到店裏讓他拿開。贊先生本身長得文質彬彬,根本就不像練武之人。流氓奇根本不將其看在眼裏,很輕蔑地看著贊先生。贊先生面帶笑容,一手將石頭輕輕一推,就將其推開。眾人叫好,流氓奇看得目瞪口呆,知是遇到了高手,馬上下跪想拜其為師,並解釋道,他早知佛山武術出名,於是從家鄉到佛山打著謀生計的理由來尋找高人,而石頭一事也以「以武會友」為出發點,從而引出佛山真正的武林高手,並希望贊先生能收其為徒。贊先生覺得他人還不錯,就是性格太躁,要其修心養性後才收其為徒。
另據佛山市龍獅運動協會張傑奎介紹,他去過贊先生的老家古勞,贊先生的故居看上去在當年應算是殷實人家,而當地也有很多人練詠春拳,不過稱為「古勞詠春拳」,最初也是由贊先生傳過去的。
張傑奎說,贊先生在50歲時曾經算命,算命先生對贊先生說他在60歲將會有大災。當時人們都很迷信,而人到老年總是很思鄉,於是贊先生決定回到老家古勞養老,又將詠春拳傳授給鄉親們。當然,最後贊先生不僅60歲無大災,而且還直到75歲才在佛山逝世。但贊先生這次回老家授拳,又發展了「古勞詠春拳」。
此時贊先生把一生技擊的精華和詠春拳的全部內容變為對拆,又把長、中、短手和肘法的技擊散手加入,刪去全部套路練習,而以技擊心訣代之。並將要訣融合到對拆和技擊中,將詠春拳的拳理、拳法高度概括,使學者易於掌握和融會貫通。
贊先生教授的時候只說此拳是「榮春」(即詠春拳,古勞鄉音把「詠」念做「榮」)後人把這種拳叫「古勞詠春」。古勞前輩認為本拳同佛山教的詠春拳技法一樣,只是多了跟手技法的長手和肘手,熟練後可破本門的中橋短手和適應各類拳的打法。所以古勞詠春拳在技擊訓練中著重於長手靈變。肘法是梁贊宗師秘而不傳的看家本領,一般弟子很難學到。 
梁贊弟子情況:抬著黃金拜師,俗稱「少爺拳」  據葉問徒孫、佛山精武體育會郭偉湛介紹,詠春拳的傳授特點,就是必須個別獨立的教授,單對單的練習,故師父往往要花大量心血及時間於個別徒弟身上,以栽培成才,因此傳授上不能多收徒眾,在贊先生時代因收徒嚴格,再加上醫館事務繁忙,故收徒很少,除兩子梁春、梁壁外,得衣缽真傳的還有陳華順(找錢華)、雷汝濟、盧桂(豬肉桂)、梁奇(流氓奇)等。但真正將詠春拳廣收門徒的只有陳華順一人。 在贊先生的弟子中,由陳華順開始,詠春拳便進入一個半公開教授的狀態,但在這個時候代價是相當昂貴的,據說要抬著黃金去拜師,所以多為貴家公子,當時有「少爺拳」之稱號,所以在陳華順時期,詠春拳還未得到廣泛流傳。
附錄
傳聞: (梁贊跟嚴詠春學拳的說法) 
一次,梁贊出差住在一間客棧裏,此店後園有個練武場,於是他每天清早便在場中習武。店主姓嚴名四,人喚嚴老四。他有個女兒叫嚴詠春,因是武林女傑,正義豪爽,人稱她嚴三娘。她天天觀看梁贊練武。有一日,她看完梁贊練武便中肯地說:「先生,你的武藝雖好,可惜未得真傳。」梁贊聽後,看她面容俊俏,眉如柳葉,眼似朗月,細腰韌柔,便知她是武藝有素之人,於是虛心求教。
三娘帶她去見父親嚴老四,彼此敘過人情世故後,老四覺得梁贊為人老實,身材魁梧,虛心好學,便叫女兒先與他對練,試看梁贊的功夫。只見三娘出手快捷如閃電,起腳快如風。幾下功夫,便將梁贊打倒在地。梁贊起來拱手抱拳,深深鞠躬,甘拜老四父女為師。拜師之後,嚴老四把一生精湛武功傳給梁贊。詠春三娘也將自己獨創的拳術授給他。梁贊倍加刻苦學習,盡得詠春拳之奧妙。 [以上梁贊拜嚴氏父女為師之說純屬傳聞,較可信的是----梁贊的師父是黃華寶,是「紅船」(戲班)的一位武生(一說撐船人)。]

佛山贊先生一



清朝年間,鶴山古勞龍溪村(一說東便村)有個梁德榮,後來,因他行俠仗義,人皆稱讚,後稱為梁贊。梁贊,生於1826年,卒於1901年。梁贊年青時跟隨其父到佛山,後世居佛山清正堂街,人稱佛山贊先生。當年他家住在佛山,父親開藥材店----杏濟堂,(一說「榮生堂」)。那時風行武術,加上他是個買手,終年穿州過省採購中藥,需武術防身,因而他習拳尚武。  
後來,梁贊並未自滿自足,繼續廣尋名師,博取名家之長,使詠春拳術大大發展為正身、偏身兩大派系,成為武林中著名的一派,並向海內外發展。贊先生是將詠春拳在佛山發展的第一人。本來贊先生主要是習洪拳的,後隨黃華寶習詠春拳(當時清廷禁止廣東戲班—紅船活動,黃華寶只能以教拳為生)。他即感到詠春拳在用力、身形和手法上,無一不是上乘之法。再加上他本身天資聰穎,苦心鑽研,使詠春拳在晚清期間在嶺南一帶聲名大噪。然而,贊先生因為醫館事務纏身,且收徒嚴格,易學難精,未能廣授徒眾,所以並未令詠春拳盛極一時。晚年時曾回老家鶴山古勞鄉授徒,最後逝於佛山。
話說沙坪北街口的西面,是通省港澳的大碼頭,有一批流氓地痞盤據著。船一停泊,他們便勒索碼頭費,要脅商鋪、茶樓、旅館交保護費。每年臘月,一班「爛仔」便在碼頭一帶收歲晚錢,若是不從,便拳打腳踢。更有甚者,深夜將死屍抬至拒交戶的門前停放或吊起,把開門人嚇病。他們用各種花招進行敲詐勒索,人們對碼頭惡霸恨得咬牙切齒。  
商戶們秘密推選出代表,悄悄到古勞武館拜訪梁贊,求他想想辦法,治治碼頭這幫惡勢力。梁贊認真地思索了半天,然後把計策詳細地說出,商戶代表們聽了,無不點頭稱妙。  
那年臘月廿三,爛仔上門收歲晚錢,殊知人人抗繳,戶戶拒交,都說:我們已由梁贊武館人員擔保了。若然不服,可與梁贊公開比武。
後來,爛仔們來到一家缸瓦鋪,老闆竟也如此說。他們想,今日一無所獲,回去如何交待?氣惱之下,幾個爛仔拿起茶壺燉盅就向沙煲瓦罉擲。咣咣鐺鐺幾聲響後,從店後竄出一個漢子,他只幾下手腳,幾個爛仔就仰面朝天倒於街上。這好漢是誰?正是梁贊。  
幫會頭領「大隻廣」、「馬騮王」、「歪嘴光」見了幾個如喪家犬般回來的嘍囉,氣得咬牙切齒,碌眼吹鬚。雖然明知鬥不過梁贊,但也不能白白地把地盤奉送。於是同意簽約比武,並張貼了公告:  臘月廿六日上午八時,在北街口古榕樹下,碼頭幫會三人對梁贊一人,進行三場一對一比武……   那天,比武場人頭湧湧,觀眾逾千。
先是大隻廣出場,他以「牛角捶」雙拳向梁贊頭部兩側擊來。梁贊先用雙掌分開左右從大只廣的兩臂間隔開,重心前移,右腳蹬地,頭部前傾,前額如「金雞啄米」猛力撞擊對方鼻樑,大隻廣即時口鼻出血。梁贊再來個「旋風拔樹」,把大隻廣倒舉摜倒於地,全場響起了驟雨般的掌聲。  
馬騮王見狀,他飛身從梁贊背後用右臂繞勁鎖喉,左手抓住梁贊左手向下拉。梁贊向下降低重心,右手抓住馬騮王右腕,隨即兩腳蹬地,身體猛然向上如「獅子昂頭」,用頭後枕猛力撞擊馬騮王面門,然後來個「金蟬脫殼」的一轉身,拳腳並舉,令馬騮王仰面朝天摜在地上。全場歡聲雷動。   
二人已敗,以逸待勞的「歪嘴光」,撲向梁贊,以亂拳猛擊梁贊的胸口,梁贊一一閃過,猛然邁出左腿,飛起右腳擊中其下身,這一快如閃電的絕招把歪嘴光擊昏在地。又是一陣經久不息的歡呼聲。   三頭領比武慘敗後,樹倒猢孫散,流氓爛仔肆虐碼頭的日子結束了,商戶揚眉吐氣。為實現碼頭長治久安,由碼頭商戶贊助經費,在沙坪舉辦了「梁贊練武館」,館門對聯寫明開館宗旨:弘揚正氣,強身鎮邪。武館分期分批招收青年店員、水手、苦力,他們放工後入館習武。這樣—來,保證了正常的經商環境,商戶和市民都大贊梁贊。
梁贊可以說是第一個使詠春拳揚名立萬的人。「佛山贊先生」的威名以及他當年的傳奇軼事,至今仍為當地老一輩人津津樂道。這位在佛山筷子街開設了一間「贊生堂」(本名「榮生堂」或「杏濟堂),因贊先生」的威名,一般人都叫「贊生堂」)藥材鋪的儒醫,據說精湛的醫術得自祖傳。他人心腸很好,家中也算富裕,經常贈藥贈衣給沒錢看病的老百姓,在佛山有著很高的威望。出身在世代書香家庭中,梁贊知書識墨,寫得一手好書法,學得一派儒士之風。
據佛山詠春拳第五代弟子、佛山精武體育會理事、詠春拳館館長劉賜光介紹,將名字稱號冠上地名來稱呼一個人,梁贊是第一人,而且他本身還不是土著佛山人,可見這是對贊先生的高度肯定。
贊先生不僅行醫好善,贈衣贈藥,而且詠春拳當時在佛山是首屈一指,想拜其為師的也絡繹不絕,但贊先生的收徒嚴格是有名的。劉賜光師父說他小時候就聽長輩們流傳著贊先生收徒的故事。最得意門生:陳華順(找錢華) 偷師學藝  陳華順當年是佛山一個找錢攤的小販,力大無比,每天手拿上百斤散錢給人換以謀生計,人稱「找錢華」。他是贊先生最得意的門生之一,也是葉問等詠春拳名人的師父。
當時的贊先生已在佛山頗有威望,很多人想拜其為師,但多被婉言謝絕。找錢華那時很敬仰贊先生,提出過想拜其為師的想法,但也被贊先生婉言謝絕。找錢華只有偷窺其武藝,找錢華悟性很高,又得到贊先生一位弟子「木人華」的指點,武功日漸厲害。為了成為贊先生名正言順的弟子,找錢華找了個時機登門比試。
那時贊先生外出,家裏只有兒子梁春一人。找錢華一進門便說要找贊先生,梁春告訴他父親外出不在。找錢華不理,坐在平時只有贊先生才坐的太師椅上,引得梁春勃然大怒,兩人便大打起來。(一說梁春約找錢華比試)
找錢華是有備而來,本生力大無比,再加上偷窺了詠春拳,梁春有些招架不住了,被找錢華一拳打得跌在太師椅(一說是竹馬閘)上,太師椅當場斷了。贊先生回來後勃然大怒,問明原因,並猜到找錢華的來意:是想讓贊先生驗其武功,後收其為弟子。贊先生知其用心良苦,但還是全面考察了找錢華的人品後,才收其為弟子。

詠春宗師葉問 (二)

由於鴉片煙在過去並無禁例,且當時民風認為此乃享受之一,故鴉片煙館林立,很多人甚至不染此僻好的,由於順著朋友之意,亦會以此地作聚會場所。
這日,當該名武生正在一家鴉片煙館自得其樂,享受其「吞雲吐霧」之趣的當兒,年輕的葉問剛好在這時刻闖進煙館找朋友。由於煙館中人,對於兩位師傅俱熟稔,如今剛巧兩雄相遇,好事者不免對兩人的武功大事吹噓一番,目的只望一觀兩人比武的情況。本來,這場比武原是打不成的;因為雙方本不認識,又從未有過仇怨,加以明眼人誰都知道,這只是好事者一種無聊的挑撥。那自負的武生卻當著眾人面前,隨意地用「鳳眼槌」在牆上打了一個小凹洞!年少氣盛的葉問,以及在場之眾當然心裏明白,雖則該武生口中不說,其實表明是向葉問示威。如此一來,倒叫葉問躍躍欲試了。就在各人圍觀之下,兩人當真下場比武。結果卻是該武生連葉問的一拳也捱不起,滿面鮮血便跌倒地上去。
事後,葉問解釋說,無可否認該名武生的「鳳眼槌」威力厲害,但人並不是牆壁--人既懂得閃避亦懂得搶攻--故打人是要技巧的。 
在佛山,葉問師傅曾當過一段時期的密偵大隊長。在這段時間內,也曾顯露過很多次精湛武功的事蹟。
有人曾說過葉問宗師在某巡捕房中以單腿站著,然後叫四名大漢拉他雙腳,結果怎樣都拉他不動!不過這個傳說是經過誇張的。
事實上,葉問當時是以二字鉗羊馬站著,兩膝發力內鉗,然後叫四名大漢分在左右兩邊盡力用繩索將他的腿拉開。由於長久以來苦練這種「內鉗力」的關係,只要雙腿鉗得極穩,四名大漢要一下子拉開他的雙腿自是難事。
那個時期由於槍械不禁,且政局混亂,盜賊頗為猖獗。作為密偵大隊長的葉問,因緝盜關係,每有驚險百出之事。詠春拳不但成為了葉問的「護身符」,更有助他行使職務。
某次,葉問與一夥數眾合力追一賊匪,明知對方逃進某一大屋之中,但該賊在走投無路,匿入屋中之際將門前橫柵(注4)拉上反鎖起來,以作拖延之計。這種橫柵一般繫以粗如兒臂的堅木所制,但情急的葉問,唯恐一旦延遲,將會另生變故,乃猛然起腳向橫柵掃去。在眾夥伴驚訝之際,已有三根木樁應聲而斷。此等功力,堪屬罕見。 
又一次,葉問跟數夥伴追捕一悍匪。該人由樓梯一直衝上天臺,預備由另一邊天臺樓梯再逃逸而下。葉問身先士卒,窮追不捨。這時,對方已躍過另一邊天臺,正衝向通到街上的樓梯去。眼看葉問這時已隨即躍過這邊天臺而來,該悍匪狡猾異常,在走下樓梯時突然將天臺入口的大門往外一推。由於天臺入口處與矮矮的圍牆相距極近:如有人站在這一位置,被大門突然撞來,肯定跌到圍牆外,掉下數層樓高的街上無疑。好一個葉問,就在大門猛然向他撞來時,他深厚的內力應時而生,沉實的二字鉗羊馬配合了卸力動作,上身祗晃了幾晃便即站定。眾人這才抹了一把冷汗,若是掉到街上去,可能粉身碎骨了!
在佛山時,雖然很多人都以「葉師傅」稱呼他,但他卻沒有設過館口,也沒有正式收過弟子。可是,私底下,他還是教過數名朋友或親屬的子弟的。他不喜歡他的弟子們叫他做「師父」。因此,他的弟子們只好叫他「問叔」。在這班早期弟子中,其中練得較有成就的,據說要算周光耀(裕)(六仔)、郭富、倫佳、陳志新、呂應等。周光耀是「大師兄」。時在1941-1945年間,葉正(葉問宗師的次子)亦於此時開始學習詠春拳。(葉問宗師的長子葉準,生於農曆1924年7月25日,七歲開始學習小念頭,家學淵源,盡得宗師精髓。)
據說在早期以他練得最好,可惜後來棄武從商,對本門武技早已丟疏。郭富及倫佳兩人更有閑來教授三教門徒。因此佛山及廣州一帶仍有少數由葉問宗師一系傳下的詠春門人,即自此兩人以來。陳志新已歿。呂應則早年來港定居,並無傳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軍侵略中華。在敵人的鐵蹄下,我國人民大多痛苦不堪。為了不願負上「漢奸」的名稱,葉問不但丟掉了密偵大隊長的職務,甚至日本皇軍中某些軍官欲聘他任教並答應給他優厚的條件,他也拒絕了。
1949年,葉問眼看在佛山已沒有作為,故毅然遷徙來香港。來港初期,出身於大富之家的葉問,亦由於傲氣使然,實難一下子適應這個洋場十里的香港社會,致有高不成低不就之感。這段期間,可算是他最艱苦的一段日子。
1950年開始,葉問再次收徒教授詠春拳。飯店工會秘書李民是葉問的好友,他介紹葉問給飯店工會主席梁相認識,梁相請葉問在飯店工會開設詠春班,自己並成為葉問的大弟子。由於缺乏大事宣傳,且這一派以靜制動的拳術,既無叱喝翻滾的動作,更無跳躍騰挪的雄姿,故在初期創業,的確經過了一段很長的慘澹經營期間。一批一批弟子,學了兩三個月就走了。這個沉悶的局面,直至兩年以後才算打開。
1954年間,因飯店工會改選,葉問搬到深水涉海壇街繼續授徒。其後有遷到油麻地利達街。葉問授徒時,憑著他自己對詠春拳的深刻理解,把原本充滿著玄學味道的深奧的拳理,用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群眾化的語言演繹和表述出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創舉,弟子們明白了拳理,在正確指導下練習套路,進步神速。其次,是改造革新「木人樁」。「木人樁」是詠春派系演練實戰手法之關鍵工具。他聘請技藝精湛的老木匠,仔細研討,經過不斷嘗試和多次翻工修改,終於演變成活的、懸掛掛式的木人樁。
這時,他早期的弟子之中已有數人練得不錯,不但可助乃師傳授,甚至更開始設館授徒,開枝散葉了。此外,一些門人則像詠春派自贊先生以來的作風一般,四出與其他門派的好手做拳技上的印證。不出廿年之內,詠春拳不但能在港九兩地揚名立萬,且門徒遍佈,連第二三代的門人亦有所成了。  
1967年,在葉問宗師及一班弟子同心協力下,成立了「香港詠春拳體育會」,設會址於九龍彌敦道438號二樓。
當時,葉宗師因年紀關係,已經退隱林泉,不問館事。這段時候,亦正是梁挺跟隨他學習拳技的當兒。  
1969年間,星馬舉辦了第一屆東南亞國術擂臺賽,邀請了港澳區多個門派組隊參賽。當時,詠春體育會為回應這一創舉,亦曾組過一小隊拳手到彼邦作賽。可惜應了「驕兵必敗」之至理名言,這一隊過度充滿信心以致缺乏訓練的隊伍,成績並不理想。於是激起了他老人家早沉寂下來的雄心,毅然以「葉問宗師主持」的名義公開招收學員,並由他的兩三位親隨弟子助理教務。1969年底,葉宗師眼看會內拳術班之事務大致已定,遂與梁挺商量將整個會內的午班與晚班全部交付給梁挺主理任教,而他則晚晚在茶樓中度過其「優悠歲月」去,有時抓著身邊的三數名愛過夜生活的弟子打其通宵麻雀牌;有時抓伴兒陪他到避風塘叫艇聽歌;有時要徒弟陪他開夜車遊新界,甚至間中看足球,釣魚等,皆其所好。
1972年,這位逍遙自在的老人,終於敵不過喉癌的侵襲,他藉著各種消遣及大量的止痛藥物去麻醉自己長期的痛楚。但這位硬骨頭的老人,很少在他的弟子之前呻吟半句。甚至他重病的期間,有一次梁挺到他家去探他,他的腳已麻木得連下床也不大方便,當梁挺想替他倒杯水時,他仍然倔強地堅持著一意要自己去幹。這就是他的性格。在同年十一月初的某夜,葉宗師的家人突然通知他的徒弟去他家中看這個已經病入膏肓的老人。雖然這個倔強的老人從來拒絕入醫院留醫去,但徒弟還是合力將他送去了。在醫院中,一位也是他弟子之一的醫生看過他以後說,看來他已到了油盡燈枯的地步,應是趕辦後事的時刻了。 可是,出人意料之外,在跟死神搏鬥了一個星期以後,葉老的病情竟然露出起色,甚至還要求出院去。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