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葉問系詠春

小念頭
http://www.56.com/w15/play_album-aid-7181681_vid-NDIzMTUwNTU.html
標指
http://www.56.com/w15/play_album-aid-7181681_vid-NDIzMTUwMzA.html
尋橋
http://www.56.com/w15/play_album-aid-7181681_vid-NDIzMTUwNjY.html
木人樁
1http://www.56.com/w15/play_album-aid-7181681_vid-NDIzMTUwNDA.html
2http://www.56.com/w15/play_album-aid-7181681_vid-NDIzMTUwNDM.html
六點半棍
http://www.56.com/w15/album-aid-7181681.html

各位師父的小念頭演練及講解

林文學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zMTEzNzUy.html
梅逸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0MzE1OTUy.html
徐尚田
1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5NzI0MjYw.html
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5NzI0MjYw.html
3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Y4OTM4MDg=.html
韓廣玖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5MzI3NDI0.html
葉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wNjUxOTAw.html
馮傳強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BGuowIRPWEo/isRenhe=1
陳德光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zNzcyNzY4.html
黃淳梁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3NjQzNDk2.html
王志鵬
http://www.56.com/u19/v_NDcyNzczOTI.html

黃淳梁詠春拳學

1詠春拳學概覽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5NzI0MDMy.html
2黃淳梁套路演練
1)木人樁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DeNaCOUrqyk/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0NTg2NTgw.html
2)尋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AzNjc5MDQ=.html

3)標指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E3OTQ5NzI=.html
3黃淳梁木人樁教學片斷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zNTkyMjI4.html
4私家珍藏黃淳梁91年澳洲講課.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I0NjE4NTY=.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YwODc5MDQ=.html
5黃淳梁尋橋,小念頭動作講解
http://www.56.com/u11/v_NDg0ODUwNjc.html
6日本電視臺採訪黃淳梁
http://www.56.com/u11/v_NDg0ODUwNjc.html
7黃淳梁之六點半棍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xMzc4NDI0.html
8黃淳梁之八斬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0NTg2MjQw.html
9黃淳梁黐手欣賞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0NTg2NDY4.html

各位師父的尋橋演練及講解

王志鹏
http://www.56.com/u37/v_NDcyOTk0MTA.html
孟庆丰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tAhlg1DgUQ/isRenhe=1
韩广玖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5MzIzODI0.html
黄淳梁
http://www.56.com/u16/v_NDI0MjQ2NzU.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xNTg4NDcy.html
奥古斯丁.方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xNTg4NDcy.html
叶问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_2RinbOlPDc/
王敏德
1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4NjAwNzUy.html
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5MDg5MzAw.html
3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4NjAxMDA4.html
张卓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1ODUwOTA0.html
林文学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1ODUwOTA0.html
徐尚田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Y4OTM5MDQ=.html
叶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0MDExMDcy.html
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A5Nzk1NTY=.html

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詠春拳訣

念頭不正,終生不正。(拳套要求、人生預意)
念頭主手(一說守),尋橋主腳(與步)。(練習拳套目的)
標指不出門。(拳法)
來留去送,甩手直衝。
撳頭扢尾,撳尾扢頭,中間(飄)膀起。
正身子午,側身以膊(為子午)。
朝面追形,而(追形)不追手,以形補手,以手補形。
力由地起,拳由心發,手不出門(手不離午)。
避實擊虛 (遇實則卸,見虛即進)。
畏打(終)須打,貪打(終)被打。(不畏打,不貪打)
轉馬手先行。上馬手先行。(轉馬上馬,樁手先行)
留情不出手,出手不留情。(留情不打,打不留情)
不挑不格,消打同時。
適用口訣
枕手橋上過,攤手中門內,伏手控外門。
膀手不留橋,間手破中出,構手枕伏化。
換手肘腕過,削脫上下反。
膀手非手,錯膀非錯。
用力三論
捨力論-捨棄拙力
卸力論-卸去來力
借力論-借用他力
詠春手法淺談:
〈詠春手法,注重實踐。不談玄學,不說五行。人體科學,自然已然。不從龍虎,那從蛇鶴?〉
基本法
三拳:日字衝拳,尋橋抽拳,尋橋欄撞拳
三掌:正掌,橫掌,昂掌.或曰直掌(心-包括正掌,橫掌,昂掌),殺掌(陰掌沿),摌掌(陽掌沿)
三腳(三身法):出自尋橋之(正身)撐腳,(側身)撐腳及(反身)撐腳
三步:正(箭)步,橫步,圈步
詠春八手
黐單手之標準手法,出於小念頭尾段,順序為前攤,枕,刮,圈(外攤回),搆(手腕),伏,標(衝),膀。
手掌-伏
手腕-構
前臂-枕,攤,膀,圈,刮。
全臂-衝〔包括拳,掌,間,標,拂(問)〕
有(手)形手法
以手形為名。
• 攤手
手形;手掌向上(陽掌),手腕在子午線(垂直橫過人體中軸線之二維(2D)平面),沉肘。手腕比手肘高,手腕比手肘前。
手臂(部)姿勢;有兩式。
正身攤手,沉肘埋中(盡歸子午)。
側身攤手,沉肘顧(護)脇,以膊為子午。
動作;從其他手形(如間手)變動成正身攤手或側身攤手。當中手法有滾、圈,撈(錨),枕等。
要求;〈不招不架,手不出門。〉
• 枕手
手形;手掌向內,在子午線(垂直橫過人體中軸線之二維(2D)平面),沉肘埋午。手腕比手肘高,手腕比手肘前。
動作;從其他上路手形(如問手或護手)變動成枕手。
• 間手
• 膀(拂)(搆)手
• 伏(窒)(拍)(撳)手
• 護(拍)(撳)手
• 問(標)手
• 攔(拂)手

純手法
(動作)
• 窒
• 標
• 衝
• 拍
• 撳
• 圈
• 搆
• 拂(發)手
• 刮
• 脫(削)
• 臘(擒)
• 托(拿)
雙手法
• 雙間手
• 雙滾(綑)手
• 抱牌手
• 構枕手

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

腎氣歸元

提起氣功練習,人們馬上就想起意守丹田及打通大小周天諸法度。氣功與神秘、未知息息息相關。然而詠春氣功是簡單而實效的。
腎氣歸元功法,是詠春的養生氣功。它由當代詠春拳拳門宗師岑能先生根據“達 摩易筋經”的基本原理,結合練功實踐而獨創。
氣功鍛煉,是練功者利用特殊的形體和松靜方法作用於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和經脈穴位,借助空間的物質元素,通過“吐納”或“導引”的方法強化人體機能,促進氣血循環、保持氣血興旺的一種方法,是經過幾千年的長期實踐,行之有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健身方法。
腎氣歸元氣功崇尚自然。在功法上是自然呼吸,不別家氣功那樣把呼吸壓抑為腹式的慢、細、悠、長,也無須固守丹田。此功法能疏通各個經絡臟腑,發功快,見效速,使神、體、氣三者即人的精神、形體和氣息有效地結合起來,經過回圈漸進,持之以恆地認真鍛煉,從而使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等得到充分的調理,進而達到保健強身、防病治病、抵禦早衰、延年益壽的目的。
據岑能先生介紹,腎氣歸元功法是詠春拳的收功法。在練習完詠春的各套拳法(如小念頭、尋橋、標指等)和功法(木人樁、臥虎功、紅砂手等)後,均須練習腎氣歸元功,意在將所練功法的功力納入體內,為己所藏,所謂功法是也。故我詠春同門中人不可不察、不可不練。


注意事項
一、練功時間:腎氣歸元功法練習時間宜是申時至亥時(即下午5時至晚上11時)。這段時間練習可以活躍腎納內氣,促進心腎相交,滋養五臟六腑,起到練氣化精、練精化氣、益補精腎的作用。當然,在早晨或其餘時間練功亦可以,無任何負作用,不會走火入魔。
二、練功環境:最宜空氣清新、人少寂靜的地方,避免日照射和冷風吹襲。
三、在此功鍛煉中要節制性生活。
四、飲酒不要過量,要少飲,酒醉可使氣亂,少飲也能助氣。
五、不要動怒,怒火傷肝,發生氣逆,有害身體。
六、在練功中不要講話。
七、一般三個月內腰後命門有溫熱感覺,由點及面遍及全身,但切不可盲目追求、要聽其自然,聽之任之。此快感屬練功入門之啟示,但不要刻意追求。
現將腎氣歸元的練習法,共14式介紹如下:

第一式:預備式
兩腿自然分開站立,略與肩寬。肩平,全身肌肉和大小關節放鬆。兩手自然下垂,掌心相對,手指併攏,尤其是中指與無名指並緊(溝通中指手厥陰心包經與無名指之手少陽三焦經),鼻呼鼻吸,不故意壓抑。全身入靜,無須意守丹田,順其自然。嘴唇輕輕合攏,舌尖自然輕頂上鄂(溝通任督二脈),兩目微閉平視(高視則氣上,下視則氣下)。

第二式:深呼吸
在預備式的基礎上,兩手掌四指併攏,拇指翹起,曲前臂緩慢地自體側運至體前貼身提起,掌心朝天拇指翹立,升至胸前。自然翻掌,掌心朝地,把大拇指扣向掌心,緩慢放下至還原。自然呼吸,還原後再做第二次,如此回圈,可連續做6。此式功能:可使手三陰、三陽經脈的氣機同時運行,促進臟腑氣血運行。由於大拇指向上翹起,可使手太陰肺經的氣機從少商穴移動至中府穴,促進肺循環,加速肺內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促進吐故納新的作用。

第三式:提腕納氣
在上式深呼吸的基礎上,雙手垂直成勾手,緊貼股骨,用手腕向後屈上提。同時兩腳跟向上提起,用前腳掌支撐全身重量。自然呼吸。隨後,慢慢還原成預備式。連續回圈做3次(此式在五式、七式、九式、十一式、十三式後都要做一次,即在每式後都要重複做一次)。此式功能:使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厥肝經,使足三陰三陽經脈氣機運行。






第四式:體側左右
在上式的基礎上,雙手平提胸前,手心向下微握拳。自然呼吸。以腰為軸向左側 轉體,右手彎曲置於左肩前,左手伸直外展。自然呼吸。再轉回正面。雙手放下 還原。完成左轉體後,接著做右轉體,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右各3次。此式可以調理肝氣,主治肝氣鬱逆,胸肋疼痛。

第五式:提腕納氣
同第三式。

第六式:左右體屈
緊接上式,兩臂在兩側成一字平肩舉,掌心朝天,呼吸自然。然後以腰為軸,軀體緩慢向左側斜側傾,同時左臂下垂左身旁,右臂隨體側連續上舉過頭。呼吸自然。身體緩慢恢復成雙臂在兩側平肩舉,呼吸自然。雙臂下放還原。然後作側體右側傾,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側3次,右側3次。此次功能可以調理脾胃,中散氣。主治:脘腹脹滯,消化不良。

第七式:提腕納氣
緊接上式,重複第三式動作一次。

第八式:轉腰雲手
在上式的基礎上,雙手上提,自然呼吸。身體傾前,伸左手掌,掌心朝天,從右側向左劃弧。呼吸自然。接著,身體向後仰,左手隨身體後仰劃弧從背後繞後上頭頂過百會穴,軀體轉回正面,左手隨身體回原劃弧回到腰部,掌心自始至終朝天。呼吸自然,左手回到腰部後,即出右手劃弧回攬腰際,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右各3次,交叉進行,一式完成後掌心才慢慢向下,雙臂慢慢下垂至體側還原,呼吸自然。此式可扶陽生氣;舒筋活絡,主治氣滯血瘀,經絡壅塞(尤其是腰部損傷)。





第九式:提腕納氣
在上式的基礎上,重複第三式動作一次。

第十式:擴胸納氣
在上式基礎上,兩臂上提,掌心朝天,經腹前上胸部。呼吸自然,上提至胸前時,手掌背相對,指尖向上,呼吸自然。雙手掌沿耳旁向上伸臂,過頭頂。呼吸自然。手臂伸直後,手掌轉向正面,半握拳,從正面慢慢下降至與肩平。雙拳化掌,掌心朝地,雙肘分別向背擴胸一下即恢復原狀,然後從胸前慢慢下按至腹部,呼吸自然。接著雙手從腹部下垂到身側還原。接著再做第二次,反復做6次。此調理肺氣,舒胸解鬱。主治氣緊、氣喘。

第十一式:提腕納氣
在上式的基礎上,重複第三式動作一次。
第十二式:升降樁法
在上式的基礎上,兩臂上提,掌心向上,經腹前上提胸部。呼吸自然。上提至胸前時,手掌背相對,指尖朝天,雙掌沿耳旁向上伸臂,過頭頂,呼吸自然。兩臂伸直向左右外側劃弧下降,同時雙腿蹲下,雙手掌劃大弧到膝前合攏,掌心朝天。呼吸自然。隨即慢慢站立起身,雙掌掌心向下,慢慢下放,自然呼吸。兩臂亦慢慢垂直還原。然後再做第二次,反復回圈做6次。此式可養陰活血。主治氣血虧虛。

第十三式:提腕納氣
在上式基礎上,重複第三式動作一次。

第十四式:收功
兩手掌心互搓10次,雙手以指為梳,梳頭5次。功畢,休息10分鐘,可再練第遍。
上述功法所介紹次數僅作常規考慮。根據中醫子午流注圖,次數可根據身體情況 決定。9和6為補;7和8為瀉;9補陽,7補陽;6補陰,8補陰。1與6共宗,與7為朋,3與8同道;4與9為友。以上數字可作練功時參考。

阮奇山詠春拳-形成發展

阮奇山詠春拳-形成發展
詠春拳相傳為福建詠春所創造。
阮奇山
嚴詠春為武林隱師嚴四的女兒,她吸收了福建永春拳方七娘的白鶴派中的拳技和宗鶴拳、福建少林拳技等,結合蛇鶴相鬥的特點而融匯創編出詠春拳。後因遷居於廣東南雄縣,故傳此拳於廣東。此拳現流行於廣州、肇慶、順德、鶴山等地。此拳根據“長手能運氣、短手能自保”的原理,以“短橋窄馬、擅發短勁”為主要特點,以“拳、橋、膀、指、掌”和“吞、吐、浮、沉”及“二字拑羊馬”為手、身、步法的標誌。動作靈敏快速,以靜制動;柔化剛發,剛柔並濟;富於攻防,著重實用。
佛山粵劇紅船的瓊花會館中,幾位梨園弟子王華寶、陸錦(大花面錦),高佬忠等隨紅船戲班上南雄演戲。酷愛粵劇的梁博濤每當戲班上演必前往捧場。王華寶主演的關雲長忠肝義膽,大花面錦的張飛扮相武風凜凜,高佬忠的劉備義薄雲天,感動了台下的梁博濤,萌生與三人結交之意,一回生幾回熟,再經有心人撮合,梁博濤與王華寶,大花面錦,高佬忠一見如故。梁博濤隨紅船戲班南下,定居于廣州。以後樑博濤更將王華寶,大花面錦,高佬忠收為入室弟子。
阮奇山詠春拳
日後王華寶將詠春拳技傳授給戲班好友梁二娣。梁二娣得技後又將拳技傳給鶴山縣古勞鄉人士梁贊。在王華寶五十壽辰之際,梁二娣攜徒梁贊前往祝壽,梁贊因此結識王華寶。王華寶對梁讚賞識之餘;更將梁贊作為關門弟子納于門下。
梁贊于王華寶門下續技完滿後,在廣東佛山鎮筷子街開設贊生堂(後改名杏濟堂)熟藥店賣藥行醫,並在贊生堂醫館內授徒傳揚詠春拳技。梁贊收授的門徒有陳華順(找錢華)盧桂、(豬肉桂)梁奇、(流氓奇)及兒子梁壁等。陳華順傳徒不少,較有代表性的有雷汝濟、何享健、吳少魯、何漢侶、吳仲素及兒子汝陳棉等。陳汝棉再將拳技傳給二位兒子。吳仲素傳子吳一飛及門徒霍珠等。1913年陳華順中風病逝。當時與王華寶一同在廣州師承梁博濤習詠春拳技的大花面錦(陸錦)技成後一直留在廣州。以後大花面錦更以詠春拳技造就了戰功赫赫,威震江湖的武林梟雄,一代名捕馮少青。其時已進入晚清乾嘉年代。
馮少青是廣東順德人氏,
阮奇山詠春拳
武功卓越鐵血俠義,曾在香山縣(今中山市)都司衙門和粵制台府任武職。自咸豐八年起(1858年)作為隨伺武官追隨清代名臣湖南巡撫駱秉章(廣東花縣人。曾國藩政治集團的重要幕僚。曾任湖北按察使,貴州布政史,雲南藩司)帳下忠心效力。咸豐十一年駱秉章擢任四川總督,馮少青受命執掌蜀中治安,在提刑按察司府總捕頭職任上,(負責治安、刑獄的省級司法機關)與各路強梁悍匪廝殺。
阮寵明,晚清舉人,家世顯赫。除在佛山和省城經營多家工廠商號外包括當時佛山街知巷聞的藥行“阮時和堂”)阮寵明亦受朝廷冊封正四品直奉大夫,署理直隸、奉天(今河北、遼寧)兩省教育、文化、宗教、郵政事務。阮寵明的官職是捐任的,當時有買官補缺制度,所捐官職實職任用,買官者須具備相對才幹的俊賢。
由於官場的相交相惜,阮寵明將原配夫人所生的女兒(即阮奇山同父異母姐姐)阮聘如許配駱秉章次子駱天詒(舉人)。由於駱、阮兩家的姻親關係,阮氏兄弟早已拜識令湘蜀強賊悍匪望風披糜的四川總捕頭馮少青的赫赫威名。
同治六年,(1867年)駱秉章病逝川督任上,馮少青頓失官場靠山,一段叱吒江湖的輝煌人生也走到了盡頭。一年之後,已在官場舉步為艱難以立足的馮少青,向繼任駱秉章後對他並不信任和重用的川督吳棠辭掉官職,淡出曾經躊躇滿志的仕途,偕同一幫仕途失勢的親信部屬同僚出走緬甸,到異國他鄉謀生。
馮少青在異國飄泊多年,
阮奇山詠春拳
至回歸故里已是74歲花甲之齡,一直終生未有婚娶。如返鄉終老亦只有與孤寂相伴終生。馮少青從緬甸返國即落腳佛山,亦正是得于天道機緣之合。唯因馮少青是情義中人,他自緬甸返國第一站即徑奔佛山,亦是為探訪恩公駱秉章的遺屬。(駱秉章雖出生花縣,但從曾祖父一代于乾隆年間已從花縣遷居佛山,駱秉章出生不久便移居佛山與父親駱栩元同住。駱秉章後代也在佛山落地生根)亦唯因阮家與駱家的關係淵源而與馮少青曾有交往。正好阮寵明厚愛其第五子阮奇山的武學天資,得知馮少青回國行蹤,遂扶駕暮年之軀親往求賢,不惜以重金禮聘馮少青客居佛山鎮的直奉大夫府第“桑園”(今佛山福賢路)深造阮奇山的詠春功技。(其時四子阮濟雲已赴安南)其間佛山鎮知名人士,制藥業巨頭馬伯良之子馬仲如,遷善堂少東趙簡卿,英聚茶樓東主羅厚普,筷子街肉店東主區仕,南海邵邊鄉人黎光甫等人亦厚禮求師,拜于馮少青門下研習詠春武學。馮少青78歲病逝佛山。
阮奇山是多家工廠商號的少東,又是民國地方政府的狀師,被廣東武術界和民間稱譽為“佛山阮老摣”的阮奇山,日後成為佛山詠春拳宗派的領袖人物之一。其技服以腿功享譽北國武林的于姓拳師和萬壽宮比棍一役,令堪稱一棍之祖的北方驃悍僧人臣服其“六點半棍法”之下的經典戰例,風糜三十年代的廣東武林,並在佛山上一代人中有口皆碑,作為詠春拳一代宗師的阮奇山,亦是詠春拳宗派的理論奠基人而名垂武林歷史。阮家是佛山望族,據說當時佛山的永安街(現時的永安路)兩旁的街鋪都是阮家的。其父重金請來詠春名師霍保全(廣西欽州人)教授阮奇山及其胞兄阮濟雲(豆皮濟,傳下弟子姚才,後者發展了姚氏詠春)詠春功夫,當時一起練習還有一些公子哥兒,如‘馬百良’的太子爺馬仲如等等。阮奇山又師從馮少青深造詠春功夫。阮奇山與詠春拳師張保是摯友,並對張保的徒弟岑能十分賞識,將功夫毫無保留地傳授。後來岑能在廣州創下廣州詠春一系,並教授了一些佛山人。
阮奇山詠春拳-勁力運用

從各門詠春拳的木人樁和雙刀技法招式上分析,
阮奇山詠春拳
阮奇山詠春拳大部分散手動作同其他詠春拳用法是一樣的,只是在對練中多了肘法還原對拆,太極拳的單、雙推手和低樁對拆法,並要求習者如打太極拳一樣意緊形松、先慢後快,把每一個動作練至準確無誤、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後,加入本門手法和其他手法訓練,達於靈變。詠春拳每一組對拆都是對實作功夫的靈變深造,也就是說,組組對拆都是自由技法之再造。速度則視功力進展而變。對拆的過程則是練意、練氣、練技、練勁、練外抗能力和手、身、步合一靈變的過程。練的時間越長,功底越深,技法越精。由於阮奇山詠春拳長橋手、中橋手、肘法和推手等都是近身技法,故在近距離的對壘中,其控制能力和擊放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犯則立僕。本門拳、橋、掌、指、膀五個部分的訓練,應結合二十多個散手動作,在原來對拆基礎上進行筋骨屈伸的彈制、彈擊發力,使出手快疾兇猛,反彈而出。此時應是以意催形,又以形催勁制擊。功底越深,氣之激越大,勁力越猛,久練則形成自然反應,適合遠、近距離的不同打法。
阮奇山詠春拳勁力運用如能做到在技擊中有效地控制,
阮奇山詠春拳
則須在對拆中訓練出一種密而不漏的防制技法,這種技法是由內靜練至外靜(慢)。所以初練詠春拳時,要求習者口微合,以鼻呼吸,對拆時動作要緩慢。把每一個動作做准後,意想掌橋粘跟著對方而留送。雙方對拆用力應是不丟不頂,著著還原。這種定步紮二字鉗羊馬的練勁(氣)、練技過程是從緩慢逐步過渡到實作技擊的長時間過程。通過對拆練習,激發人體內的潛能,保持氣之蕩蕩不息,技擊時做到勁力綿綿不斷、馬步堅實、呼吸自然、神不散、體不倦自然靈變。
阮奇山詠春拳通過對拆訓練能使練習者不斷提高實作控制能力,三節控制手法:手為首節,身為中節,腳為根節;手之掌為首節,橋為中節,肩為根節;頭為首節,胸為中節,腰為根節;腳掌為首節,小腿為中節,大腿、胯為根節。三節控制均有左右、高低、前後、橫斜之用,用之得法在於隨機應變。隨機應變即通過對拆達到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精神入化、隨心所欲。手之三節控制則有上、中、下三路用法。上路對拆手法有小念頭、中膀、鶴頂手、上勾手、攔撐掌、八掛、葉掌等;中路有大膀手、八掛掌、下攔撐掌、葉掌、下勾手、二龍掙珠、推手等對拆;下路有撐雞腳、大膀手、跪馬捶、下勾手、八掛掌等。詠春拳除了撐雞腳和跪馬捶是下路攻防動作外,所有長橋手動作均可以馬步變化直接防制下路,只要習者多練則可嚴密控制。身之三節控制主要是避開對方上、中、下三路的來勢,配合手的技法而制擊(放)之(包括腳之制擊)。身之防制有左右、前後側身、小環魂左右、前後側頭。有左、右、後小環魂腰和大環魂腰。
阮奇山詠春拳練習三節截制法(控制法),從動作去理解,是要求習者通過密集防制而達於法。這種法是隨心所欲的,而非固定的。也就是說,在技擊中只要隨便用一個動作,就可控制對方上、中、下三路的來勢。如在實作中以攔撐掌進攻對方:運動中對方突然起直蹬腳,我則變下撐掌彈擊其大腿內上側部位(另一隻手彈撐亦可)。這樣除練就快速反應外,還可以保證自身重心不變及撐擊效果,但此時須配合身馬變化(高低)。如欲使這種有效的打法適應遠近距離而用,則須具備意控能力。遠距離的意控著重下路的腿擊,要注意控制其勢和點,如擒賊先擒王一樣。所謂勢就是來勢,即視對方來勢之重心變化而變, 可充分利用對拆中的近面而轉之法控之。這種迎面而轉之意控並非在遠距離跟著對方轉,而應在接近對方攻擊距離時迎面而轉,這和引敵誤途、先發制人是另一回事。所謂點就是對方的手中節、根節之部位。腳之點應是小腿部位,大腿、胯部均為意控的截制之位。一旦達攻擊距離,意控變為截制其腳或膝便可。意控腳微動即對方腳向上、向下微動,也就是膝動,通常以腳彈擊時,一腳微下沉曲膝助支點發力,另一腳促膝發力截擊。如能在技擊中意念微動,截制在點,掌握好攻擊距離,即可做到我順人背,犯則立僕、先發制人。李小龍認為“進攻是最好的防禦”就是這個道理。李小龍提示人們在對壘中要視對方的實力、環境、人數而應變。要根據自己掌握技術的程度而運用。也就是說,只有充分掌握遠、近距離的控制能力,才可先發制人,否則可能被傷或兩敗俱傷。同樣,技擊中的不招而打、連招帶打,都要具備全面的控制能力,才能得法。
阮奇山詠春拳-基本功法

人們在練習阮奇山詠春拳的過程中,
阮奇山詠春拳
往往容易留連於詠春拳的奇妙手法,而忽視對基本功法的修煉。而阮奇山詠春拳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躋身中國武術之林,很大程度取決於阮奇山詠春拳有一套嚴謹合理的基本功訓練法。武術界有句諺語“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謂吃工夫熬工夫,高層次修煉必須在條件具備、方法正確的前提下,用大量的時間去“堆”,用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光陰去“磨”,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功夫在不長的時間內上一個層次。任何功夫都一樣,離開基本功去尋求所謂捷徑,都僅是“三腳貓”功夫,都是不能成大器的。阮奇山詠春拳的基本功有入門十二式練好,才算打好詠春拳的基礎,為日後的套路練習、獲取勁吸“黏橋打”高級手法打下基礎。
基本拳法:子午捶。
十二式編排:偏身捶、毒龍捶、拉箭捶、內搭手、外搭手、三品掌、陰裏簾掌、陽裏簾掌、納內簾手、納外簾手、撲翼掌、白鶴尋狐,共十二式。
廣州詠春前輩統稱為“三拳兩掌三內外”。當然也有人為了方便記憶,將其編為一鶴二掌三內外四大捶,不過這樣卻變成“十三式”了,因為“子午捶”是編排在“十二式”之外的。十二式也罷,十三式也罷,不過是有助於記憶而已。
二、阮奇山詠春拳十二式
練好阮奇山詠春拳十二式,就獲得了詠春拳的入門路徑。如寸勁(零距離發勁)、整勁(詠春門叫身、手、步)、三合一爆勁、鐵臂勁、站樁功等,均可仰仗“十二式”練至大成。飲譽武壇的李小龍所創立的截拳道,主要內容均源於詠春拳十二式。所謂“妙法法中生妙法,奇功功上見奇功”,“十二式”是阮奇山詠春拳的大平臺。詠春拳十二式是練好詠春拳的一道門。詠春拳功夫好不好,應先看“十二式”打得好不好。如果連“十二式”都練得不倫不類,那麼他的詠春功夫也不會太好,這是檢驗真假詠春師父的一個標準。“十二式”的修為是論年不論月的,除正確的方法外,沒有二至三年的磨練,不可能成功。再告訴你一個“秘密”,如果真的練好了“十二式”,那麼要出場打擂臺,除了補充一些必要的身體素質訓練(如跑步、沙袋等)外,必備的攻防手法已足夠了。“十二式”的手法比現代搏擊的手法豐富得多。從老一輩宗師遺留下來的拳訣中,得到了練習詠春十二式的理論啟示:
鉗羊馬步,膝要朝中。馬開一尺,不宜寬鬆。
上身宜軟,下重鉗功。挺陰縮臂,落膊收胸。
手穿心發,肘要對中。子午手頸,靈活運用。
陰陽知覺,法門所宗。馬如機剪,橋若彈弓。
身如鶴立,目似燈籠。橫衝直撞,手若游龍。
三、阮奇山詠春拳十二式演示
1.子午捶
子午捶是本門最基本、最淩厲的攻擊手法之一,它攻中有防防中寓攻。要求手由心發,又穿心而出(由心部向前虛引一條直線,左拳穿越此線向右,右拳穿越此線向左),肘要對中(“中線”理論,沿身體小線向前虛引一條直線,拳打出後肘尖在這條線上)。所謂子午捶即中線捶,要求守中用中。“子午”取意于中國易學文化的中線理論。子午捶練習又叫“扯三星捶”。根據中國古代的術數文化:三三不盡,六六無窮,子午穿心捶打上下是子午捶,連續練習就叫“扯三星捶”了。練好子午捶,可使你雙手出拳快而有力(包含長短勁),通過伸筋拔骨的對拉,可放鬆肩肘關節,使勁力順利通過腰間傳導到拳面。據說,澳大利亞詠春拳網術總會主席張卓慶,於1984年在美國波士頓哈佛大學創造了“扯三星捶”每秒擊8.3拳的紀錄。
在實際搏擊中,子午捶可見空則擊,得隙則發,更可結合其他手法搏殺。槍法有雲:中平槍,槍中王,當胸一槍最難防。子午捶就是詠春門的“中平槍”。
動作說明:以二字鉗羊馬起式,要求雙膝內鉗,提肛收腹,落膊收胸,頭頂中天,如待發之弓(圖1,圖2)。左拳沿中線打出(圖3,圖4)。每拳發出時一用力則另一手盡力回抽,交替出舉。兩手形成,一前—後的對拉勁或二掙勁(圖5—圖10)。每次須操練過百,力盡而止,目久功成。

佛山詠春拳的發展史

關於佛山詠春拳的發展史,歷來鮮見文獻、書藉的記載,致使有關她的起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令世界上廣大詠春拳愛好者產生疑惑。筆者為詠春拳發揚光大之地——佛山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本著對地方史進行研究的嚴謹態度,曾多次深入到省內外詠春拳流行的各個地方採訪、調查、考證,取得大量有關詠春拳發展史的文字、實物、錄音、錄影資料。現將詠春拳起源部分的資料歸納、整理出來,希望能幫助人們對詠春拳的源流發展有個較清晰地認識。

  詠春拳是我國南派拳術中的一朵奇芭,清代中葉由粵劇紅船弟子傳入廣東佛山,百年不輟,薪火承傳,造就了大批武林俊彥。尤其是上世紀七十年代,隨著國際功夫巨星李小龍的成名,佛山詠春功夫日漸響盛於國際武壇,風靡世界各地。經歷代門人努力,如今遍佈在五大洲七十多個國家的詠春拳館就達六千家以上,成為世界上習練人數最多的著名拳種之一,佛山也成為世界眾多詠春愛好者尋根問祖之地。
  然而由於文字資料的匱乏,有關詠春拳的起源多在群眾中口頭流傳,從來未有完整的文字記載。百餘年來, 詠春拳始於何時、源于何地、創于何人,始終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成為當今武術史上一個有待解開的謎。為了追尋歷史的本來面目,筆者深入到詠春拳流行的各個地方追蹤溯源,現將採訪、調查得來的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力求能有一條較清晰的思路提供給人們思索和參考,或許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最終能得出一個較為統一的、真實可靠的結論。
  一、有關詠春拳起源的幾種說法:
  關於詠春拳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歸納起來大致有這樣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創于福建嚴詠春,詠春拳因此得名。嚴詠春是清中期福建南少林俗家弟子嚴四之女,她偶見蛇鶴相爭,受啟發而在自己原有的武功基礎上創編了詠春拳術。
  第二種說法認為詠春拳創始于五枚師太,她是清初少林派弟子,還是少林白鶴拳的高手。由於福建南少林寺在乾隆二十八年被清政府焚毀,她避禍隱居在川滇邊界的大涼山,因見蛇鶴爭鬥創出詠春拳,傳于嚴詠春。後詠春將該拳傳到廣東,命名詠春拳。
  第三種說法是:詠春拳的前身應為永春拳,它是清初反清組織“天地會”的一種鬥爭武技,為嵩山少林弟子一塵庵主所創。他首先傳給湘昆戲班的武生張五(人稱“攤手五”,有“一隻攤手,獨步武林”之譽),張五後來落難來粵,落腳於南海縣佛山鎮大基尾的“瓊花會館”,便將所練之拳技教授給了粵劇界諸弟子。咸豐年間粵劇藝人李文茂起義遭清朝廷鎮壓,諸弟子為避禍而將永春拳改為“詠春拳”或“詠春拳”。後來紅船中人黃華寶、梁二娣等人學得此拳,再傳給佛山的梁贊。
  第四種說法,又說詠春拳就是永春拳,得名于福建泉州南少林寺的永春殿,乃當年進殿者必修的南派內家拳法,全稱是少林永春拳,總教習是少林弟子至善禪師。南少林被焚,至善曾一度逃難藏匿於粵劇紅船中當伙夫,後因在東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戲班中人便紛紛拜他為師。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蘇三娘,為戲班花旦,所學尤精,被人譽為“永春三娘”。後三娘將武功傳于同行黃華寶、梁二娣等人。另傳,當年方世玉的師弟胡惠乾,也因在永春殿下苦功精研該拳,而懲罰了廣州西關的惡人,替父報了仇。後胡在廣州西關田心坊西禪寺授拳,遂使永春拳術流傳於粵。
  第五種說法便是香港著名詠春拳師梁挺收集多方資料,考證了十多年得出的結論:詠春拳是福建永春白鶴拳高手五枚師太所創。南少林被焚後,為了對付那些深諳少林武技的反叛者,五枚師太在原有的武學基礎上,受狐鶴相爭的啟發,又與一位精通孫悟空拳術注的高手切磋後創出這套拳術,據師承的說法該拳“處處針對固有的少林拳術,而且跟傳統相反”。後來五枚師太將拳術傳給嚴詠春,詠春又傳給自己的丈夫梁博儔,梁傳親侄梁蘭桂,由蘭桂傳拳於佛山紅船弟子黃華寶。少林五老中的至善禪師在紅船任“煲頭”期間,十分欣賞天賦神力的“篤水鬼”梁二娣,便將平生絕技——六點半棍傳給他。以後黃華寶、梁二娣二人相互交流,互學武功,使詠春拳的拳術套路形成雛形。
  二、諸種說法的簡要評述
  以上諸說雖各有所本,且皆言之鑿鑿,各自以為真實可信,但若從時間、地點、人物、歷史背景、現實情況等方面進行仔細推敲,又都有令人感到疑惑的地方。
  有些言之過簡,難辯真偽。如一塵庵主,說者就只有這麼一句話:“詠春拳乃嵩山少林寺弟子一塵庵主所傳”,連一塵庵主的性別都沒有講清。“嵩山少林弟子”,確定他出身于嵩山少林寺,就應是個男僧,而“庵主”屬於尼姑的專利,則似乎又是個女尼。再者,一塵庵主若真是一個女尼,而五枚師太也是一個女尼,兩者是否就是同一個人物,也頗有思考餘地。可惜材料缺乏,無以考證。
  有些與歷史背景不符,失去存在的依據。如五枚師太、至善禪師,都說成是因南少林被焚而流亡外地的。但據當代歷史學家及武林界人士依據清宮檔案材料考證,在清代十朝,南北少林皆倍受朝廷恩寵禮遇,從來沒有發生過朝廷焚燒少林之事。火燒少林一說,是當時的反清組織“天地會”,為了煽動起武林人士的反清情緒編造出來的,再則便是清末野史小說《萬年青》中的描述。既然歷史真實並非如此,則五枚、至善逃亡避禍之說就難以成立,他們創編了詠春拳,並將少林永春殿的拳術傳播出去之種種說法,其可信性自然值得懷疑。
  有些互為矛盾,難以自圓其說。如說攤手五或是至善禪師,在紅船所傳的本叫永春拳,後因咸豐年間粵劇藝人李文茂起義,遭受清政府鎮壓,連及“瓊花宮”諸弟子。為了掩人耳目,門人乃將所習之永春拳改名為詠春拳或詠春拳。也就是說,永春拳與詠春拳、詠春拳應是同一拳派的不同稱呼,其流傳的說法及拳術的武學內容、訓練體系應基本一致。但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即便是同一宗支的同一個師祖,流傳下來的說法也不一致,有的甚至大相徑庭。如梁贊首徒陳華順的後人傳下的弟子,目前活躍在佛山、南海、順德、番禺、中山、珠海、肇慶、高州等地,僅是這一脈的說法就有三、四種之多。而且所習拳術套路名稱、內容也不盡相同,有的支系甚至衍生出二、三十套拳來。當筆者向他們互為印證時,卻都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釋,令人不得其解。
  其他的如嚴詠春,關於她的種種傳聞,也頗有斟酌餘地。若真有其人,則其生存的年限就很有考究。若說她是五枚師太的傳人,則她起碼是乾隆年代的人。但另有一說,梁贊曾遵其師黃華寶之命,往福建尋嚴詠春繼續深造,苦學三年,始回廣東,則嚴詠春應一直活到咸豐、同治年代。若說嚴詠春既學藝於五枚,又傳藝于梁贊,則她便跨越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等五朝代,起碼活了150歲左右,這當然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嚴詠春是否確有其人,她生活於哪個朝代,就成為眾多詠春之謎中急待揭開的謎底。
  三、“為何會流傳種種說法”之淺見
  筆者認為,詠春拳的起源之所以流傳著種種說法,基於人們對此拳的喜愛和敬仰。出於崇拜的心理,人們往往喜歡給崇拜的事物找一個不平凡的出處,並把它傳奇化、神話化,再加上口頭傳說中的不斷加工、創造,於是越說越多、越說越玄,與歷史真實距離越來越遠。從中國武術發展的情況看,一個古老拳種的傳播主要都靠一代代師傅的言傳身教,極少能有清晰的文字記載。在傳統拳種流傳過程中,由於每一位師傅所處在的地理位置、身體素質、文化素養、理解能力等的不同,對拳種的流傳、拳理、拳法的特性會產生領會差異,一個拳種的傳承往往很難得以保存原汁原味的風貌。再加上受民間野史小說描述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古老拳種的發展史最後會變得面目全非,相關的人、物、事也往往會被罩上一層神秘的色彩。有關詠春拳起源的各種說法,大概就屬於這種現象,歷史就這樣活在人們的口中。其實讓諸種說法並存,給人們留下一定的神秘感,從而引發人們的思索、想像,這對武術史的研究、發展也未必沒有積極的意義。
  四、筆者的幾點考證
  從對以上諸說的分析,加上手頭現有的資料,筆者認為關於詠春拳的起源有兩點是基本一致的:①詠春拳起源于福建南少林 ② 詠春拳傳入廣東佛山,與粵劇紅船弟子有關。
  為了弄清佛山詠春拳和福建南少林之間的關係,筆者曾赴福建泉州究根問底。在距泉州南少林寺八十公里的地方有個永春縣,全縣人民習武之風經久不衰,所練的是一種叫永春白鶴拳的拳術,永春縣亦以該拳名稱來命名。據泉州市武協、南少林武術博物館考證:永春白鶴拳起於清康熙年間,由福寧州(現霞浦縣)北門外少林拳師方種的獨生女方七娘所創,她把白鶴的振翅、撲翼、抖翎、晾羽、纏脖、鳴叫等動作柔合在少林拳中,經多年的揣摩和實踐,創出這套別具一格的“少林白鶴拳”。據說,五枚師太是永春白鶴拳的第五代承傳者,同時她也是南少林寺“名重武林”的開山師祖之一。當代永春白鶴拳的代表人物、泉州市武協副主席蘇贏漢先生和香港白鶴拳名師、在國際武壇上有“武林鐵筆”之稱的李剛先生根據白鶴拳古拳譜的記載和有關文獻資料整理出的《永春白鶴拳傳衍世系分支圖譜》中將嚴詠春列為師承五枚師太的第六代弟子。認為她是在五枚師太所授拳術基礎上,對白鶴拳進行了充實、變革和改良,從而形成了一種新拳術。她將拳術授給夫婿梁博儔,以後詠春夫婦轉輾到廣東謀生,結識佛山粵劇紅船戲班的黃華寶、陸錦(大花面錦)、梁二娣等人,詠春去世後,梁博儔為了報答友人襄助之情,遂將拳術傳給了這幾位紅船子弟。嚴詠春所傳的拳術就這樣在廣東流傳下來,後人為了紀念嚴詠春,敬稱此拳術功夫為詠春拳。由此可見,詠春拳的創始人,不管是五枚、至禪,還是嚴詠春,他們都是福建南少林重要的代表人物。再則,一些精通詠春拳的人士對永春白鶴拳的古拳譜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其中很多要點跟詠春拳論是相通的。例如:永春白鶴拳“論出手必先講子午歸中”,“子午歸中”即“子午中正”,與詠春拳“守中用中,中線防守,中線進攻”的“中線原理”是一樣的。又如永春白鶴拳“論交關接手”中記載:“內節如鐵,外節如棉-------直可破橫,橫能理直。逢剛則剛,逢柔亦剛;遇空則入,遇門則過;有橋過橋,無橋生橋;內用吞吐浮沉之法,外用剛柔相濟之巧。”這與詠春拳訣“乘空必入,逢膀必閘,以軟制硬,以快打慢”及“柔中帶剛,剛柔結合,來留去送,甩手直沖,以橫消直,以直帶橫”的意思一致。另外,永春白鶴拳與詠春拳一樣也講究利用“聽勁”覺察出敵力的虛實、大小、方向,利用力學之圓弧切線原理,借力消力,連消帶打,達到以“四兩拔千斤”、出奇制勝、以弱敵強的目的。由上所述,佛山詠春拳源于福建南少林不是沒有依據的。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內有的宗支使用“詠”春拳或“永”春拳,溯其源流皆為同出一源,在現代漢語字典中“詠”為“詠”的簡化字;“永”則是對“永春白鶴拳”的繼續沿用。從目前佛山流行的“詠春拳”、“詠春拳”、“永春拳”的拳理、拳法、拳訣及習練心法要求進行分析,其實質、要領、理論,甚至連拳術套路、練功方法也同出一轍。由此可斷,“詠春拳”、“詠春拳”、“永春拳”實為同一門派的一家功夫,其在流傳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差異,反映了拳術一脈相傳而又融入一代代承傳者的智慧和對該拳理解的個異性,同門之間不應因此而產生隔膜。
  五、結論
  詠春拳傳入佛山,與紅船弟子有很大關係,縱觀上述諸種說法,無論以哪一種說法為實,黃華寶、梁二娣、陸錦等是佛山第一代詠春傳人,是確實無疑的。他們承前啟後,使詠春拳得以在佛山流傳和發展,實在是功不可沒。清中後期,廣東粵劇舞臺上武戲大行其道,許多藝人為適應戲劇劇情及顛沛流離的戲班生活,紛紛拜師學藝,學練武功。粵劇武生黃華寶等在學得詠春拳後,該拳便在粵劇藝人間悄然傳播。後來黃、梁,把拳術傳給了梁贊,陸錦傳馮少青、霍保全(也有說為郭保全)等人,紅船弟子將詠春種籽播在了佛山這片沃土上。
  據說梁贊在黃華寶、梁二娣的精心栽培下,很快就以精湛的拳藝脫穎而出,在佛山武壇上有“詠春拳王”之譽。有關梁贊拳藝精湛,懸壺濟世,德藝雙馨的故事在佛山民間流傳廣泛,梁贊因此又被譽為“佛山贊先生”霍保全、馮少青先後傳拳于佛山富家子弟阮濟雲、阮奇山兄弟。之後,詠春拳就在以佛山為中心的地區廣為傳播,至近代佛山籍著名拳師葉問及其他支系的弟子移居香港或海外,又使詠春拳傳至世界各地,使佛山詠春拳得以發展和繁榮。此外,本著手頭所掌握的資料,筆者曾與同道制定出一份“廣東詠春拳世系師承表”,無奈許多資料仍需多方考證。希望各界深諳詠春拳掌故與歷史發展情況的朋友多提供這方面的資料,使佛山詠春拳的起源能有一個相對統一而準確的結論。

注釋:
梁挺《詠春拳的源流》,《詠春拳》P19頁,香港良仕出版社,1984年。

2010年5月9日 星期日

詠春口訣.

詠春絕技 源自少林 招無虎鶴 法無五行 只談線位 力與角度
同門技力 四位三度 以弱勝強 始是功夫 內外相消 並無絕招
蓄勁似蛇 發勁似貓 朝形似雞 陰陽發力 不行心意 只用精神
來留去送 甩手直沖 梅花五點 手腳互通 門分內外 手有生死
勁發六合 力從地起 發勁在腰 出招右膊 寸內發勁 力有對錯
發盡散盡 散盡發盡 力有八種 當知分間 真假虛實 蓄谷鬆散
線有安危 主分內外 頂位定位 得不進手 拳入三關 任我摧打
敗身誘敵 敗馬腳打 馬有五敗 十者九壞 演挾跪撐 攤身最憤
敵手行橋 必須落馬 蹬腰作勢 為搶內門 上不過膊 中不過肘
下二路手 以腳消腳 擺放有勢 打須有威 三角朝形 線守分明
橋行中線 指尾垂地 正身子午 側身肘底 兩點之間 直線最短
轉馬朝形 以圓化直 敵壓之關 以橫打直 拳有三尖 掌有三角
有身打身 無身打頸 怕打終打 貪打防中 消打為攻 追形接打
變化無窮 三樁三拳 步手身全 地腳梅花 木人紅船 念頭練功
尋橋打手 追形之始 求諸標指 旁邊輔助 箭槌八種 走馬斜角
蟋龍跳躍 固定標步 半全起腳 練力之法 階段五種 鬆沉穩勁
清脆玲瓏 先鬆後緊 再緊後鬆 鬆鬆緊緊 循環不窮 邪行仇念
正用精神 假想有敵 不可用心 意投於外 一點精神 反覆練習
配合由勤 手腳屬我 控制隨心 升肩聳膊 氣提不利 意沉身穩
高矮無忌 手腳發力 與身無關 力焦定位 咀不閉氣 力發無形
動靜無礙 語出如寧 拳肘掌膊 也可傷人 詠春八手 皆可攻守
中路邊欄 拋橋窒手 標圈伏綁 綑刮耕攤 可從中破 綑手橫欄
綁有正錯 錯非真錯 撳頭屹尾 撳尾屹頭 中間綁起 綁手行睜
以睜為午 有影無形 先成後化 先化後成 刀切需齊 墨守成規
藝能巧變 將形補位 因緣各就 殊途同歸 須云定法 變化唯人
禪宗絕學 旨在修身 肉身成佛 古今幾人 無為無我 無界無終

2010年4月11日 星期日

小念頭-圈手






圈手在小念頭中是攤手後形成的一種手法,也是詠春中是以腕部運動為主的手法,在一定意義上講,圈手之意就是在四周加上限制,而在詠春中圈手是指繞過對方攻擊的手腳,小念頭中圈手是以肘部為力點,以腕部為軸心,目的在於強化腕部韌性與靈活協調性。圈手在詠春中是以巧力對拙力變向轉化的一種手法,在攤手、拍手、護手中得以實施轉變,因此圈手不是主動形的手法而是在被動中轉換的一種手法。其主要轉化方式體現於腕部的圈轉。
  
  圈手形成過程
  
  全身放鬆自然平行站立(圖1),雙手同時收拳於腋下雙腿同時下蹲(圖2),兩腳先以腳跟為軸同時外分(圖3),隨即在以前腳掌為軸腳跟同時外分形成等邊三角形的二字鉗羊馬(圖4),在詠春二字鉗羊馬的基礎右手拳變為伏手內扣,右手沿至體側向中心前方伏出(圖5),當手伏至肘部距中心一拳距離時,腕部由上向下圈手(圖6),當腕部圈轉一周時成護手(圖7),腕部內扣做圈手(圖8),如此反復練習。在小念頭拳套訓練中圈手是與整套拳法一同練習,而在單項練習中則以護手伏手為複合式練習。
  圈手易犯錯誤
  1、肘部外翻導致圈手時形成錯誤上抬之力(圖9)。
  2、肘部脫離中心,腕部內扣不緊導致腕部無法完成圈轉(圖10)。
  3、圈手時樁馬鬆散,導致身體結構手法變形(圖11)。
  
  圈手要點
  肘部定中不可外翻,腕部內扣要緊,圈手時以緩慢圈出為主,正確的圈手由正面看,好似用手腕由內向外畫圓圈。
  
  圈手輔助訓練
  與同伴相對站立,以右臂圈手為例,對方將手臂伸出高不過胸低不過腰,另一方做繞臂圈手練習(圖12-16),左右手交替互換練習。練習要點及訓練目的
  提高手法的靈活性及圈手成圓的正確性。
  
  圈手實戰運用
圈手擊額
  當對方以直拳擊我面部時,我右拍手防其來拳,同時進馬以腰胯為軸心,順對方力盡回手時,圈手跟進轉化其臂正掌攻其下額,或窒手攻其眼部(圖17-21)。運用要點拍手與進馬同步,圈手掌擊借助腰馬回轉之力,左手拍手封肘時與正掌形成一致。

  圈手日字拳
  當與對方不同站立式對持,對方前拳擊打我時,我以內拍手防禦,當對方力盡順其收勢我內圈手轉化其力,同時進馬後手日字拳擊其下額(圖22-24)。要點拍手進馬時以對方中心為落點,圈手時借助腰馬轉動卸其來力,做到圈打同時。
 圈手擊襠
  當對方以橫向腿踢擊我肋部時,我右轉腰胯同時雙手成交剪手防其來腿,同時右手圈手同外側扣其小腿,左手小臂與之合力起腳撐蹬其支撐腿(圖25-28)。運用要點
  防腿時腰部轉動不可過大,扣腿時借助腰馬回轉,撐踢是重心下沉保持重心穩固。

詠春拳抹手與彈手在小念頭中屬振盪性手法






詠春拳抹手與彈手在小念頭中屬振盪性手法,其運動方式是以整個手臂彈蕩發力為核心,運用肩部支點與沉肘之力進行彈抹。抹手與彈手在小念頭練習中一上一下為複合式,訓練的目的是提高大小臂之間的協調性與肩部腳底間支點力量的傳遞性,使樁馬身體形成發力的整體性,在運動過程中使其形成彈性爆發之力。抹手在運用中屬防禦反擊手法,而彈手則是防禦攻擊性手法,兩種手法雖然不能作為一種專項攻擊手法,但卻是臨危救護的有效轉變手法,抹手是在實際運用中下抹橋手來不及防禦的手法,而彈手的實際運用主要體現於彈開橋上與側後方攻擊的同時給予有力的一擊,抹手通常與弧手、日字拳、正掌、彈手拳組合運用,彈手在運用中則與日字拳、攤手、封手組合運用效果最佳。抹手與彈手在詠春拳中是指運用臂膀整體彈蕩之力破壞對方的攻擊目標。
  彈手形成:全身放鬆自然平行站立(圖1),雙手同時收拳於腋,下雙腿同時下蹲(圖2),兩腳先以腳跟為軸同時外分(圖3),隨即再以前腳掌為軸,腳跟同時外分形成等邊三角形的二字鉗羊馬(圖4),在詠春二字鉗羊馬的基礎上雙手變掌,掌心向下向前窒出(圖5),當雙臂伸直時抹後下抹至與小腹同高(圖6),隨下抹之勢向上彈起形成彈手(圖7),彈手成拳回收於腋下,整個彈手動作完成(圖8)。在小念頭拳套中這些動作則是以整套練習為主,而在抹手與彈手單項練習中則以窒手抹手作為彈手的複合式。
  抹手中易犯錯誤:抹手時重心下壓形成重心起伏失控,導致整體變形,下抹彈性力量減弱(圖9),抹手過低下盤變形,導致肩部下抹時彈性力量支點的結構與力點失衡(圖10),抹手時肘部彎曲,導致力量下壓形成死性力量(圖11),正確的抹手手臂在動向中直向下抹,抹出的手低不過腹高不過胸,整體重心平穩樁馬關節支點不散,如彈簧一般向下抹出。
  抹手輔助訓練:在立式兩根樹木,或杆子上拴一皮條。面對皮條站立,由上向下做抹手練習,抹手力點放於整個小臂。
  彈手中易犯錯誤:彈手時重心起伏形成上抬之力,導致彈蕩力量的減弱(圖12),彈手過高有意上挑,導致臂部彈蕩支點的結構與力點失衡(圖13),彈手時肘部彎曲,導致力量上格而無法產生彈蕩之力(圖14)。正確的彈手手臂在動向中直向彈擊,彈出的手高不過眉,整體重心平穩樁馬關節支點不散,彈簧一般。
彈手輔助訓練:面對平衡木站立,高不過肩,做向上彈蕩練習,彈蕩力點放於小臂。
  抹手實戰運用:
  1、抹手日字拳
  抹手在實戰中往往用於防守後的反擊,在真實的搏擊中,對於不同位置對手的攻擊抹手則是防禦救護轉變的唯一手法,抹手在運用時以腰馬轉動為軸心,與其他手法進行配合性攻擊。當我以拳法主動直擊對方時,對方側步,同時以拳反擊我頭部,此時我的手臂則在上方,在這種情況中很多人選擇了向內格擋或下壓來保護自己的安全,而作為一個長期訓練的詠春拳手,則會在轉馬的同時運用抹手進行防禦,在化解對方攻勢的同時抹手變為弧手轉化其小臂,同時左手日字拳擊其面部下額(圖15-18)。運用要點:抹手時以腰馬轉動卸力,手馬合一,進馬催力,封打同時。
  2、抹手窒擊
  當有人抓拉你兩肩時,人出於保護自己的正常本能,兩手去抓對方的手臂,這樣做決無效果可言,無法解脫即浪費了時間,又不能給對方造成威脅,而此時正是抹手發揮的最佳時機,我左轉腰馬以右抹手向下抹其雙臂,同時腰馬回轉抹手變為窒手攻其眼部,一擊重與不重抹手在次回抹的同時進馬右手日字拳擊其面部(圖19-22)。運用要點:腰馬轉動瞬間發力,進馬封打沖拳做到步到拳到。
  3、抹手鎖頸
  對於抓我衣領的對手,我腰胯左轉同時右手下抹,腰馬右轉抹手變為弧手由下向上摟鎖其頸部(圖23-27)。運用要點:抹手轉動以腰胯為軸心,鎖頸時左手同時推其右手,後肩防其轉身。
彈手實戰運用:
  彈手在實戰中往往用於彈蕩後的反擊,在真實的搏擊中,對於不同位置對手的攻擊彈手則是防禦救護轉變的唯一手法,彈手在運用時腰馬轉動與其他手法的配合攻擊,能夠達到最佳的打擊效果。對於由側方直擊過來的拳,我的手臂則在下邊,很多人選擇了向外格擋來保護自己的安全,而作為一個長期訓練的詠春拳手在轉身的同時不是格擋,而是運用彈手在轉身一瞬間打擊對方。試想:對於由側後方攻擊你的對手如果先去格擋再去打擊,遠不如在轉身的同時直接攻擊對方要節省時間,更有效果。相對而言,在你轉身格擋的瞬間對方不會給你喘息的機會。換言之,如果在我轉身的同時運用彈蕩之力不是格擋來打擊對方,則會給對方造成一定的威脅。
  1、轉身彈打連環拳
  當不止一人向我發起攻擊時,我以迎擊方式前腳踢擊其前方對手,另一方由身後側欲用拳擊我頭部時,我向後轉身的同時彈手迎擊其來拳,一擊重與不重迅速進馬連環日字拳或正掌給予重擊(圖28-33)。運用要點:轉馬時以腳跟為軸心,轉動要快、跟馬要緊,彈蕩打擊與轉馬同步完成。
  2、彈手迎擊封打
  當與對方近距離站立時,對方突然用拳直擊我頭面部,此時距其最近的地方就是我的手臂,腰馬右轉以右彈手攻其面部,同時進馬將右彈手變為攤手攤其手臂,左手封其右臂,右手正掌攻其下額(圖34-36)。運用要點:彈手時做到不招不架,彈蕩向前,根據與對方的距離可配合進馬與轉馬加大打擊力度。
  3、彈打破抓
  當對方雙手抓我肩部時,我以雙彈手向上彈擊其手臂,同時肘部內合雙手由外側上托其雙臂,起腳攻其小腹或襠部(圖37-40)。運用要點:彈蕩同時,抓踢同步。

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摘錄自 伯遙 刨花蓮詠春

摘錄自 伯遙 刨花蓮詠春
《精武體育會慶祝成立八十六周年紀念特刊》,讓大家可以知多一些。

佛山刨花蓮詠春概述-文子超師傅
詠春門,是古老的拳法,於明末清初為反清復明而創,約三百年前南傳,刨花蓮詠春乃其一重要而隱密的流派,歷代皆保持原貌,至廿世紀七十年代才冠以「刨花蓮」,以別於其他分支。

本門十路拳,分上五套、下五套;五套長、五套短;五套柔、五套剛。第一套「小念頭」,其餘九套拳皆由「小念頭」衍生而出,雖各自有其重點手法,但卻仍保留有「小念頭」的基本部份。

詠春拳是不論年齡、不論身形,儘管外在條件比人差,亦能以弱勝強的拳法。其動作看似無力,實則柔中帶剛。要求腰馬為主,整體協調,虛實分清,氣沉丹田,意守膻中,出手以意,用陰力,不貪打,以柔制剛,以靜制動,以守為攻,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隨機應變,發揮黐、拿、打 、發,做到飄忽無定,水銀瀉地,無孔不入。

修為方面,詠春拳修煉內歛,不慍不火,不著形相,以心意駕馭,純任自然。這本是少林高僧所練的內家功夫,蘊含佛理,練至能傷人而不傷人。佛家有云:「目迷五色,諸法皆空相。」本門技法雖多,但道理如一,以中庸之道,克人先克己,若能領略箇中真義,忘卻自我,融匯其中,乃成。又云:「眾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在現實中,確人人能成佛耶?此乃心也,人皆有心魔。同樣地,煉功不到心,訧煉不成詠春拳,縱然學盡所有技法,也只是徒具其形而已。

詠春十路拳各有特式,概述如下:
1.小念頭
學練入的身形步法、手法。「小念頭」之名,教人摸不著頭腦,其實創拳者寓意深長,是要告誡爨者,只可抱有小小的念頭,遵循教誨,默默耕耘;既不感惰,也不急功,多所思索,點滴積累,分毫改進,才可寄望成功,所以「小念頭」要求是一顆專注平靜的心。
2.十字
封閉來橋,令其變招不順,甚至失形。
3.尋橋
對方抽離橋手,必從空位打來須補位,尋回敵橋。
4.脫手
敵施擒拿,我脫開擒拿。
5.標指
探路(穴)手,伸手沾敵身,沾得到即打得著。
6.鞭拳
截擊敵橋或腿之陰肉及穴位,亦可擊打對方身體各部。
7.剁手
引敵前俯後仰,重掌斬落喉、胸、腹、丹田或頸、背、腰等位置。
8.箭拳
鳳眼拳,取其如箭頭之鋒銳,直接打擊,如拉弓放箭。
9.箭掌
改用掌,取其可剛可柔,變化更多。
10.側身
化門功夫,被敵逼貼或拖前,放軟身段,化剛力,側身乘勢攝馬,以肩、肘、胯、膝等將其打跌,如同對方被他自己「整跌」,險中求勝。

以上十套拳,實乃詠春一條修煉之道,首務先護己,繼而制敵,困其手腳,使重心不穩,破其心志,此乃「心戰」也,再伺機出擊,若非必要則留手,「慈悲」也。

2010年3月7日 星期日

詠 春 名 師 錄

  詠春拳自清代咸豐,同治年間傳入佛山至今100多年,造就了大批武術英才。歷代傳人中不乏佼佼者,他們播下了詠春拳的種子,門人遍及世界各地,使詠春拳這一古老拳種盛名于世界武林。近年,海內外不少詠春拳愛好者到佛山“尋根”,尋找名師們的遺跡,追尋詠春拳的真諦……。過去,史書記載拳師事蹟甚少,以下的人物介紹,是根據有關資料和走訪名師後人綜合整理而成。
  梁贊,生於1826年,卒於1901年,鶴山古勞鄉東便村人,世居佛山清正堂街。自幼隨父在佛山筷子裏“贊生堂”藥材店經營,精通醫術,有“佛山贊先生”之譽。少時喜武,曾廣聘名師傳授武功。後為求深造,師從粵劇武生黃華寶學習詠春拳術,又向少林弟子梁二娣學習六點半棍法。光緒初年,梁贊在“贊生堂”內收徒授拳,將詠春拳術發揚光大,被詠春門人推崇為一代祖師,除子梁壁外,得衣缽真傳的還有陳華順、雷汝濟、盧桂(豬肉桂)、梁奇(流氓奇)、大山樹(佚名)等。晚年曾回鶴山古勞授徒最後病逝於佛山。
  陳華順,生於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順德杏壇東馬寧鄉人。13歲時在佛山米店做工,後以找錢為業,故有“找錢華”之稱。陳個頭高大,天生神力,對武術十分癡愛,39歲時,拜當時佛山有“詠春拳王”之稱的梁贊學習詠春拳,先由木人華(李華)代教,在1889年李華病逝後由梁贊親自教授。陳悟性頗高,對梁贊所傳之技苦練不綴,故得其師衣缽真傳。他不僅能武,且能善醫,在隨師學藝其間同時習研醫術,1895年梁贊年老時還代師坐堂診治病人。陳華順在佛山的門徒甚多,除傳技兒子陳汝棉外,有雷汝濟、陳錫侯、何×建、黎厚培、陳孔大、吳小魯、何漢侶、吳促素、葉問等。1911年陳華順因中風回鄉養病,1913年病逝。
  陳汝棉,順德籍,1884年出生於佛山。八歲時始隨父親陳華順習詠春拳,由於自幼耳濡目染,加上數載勤學苦練,陳汝棉很快便有相當根底。技成後,在佛山西便巷“陳氏宗祠”開設醫、武館授徒兼醫治跌打傷科。因拳法出自父(梁贊首徒),故求技者眾多,除傳子陳家新,陳家廉外,詠春名師區康,招就等皆出其門下。1932年後陳汝棉到廣西梧州設館,掛匾曰:“佛鎮陳館”,後又在貴縣廣收門徒,其拳法拳技為人稱道,時人稱“兩廣陳汝棉”。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病逝,享年58歲。
  葉問,1893年-1972年,佛山桑園葉族人,幼年從師梁贊首徒陳華順學習詠春拳術,後隨師兄吳仲素、梁壁(梁贊之子)習技。1950年赴香港,在港九飯店職工總會內傳授詠春拳術,從而一舉成名。其徒除總會及分會的會員、港九各地的中國工人外,還有在港的各籍留學生。其弟子中還有揚威世界的武打巨星李小龍。葉問在港傳技20餘年,為詠春拳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其後人和門徒葉准、葉正與李小龍、黃淳梁、徐尚田、梁湘不僅在港、澳、臺地區將詠春拳發揚光大,更將詠春種子播向世界各地。現在其門人在香港成立有“詠春體育會”和“國際詠春總會”等組織,致力於詠春拳術在全世界的推廣與普及,並已取得累累碩果。
  吳仲素,生於清代末年,世居佛山。其父為經營陶瓷器的店東,家頗富有。吳促素甚喜武術,其父特地聘請詠春名師陳華順至其家中讓吳拜師學藝。吳父本與陳華順為好友,並經常在經濟上資助陳,為答謝吳父,陳華順亦不惜將本門功夫悉心盡傳。吳仲素經數年苦練,技藝大成,成為陳華順衣缽真傳之人,並代師授拳小師弟葉問。民國初年,吳仲素在古路頭街開設武館,投其門下多是富家子弟,如合記盲公餅東何兆初,跌打名醫李壽彭,“大益”五金店東張升若,李眾勝堂少東李賜豪,英聚茶樓司庫梁福初。當時佛山名重一時的“詠春三雄”阮奇山、姚才、葉問也常到其武館受其點撥以及切磋拳技。吳仲素生平喜廣交武術界的朋友,為朋友揮金如土,義氣甚重。晚年逝前數年,生活已是相當拮据,幸得眾多門徒合力資助維持,得以頤養天年。
  黎葉篪,1901年-1968年,原籍南海小塘,父輩落籍佛山。其父親在佛山經營油糖粉面、火水、故衣,家財頗豐,宅弟在朝陽街。黎自幼全弱,早期曾從師陸蘭官學藝,13歲拜陳華順之徒雷汝濟學詠春拳以防身強身,又隨師學習跌打醫術。經近30多年刻苦練習拳技日漸精湛,四十歲開始授徒,門徒有勞華、勞煊、揚德、許三珠、霍潤芝等。 黎為人寬厚,武德純良,過去學詠春拳者大多為富家子弟,而其所授之徒多為搬運、打棉胎的普通工人,他待徒如子,授拳從不收分文;他善收藏古董,不少英、日商人欲向他購買出境均不允,並于1956年向市博物館無償捐贈了珍貴文物三件;解放後在市二運公司工作期間,看到搬運工人常扭傷手腳,他獻出雷汝濟秘傳跌打藥方,並自製“刀傷散”散發南海小塘故鄉的農民兄弟;土改前夕,將南莊田畝產業悉數獻出。
  阮奇山,生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世居佛山朝觀裏,其父阮寵明是民國初年永安路從事化工顏料業的富商。阮奇山排行第五,人稱“阮老楂”。他自小生性頑縱不羈,酷愛武術,其父不惜以重金先後禮聘詠春武術名家郭寶全、馮少青為其兄長阮濟雲及阮奇山教授拳技,二人數載勤奮,技乃大成,尢以被後人稱為“佛山阮老楂”的阮奇山,他天資聰穎,在研習拳術中懂得科學地融會貫通,將詠春門的拳、樁、刀、棍等功技挾於一身,與葉問、姚才被門人譽稱為“詠春三雄”。生年僅傳技于摯友張保愛徒岑能及記名弟子黃精。其傳人在世界各地將詠春拳發揚光大,源出阮奇山一脈為數不少。1956年阮病逝于廣州,享年69歲。
  招就,生於1902年,南海縣朗邊鄉人,富家弟子。少年在西便巷師從滬春拳名師陳汝棉習拳,抗日戰爭後在筷子裏“眾義”館任主教,後往中山石岐太平路設館授徒,兩地門徒計有100多人,得意弟子有彭南、區康、招允、梁日星、朱國現等。招就平生癡愛習武,由於生活無憂,全部精力、時間皆用於練武授徒,除潛心研習詠春拳、刀、棍、樁法外,還熟習五節鞭、七節鞭、齊眉棍、單刀、雙鐧等多種器械,一次在中山八區演示棍法,鐵棍重達70斤,而招就舞來出神入化,呼呼生風,令在現場觀眾目瞪口呆,歎為觀止,表演結束後,百多位漁民,農民觀眾隨即拜其為師,一時傳為佳話。招就1968年病逝於佛山。
  張保,1899年4月出生,原籍四會鄧村,世居佛山。早年曾師從中山縣一出家人習武,後隨佛山詠春拳師韋玉笙習拳兼學跌打正骨術。張保從業到佛山天海茶樓點心部,任點心師傅兼茶居行“會義”館武術教頭,常在“會義”館、先鋒古道“洪聖廟”及居家中傳授詠春拳技。張與阮奇山為摯友,二人每有閒暇便切磋拳術,技藝日臻神化,成為一代名師。在眾多的弟子中,得意門徒有:岑能、黃吉泉、梁德源等。1956年張保因病逝世。
  姚才,1890年-1956年,祖籍寶安縣,世居普君墟安天坊,世家弟子。其父姚九枝在黃傘巷(今福賢路)開設膏、丹、丸、散中成藥店。姚才人稱‘大力才“,其腕力驚人,能單臂伸直將一籮穀用繩吊於手腕之上而輕易舉起。他自小好慕武術,拜阮濟雲門下學滬春拳,在師傅精心培養下,經十載苦練武技大成。及後,其師阮濟雲往安南(越南)傳扔詠春拳,他賞識姚才是練武的好材料,故領姚往啟吳仲素武館深造,其時阮奇山、葉問也常往吳武館請教,三人常交流切磋,郭寶全曾二度到佛山,姚才除傳子姚祺外,徒弟有:高滿、姚錫、霍超、林瑞波、吳日明等。
  彭南,1911-1995年,祖籍花縣,世居佛山,因右臉有巴掌大黑痣,人稱“黑面南”。13歲習武,跟從的師傅有甘珠、梁世蘇、伍文龍等。36歲時隨詠春名師招就習技,後又虛心請教于詠春拳師黎葉篪,並盡得其真傳。其精湛的武藝在珠江三角洲一帶享有聲譽。晚年熱心于佛山的精武事業,積極參與對佛山武術的挖掘,整理出詠春拳的拳譜、木人椿譜等,為後人留下珍貴的武術資料。1994年榮獲“廣東武林百傑”稱號,門徒有:彭樹松、彭樹藻、陳樹藤、邱隆興、倫夥、韓廣玖、甘家康等。
  李小龍,1940-1973年)祖籍佛山。原名振藩,粵劇名醜生李海泉之子。幼年因體弱而拜名師葉問習詠春拳術,18歲往美國留學,畢業後在美國西雅圖開設“振藩國術館”傳授中國武術。期間他悉心研究,吸收中外技擊精華,創截拳道。1971年返港從事影視業工作,拍攝了多部轟動世界影壇的中國功夫片,從此中國武術名揚世界。其本人也被譽為“功夫之王”,他早年所習的佛山詠春拳也因此在世界各地大受歡迎。1973年在港突然逝世,年僅33歲。他在著作有《截拳道》《功夫記錄》《二節棍法》和《截拳道研究》。
  葉准,1924年出生於佛山,為詠春拳宗師葉問長子。7歲時曾隨父習詠春“小念頭”拳法,後因興趣不大而半途中斷學習。1962年葉准定居香港,隨著生活漸趨穩定,便立意繼承父業。他自小受父影響,對詠春拳術耳濡染,深受薰陶,得其父拳法精髓,武技提高神速,在葉問年老擔任助教。之後他在香港詠春體育會、沙田大會堂、香港城市大學、科技大學、佛山科技學院設點授徒,海內外慕名者甚眾。目前,葉准及其門徒在世界60多個國家組織有詠春拳會近3000家,會員不計其數。他雖年俞古稀仍精神矍鑠,為中華武術的傳播不遺餘力。鑒於葉准在世界武術推廣的卓越貢獻,美國奧會武術組為葉准頒發了表彰匾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武術專業小組也給他頒發了最高學位棗武術院士學位。
  岑能,1926年出生於秘魯,五歲父親在秘魯病逝後應祖母之命返回故鄉南海深村鄉仁和村。12歲時家道中落,經人介紹到佛山天海茶樓點心部當雜工,因工作勤快,深得點心師傅,詠春拳師張保器重並收其為徒弟授以詠春拳技,又推薦岑隨韋玉竹學習醫術。岑習武刻苦,悟性頗高,為張保摯友阮奇山所賞識,張保力薦岑能于阮門下,阮將自身武技悉數盡傳。岑能將二位師傅長處冶練為一體,年紀雖輕,然武功精湛,十八歲時在深村鄉已是名聲大噪。1948年因生活所需到廣州謀生,在廣州大德路開設醫武館,主教多年,桃李甚多。其醫館主治跌打傷科,因醫術高明每能妙手回春。1984年代表省體委參加全國民間武術匯演表演詠春木人椿,名揚京華,飲譽神州,國內外前來求學者極一時之盛。1989年岑能在廣州成立“岑能詠春拳會”,如今,廣州地區習此拳者數萬人,岑能也常年應邀到美國、澳洲、秘魯等地授課、授拳。

2010年2月4日 星期四

詠春拳的十二式藤圈手

詠春拳藤圈手為大多詠春門人所忽略的基本功法。它基本包含了詠春拳上三路的主要手法,身法和心法。通過藤圈有限的空間來規範練習者出手的角度,方位和力量。增加肩,肘,腕三個關節和韌帶的柔韌性和靈活性。加強雙手配合使用的流暢協調性別。並可通過藤圈和橋手間的相互作用提高橋手的聽勁能力。並可快速,準確,自然地表達詠春拳的守中用中,沉肩墜肘,含胸拔背的要求。從而使詠春拳手能潛意識應用子午線攻防技巧的習慣。為以後練習小念頭,沉橋,標指,木人樁打下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掌握了藤圈手,就基本領會了詠春拳的主要思想。就可在近身搏擊中發揮強大的作用。望諸君珍之,惜之,習之。
總式
代表了整個藤圈手的主要思想,詠春拳術的手法的主要難度都包含在內,只要練號總式,基本解決詠春拳術的招式的定型問題。
松肩
主要練習肩關節的柔韌性和靈活性。
裏練陰陽掌
練習歸錚的原理,更易表達詠春拳的中線原理。
圈手
練習腕部的柔韌性和靈活性,詠春拳的招式變化大多表現在腕部。
枕手
練習向下切橋的發勁方法。
外廉
為詠春拳的主要手法之一,練習在中線直出直入的攻防技法之一。有裏練陰陽掌為基礎,就較易解決此式。
耕手
為詠春拳的代表手法之一,特點在於中線切面轉換手橋,難度不大,但常用,建議多練。
撲翼掌
兩手腕掛在藤圈,限制兩手橋的變化空間。主要學會左右轉腰化勁和發勁。
三品掌
為詠春拳非常有代表性的手法。主要表達拍打、耕打和攤打。練好此手法,就更易在運作中變換手法。
半攤膀
和耕手為姐妹手法,方向相反。
內廉
和外廉手為姐妹手法,外廉手是一手橋由中線向外遮攔發勁,一手配合沖拳發勁的攻防手法。
三星捶
以藤圈掛在手腕上,利用藤圈的限位和圓的原理連續沖拳,產生的離心力,自然地增加出拳的頻率,同時增加手橋的力量。

寸勁拳產生威力的外在原因

所謂“寸勁拳”產生威力的外在原因,是指通過一些外在的訓練手段來達到出拳強猛或使每一部分肌體都能“出功夫”為目標的。也就是說,進行訓練並不僅僅為了使肌肉漂亮,更重要的是,必須使其具備有足夠的殺傷力與破壞力,借此重創對手。
李小龍認為,人體首先應具備良好的速度、靈敏、柔韌和攻擊準確性,然後才是應具備最大的絕對力量。“寸勁拳”從表面上看是局部力量的發放,但實質上是全身協調發力的結果。對此李小龍也曾舉例說過,一個能臥推400磅(約180公斤)的人,可能在重器械專案(如鉛球比賽)中取得好成績,然而卻無法協調動員全身各部位的肌肉以展現其攻擊力。也就是說,李小龍過人的力量和極快的速度,再結合出色的身體協調配合能力,方使他成為近身發力或埋身搏擊中的佼佼者。李小龍看上去雖略顯精瘦些,但只要其舉手投足,殺傷力都是足以致命的。
為了訓練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力量,李小龍把素質提高和技術練習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從而使本身已很高深的武功昇華到了幾近完美的境界。李小龍對“寸勁拳”的練習確實到了“發瘋”的地步。伊諾山度回憶說,李小龍在訓練中經常手持啞鈴進行“寸勁拳”打擊練習,而且每次練習12組,每組100次,雙手依次先後持1、2、3、5、7和10磅重的啞鈴進行“金字塔”形遞增6組,然後再依次遞減重量,進行6組實戰應用技術模仿練習。李小龍曾讓筆者和他一起訓練過一次,哇,練習後三角肌和手臂竟是如此地酸痛!
在“寸勁拳”的訓練過程中,李小龍還很注重前臂的訓練,因為“寸勁拳”力量的發放點雖是拳面,但其力量卻來自於身體。也就是說,手臂是全身整體勁力運送至拳面的一個重要的運載或傳送工具。琳達亦曾說過,李小龍對前臂的練習(特別是腕關節的練習)到了“入迷”的地步,因為“寸勁拳”的有效發揮對前臂與腕關節的要求較高,需要擁有特殊的運腕技巧。如果你的腕關節未能承受住巨大的緩衝力的話,則“寸勁拳”將絕無效果可言。
曾數度與李小龍在電影中合作過的美籍空手道高手鮑勃.華爾曾說過,李小龍力大無比的前手臂在他的功夫系統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他是這樣說的:“李小龍的前手臂和身體的比例是我所見的人中最大的,他不但前手臂異常發達,而且還擁有一雙鐵拳和十個鋼指,太可怕了。”另外,曾在電視劇《青蜂俠》中與李小龍合作過的電影明星范.威廉姆斯則回憶說,作為好朋友,他與李小龍都擁有粗壯的前臂,但獲得的方式卻不同。李小龍是通過專門訓練獲得的,而自己則是天生的或者是在此基礎上通過做其他競技運動而間接獲得的。這位身高1.83米,體重95公斤的壯漢是當時惟一能和李小龍進行“掰手腕”較量的人,並且現在想起這些事來他還不好意思地說:“李小龍是不可思議的,我們之間不是同一個級別的較量,我超過他有40磅,但是他的前臂卻是我所見到的同等體重的人中最粗壯的。”事實上,李小龍在“掰手腕”比賽中總是獲勝的。他的另一名弟子赫伯.傑克遜回憶說,李小龍當年曾開玩笑說,他準備當此項運動的世界冠軍。
在“寸勁拳”的整體訓練過程中或在整個截拳道的訓練系統中,鍛煉前手臂及腕關節的方法很多,但據宗師的嫡傳弟子喬.路易斯所說,李小龍當年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是將34公斤重的杠鈴直臂水準前伸,並靜止控制30秒鐘。當然,這對一名體重僅60多公斤的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即使是一個體重達90公斤重的人都不一定能做得了。
此外,李小龍在美國的首位弟子傑西.格洛弗亦曾回憶說,李小龍還常用拉負重滑輪、拳頭下擊沙箱及用短繩系30公斤重的啞鈴進行“卷腕”練習,以進一步強化前臂。最後,傑西.格洛弗又補充說,李小龍之所以注重前臂及腕關節的訓練,是因為他認為要使拳頭爆發出強大的力量,首先要使關節能夠承受住並傳遞出擊打時所迸發的強猛的力道。

寸勁拳產生威力的內在原因

寸勁拳產生威力的內在原因
在很多外行人看來,截拳道的拳法技巧與西洋拳擊相似,但這只不過是因為李小龍早年曾潛心研究過拳擊,並把其精華糅合到了自己的功夫中去的結果。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李小龍的拳法是優於西洋拳擊的,因其中蘊藏著深厚的中華武術功底,尤其是一些內家拳術中相當有價值的理論與技術,因為他亦曾用心研究過太極拳、形意拳與八卦掌等內家拳術。所以,要徹底剖析“寸勁拳”產生驚人的殺傷威力的真正原因,只從外在因素方面入手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相對於內在勁力的巨大功用來說,外力與外功僅能算是皮毛而已。
首先,“寸勁拳”十分講求內意的運用。而所謂的內意,就是隱于人的思維系統中的意念、意識,它無形、無象、無聲地深藏於靈魂之中,是決定一個人行動的關鍵因素。也就是說,你的每一個打擊動作都脫離不開意念、意識對肢體的指揮與調動作用。例如,當你想用拳打擊對手時,首先是心想,即通過心之發動而產生了打的意念和意識,而且這種意念與意識對對手來講,是毫無覺察的。當打的念頭一旦成為意志,即下了打的決心之後,則會眼、心、手結合而以意領氣,以氣催力,在外形肢體上形成打擊的動作。在“寸勁拳”的訓練與運用上,內氣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氣衰則勁力不充,且難以在最短的時間、最短的距離之內,爆發出巨大的殺傷力來。所以你在打擊時,若能使內氣貫注於攻擊點上,就能夠在一刹那間,由內氣的急劇轉動和聚集,而發出強大的震盪力與穿透力來。衡量一個內家高手內功深淺的重要標誌之一,就是看他能否在最短的時間與距離內爆發出最大的勁力來。
你可能還沒有聽說過的另一個“寸勁拳”的竅要之處是內勁的運用。儘管李小龍也曾說過,在發拳時須在身體內部貫以“流動著的能量”,但卻有很多研習者認為這僅是一種理論上的要求。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內氣是內勁的發源之本,而且練習內家拳的人,平時也注重氣沉丹田,而發勁時則又同樣離不開“氣自丹田吐”。當然,無論是在平時的練習中,還是在實戰的運用中,對於勁力的發放都應當有所克制,不宜發放過多、過頻,因為如過多地發放爆發性的勁力,必會造成自身氣力的大量消耗而氣餒力竭,這一點李小龍本人的實例便已作了最好的說明。在這裏,我的意思是說,在平時練習時,爆發性力量的發放次數應適當地因人而控制,也只有養與蓄多於發與放時,人體才能有更大、更強猛的勁力產生,而不致走李小龍內功不繼的老路。因為從廣義的方面來講,練武的目的是要培元養氣以使身體健壯,若不懂得培元養氣之法,長久下去不但不能使身體健壯,相反還會傷害身體。所以,筆者有責任提醒所有武道研習者加以注意。“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這句話說得很好,道出了修習拳術的根本,只有真正具備了這種能力,才能談得上運用於人,即將此種暗藏殺機的勁力在無意識之中突然作用在對手的要害部位上,以形成致命性的創擊。
關於“寸勁拳”打擊時勁力的發放問題,還可以再作進一步的探討。首先就是爆發勁力的速度愈快,衝擊力也就愈大;進攻對手的距離愈近,愈容易給對方增大防禦和破解上的困難,而且時間越短,進攻就越易見效。其次,在打擊上還有一個時間性問題,也就是既不能爆發得過早,也不能過晚。若過早則會使爆發勁難觸其身,而難收其效;過晚又會形成過勢之拳,而根本沒有什麼殺傷力。所以在練習“寸勁拳”時一定要細心體會打擊的時機,如此才能爆發出如電閃雷鳴或爆炸般的“急中之剛脆勁”來。

2010年2月1日 星期一

招允詠春

招允師傅祖籍廣東佛山,出生於1929年,自幼受武風薰陶,醉心武術,鑽研頗深。先在佛山師承其堂兄招就(師承陳汝棉)因而與.彭南.同一支系,當時招允師傅應稱葉問為師公。招允師傅旅港前,已在佛山眾議總會,擔任詠春拳術助教,深得鄉親父老敬重。中國風雲變色,招就吩咐招允到香港,再師葉問。
其子招鴻鈞承先啟後接掌館務和僑港招允體育會會務一切事宜,每一位切磋習藝的師兄弟均一一緊密聯繫著。1994年舉家移居加拿大後,僑港招允體育會的會務由尹冠英全力肩負重任,薪火相傳。 招允恩師生前,已在香港和海外傳授招允詠春拳術者有 -- 侯永棧、馮思賢、 狄龍、 李海生、李發全、郭英華、劉惟、尹冠中,尚有其他師兄弟、徒孫、徒曾孫等默默耕耘在全球各地傳授招允詠春拳術者,不計其數。
招允師傅拳法(特色):
法度有序,三角朝形,蹬腰作勢,力從地起,
六合發力,寸內發勁,斜角箭追,身隨位走,
長短橋勢。標磅直沖,來留去送,招無虛發。
招允詠春拳套:
小念頭、尋橋、標指、沙包拳與樁、三合樁、木人樁、梅花樁、八斬刀、六點半棍法、固定式戰錘、走馬戰錘、斜角戰錘、起腳戰錘、標步衝錘、斜角標步衝錘、獨腳小念頭、敗形拳等。
輔助技術:黐單手、,黐雙手、正身黐手、半甩脫黐手、披護甲自由全甩脫等、內門拳法、八掌朝形、詠春法、內門腳法。
1950-1955年招允師傅
1950年招允師傅到香港後,即再向葉問深造詠春拳理和法度,由此師公又轉為師徒關係。葉問一些徒弟,執著輩份之爭,明暗之中,誹言排擠.但葉問不為所蒙,更傾囊相授,不單感情有增無減,而且在困境中互相結合扶持,成為生死莫逆之交。
招允師傅亦深知人事關係複雜,立志獨力揚名立萬,發展詠春拳。招允師傅亦能徹底應用問公學理,分析詠春拳術,再結合招就 <嫡傳之傳統技法> 使招允師傅詠春拳藝在香港武林界,大放異彩,名噪一時。
早於1955年,招允師傅已分別先後在旺角運動場道、九龍塘三角花園、石硤尾、染布房街、大埔道友聯大廈12樓、通菜街120號5樓、通菜街119號3樓等地傳授詠春拳術,1973年9月正式在旺角道28號2樓自置館址授徒,而詠春招允體育會正式成立。
1972-1975年招允師傅
1972年,葉問宗師辭世前之大壽,席設油麻地平安酒樓,問公特意安排招允師傅即席表演詠春尋橋套路。表演臺上, 招允師傅氣定神閒, 外觀腰橋馬力、走馬朝形、內分陰陽、力則相隔、發於六合八法、心意合一,內勁則有影無形,剛柔互際不單能表現問公對詠春拳之數理解說,三角幾何定位, 亦能展視詠春拳術的法度,轟動全場,贏得嘉賓屏氣凝神觀賞。表演完畢後,教頭陳鬥師傅,率先以熱烈的掌聲讚賞,牽動全場嘉賓激烈附和鼓掌回應,與此同時葉問宗師即席親授招允師傅[詠春正統]牌匾。 (此牌匾現正懸掛於花園街港加招鴻鈞招允子拳館)。
香港武林,在五十至七十年代,盛以武會友,相互切磋,踢盤揚名,但亦容易種下仇敵禍。而招允師傅以武德威信,鼓勵公開交流比拼,並且廣集門生教授,現今桃李滿門。
招允師傅有系統及分階段發展詠春拳,首階段以實務主功為主,實用散打,招招到肉。第二階段,以深化技巧,對拳理法度,應用技術有較深追尋。此時亦多集中於教授學生,員警及文員等。第三階段,轉向於拳術發展、教育、培訓出發,亦多招收具經濟能力及有志作長面發展的熱心門徒,預備長遠正面發展.
師承招允者來自不同階層,現已遍佈全球各地,在社會上各司其職,盡其所長。學拳先後有候永棧、馮思賢、梁榕江、李發全、葉球、陳海雄、周慈、廖少佳、黃名偉、周岳、周燦光、羅志勤、關志賢、李佰權等,其中更有著名電影紅星…狄龍。 足球明星---葉尚華、電視明星---楊金陵、楊澤霖、加西武聊主席郭英華、劉帷、影片剪接專家---餘國峰等。
正式拜師學藝的入室弟子有:尹冠英、尹靜嫻、尹冠中等三人。師兄間, 全靠尹冠英,默默肩負著聯繫重任,薪火相傅,隨後侯永棧、 招鴻鈞、馮思賢、狄龍、李海生、李發全、郭英華、劉惟、尹冠中等,先後在香港和海外教授招允師傅詠春拳術。
招允師傅亦於1975年挾技仙遊。

2010年1月31日 星期日

詠春拳的黏手

本文主要從外形動作變化來分析詠春拳的黏手對拆法,該拳法有一出一入半跟手攻防練勁和雙手跟手馭勢練勁兩種。一出一入半跟手攻防用勁是詠春拳中一隻手防另一隻手同時進攻的顧打合一打法,亦是詠春拳搏鬥中的基本打法;雙手跟手馭勢練勁,是詠春拳雙手練、雙手防、雙手進攻的馭勢失重擊放打法與合禪學內功修煉的過程,亦是詠春拳靈勁變化進一步昇華的融通練法。因此,詠春的黏手對拆,主練實戰中的跟手靈變技術,並通過長期不懈的黏手演練,使知覺意識靈勁緩步上升,達到對抗時取勝的目的。

兩種黏手攻防原理雖然一樣,但黏手中的側重訓練方法和訓練中的心法與實戰中的用勁方法和效果不同,其原因與老師講解以及與自己悟性、適應性等有直接關係。一出一入黏手對拆法,只有這類攻防的黏手過手對拆法,包括小念頭對拆黏手,大念頭對拆黏手,攔撐掌與勾掌對拆黏手,三戰捶與日字鳳眼捶對拆黏手,捶與直沖拳對拆黏手,擒橋捶與鶴頂上沖拳對拆黏手,還有單推手、小圈手(碌橋)脆馬捶,一出一入等自由對拆混合黏手對練。筆者認爲,這些一出一入黏手攻防對拆之動作用勁變化,其實就是詠春拳中的小念頭、尋橋、鏢指三套拳中的基本散手動作。那麽本門中的師承爲什麽無三套拳的訓練而主練散手黏手拆法呢?從表面分析,有人會認爲,不花時間去打詠春拳的套路,又怎樣去把動作練准練熟呢?又怎麽去練寸勁發力呢?其原因是本門古老詠春拳一出一入的黏手對拆,其心法與訓練中理念是合於雙手跟手馭勢訓練以系統黏手實戰爲著眼點的,一般有套路打法的詠春拳的,以實打爲著眼點,能攻能防,注重橋手的功力和發直拳的寸勁速度,只有這樣才能以固定三角形架構理念,搶佔中線緊迫快攻。這是由師承側重和訓練心法不同所決定的。它充分顯現詠春拳的直線運動攻防威力,較適合青年人使用。一出一入攻防合一打法,在單獨黏手訓練實戰中,其心法是“朝面追形,來留去送,甩手直沖”。在動作黏手訓練中,必須要一絲不苟地合於三角形架構,愈細膩愈體現以直求快、以直力破橫力的實打作用。

詠春黏手對拆,同樣以一出一入打法爲基本法,而黏手中的跟手還原用勁應是最主要的訓練專案。它要求在一出一入的黏手對拆中,以弧變圈,手如蛇纏獵物,身形馬步如轉軸,手導身步變化用勁,由輕至重、由慢至快,以意識跟手激發體內血氣運行,達於四梢。跟手用勁以圓之橫斜力,合上下整體渾圓勁變化,不用直力,不以外力,而是知覺、神、意、氣、形諸內勁的修煉過程,使跟手用勁達到以橫破直,反應敏捷。故黏手跟手馭勢進攻的心法是迎面而轉、來留去送、你上我下、你下我上、高接低攀。一出一入黏手實戰時見雙手跟手馭勢進攻技術用勁合用,從中可以體現詠春拳一出一入的基本打法的風格特點。

以黏手過手先固定機械式對拆詠春散手,其實質就是要練習者以最實際的方法,把各散手的實戰動作用勁練准練精,合於知覺反應而生化內勁,使手、身、步、意、氣、神不求自得,這樣比起打套路用勁來得既直接見效又省時省力,而更重要的一點是避免因打拳發力而致使跟手用勁脫離修煉進程。筆者在近年的教徒過程中,有數個曾學過他門詠春拳三套拳、單黏雙黏手、騰箍手或打木人樁的徒弟,在詠春黏手對拆中,總是以進攻意識用勁拆練,使實戰黏手用勁無法承接,手身步上下用勁不協調,表面看很有勁力而實質上多是用手部外力,黏手跟手知覺反應不靈捷,且多犯頂撞之力。後來我對他們說:“詠春拳的功力是手身步合一的技術靈勁,不是手橋的硬度愈硬愈好,更不是一拳可以打死一隻牛的那種打擊力。實戰搏擊中千變萬化,能學鬥牛士一樣制服狂牛,總比面對面撞橋鬥力好,跟手對練就是要學鬥牛士一樣以巧取勝,長年演練功力自然可及。”其中悟性高的學徒很快就能克服這種進攻用勁意識,使黏手跟手用勁技術不斷上升,跟手馭勢知覺反應密而不漏,以橫破直一下入對方三關,要擊人、放人舉手可及,頓覺順勢自然。但亦有悟性較差的,不明何爲實戰功力,在黏手對練中始終放不下進攻用力,使上下不合跟手用勁,無法向知覺技術用勁的深層次進展。由此可知詠春拳的黏手對練是既要修煉者懂得實戰中的攻防拳理,又要其漸入深層修煉,臻達內家武學新境界,以柔制剛又剛柔相濟,奇正還原,生生不息,使心法之妙自在其中。能通過詠春拳雙人黏手跟手馭勢的長年修煉者,不僅能合於一出一入的半跟手發力打人,又能在實戰中慢慢積累功力,知覺用勁就會靈變通微,隨心所欲。這種用勁功力最終會合於內家拳之理。

師承詠春拳門派衆多,從外形拳種動作看幾乎一樣,似無什麽不同之處。但詠春拳心法訓練十分注重層次的高低,這一點往往被人忽視,然而被忽視的卻是其最重要的東西。同是一種手法,訓練心法不同側重點就不同,效果也不同。詠春拳講求實戰中的防禦能力是以技勝不以力敵。所以練習者要知拳理中的大道理、中道理和小道理的實際作用,不能只知師承剛可克柔而不知拳道中的柔可制剛,只知直可破橫而不知橫可破直,只知力之一時輸贏而不知千秋勝負之理。詠春拳黏手訓練中的實戰點化,只是心神領悟的東西,外形動作幾乎難辨,就差那麽一點點。由此可知,詠春拳訓練不僅僅要按承師心法去練,還要知道鑒學與實踐更是至關重要的。

筆者所練詠春黏手中的心法迎面而轉與詠春拳一出一入心法朝面追形就有所不同。其中一出一入朝面追形主直線運動,多以手部用勁,從而以一隻手防禦另一隻手進攻,以拳的殺傷力甩手直沖,身形以腰爲軸半弧形馭勢,馬步時以弧形入中(制腳)。

開合沈浮不大是“以直破橫”打法。“迎面而轉”是雙手跟手馭勢進攻打法,“迎面”是圓形運動,是順時針(順對方勢)雙手馭勢取對方轉勢換勢之虛發動進攻,是手導身步發旋轉力的整體用勁。其用勁方法是:雙手以意念導力合上下用勁時用勁三分,馭勢雙手發力是合身步整體用勁,同樣是手三分身步七分在旋轉運動中合力發出。雙手馭勢制對方手用的是“以橫(斜)破直”之功作用勁,又合身步以圓破勢用勁。表面看似迂回動作較大,開合沈浮似疏,但是迎面而轉是一種意識跟手、接手反射。跟手靈勁是通過長年浸泡黏手接手,使之在實戰變化中適應。外形動作跟手和觸覺跟手用似蛇纏獵物,密而不漏、出於自然,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以橫破直”的真正作用。兩種之區別是橫與直、圓與半弧、渾圓整勁與半整勁的二爭力、手部用勁三分與七分而已。從實戰打法分析,只在適應某種打法,以功力與技術矛盾哲理分析,不分優劣,又相互相克。

所以詠春拳在黏手中外形動作較大,但跟手用勁伏虎變化則十分細膩,動作大的原因是便於整體用勁以圓克弧、以橫破直,似太極拳中的大捋可破小捋動作用勁一樣,動作變化大更有利於實戰中的每個角度跟手進攻,又合於長、中、短手控制變化和發力放人、擊人,關鍵是跟手接手用勁和跟手觸覺用勁是否出於自然靈變、隨心所欲。這種靈勁只有通過詠春拳的黏手浸泡才可達到至高境界。

小念頭圈手







圈手在小念頭中是攤手後形成的一種手法,也是詠春中是以腕部運動爲主的手法,在一定意義上講,圈手之意就是在四周加上限制,而在詠春中圈手是指繞過對方攻擊的手腳,小念頭中圈手是以肘部爲力點,以腕部爲軸心,目的在於強化腕部韌性與靈活協調性。圈手在詠春中是以巧力對拙力變向轉化的一種手法,在攤手、拍手、護手中得以實施轉變,因此圈手不是主動形的手法而是在被動中轉換的一種手法。其主要轉化方式體現於腕部的圈轉。



圈手形成過程



全身放鬆自然平行站立(圖1),雙手同時收拳於腋下雙腿同時下蹲(圖2),兩腳先以腳跟爲軸同時外分(圖3),隨即在以前腳掌爲軸腳跟同時外分形成等邊三角形的二字鉗羊馬(圖4),在詠春二字鉗羊馬的基礎右手拳變爲伏手內扣,右手沿至體側向中心前方伏出(圖5),當手伏至肘部距中心一拳距離時,腕部由上向下圈手(圖6),當腕部圈轉一周時成護手(圖7),腕部內扣做圈手(圖8),如此反復練習。在小念頭拳套訓練中圈手是與整套拳法一同練習,而在單項練習中則以護手伏手爲複合式練習
圈手易犯錯誤



1、肘部外翻導致圈手時形成錯誤上擡之力(圖9)。



2、肘部脫離中心,腕部內扣不緊導致腕部無法完成圈轉(圖10)。



3、圈手時樁馬鬆散,導致身體結構手法變形(圖11)。



圈手要點



肘部定中不可外翻,腕部內扣要緊,圈手時以緩慢圈出爲主,正確的圈手由正面看,好似用手腕由內向外畫圓圈。



圈手輔助訓練



與同伴相對站立,以右臂圈手爲例,對方將手臂伸出高不過胸低不過腰,另一方做繞臂圈手練習(圖12-16),左右手交替互換練習。



練習要點及訓練目的



提高手法的靈活性及圈手成圓的正確性。



圈手實戰運用
圈手擊額



當對方以直拳擊我面部時,我右拍手防其來拳,同時進馬以腰胯爲軸心,順對方力盡回手時,圈手跟進轉化其臂正掌攻其下額,或窒手攻其眼部(圖17-21)。運用要點拍手與進馬同步,圈手掌擊借助腰馬回轉之力,左手拍手封肘時與正掌形成一致。



圈手日字拳



當與對方不同站立式對持,對方前拳擊打我時,我以內拍手防禦,當對方力盡順其收勢我內圈手轉化其力,同時進馬後手日字拳擊其下額(圖22-24)。要點拍手進馬時以對方中心爲落點,圈手時借助腰馬轉動卸其來力,做到圈打同時。
圈手擊襠



當對方以橫向腿踢擊我肋部時,我右轉腰胯同時雙手成交剪手防其來腿,同時右手圈手同外側扣其小腿,左手小臂與之合力起腳撐蹬其支撐腿(圖25-28)。



運用要點



防腿時腰部轉動不可過大,扣腿時借助腰馬回轉,撐踢是重心下沈保持重心穩固。



詠春拳之心法

1)中線理論:中線者由人體頭頂至尾閭(尾龍骨)之線。若將敵我之中線連接使成一個中線平面。若配合“朝面追形”我們在進攻和防守方面是絕對的有利.在進攻方面,我們沿著中線配合“朝面追形”向敵方中線攻擊,這是敵我最短之距離;同等拳速拳軌、近者自然較快擊中。再看我們若向敵方左或右攻擊、對方很容易卸去我們之力.但若我們向敵方中線攻擊。對方則甚難卸力,而且受力較重。在防守方面,我們守中線配合“朝面追形”及沿著中線平面以分水方法去消解,這也是消法之最短行軌。

(2)朝面追形:與對方朝正面對面者爲“朝面”。若不能“朝面”(如對方面向其他方向)我們之面沿著中線平面追望對方中線之形者是爲“追形”。詠春對敵時盡可能是正面朝敵的。無論敵方環繞著我走向任何方向我們必定朝面追形向著敵方。其好處如下:①防守方面:簡化敵人向我們進攻的來向。因爲正面之攻擊,敵人向我們進攻之來向只限于九路。九路者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因此我們對敵人來勢較易捉摸。②進攻方面:配合中線理論。我們較易擊中目標及敵人受力較重。②出手快而影少;僅手美同時到達敵人,所以出手時不用轉。動勃頸。因此出手之影(先兆)會很少。而且左右手很易相互兼顧。

(3)埋踩理論:詠春出手或防守大多數是手踩緊貼著中線平面的、好處如下:①巧方面:可搶中線以達最短距離和最重之攻擊。②守方面:一方面埋踩本身已保護身體若干重要部分,另方面守中線以達最短距離之防守;

(4)收踩理論:永春出手後(不論是攻或守)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手踩微曲是爲收踩。這樣除了有利自己同一雙手能立刻再作攻擊外,在防守方面使敵方難以取我們之關節並守位方面亦會較緊密。

(5)“來留去送”心法.“來留”者對方向我們擊來之手法,我們除了消外最好盡可能將其留住,以便利用詠春橋手相接之感覺將其控制。“去送”者當敵方發強力向我們去來,我們利用手法把擊來之方向改變,令其攻擊不能擊中我們,若可能我們應再加力順其勢向那改變後的方向送去,令敵失勢或把式用老。

(6)“甩手直沖”心法:“甩手”者是指當對方突然將與我相接之橋手撤去(不論何任何方面)。每當對方“甩手”,我們應以第一時間發招沖出直攻敵方爲之“直沖”。“朱留去送”和“甩手直沖”心法,是從離手練習鍛煉出來的。

(7)攻守同期;當我們消對方之攻擊時,在可能範圍內我們應同一時期發招攻向對手。這樣將會由被動變主動而達到後發制。






據史料記載:大約在清朝嘉慶年間,詠春拳開山祖師梁博濤受其妻嚴詠春所托,南下羊城傳播詠春拳薪火,其時門下高足有王華寶、梁二娣、大花面錦等。所謂花開數瓣,各倚所枝,由於各傳人的資質、經歷、氣質不同,形成了各枝詠春各自獨特的風格。在中國功夫的發展史上,詠春拳二百多年的歷史不算長,但這二百多年卻是中國功夫大浪淘沙的過程,詠春拳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盛於廣東佛山一隅到風行全世界,這是許多中國其他拳術所無法比擬的。“籬手”這一個典型的詠春拳術語竟流行世界幾大洲,的確産生了一個“詠春效應”。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美國前總統雷根的保鏢安德遜均爲詠春門人,許多人大惑不解,詠春拳憑什麽揚名立萬?有人說:詠春拳憑技巧取勝而無須練功,現代人鍾情於詠春拳,皆因詠春拳省力省時間。此話差矣!誠然,詠春拳的確具有精湛的搏擊技巧,但是,詠春拳更有踏踏實實的功力練習,其練習的時間和內容,一點也不遜色於其他以功力見長的各門各派,詠春花香自苦寒來,說詠春僅以技巧取勝,這是局外人的觀點。爲說明這個問題,筆者著重介紹詠春拳的子午三星拳。




一、子午三星是詠春拳的基本功之一
詠春拳有四大基本捶法(所謂“捶法”就是拳頭擊打的招式),它們分別是子午捶、偏身捶、毒龍捶和箭捶。詠春拳四大捶是詠春拳所有基礎功法的基礎,更是詠春拳的力量源泉。四大捶,可以練就學習者的身、手、馬與眼的配合,具有較高的武學營養。那麽,詠春子午捶具有哪些武術內涵呢?所謂子午捶,望文生義,子午就是中心的意思。在地理知識中,本初子午線就是零度經線,計算東西經度的起點,所以說子午捶就是中線捶的意思,它是沿著人們的中心線(即胸前)擊出的拳(圖1)。   那麽詠春拳爲什麽要鄭重其事地推出一招子午捶呢?子午捶和三星捶又有什麽關係呢?首先我們解釋後者。所謂三星捶,就是練習者左右雙手連續擊出子午捶。所謂“三星”,取自我國俗語“三三不盡,拳如流星”之意。在練習中,武者連環地擊出子午拳,就是進行三星捶訓練了,即打一下是子午捶,連續打三下以上就是三星捶。那麽爲什麽要練三星捶?有人說:三星捶是詠春拳的攻擊手段,像機關槍那樣連續不斷地攻擊對手。對三星捶作出這樣的概念解釋當然不能算錯,但卻是非常片面的。其實三星捶根本上是詠春拳中的一個重要的功力訓練手段。我們知道,在徒手搏擊中,擊打力量是非常重要的,所謂“寸勁”、“沈勁”等,其實都是擊打力量的表現方式。要提高武者的擊打力量,首先要改善練武者的身體素質。這在其他功夫中有打沙袋、負重訓練等方法。詠春拳在如何提高擊打力量這個課題上,是非常強調“放鬆”的。所謂“放鬆”有兩個含義:一是主觀意識放鬆,即不要緊張和僵硬;二是客觀條件的放鬆,就是通過訓練放鬆人的肩關節及上臂的肌肉,即提高上身的柔韌性。在詠春拳中,最佳的擊打力量理念是什麽呢?詠春前輩用最樸實的語言告訴我們:拳頭似磚頭,手臂似軟繩。用一條軟繩吊著石頭擲向敵人,與用一條硬繩綁著石頭擲向敵人爆發出的力量是有質的區別的,欲要使自己的擊打力量提升到合理的至極,就要通過三星捶的訓練,達到提高拳速、放鬆肩關節以及使身手步結合的境界。基本功是枯燥的,但基本功是實在的,一般來說,沒有三萬余次三星捶訓練,肩關節是不容易打松的。當然,話又講回來,對於初學者,在臨敵對陣中,把三星捶以“機關槍”似的猛攻敵方頭部與胸部,也不失爲一個進攻手段。



二、如何進行三星捶訓練


在認識了三星捶的重要性後,如何進行三星捶的實操訓練,也是非常講究的,這絕對不是捏緊拳頭胡亂向前沖所能做好的。要知道尺寸運動在詠春拳中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練習者首先要打開詠春“二字拑拍陽馬”,雙手向上向後抽起,落肩收胸,雙目平視前方,體現詠春拳“上身宜軟下重拍功”的法則(圖2)。然後先出左手(祖師爺教導:凡右手常用者,宜先出左手;凡左手常用者,宜先出右手),最爲講究者,就是拳頭絕不是由胸前發出,而是拳頭穿過心口到右肩,然後回到中線向正前方擊出(圖3,圖4),穿過心口的拳,叫穿心捶,是有效截擊對方來拳的妙法。整個穿心和擊拳要一氣呵成。在左手擊出後或在左手回收的同時,右手如法擊出(圖5~圖7)。整個三星捶練習過程要一拳接一拳連環不斷。同時要注意如下要點:1.每一個子午捶擊出時,一定要把整條手臂打直,不留半點虛位。2.回收的手要盡力往後抽,兩隻手臂形成一出一入均要發勁,形成對拉狀,有人把這個運動形式稱之爲“扯三星”。3.在收拳和出拳時,肩膀絕對不能像散打出“刺拳”那樣送肩,扯三星時,練習者雙肩要儘量不動,保持中正平穩。   在進行一定時間的獨立扯三星後,也進行雙人扯三星對練。其方法是:兩人面對面站立,然後兩人同時發出子午捶,即兩人同發左手或右手,雙方的手臂擦著手臂而擊向對方,這樣左右交替循環往復進行練習。值得注意的是,雙方擊出子午捶時,其手臂不是用力碰撞,而是擦臂而上,就像兩個楔子同時楔入那樣用力(圖8,圖9)。
事實上,子午捶是詠春拳中的重要攻擊手段,而扯三星捶是重要的訓練手段,是貫穿於詠春拳的整個學習過程的。子午捶可以配合其他手法攻擊敵方,例如在對方出右擺捶攻擊我時,我可以右橫拍掌消解對方來勢,同時左子午捶擊向對方右肩(圖10),由於對方出拳送肩,所以拳力加肩力相撞,其傷害更大。   民間武諺:中平槍,槍中王,當胸一槍最難防。子午捶稱得上是詠春拳的中平槍,其千變萬化,容筆者日後一一道來

十八種詠春拳手部防禦動作(圖解)


詠春拳

“相傳詠春拳創自清末福建籍女子嚴詠春,嚴詠春之父乃少林弟子,名叫嚴四,其拳術淵源可追溯到少林前輩五枚大師(有資料記錄的流傳順序是;五枚-苗順-嚴四-嚴詠春)。嚴詠春自幼隨父練習武藝,精通少林拳術,其時清朝政府正大力剿殺反清組織,福建少林寺是南方秘密反清據點,但由於叛徒出賣,被清廷派兵攻破並放火燒毀,少林弟子被迫遠走,以逃脫叛徒及清兵的殺害。傳說嚴四父女正是在這種環境下,由福建遠遷到雲南與四川交界的大涼山避禍。嚴詠春爲求自保,不得不苦練拳術,以防必要之需。但在練習之時她發現女子與男子體格懸殊,按少林拳術的法門,她很難與同門匹敵,所以經常陷於苦悶中,也許天意巧弄,嚴詠春一天在山上碰巧看到一場蛇鶴相鬥,它們互相攻守的方法給了她很大啓示。回家以後她按蛇鶴之法來演變少林拳術,終於創出了一套別具一格的技擊術,後人爲紀念其創辦人,故稱之爲詠春拳。
詠春拳是從少林拳術蛻變而來,其法門等同內家拳,或換句話說它是專爲應付少林叛徒而設計的。它強調以法勝不以力勝,主張借力打力,目的是以弱勝強。詠春拳特色鮮明,它講究貼身短打,以短破長,身型要求上埋午下鉗陽,奪取子午中線,手法要求快如閃電,密如雨點,心法上要求以靜制動,靜如平湖水,動如翻江浪,應用上講求粘手“聽覺”,要先敵感知其力,然後引進落空,借勢破敵,發力要求三位一體,以短橋寸勁爲主,十分強調力向,力角,力矩,力點,尺寸。詠春拳的一招一式,都含有數學,物理學等科學道理,是一種非常先進的拳術,同時也是一種難學難精的拳術,它要求練習者有很高的領悟力。
爲何說詠春拳是內家拳?首先我們要明白何爲內家拳,內家拳的說法是由“南雷文案`王征南墓誌銘”,“學箕初稿`王征南先生傳”等古代文本傳出,其中的幾段話我引述如下;“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爲外家”。“張三豐既精于少林,複從而翻之,是名內家。得其一二者已足勝少林”這裏可以看出,並非有內功,有內勁的就叫內家拳,而是和主於搏人的技理相反的才叫內家拳,其主要克制物件也是那種主於搏人的少林功夫。內家拳是中國傳統道家文化在拳術上的一種演繹,道家理論講“順者爲人逆者爲仙”,其深奧的內涵非有相當慧根者不能窺破玄機。詠春拳從傳承上和南派的洪,劉,蔡,李,莫,龍形,白眉等拳是同出一脈,都源于福建的南少林體系,而且手法,腳法,身法,步法等也大同小異。但詠春拳既是爲克制少林拳而設計,其心法就有了本質的區別,可以說是反其道而行之,正因爲這樣,它才具備驚人的威力。其實對於一個拳種來說,可以把它練成內家拳也可以把它練成外家拳,界定它到底是內家還是外家的標準要看它原創者的本意,打個比方,太極拳創拳的本意是內家練法,但社會上不少人卻用外家拳的方法去演練它,那麽我們只能說他們練的太極拳是外家拳。同樣,對於很多人來講,詠春拳的心法很難理解,有的更是聞所未聞,因而,不少人練拳一輩子,還是只能手快打手慢,力大打力小,不具備以弱勝強的本領。練詠春拳的人很多,得詠春拳的很少;把詠春練成少林拳的很多,練成內家拳的很少,這也是詠春拳流傳不廣的原因。

力”與“勁”是一個傳統功夫中探討最多的問題,詠春拳所有動作,都提倡要“勁”不要“力”,用“勁”不用“力”。
但何爲“勁”?何爲“力”?這問題理解得如何就代表你的造藝如何。
讓我用數學的語言描述一下我的理解;
“力”是線性的,“勁”是點狀的。
再用股票的語言講解下;
“力”是溫和放量的,“勁”是跳空有缺口的。
“力”好掌握,“勁”的追求可以無窮無盡。
因爲“點”是無窮小的。
套路裏慢動的動作如何玩出“勁”而不是玩出“力”?這更是套路裏爲何很多人練不出功夫的關鍵。
其實好理解容易練的都不叫功夫,功夫高難如修行,既要心悟又要體認,一關後面又一關,要有天外天,山外山的準備。
發腰,顧名思意,就是發腰勁。
我學拳第一天,師傅教的就有這個發腰動作,詠春拳能否深造能否達到一定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就要看這腰發得好不好了。現在流行的練法很多已經失了真,將發腰練成-轉馬(最差),將發腰練成-轉腰(好一點),將發腰練成只是發腰(最接近)。
哪何爲發腰?
發腰就是通過腰脊那三十幾個關節的扭動,把勁力彈上四肢前端。相信大家看過狗抖脫身上的水吧?那就是一個發腰動作,狗抖水時四肢(相當於我們的馬步)是松而有抓地力的,毛髮(相當於我們的橋手)是軟而按切線發出的,同時它是可以做連續的抖作(相當於我們要能連續左右發腰)。
這是一個很難練的動作,我練了好多年還是不得要領,連膝關節都落了個勞損。最後我偶然獲得了感覺(或者是積累的結果吧)。它有以下幾個關鍵點,我寫寫我的體會,供同好者參考。
首先,必需從頭到尾把脊骨節節鬆開。其次,腰部到臀部要有力,以它爲先行。第三,馬步要松活,不能死摳在地面上,第四,肩部要松到如同吊在腰上一樣。
腰脊不松,只能做轉馬或轉腰;馬步不松,就會左右搖擺;肩部不松,腰勁就上不了手(腰勁上不了手就只是在爲發腰而發腰)。

人人都想有功夫,人人都想得功夫,但如何去獲得卻是小聰明不可想像的。
練拳要由內到外讓身體有根本的改變才叫有所得。
關與這問題我用煮湯去做個比喻吧,也代表我對這問題的理解。
廣東人喜歡喝湯,廣東的湯也很講究,要把湯料的鮮美味道完全轉變爲湯水,是有相當的要求。
首先不能過火,湯在鍋裏沸騰,不能讓水份過份揮發,否則湯變濃味道會變重而失鮮甜。
其次要慢,慢慢讓溫度變化,美味才能儘量保持完好地轉入湯水中。
最後要熬,熬是讓一鍋湯全面融合成美味。
看過上面不知能否對練功有理解?
用簡單的話解析就是;練功要有度,不能耗費過量(不能過火),每次練功要到位,要讓身體由裏到外達到一定的變化狀態,但又不是在損耗,而是在融合。這樣功夫才能積聚,就象財富一樣是斂回來的。
每次見拳友不是拼命損耗自己就是練不到位,總有點不安。

大凡學詠春拳,入門第一要忙的無非是紮馬扯拳之類。
其實,我認爲是白忙活的,因爲入門第一是要弄明方向,不然以後還是要重來。
那究竟要怎樣入門?
第一關就是換力。
很多朋友說,我本來就有力,臥推多少多少公斤,挺舉多少多少公斤,,,何必換我的力?沒了這力我怎能做動作發力擊打?我有這力很能打啊,你爲什麽要我換掉它?
說得有道理,人們通常已擁有的東西都不想放棄,但有的東西不放棄是不能獲得新東西的,好比這個力。
人們日常用的力是後天獲得的,是肌肉收縮産生而來。
我們要的力是要按先天形態産生,嬰兒沒有肌肉吧?但他們蹬手蹬腳的力大得不成比例。。。
一句行話概括,就是“鬆勁”。
一切一切,從松入手,從松求得,從松壯大。。。

詠春拳的標誌性馬步就是二字鉗陽馬,南拳的功夫裏,理論是很少的,只有一些基本要求,但這無損於它的精妙和高深,那些基本要求非常實際而且字字千金,把它化成理論是洋洋萬言也不能盡其意。
我試著用我的語言講講二字鉗陽馬。
腳掌擺內八字,兩膝一拳距離是外形要求,懂勁的師傅會拍拍你的腰,胯,大腿等,把該緊的地方調緊,該松的地方調松。這樣一站,感覺就會慢慢上來。
其實鉗膝和上肢的手肘歸中是一個道理,它是下肢的歸中,下肢的力量通過這種歸中得以集結,將身體崩成弓狀,雙腳的擰扭産生兩股彈力,由腰控制其交錯發放,身體便靈活多變步伐輕巧。
兩膝的距離是功夫到位而得的,換句話說就是不能硬鉗到一拳的距離,不然功夫未成先自傷。這個距離取決於胯的開張程度,前輩留下的這個尺寸是要求練者胯開到這爲合格。
最關鍵的一點,馬是松站而得力的,凡用力去求抓地,吊襠的已是背離了詠春拳的功夫。

三拜佛是詠春拳套路小念頭裏的一個動作。
它在單一個套路裏重復了三次,左右共六次,時間幾乎占了這個套路的百分之八十。可見它的重要性。
到底三拜佛練的是什麽?爲什麽要這樣練?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很久,相信很多詠春拳練習者也是這樣。
我找到感覺共花了十幾年時間,其實十幾年當中有超過十年是白白浪費的,朋友,如果你有困惑,記得找個好師傅啊!他可以讓你少跑十年彎路。
三拜佛的一出一入,練的其實是詠春拳手法一出一入所需具備的東西。
打個比方;手的出入如同坦克車般需要渾厚,但不是要用坦克去撞人,練的是坦克在行進中隨時能發炮。
這包含了我們說的;內勁,甩手直沖的分力,全身的同步(或叫均整)等等。
詠春拳是內家拳,它不用站樁。因爲它有三拜佛這個動作,已經夠了。
三拜佛比站樁難練,這先讓我講講三拜佛的基本要求,它的基本要求是慢!慢到什麽程度爲准?要慢到旁人不見你動爲合適。真正練過的人才明白它的難度,因爲它是動的,但練習者一想到手在做出和入的動作時,他就快了,被旁人看出在動了。
還是讓我再打個比方;樹木是生長的,但我們看不出它在長高,因爲它是自然生長。所謂自然,就是長的意識淡而又淡。自然還有個意思就是既在生長又在感應自然界。
停停,再講就太不實在了。
詠春拳是門深奧的拳術,難學難精。
記住是難學啊!不是易學,易學的不是詠春拳。

詠春拳佛山宗派祖師阮奇山(佛山阮老摣)簡介+阮奇山-岑能詠春實戰典範

阮奇山(1889—1956)生於佛山鎮官宦之家,家勢顯赫。其本人是廣佛多家工廠商號少東和民國地方政府狀師。年少時師承詠春拳名師霍保全修習詠春拳技多年,功夫造詣非凡,二十歲出頭已在省港武術界頗具聲威。以後拜于曾任四川省總捕頭之馮少青門下深造詠春實戰功技,並以其有口皆碑的幾役經典戰例風糜二三十年代的省港佛武林。被廣東武術界和民間稱譽爲“佛山阮老摣”的阮奇山亦成爲詠春拳佛山宗派的領袖人物之一。作爲詠春拳一代宗師和詠春拳宗派理論奠基人,阮奇山以其廣受尊崇的德行和卓著的功技,以及對詠春拳派的重大貢獻,至今名揚海內外武林歷史。
阮奇山詠春拳的功法本質與戰技風格阮奇山詠春是脫胎于其師父——晚清年代一省總捕頭馮少青百戰沙場喋血磨礪的實兵搏殺功技,故阮奇山詠春既有對師承一脈傳統戰技本質的守護,也有對戰技功法理論的奠基性立論的創新突破與發展。阮奇山詠春是一門技術含量高,功法密度大,實戰效能強悍,戰技風格淩厲的實戰殺技。是集摔、打、擒拿、反擒反制、腿法攻擊一體的全方位實兵搏戰格鬥功法。依託獨到的力點、力角、力距運用的效能,以及子午法則的相容效應和腰馬功法的配套發揮,並以其化短攻殺以及黏打態勢的適時駕禦,後發制而佔先機,爲對搏戰局的全程操控鋪墊和提供了強勢的技術支撐和技能保障。上乘之功的徒手格鬥,成敗的終極因素絕不偏重對力量的迷信,阮奇山詠春正是恪守和強化了在格鬥對戰元素比重中絕對是技術先行、力量輔助的鐵律原則。
阮奇山-岑能詠春實戰典範
2002年在佛山市精武體育會八十華誕盛典席間,岑能恩師殷切而又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阮奇山-岑能詠春一脈,以後就要靠你們去維護和發揚了"。岑能恩師講這番話時,雖然面對的只有我們這幾個人,但實質是指他所傳下的一代所有的弟子們。同時也道出了他對阮奇山-岑能詠春的後輩的期望,勉勵與囑託。今天,恩師已笑別人生,我們緬懷先輩,掂量岑能師尊對後繼一代的重托,感受得到責任的份量。這是我們這一代的榮譽,也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與承擔。阮奇山與岑能是師徒承傳關係,兩者拳理與拳技同轍同歸。對詠春門派有一定瞭解的人都諳知,即使單一稱謂“阮奇山詠春”或“岑能詠春”,其實已代表是“阮奇山-岑能詠春”的涵括。岑能的嫡傳人岑迪斯對“阮奇山-岑能詠春”有過哲理性的概括:“對詠春功夫而言,阮奇山即是岑能,岑能即是阮奇山,阮奇山-岑能已經成爲永遠分不開的同一個概念”。
阮奇山-岑能詠春以法爲本,以法爲宗,“依法行事”。在進行實戰技擊操作時極其強調身,手,步以至腰馬等等的整體同步到位。如果任何某一部位“尺寸”失度,那麽藉以作用於力距,力角,力點提升攻擊強勢的效應也就要大打折扣。可見“法度”是阮奇山-岑能詠春的靈魂。而要想純熟駕馭“子午法”的技能,當來自扎實過硬的基本功。正如岑能師尊對弟子的訓示:“要學好詠春拳,操練基本功是畢生的功課”。如歌唱家還要每天吊空嗓,鋼琴家還要經常重溫入門練習曲的彈奏道理是一樣的。如何全方位準確操練阮奇山-岑能詠春拳,“練功要訣已有指引:鉗陽馬步,膝要朝中。馬開一尺,不宜寬鬆。上身宜軟,下重鉗功。掖陰縮臂,落膊收胸。手由心發,肘要對中。子午手頸,引進落空。陰陽知覺,法門所宗。馬如機剪,橋若彈弓。身如鶴立,手若遊龍。

鏢指——詠春拳的主戰裝備 作者:阮祖棠

一群功夫“發燒友”聚在一起縱論江湖事,最常聽到的議論是“某某門派最犀利”,“某某拳種最唔打得”(粵語:不能打)。其實,一切動物包括人類的攻擊本能與生俱來,無師自通。人從一學會走路就懂得伸出手去打人。從這個意義上講,再不懂功夫的人也有“功夫”。不信?社會上不時發生鬥毆致命案件的當事人,更多的是從未有學過武功者。正因爲詠春拳首先承認任何對手都不是弱者,任何功夫家派都有其自身優勢,故而跳出常規打鬥模式,倚重各自的獨到技術以及傳統的對搏策略,致令對手恃于仰仗的優勢反倒成爲束縛自身的頹勢,以取而勝之。例如以腿腳功力見長的打法,卻需賴以相當距離才可施展威勢,詠春拳則以一個“黏”字,褫奪了它的發揮空間。
對於力量型的攻擊,詠春拳的對策是以消瀉瓦解之。所謂“一寸長一寸強”,“一膽二力三功夫”等傳統理論,對詠春拳來說也許只講對一半。如果在常規格鬥中“窄路相逢勇者勝”,那麽,講求對搏質量的詠春技擊絕對是“窄路相逢智(技術)者勝”。其保障是密集型的技術支撐。世界上沒有不置人於凶的打鬥,也沒有獨步天下的功夫,區別在於有的功夫屬於“典徑通幽”,有的功夫卻是“直奔主題”。
曾在保疆守土,清匪剿賊中經過鐵血洗禮的詠春拳,自清代之後,洗盡征塵,轉入民間,並一直被視爲武林中的一門“秘技”。其中因“鏢指”作爲詠春拳技法中重殺傷度的攻擊性武器(如鏢插眼,喉,殺擊頸動脈或軟組織部位,扣摔通常致對手頭顫著地等),爲此傳統上對鏢指套路實用技術的傳授頗爲保守。亦因此有人將鏢指實戰技法誤解爲純粹的攻擊型技術。事實上,鏢指套路中同樣包括後發制以占先機的的主守勢技法(正如“子午拳”擊出後,“抽手歸中”本身就是一式醞釀接續攻擊的防守態勢而後發制的常規技法)。“鏢指”序列中,囊括了詠春技法最大比率的兇悍殺技,如糅合“詠春樁功法”的貼,靠,短,密法則,更是配套相得益彰,構築成詠春技擊大法的主旋律。鏢指序列中堪稱經典技法之一“磕肘”,既具擒拿的功能,又能在進擊中同步操控對手失陷于連番受襲之絕境。亦可以在受制于對手的險惡態勢下,借助于“坐馬”(或稱“跪馬”)與腰身變勢的配合而得以反制衡。故有人戲說“磕肘”能“起死回生”,話雖誇張卻有其在理之處。“砸橋”,“砸打”亦是鏢指序列的典範戰技。“砸橋”技法可實施全方位攻擊,摔,打,擒相容。扣砸肘,腕關節甚至頸動脈,得勢於力點力角的功能(攻擊夾角),往往重創對手于一招之下。而衍生自“砸打”技法的“一點手”連消帶打,更被視爲最具有體現詠春實戰攻擊效率的技術精粹。“砸打”技法的“扣關節”或“扣摔”的最大殺傷功能是,要麽致對手頭顫著地造成重度傷害,要麽致對手手部關節斷折。可以說,對“鏢指”以及“樁功”技法把握不當,等於異化了詠春拳整體實戰法則,也就不成其爲詠春拳了。

阮奇山詠春實戰闡述 作者:阮祖棠

反傳統的立論依歸,超脫於常規對搏手段的技擊風格,形成阮奇山詠春獨具個性化的戰技本色。嚴謹恪守“子午”法門,是維繫阮奇山詠春強勢實戰效能的技術核心內涵。

由此推定,“子午法”是阮奇山詠春實戰價值的硬道理。在實戰對接中,遵從“子午”要約,“操功走手”,運籌於“子午”中軸線交彙點的最小軸心範圍,以兌現攻防短密,運手貼靠的戰術法則。“收發於方寸之內,毀敵於刹那之間”,正是“子午法”成果的終極目標。更有“阮奇山詠春點點手見鋒芒,式式招皆殺機”之說。亦由此推定,偏離“子午歸中”法則,阮奇山詠春也就失去生命力。作爲一門強勢實戰功技,阮奇山詠春密集型的技術載量,爲自身在實戰操作中預設了廣度的空間。例如借勢角,距,點,線的力學效應,造就了阮奇山詠春高效率的制勝先機。

阮奇山詠春極其強調身手與腰馬的契合。不少道中人誤解詠春“鉗陽馬”無甚大作爲,豈知在某些人眼中不屑一顧的窄馬步,其功能恰恰極盡優越。諳熟腰馬機變者,幾乎在任何態勢下以腰馬輔助攻防,防守和攻擊質量的提升可達幾何級數。甚至有時一式“落馬”可化危機爲盛勢。我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在名師梁牛的引領下,開始接觸阮奇山詠春武學。及後更慶倖躋身詠春拳師祖阮奇山的高足,當代詠春拳宗師岑能門下,欣蒙師尊攜扶點教至恩師仙逝。窮30多年之功未敢懈怠,不敢妄言成就,但卻滿腔熱血爲宏揚阮奇山詠春武學添薪加溫。能引以爲自豪的是,數十年來,我與我所欣敬的一群師兄弟岑迪斯,郭運平,岑 枝,黃滬芳,葉佩霖,林毅成,周賜禧,黃順昌,梁大釗,韓炳祥,羅開,鄧仕聰,何禮祥,梁長久,徐廣林,呂釗鴻,廖鑒泉,范國進,陳弟昌,等等,一直爲阮奇山詠春田園的更加春色滿目,辛勤地耕耘在一線前沿。

詠春樁法述真 作者:阮祖棠

黃順昌詠春樁法實則是“詠春樁功法”的習慣簡稱。詠春樁法其實並非某些人認爲的純屬 詠春門的另一套路。
實際上詠春樁法是詠春拳體系內一門高層次的功法,它既遵循詠春套路法則而又超越於小念頭,尋橋,鏢指三組套路所表達的功技和所涵蓋的技法指數。通俗講,詠春樁法是詠春拳套路的遞次昇華,是詠春實戰技法的深度延伸。詠春拳研習者人人追求“埋樁”(即習樁),皆因諳知“埋”過樁是詠春武者技術層次與資歷的象徵。然而未必每個習樁者都知道詠春樁法的本質,當然更遑論將樁法付諸實戰應用了。
事實上,有爲數不少的詠春門人迷失于爲“打樁”而打樁。“操樁”時一動一式全無質感(實戰意識),又談何得以“消化”其中功法。正如詠春前輩的訓鑒:只要一看你“埋”樁的身位,便知你對詠春樁功的認知程度,更可見你是否懂得實用詠春樁法了。詠春樁的功能不僅在於強化“走手”實操的“尺寸”到位,並與腰,馬,身,步的互爲契合。須知詠春拳“短,密,貼,靠”的實戰風格,正是詠春法門“子午法”的全方位體現。
詠春拳的絕大多數戰術動作能否實現,一切取決於是否確保在“子午線”交接點最小軸心範圍實施攻擊操作。所謂“拳由心發,肘要歸中”法則,所謂“橋來橋上過(或“捶來捶上過”),肘來肘上消”法則,所謂“子午正身拳,拳拳穿心”的“挖空”出拳法則,以及移身換步,轉腰馬等等戰術法則(不少道中人誤解詠春“鉗陽馬”步無甚作爲,其實這個毫不起眼的窄馬一旦變勢,在輔佐攻擊或防守上所向披靡。甚至有時一式“落馬”可化危機爲盛勢),無不恪守“子午”法門。實際上,揭示詠春戰技最具威懾的短橋進擊,才是“樁法”的最原始本質(圈橋,扣腮,底掌,偷漏......)。可以講,“樁法”是詠春拳系的所有單列技法中,狠招殺技承載量最密集的主流戰技。

詠春講手 作者:阮祖棠

詠春拳屬內家功夫,雖創自女性,但技擊效能極強,是一門技術含量相當高的近身攻防實戰功夫。套路沒有令人眼花繚亂的表演化功架,練習時枯燥乏味,但每一下手法都能運用於實打。
詠春技擊基本法則重在機變,戰術原則要求以靜制動,剛柔互濟,能後發制而占先機。技術上講求嚴格的力點,力距,力角等等的運用。攻防吞吐量小,“走手”幅度範圍狹窄(所謂“上下不過中,左右不過膊”),確保重心的平衡與相對的“靜”態。勁藉內氣蓄發(爆發勁),功恃化力導勢(術語稱“挪形,移形,打形”)。
對搏時充分發揮短橋寸勁的優勢,貼身進逼,黏手封打,以壓縮對手發揮空間,利於自身近逼技術優勢的實施。並在任何距離和角位上都可以發手攻擊。施展不受任何地形地物和場合大小局限,相對於以硬功剛勁,長橋離打爲主要手段的拳術在力的使用和休能消耗上要少得多,元氣維持狀態好,故善與力量型的拳術相抗衡。
運用詠春技法能進行摔打擒拿及對被擒拿的破解,並且幾乎每招每式都可按需要達至摔打擒拿的互爲演化。詠春拳的攻,防,消,解技術中包含多種“絕招”,(“絕”不是指技術指標高不可攀的技法,不是絕不可被破解被制勝的“絕”,武術界不必對“絕”字過分渲染或排斥,無非是一個代用詞而已),但在對搏中不提倡強求使用“絕招”,所謂水無常形兵無定勢。對搏時態勢趨向不一定適於某一好手高招的應用,如牽強套用“絕招”則因不能“因勢而動”,或因使整體技術不能貫串發揮而有可能受挫。
詠春拳在攻防手法不少招式的使用上都有著嚴格的數學,力學依據。(如力點,力角,力距,速度勁等運用)所謂“四兩撥千斤”的說法固然有誇張之嫌,但是以巧力取勝正是詠春拳的基本原則。箴訣雲:“勁隨知覺走,連續不停留”。
詠春拳認爲對搏不僅是力量與技術的較量,更是智慧的較量,故而詠春拳注重哲學理念在實用上的體現。詠春拳法包括基本十二式,散手練習十二式,十四功擊法則,八式腳法及小念頭,尋橋,鏢指三套路和木人樁功法。
器械有六點半棍和蝴蝶雙刀。詠春拳的所有基本功法都是散打技法的集中概括。其中所包含的一動一式,都是用於實戰的功法。因而所有基本功練習都是掌握技擊手段的全面概念的必由之路。因此基本功的練習和領悟得好與壞,將對日後能否有效掌握全面技擊技術産生直接影響。

詠春拳作訓模式 作者:阮祖棠

一.基本技法練習如任何功夫一樣,習技者入門伊始,須從基礎學習。詠春拳的基礎來自三個套路。套路練習重在強調每一式手法都必須嚴格到位,“走手”不能偏離“子午位”,所謂“上下不離中,左右不過膊”。因爲詠春拳技法的原則是得助於力點,力角,力距等運用,以達到抗衡優勢於自身的力量型攻擊的境界。正確掌握詠春拳的法門“子午法”,是其中對力角運用能否奏效的根本的合格證,同時也是詠春拳實戰風格“以靜制動”的基礎保證。如果“子午歸中”尺度和“走手”幅度拉大,相對的“靜態”也就大打折扣。在套路練習過程,授業者可對套路中的其中手法的實戰運用作展示式的介紹,以使習技者對詠春拳技擊的概念有早期見識,並以實用爲鑒調正套路練習過程中出現的手法偏誤,以及剌激習技者的興趣與信心,維繫學習功夫的激昂狀態。套路練習完成後,進行散式分解動作的訓練。
所謂基本十二式和散手練習十二式是由套路中抽取出的常用手法,意在強化對某些常用技法的純熟程度。身法,腰馬,步法等練習亦隨機跟進,並適時進行勁力訓練(如內勁,沈勁,鬆勁,速度勁,爆發勁,寸勁等等)。所有這些單式功法基本亦是抽離自套路。樁手練習可以“強制”對詠春拳正統法則的規範。
“運手”於木人樁方寸空間,手法在狹小間隙的“管束”之下緊湊密實地“遊移”,長此不懈,“拳由心發,肘要歸中”就習慣成自然了。二,對練對練是二人組合的類比攻防訓練。
“碌手”對練是在設定的動作下訓練肢體接觸部位的知覺反應,即跟隨對手施予的力向“運手”。拳訣雲:“力隨知覺走,連續不停留”。同時也可借機對“陰柔勁”(陰力)付諸實踐,關節放鬆的同時又要來勁。“黏手”對練是類比實戰的攻防對接,也可稱之互爲化拆。允許將所學過的攻防技法因勢而變,以吸取在未來實戰的戰術與經驗。
“黏手”要求身,手,步的互爲配合,以求達到“以靜制動,以快制慢”的終極目標。要旨雲:“發勁還須快,成敗決當頭”。
“黏手”是實戰訓練的高端境界,其最核心的目的是在實打對接中尋求或鋪墊攻擊對手的機會。詠春拳攻擊的精到之處是“打形”,意即在攻防過程中或身或手或步的技術變換,置對手于失勢,(或失去迴旋機會)同時並使自己處於絕對操控對手的有利攻擊角位。所謂“敵一移動,重心已空”。後發制人而占先機,此過程在傳統講法謂之“挪形”。‘詠春拳技擊法則中,“朝形”概念必須把握好。即無論身,手,步變勢如何,自己始終處於相對于對手的正身正面態勢。“黏手”訓練應由淺入深,由單式攻防到綜合變化,由分解動作到複合技術,熟練駕馭“消打”技法,(先消後打,邊消邊打,連消帶打),以及對“離橋黏打,黏橋黏打”,長.短橋手等等的運用自如。其他的配套對練如擒拿,反擒拿,摔法,跌放,腿腳攻擊法等等,也是詠春拳實戰的必修課目。當實戰訓練達至駕馭自如的程度,便可完全摒棄“對練”的概念,進入全方位對敵狀態下的格鬥,提升技擊造詣。當然要把握好攻擊分寸,避免發生傷害事故。何爲詠春拳功成的標準?就是對與本門以外的功夫對搏而言,不能制勝體能優於自身的對手不算合格。不能在數秒內的極短時效制勝對手不算合格。用前輩的訓誡來講就是:靠死力的不是詠春,告死纏爛打的不是詠春。
三,講手詠春“講手”是指技法與理論的揉合。因此在研習詠春拳過程中,不能單一就技術論技術。
四,詠春拳練習要領一般人對技擊性較強的功夫看得高深莫測,原因是對實戰技法缺乏認識,加上聽信以訛傳訛的誇張,某些教功夫的人出於各種目的也故意將其渲染得極盡神化。其實武功中的每一技擊動作無非是根據日常生活中普通常見的力的現象所構成。只要勤下功夫,技擊技術每一個人都能掌握。進行套路及散式練習的目的在於熟習各種基本攻防方法,領會每一種技法的運用意圖,並在套路練習中校正每一個動作。因爲在技擊中任何一種技法都源自套路,由於處在不同力角或力距中所作出的功有著很大的差異,每一下出手的的位置,身步的變化走勢,手法的運用是否奏效與在基本訓練中練出的動作正確與否有直接關係,因此必須從套路練習時就要嚴格地矯正每個動作的偏差,力求達到準確無誤,這樣詠春拳的特點及功能在實戰效能上就能得到更充分的體現。進行套路練習時要求呼吸自然順暢,整體重心向下,使全身處於鬆弛舒展狀態。要按照每一式不同運力及速度要求的規定進行手,身,步,腳的單練。套路練習達到準確熟練以後,便開始進行規定動作和類比實戰攻防的對練。對練是身,手,步,眼同時配合練習的方式,是由簡到繁的搏擊實習。熟習身,手,步法變化,以達到出手自如,應變敏捷。同時也是戰略技術結合運用的實戰嘗試,並求取得實打經驗。經過一段時期的對練,便進入最後階段的散打訓練。進行實戰訓練時對擊打部位,落點力量,特別是擊打要害部位時,凡有可能置於對手傷害的不當做法都應在受限制的規定之內(如子午正心捶,圈手漏底掌,吞手扣腦,撩陰腿,穿心腿及對軟組織部位的攻擊等等)最大限度避免出現傷害事故。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