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31日 星期日

詠春拳作訓模式 作者:阮祖棠

一.基本技法練習如任何功夫一樣,習技者入門伊始,須從基礎學習。詠春拳的基礎來自三個套路。套路練習重在強調每一式手法都必須嚴格到位,“走手”不能偏離“子午位”,所謂“上下不離中,左右不過膊”。因爲詠春拳技法的原則是得助於力點,力角,力距等運用,以達到抗衡優勢於自身的力量型攻擊的境界。正確掌握詠春拳的法門“子午法”,是其中對力角運用能否奏效的根本的合格證,同時也是詠春拳實戰風格“以靜制動”的基礎保證。如果“子午歸中”尺度和“走手”幅度拉大,相對的“靜態”也就大打折扣。在套路練習過程,授業者可對套路中的其中手法的實戰運用作展示式的介紹,以使習技者對詠春拳技擊的概念有早期見識,並以實用爲鑒調正套路練習過程中出現的手法偏誤,以及剌激習技者的興趣與信心,維繫學習功夫的激昂狀態。套路練習完成後,進行散式分解動作的訓練。
所謂基本十二式和散手練習十二式是由套路中抽取出的常用手法,意在強化對某些常用技法的純熟程度。身法,腰馬,步法等練習亦隨機跟進,並適時進行勁力訓練(如內勁,沈勁,鬆勁,速度勁,爆發勁,寸勁等等)。所有這些單式功法基本亦是抽離自套路。樁手練習可以“強制”對詠春拳正統法則的規範。
“運手”於木人樁方寸空間,手法在狹小間隙的“管束”之下緊湊密實地“遊移”,長此不懈,“拳由心發,肘要歸中”就習慣成自然了。二,對練對練是二人組合的類比攻防訓練。
“碌手”對練是在設定的動作下訓練肢體接觸部位的知覺反應,即跟隨對手施予的力向“運手”。拳訣雲:“力隨知覺走,連續不停留”。同時也可借機對“陰柔勁”(陰力)付諸實踐,關節放鬆的同時又要來勁。“黏手”對練是類比實戰的攻防對接,也可稱之互爲化拆。允許將所學過的攻防技法因勢而變,以吸取在未來實戰的戰術與經驗。
“黏手”要求身,手,步的互爲配合,以求達到“以靜制動,以快制慢”的終極目標。要旨雲:“發勁還須快,成敗決當頭”。
“黏手”是實戰訓練的高端境界,其最核心的目的是在實打對接中尋求或鋪墊攻擊對手的機會。詠春拳攻擊的精到之處是“打形”,意即在攻防過程中或身或手或步的技術變換,置對手于失勢,(或失去迴旋機會)同時並使自己處於絕對操控對手的有利攻擊角位。所謂“敵一移動,重心已空”。後發制人而占先機,此過程在傳統講法謂之“挪形”。‘詠春拳技擊法則中,“朝形”概念必須把握好。即無論身,手,步變勢如何,自己始終處於相對于對手的正身正面態勢。“黏手”訓練應由淺入深,由單式攻防到綜合變化,由分解動作到複合技術,熟練駕馭“消打”技法,(先消後打,邊消邊打,連消帶打),以及對“離橋黏打,黏橋黏打”,長.短橋手等等的運用自如。其他的配套對練如擒拿,反擒拿,摔法,跌放,腿腳攻擊法等等,也是詠春拳實戰的必修課目。當實戰訓練達至駕馭自如的程度,便可完全摒棄“對練”的概念,進入全方位對敵狀態下的格鬥,提升技擊造詣。當然要把握好攻擊分寸,避免發生傷害事故。何爲詠春拳功成的標準?就是對與本門以外的功夫對搏而言,不能制勝體能優於自身的對手不算合格。不能在數秒內的極短時效制勝對手不算合格。用前輩的訓誡來講就是:靠死力的不是詠春,告死纏爛打的不是詠春。
三,講手詠春“講手”是指技法與理論的揉合。因此在研習詠春拳過程中,不能單一就技術論技術。
四,詠春拳練習要領一般人對技擊性較強的功夫看得高深莫測,原因是對實戰技法缺乏認識,加上聽信以訛傳訛的誇張,某些教功夫的人出於各種目的也故意將其渲染得極盡神化。其實武功中的每一技擊動作無非是根據日常生活中普通常見的力的現象所構成。只要勤下功夫,技擊技術每一個人都能掌握。進行套路及散式練習的目的在於熟習各種基本攻防方法,領會每一種技法的運用意圖,並在套路練習中校正每一個動作。因爲在技擊中任何一種技法都源自套路,由於處在不同力角或力距中所作出的功有著很大的差異,每一下出手的的位置,身步的變化走勢,手法的運用是否奏效與在基本訓練中練出的動作正確與否有直接關係,因此必須從套路練習時就要嚴格地矯正每個動作的偏差,力求達到準確無誤,這樣詠春拳的特點及功能在實戰效能上就能得到更充分的體現。進行套路練習時要求呼吸自然順暢,整體重心向下,使全身處於鬆弛舒展狀態。要按照每一式不同運力及速度要求的規定進行手,身,步,腳的單練。套路練習達到準確熟練以後,便開始進行規定動作和類比實戰攻防的對練。對練是身,手,步,眼同時配合練習的方式,是由簡到繁的搏擊實習。熟習身,手,步法變化,以達到出手自如,應變敏捷。同時也是戰略技術結合運用的實戰嘗試,並求取得實打經驗。經過一段時期的對練,便進入最後階段的散打訓練。進行實戰訓練時對擊打部位,落點力量,特別是擊打要害部位時,凡有可能置於對手傷害的不當做法都應在受限制的規定之內(如子午正心捶,圈手漏底掌,吞手扣腦,撩陰腿,穿心腿及對軟組織部位的攻擊等等)最大限度避免出現傷害事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