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chun
2014年3月23日 星期日
詠春拳-從古至今最響譽盛名國際中國功夫南派之一
詠春拳-從古至今最響譽盛名國際中國功夫南派之一,由一脈承傳-祖師嚴詠春,梁博滔,梁蘭桂 ,黄华寶,梁二綈,佛山拳王梁贊先生, 陳华順.到近代李小龍(原名李振藩),因習詠春拳,到後期創辯本身拳法,也採用將近85%詠春拳心法.
在數百年內, 詠春拳由獨持拳術發展到今,有各支派如:- 佛山詠春拳, 斑中詠春拳, 至善詠春拳,包花連詠春拳, 岑能詠春拳, 阮澆詠春拳,巽金詠春拳,揙身詠春拳,大花面錦詠春拳,阮奇山詠春拳,阮濟云詠春拳,姚才詠春拳,張保詠春拳.各支派都有嫡傳門人,在法度上練法各異,運用心法一致.
詠春拳據傳起源於中晚滿清年代,由對南少林武功非常了解之武術大師五枚師太所創立的,後傳與嚴二及嚴詠春父女,詠春則授與其夫梁慱儔。慱儔傳與梁蘭桂,慱儔因記念其妻,故命名『詠春拳』。蘭桂在佛山紅船(廣東大戲班)傳於當時之武生黃華寶及船工梁二娣。二娣曾習少林拳,孰練六點半棍法。時值太平天國反清期間,當時(1854年)紅船中人李文茂(?-1858)卒眾反清,導致粵劇全面被禁達15年之久。華寶,二娣從此公開授武。
詠春源流
火燒少林
在二百五十年多,清朝康熙十三年七月二十五日年間(公元一 七三四年 )( 註一 ) 少林寺,武風其盛,招清朝政府忌,派兵圍捕,攻其不下.適有新科武紎元陳文雅獻議,設法勾通寺僧馬陵兒,四處綻火,里应外合火燒少林寺,寺被燬,僧徒四散( 註二 )當時少林五傑有至善禪師,苗顯,伍枚師太,白眉禪師,冯道德( 註三 )等人逃出这场大火.為避清朝耳目,各人衹好四散逃生, 據說,至善禪師避於紅船( 註四 ) 為”煲頭 “之職,負責紅船戲班上燒飯-火伕.苗顯到苗徭之地.伍枚師太则隱居於川滇邊境大涼山白鹤觀內.
觀狐鶴鬥, 創新拳
有一天,伍技師太,巧遇看到一場狐鶴相鬥,( 註五 )也令伍枚由靈机一蒭觸,玄妙参破,創出一种有別傳統少林拳獨持拳術.據說此獨持拳術處處針對少林拳拳術,跟傳統相反傳統少林拳多採用長橋大馬或硬橋硬馬,注重剛猛,出手猛勁沉雄為主,太繁復,和死板. 很多不同拳套, 拳式調來調去,或加 數式,也攪各種名稱,一世學不完.( 註六 )新拳術故反其道而行,着重卸,借,捨技巧,高身窄馬,出手成招,運用實際簡撲無華招式.
技傳詠春
廣東縣,有一家姓嚴, 名單一字四 .為紅船弟子, ( 註七 )他有一女兒叫嚴詠春 ,
據說生的式貌美如花,聰慧伶利,動作矯捷,磊落有丈夫.嚴四因要避開清朝官府,帶嚴詠春
到 川滇邊境 大涼山脚.開了一爿豆 腐擋口,連居在川滇邊境大涼山白鹤觀內( 註八 )的
伍技師太,因質素高和可口,常下山 購買,而熟稔起來.
挫敗土霸
因嚴詠春美麗,當地一土霸,欺壓嚴四父女,強行提親,这一切 詳 情給伍技師太知悉,她帶 嚴詠春上大涼山白鹤觀內.並向土霸拖延婚事.在 段日子內,嚴詠春下山,相约土霸比武,如土霸打勝她, 婚事可行, 如土霸打敗, 婚事 取消,當土霸輕視嚴詠春武功, 當土霸強勢功擊嚴詠春,竟給这姑娘擊倒,從此都不在 騷擾嚴詠春父女.據說, 嚴詠春較後繼續跟伍技師太苦练至技成,之後伍技師太雲游四方,交代嚴詠春將
这新拳術保存好,切勿外傳.
技向夫授
嚴詠春嫁給福建鹽商梁博壽,此人曾習過多種別派武術,但對未過門妻子技法不認為有大本領.直到洞房花蠋夜, 嚴詠春立二字拑羊馬 ( 註 九 )在 壯上,嚴詠春和夫君梁博壽 比試,如能運用橋手勁力,將她所立的“二字拑羊馬”扳開,如不做到,休想洞房.但梁博壽運用橋手勁力,怎样都扳不開其妻所立 的 “二字拑羊馬”.據說當晚要父岳嚴四解圍.從那此開始;梁博壽 對妻子嚴詠春技法改觀. 嚴詠春也將此新拳技傳給其夫梁博壽.
但梁博壽因此拳術傳.不能一直稱其妻子嚴詠春秘密拳術,總有個名稱. 後因此想 這 秘密拳術是由其妻子嚴詠春所傳.為纪念其妻子嚴詠春,而將這秘密拳術, 稱詠春拳.
詠技外傳
梁博壽沒嚴守宗風, 將詠春拳外傳於梁蘭 桂,為一位草藥郎中,靠醫跌打為生,平時不談武事,也不露此絕技.他可能連提也不提,反正詠春拳在當時不盛傳.但他嚴守宗風沒將這詠春拳秘密外漏.
紅船授播
梁蘭桂, 將詠春拳絕技傳給在紅船中担任小武 一職( 註十 )黃華寳, 以前小武 ,除了有精湛藝術修養和眞材實料的武功,很難在这圈子站的着.这時戲班泛稱(紅船弟子)由沒有固定演出,以及多數”粉墨登場”的濃妝在眾人露面,所以紅船是當時反清復明義士和通緝要犯最佳的窩藏地臼. ( 註十一).而少林五傑之一的至善禪師也是其中一位.」相反,就是大好良機,很多反清復明義士和通緝要犯拜至善禪師為師.
棍王梁二娣
至善禪師其中一位弟子,在紅船中担任篤水鬼, ( 註十二 )姓梁名二娣,这個職位比他
師父至善禪師“煲 頭”的職位還低微,但至善禪師,就是看中梁二娣職業上的特点;因
梁二娣工作上日夕 苦干,整天一棍在手,他手中竹竿大得驚人,據說他手中竹竿頂着河底
一撑,整隻紅船,竟 給他撑兩丈以外. ( 註十三 )所以至善禪師將少林名棍法, 六点半棍
( 註十 四 ) 傳給梁二娣, 他學了这少林精妙棍法,在棍法上,造詣比何人來的老到.
以拳換棍
黃華寳也讚嘆梁二娣在棍法上的造詣,但梁二娣也欽佩黃華寳的詠春拳絕技,在这種情
况下,兩人就 達成以拳換棍,各不拖欠.因这套南少林名棍法, 六点半棍自從落入黃華寳
手中,已經溶入詠春拳法度.
佛山拳王梁贊
梁二娣在睌年收了名滿腹經論, 懸壺濟世的儒醫梁贊,他也得梁二娣真傳. 梁贊,應是第一
個把詠春拳揚名立威的人, 佛山贊先生的威名精彩事蹟在佛山一帶老一輩當地人都知悉.
这位在佛山 筷子街開設了一間名為贊生堂藥材舖, 據說他的精湛的醫術得自祖傳,此人
知書識禮,為一派儒者之風,但因他是一位好武之人,喜愛掄拳脚.
他这位儒醫能令詠春拳揚名立威,是因他用於詠春拳絕技屢次和別人比試( 講手),
都一次比一次的比武輝煌戰蹟,也使他聲名遠播,但也帶來更多的挑战.
这位靠比武聲名遠播的詠春拳宗師绝無立館,但並非沒有授徒, 他有三位關門弟子,
那就是他兩位公子, 梁春, 梁壁 ,木人華.
佛山找錢華
梁贊,後因機願收了一位姓陳名華順,綽號找錢華,也得梁贊真傳,在佛山 筷子街開設
一檔績錢銀的攤子.此人身體健壯,加上職業每天要担百斤重碎銀日開晚收作業,不
知不覺練就強壯的臂力, 據說他的指力驚人,几個銅銀給他一 捏, 立時捏開兩半,由而
職業關係,而接觸三教九流也多,所以比他師父梁贊,跟人過手機會更多,跟多次代師出戰,
使詠春拳在當時更遠播.
八旗軍總教練
在當時滿清政府更遨請陳華順,八旗軍總教練,但不為他所動,之後也和他師父梁贊一样懸壺濟世,從沒立过館,一生之收过十六位弟子.
重要人物
[ 黃華寶祖師
黃華寶(18??-???),粵劇武生。
由於1854年另一佛山粵劇武生李文茂響應太平天國,卒眾數千人,大多數為粵劇界中人,於兩廣反抗滿清,最終1858年失敗身亡,導至粵劇被禁演長達十五年。佛山瓊花會館解散,紅船被破壞。黃華寶曾追隨梁蘭桂學習秘傳之詠春拳術,從此在佛山授拳。華寶在紅船期間,其中一條船上安裝有木人樁,刀樁及棍樁等習武器具,甲板上劃有梅花樁步法〈紅船木人,地腳梅花〉。此時,共同學習的有船工梁二娣,二娣是少林子弟,精通六點半棍法。他們亦師亦友,互相交換心得。後二人盡將所學傳與梁贊(1828-1901)。
梁贊祖師
梁贊祖師(1826~1901年),享壽75歲。原名梁德榮。人稱詠春拳王。傳人有人稱找錢華之陳華順。華公最後所收之入室弟子便是葉問。
梁贊,廣東鶴山古勞人,在古勞出生。梁贊父親因為生下二子「德榮」,把在佛山筷子街經營中醫及跌打醫館訂名為榮生堂,因為〈榮〉字之行草書形似〈贊〉字,故人稱榮生為贊(先)生。梁贊十八歲時先師從紅船子弟梁二娣學習南少林拳術。後梁二娣將梁贊引薦到亦師亦友之黃華寶門下。黃華寶亦是古勞人,與贊是同鄉。梁贊約於1870年至1890年,在贊生堂內收徒授拳,將其畢生所學重新整理.詠春拳從此聞名。梁贊六十多歲後,五個兒子梁璧、梁枝、梁春、梁元、梁高皆有工作或已經離開佛山,不能接替父親的生意,唯有將贊生堂轉讓給人並改名杏濟堂。贊先生退休(?70歲)後返回古勞。
梁碧和師祖
梁碧和師祖(184?-192?),梁贊長子,自小追隨父親習拳(應比陳華顺早廿十多年),後到香港與朋友經營綢緞店,後傳技于葉問。他應該是對詠春之歷史,其父之拳法刀法最為理解之傳人。日後對葉問先生影響最大。
陳華顺
陳華顺(1849-1913),享壽64歲。順德杏壇東馬寧人,順德出生,後居佛山,以找錢為業,卓號找錢華。身材高大,臂力驚人。他知道佛山赞先生的比武事積,時常從門縫裡偷看自學,終於在卅九歲時追隨已經六十二歲之贊先生學習詠春拳。贊先生去世,華公(於1901後)於蓮花地大街缸瓦店內,教授詠春拳術。華公之傳人有吳仲素、何漢侶、雷汝濟、陳汝錦,葉問(1904年入門)等。
〈簡史〉
1849 出生。
1884 (清道光29年)
35歲時生子陳汝錦,顺當時尚未學詠春。
1888 39歲跟隨62歲之贊生學詠春.根據古勞人說贊生60多歲後退休回鄉。
?接手贊生堂。
1892 教陳汝錦(8歲時)學詠春,顺跟隨贊(及師兄木人華-李華)只有四年時間。
1901 梁贊離世,陈华顺公開授徒。
贊生堂改名杏濟堂。(轉手)
陈华顺開了缸瓦店。
1904 陳華顺收11歲葉問(1893-1972)為關門弟子。
陈华顺為梁贊晚年所收之弟子。
葉問亦為陳華順晚年所收之弟子。
1911 陈华顺因中风回乡养病。
1913 病逝。
[编辑] 吳仲素
吳仲素先生(188?-195?)。其父於佛山開設缸瓦店,因為工作方面需要找換錢幣,故與陳華順成為好友。隨後(1901年後)將缸瓦店以相當便宜之價錢出售于陳華顺。並將仲素與兄小魯一同受托於陳華顺,成為陳華顺首兩名弟子,故人稱吳仲素為二師兄。當時陳華顺開始正式授徒。民國成立兩年後,陳華顺病逝。仲素在佛山石路头街(姚才與姚林所開設之)俱樂部中,教授詠春拳術。所以有很多富家子弟,如合记盲公饼何兆初,李众胜堂少东李赐豪,英聚茶楼司库梁福初等也慕名求學。
期間,阮奇山常常到此俱樂部玩耍、借故受教於仲素,後學到尋橋及標指。
戰時,吳仲素曾在香港筲箕灣設館,但時間甚短。年老後返回佛山,一無所有,由姚才兄弟供養。
葉問
葉問(1893年-1972年),佛山世家子弟,著名武術家,詠春派佛山贊先生之徒孫。1950年,於香港發揚詠春拳。著名傳人有梁相、駱耀、黃淳樑、徐尙田、招允、李小龍、梁挺等,他們都遵照其遺志, 把詠春拳發展至世界各個角落。故葉師逝世後,被譽為一代宗師。
佛山是廣東著名古鎮,位於珠三角,為水陸交通要塞, 居民生活富裕,工商業發達,對文化藝術也有需求, 人們閒來學習武術,尚武成風, 南派武術大師如黃飛鴻,梁贊、都出自佛山, 葉師生於這個環境,11歲跟隨名師陳華順及得到二師兄吳仲素教導,從此對功夫極度熱愛。16歲到香港聖士提反讀書,在港期間巧遇梁贊師公之子梁璧(其師伯),盡得其傳。
廿餘歲,民初政局穩定後返回佛山。因衣食無優及對詠春極富熱忱,閒來與二師兄吳仲素及幾位同好互相研習,亦師亦友。當時已經名聞佛山。中日戰爭期間,生活艱難。戰後國民黨時期業密偵隊長,1949年共產黨解放後,因恐被清查及連累家眷,故隻身逃港,是年五十六歲。
葉問宗師晚年(卒於1972年),最大心願便是集合同門組織成立一個聯會,發揚『詠春拳』。六十年代未,於彌敦道成立詠春體育會(現為詠春梁挺拳術館),後遷往自置會址旺角水渠道;1974年正式註冊成立。,葉問先生晚年最後所收之弟子(徒孫)梁挺於七,八十年代間,將其發展至歐美各國,成為世界知名拳術。
不開設拳館的原因
從梁博儔起,梁蘭桂,黃華寶皆沒有設立武館之習慣。梁贊在醫館中教習,陳華順在缸瓦店內授拳,吳仲素在俱樂部中,傳授詠春拳術。葉問在香港教授期間,亦從來未有掛起招牌。葉問曾說過這是遵循袓訓,不可公開此套拳學。
理由可能是這套拳學與太平天國或大成國之反清團伙有關。恐怕後人遭到危險。太平天國洪天嬌帶領之女兒軍,不知與詠春有沒有關聯呢?
關於梁蘭桂之消息最少,這是個隠名嗎?梁蘭桂就是梁博儔嗎?
葉問先生晚年倡議成立由其弟子組成聯誼會(後改稱體育會),得鄧生探長及同僚藍賢發支持得以成立。在會中安排教授課程,葉公亦未有違背祖師訓誡。第一個訓練班由梁挺主持。
后學分柝
1.是否有嚴詠春,無從考証,在很多南派功夫門派中,有伍枚師太,至禪大師,而當時的少林寺何來有師太?
2.包括粱二娣,黃華寶,等師祖也無從考証這兩位傳承人.唯一可相信,梁贊公,一位把原有詠春派拳套,手法,兵器法整理有了一個序.他實在佛山中筷子路找到他開設醫館久址.我們也拜訪了他的曾孫.梁文樂老先生.梁家族諳有暗示祖師,梁碧和師祖墓地所在.粱家后人之梁碧和師祖之后無在學詠春,不參詠春派事.為什麼呢??
3.在其他糸中提到攤手五,一塵大師也無從考証,有几糸的歷史,硬把粱贊祖師觀上,把師承串到不合邏輯性.
4.廣東詠春,福建白鶴永春,或永春,就是有人看到詠春拳紅透世界,利用掛勾自編話詠春源自他們,為什麼50年前不說???
5.對於各糸人所練各層功夫不同,是因為傳承表變 ,例如,其實很多糸詠春過去沒有木人樁法,眼見葉問公有套樁法,所以就自己自編一套.要標奇立異,和有些葉問詠春中人,也把自己的拳套,刀,棍,樁跟改,耍出眾,就形成今天百花齊放,有很多失了真正邏輯性. 為了祇是一個品牌.
6.拳套,棍,刀,樁套路祇是一個經過傳承人不同的心態,環境,經驗,合起的方程式.但因社會文明了,技術也應適應環境.邏輯性,致用性,正統重要,正宗則尚賢,用不出也無用,虛有師名.
7.詠春派其實有很多傳承中人無給別人提過. 而本派有太多手法連詠春中人無學過.現在看到很多人亂打一通,重於師承外表.
8.有太多保守拳理不合晛現在邏輯性.和觀察當一招架太雜,太長時間施展,它已經离開放本門最基本原理.(簡時,簡位,直接)
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
葉問小傳(三)
葉問小傳(三) 葉正
先父葉問公,在香港生活了二十二年。 二十二年,對一個普通人來說,可能是一個漫長的歲月。 但在一個武術門派的發展史中卻是一個很短暫的時間。 葉問公在這短暫的時間,卻能把一個在香港的詠春拳,特別是在國外原是鮮為人知的詠春拳,發展為現今世界各地最盛行之中華武術。 因此受到世人崇敬,被尊為《詠春一代宗師》,這應該說是很自然的。
宗師的嫡傳第子有數百人,再傳第子無法估計,均卓有成就。 分佈於世界各地,設立《詠春館》授徒。 他們的門下第子有學生、有政界、軍界、商界、工業界; 有要人,有普通辦事員。 各第子雖然來自五湖四海、不同的社會階層,但在《詠春館》內,則親如一家。 師兄第之間, 師叔伯侄之間親切切磋拳藝,探討拳理,以發揚宗師事業為己任。 現在香港,設有《葉問國術總會》、《詠春體育會》。 在美國俄亥俄州, 有梅逸師兄及其第子合力興建的《葉問詠春博物館》。 在英國、德國、紐西蘭、南非、馬來西亞等國家,都有《詠春拳館》或《詠春拳術館》。 在澳洲,更設有獲得澳洲政府正式認可,可以頒發高級文憑的《國際詠春學院》。 因畢業時相當相於大學專科程度,故申請者必須具備相等於香港的大學預科之文化程度。
在宗師的家鄉佛山市,在多位專家、學者、耆英等撰述的有關佛山華僑生活史實的文章中,亦對宗師在詠春拳方面的貢獻作了很客觀、很中肯的描述,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尤其使我們後人及詠春派系門人感到高興、興奮,感到榮耀的是: 最近在佛山著名古跡《祖廟公園》內,撥資興建《葉問堂》。 我們衷心感謝佛山市人民政府、佛山市武術界同人對宗師葉問的垂愛。 衷心感謝,衷心感謝,衷心感謝。
附註
註一: 今佛山市。
註二: 未開闢福祿路、福賢路等馬路前。約現今佛山城區內「蓮花廣場」一帶。
註三: 香港九龍旺角通菜街怡輝大廈九樓。
註四: 「找錢」者, 相似於今人之「兌換」也, 華公以此為其日常職業。
葉問小傳(二)
葉問小傳(二) 葉正
先父在港居住了數年後,奉父命又返回佛山。 但他無意繼承祖業搞經商買賣,只是醉心於詠拳。 日夕與師兄弟輩切磋拳藝或深入研讀贊公手抄之詠春拳譜。 日夕以深厚儒家古文學根底去思索; 除了用陰陽五行、兩儀、八卦等玄學詮釋詠春拳理,又使用在聖士提反中學讀書時期所學到的幾何學、力學原理去剖析詠春之整個套路。 終於徹然有悟,詠春拳之精髓,圓融貫通,盡歸掌握。 拳論消化了,加上實戰經驗與日俱增,名聲日顯。
一九三七年 至 一九四五年間,乃八年抗戰時期,日寇侵華。 華北淪陷,佛山亦未能幸免。 《葉家莊》被霸佔,改建成為敵偽南海縣縣政府。 敵偽政權多次勸誘先父參組「治安隊」,許以高官厚祿。 但先父民族氣節凜然,不為所動,屢邀拒,稱病詐癡。 是時被迫遷居於公正路 福興街一所舊屋,時有斷炊之苦。 好友周清泉先生,素重先父武功。 先父不為敵誘,更欽先父骨氣。 於是時時加以接濟,終于渡過了時艱。 為報知己,先父遂授拳于周清泉之子周光裕 (乳名「六仔」)。 為保持學拳氣氛,又收小光裕之同學輩郭富、陳志新、倫佳、周細等人為徒。 他們應是先父第一批的弟子。 時在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五年間。 我亦於此時開始學習詠春拳。
一九四九年,先父離開佛山,重臨香港。 一九五零年開始,再次收徒教授詠春拳。 授徒時, 憑著他自己對詠春拳的深刻理解,把原本充滿著玄學味道的深奧的拳理,用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群眾化的語言演繹和表述出來。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創舉,詠春拳之有今日繁榮,實實在在有賴此一著。 弟子們明白了拳理,在正確指導下練習套路,進步神速。 亦很快轉而授徒、授徒、再授徒; 詠春門人有了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 … 。 其次,是改造革新「木人樁」。 「木人樁」是詠春派系演練實戰手法之關鍵工具。
這個「樁」, 按傳統是應深深的栽埋在地面上,堅堅實實,毫無反彈的。 但香港人卻是普遍居住在樓層上的,極少人能擁有私人地面,這就成為推廣演練詠春實戰手法之現實阻力。
先父敢於面對這個現實,大膽革新。 他聘請技藝精湛的老木匠,仔細研討,經過不斷嘗試和多次翻工修改,終於演變成活的、懸掛掛式的木人樁。 這個形式源用至今。 有了先父在授拳及木人樁此兩大改革,奠定了詠春拳在武林中的地位,也奠定了他在詠春門人心目中的地位,奠定了他成為【一代宗師】的地位。
葉問小傳(一)
葉問小傳(一) 葉正
先父葉問,原名葉繼問。 承蒙武術界同人垂愛,尊他為詠春拳之一代宗師。
先父祖藉 廣東省 南海縣 佛山鎮(註一)。父輩為南海有名商家,擁有多間商號及手工業作坊, 乃一方豪富。 在古老的佛山,葉氏家族購買了舊地名為桑園(註二) 的一大片土地,構建起葉氏莊園,內建有《葉氏宗祠》。 老佛山人遂把桑園轉稱為《葉家莊》。 先父為葉家莊一族中之第八房人。
先父生於清‧光緒十九年癸巳九月初五日 (西曆一八九三年十月十日)。 於西曆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一日,壽寢家中(註三),享年七十有九。
先父自幼即在嚴父 (葉藹多公) 督促下,接受嚴格的中國儒家傳統教育。 佛山是中國武術的一個重要發源地。 老佛山人,可以說是人人尚武。
更兼祖父尊崇武德,遂租出《葉氏宗祠》一角給佛山著名武術家、梁贊先生傳人陳華順師公 (別名「找錢華」(註四)) 設館授徒。 因館在家門之內,耳濡目染,故先父自幼對武術心儀。 七歲起,即投陳華順師公門下,學習詠春拳。 時華公年事已高,吸收先父為徒之後,便不再收徒。 因此先父即為華公之關門弟子。老人與小孩,天生一對。 先父機伶過人,深得華公偏愛。 師兄們 (有雷汝濟、吳仲素 ……等) 練拳間隙之休息,有先父這個「開心果」調劑,自然亦對先父呵護備至。 六年後,華公仙逝。 臨終前,囑其傳人吳仲素要繼續培養先父。 於是, 先父便轉隨吳仲素師兄學習, 一直至十五歲奉父命離開佛山轉入香港 聖士提反中學 讀書為止。 但到港未足半年,又巧遇梁贊先生次子梁碧,再跟限隨碧公進習詠春拳。 追隨碧公左右多年之中,因稟性機伶而又任俠,深得碧公垂愛。 碧公把詠春奧秘盡傳之外,還把其父梁贊師祖公手抄之詠春拳譜及醫術心得秘本三本親手傳了給先父。 此三本珍本現仍在我家中。 碧公直是把先父作為梁贊師祖公之詠春拳之衣缽傳人。 先父在世之日常對我說: 「我之得有今日之成,實得自碧公之恩,子孫不可稍忘也。」
2012年1月26日 星期四
小念頭拳套的分析:
一. 招式的結構
- 利用圓形的滾動,作為承受力和輸送力的基本構想。須知同一品質的物質,成為圓形後,比成為其他任何形狀的承受力更強,輸送力更大,卸力也更多,而推動運行所用的力量則最小。小念頭的重心手法「攤」、「膀」、「伏」,就是圓形滾動理論最明顯的招式,運用起來,將對方的橋手置於內圓或外圓。例如,由攤手轉膀手,是將對方橋手由內圓轉為外圓;相反,由膀手轉為攤手,是將對方橋手由外圓轉為內圓;伏手是利用外圓與對方橋手接觸。
- 以直線作為進攻的用力基礎。口訣雲「二點之間,直線最短」,就是應用直線原理,以此運用速度和衝擊力。須知凡搏擊均以快速和強大力量為主要條件,最短距離是縮短時間,直接最能增加衝擊力量,二點配合,便能發揮速度,及達到重拳出擊的效果。
-「二字拑羊馬」的暗藏技巧:二字拑羊馬可發揮凝聚的衝擊力。因這種馬步的站立形態,能將整體力量集中沖向中線甚至一點,令每一招式均彙聚了整體力量;兩膝微屈而富有彈性,又可將對方橋手的衝擊力轉移到雙足承擔,減輕雙手的承受力,雙手的活動能力因而大大增加。
二. 意念的推動
小念頭,顧名思義,是以意念為主,因此,小念頭的招式練習至正確而熟練的階段,就不必對鏡自照,觀看自己的招式是否正確,以免影響精神集中。只須用意念來推動每一招式,經過長久的練習,便能達到不必用力而以意念力量。
三. 念力的灌輸
學習小念頭經過了模仿期和意念推動期之後,就應著重將念力灌輸到身體四肢上。「念力」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從另一方面的解釋,是集中精神的力量,類同氣功與內功。練習者達到能驅使「念力」的境界時,均能感覺到「念力」的存在。「念力」所到之處,力量在無形中增強,令每一招式都充滿堅強而富有彈性,在迎敵接觸時發揮吸收和反彈的作用,也會自動發出最適當的招式,不論防守或進攻均達到最佳效果。
四. 中線的理論
- 中線,是任何物體的中心,也是物體重心的垂直線,承受整件物體的重量。當物體移動時,若接觸該物體移動方向的重心點,便承受了整件物體重量的衝擊。物體的中心點或重心點何在,則是根據物體的形狀來判斷。
- 小念頭的基本招式動作,乃根據人體的重心點配合中線理論而構想出來。如攤手與伏手,從自己中心點直線向正前方推進,就是利用自己的重心點向前平行推進,這樣便能凝聚整體力量出擊;膀手由下而上,就是自己體重斜線向上移動的重心點;耕手與下切掌,就是體重斜線向下前方移動的重心點。如能掌握重心理論之運用方法,對手便承受整體力量的攻擊。小念頭著重的中線理論,其實是搏擊時發揮整體力量的方法。
以上所述,只是小念頭的基本理論,並不包含小念頭的奧妙技巧。練習小念頭到了掌握重心點及中線理論,才能達到不必用力而產生強大的承受力和輸送力的境界。這種境界如非親身體會,是很難從想像中得到瞭解的。因此,研習小念頭,應不斷重複練習,日積月累,才會漸漸感覺到小念頭威力的存在,從而達到真正認識小念頭的境界。
- 利用圓形的滾動,作為承受力和輸送力的基本構想。須知同一品質的物質,成為圓形後,比成為其他任何形狀的承受力更強,輸送力更大,卸力也更多,而推動運行所用的力量則最小。小念頭的重心手法「攤」、「膀」、「伏」,就是圓形滾動理論最明顯的招式,運用起來,將對方的橋手置於內圓或外圓。例如,由攤手轉膀手,是將對方橋手由內圓轉為外圓;相反,由膀手轉為攤手,是將對方橋手由外圓轉為內圓;伏手是利用外圓與對方橋手接觸。
- 以直線作為進攻的用力基礎。口訣雲「二點之間,直線最短」,就是應用直線原理,以此運用速度和衝擊力。須知凡搏擊均以快速和強大力量為主要條件,最短距離是縮短時間,直接最能增加衝擊力量,二點配合,便能發揮速度,及達到重拳出擊的效果。
-「二字拑羊馬」的暗藏技巧:二字拑羊馬可發揮凝聚的衝擊力。因這種馬步的站立形態,能將整體力量集中沖向中線甚至一點,令每一招式均彙聚了整體力量;兩膝微屈而富有彈性,又可將對方橋手的衝擊力轉移到雙足承擔,減輕雙手的承受力,雙手的活動能力因而大大增加。
二. 意念的推動
小念頭,顧名思義,是以意念為主,因此,小念頭的招式練習至正確而熟練的階段,就不必對鏡自照,觀看自己的招式是否正確,以免影響精神集中。只須用意念來推動每一招式,經過長久的練習,便能達到不必用力而以意念力量。
三. 念力的灌輸
學習小念頭經過了模仿期和意念推動期之後,就應著重將念力灌輸到身體四肢上。「念力」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從另一方面的解釋,是集中精神的力量,類同氣功與內功。練習者達到能驅使「念力」的境界時,均能感覺到「念力」的存在。「念力」所到之處,力量在無形中增強,令每一招式都充滿堅強而富有彈性,在迎敵接觸時發揮吸收和反彈的作用,也會自動發出最適當的招式,不論防守或進攻均達到最佳效果。
四. 中線的理論
- 中線,是任何物體的中心,也是物體重心的垂直線,承受整件物體的重量。當物體移動時,若接觸該物體移動方向的重心點,便承受了整件物體重量的衝擊。物體的中心點或重心點何在,則是根據物體的形狀來判斷。
- 小念頭的基本招式動作,乃根據人體的重心點配合中線理論而構想出來。如攤手與伏手,從自己中心點直線向正前方推進,就是利用自己的重心點向前平行推進,這樣便能凝聚整體力量出擊;膀手由下而上,就是自己體重斜線向上移動的重心點;耕手與下切掌,就是體重斜線向下前方移動的重心點。如能掌握重心理論之運用方法,對手便承受整體力量的攻擊。小念頭著重的中線理論,其實是搏擊時發揮整體力量的方法。
以上所述,只是小念頭的基本理論,並不包含小念頭的奧妙技巧。練習小念頭到了掌握重心點及中線理論,才能達到不必用力而產生強大的承受力和輸送力的境界。這種境界如非親身體會,是很難從想像中得到瞭解的。因此,研習小念頭,應不斷重複練習,日積月累,才會漸漸感覺到小念頭威力的存在,從而達到真正認識小念頭的境界。
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李小龍論黐手
詠春是華南的拳術,黐手則是詠春獨有的練習法。
詠春現任掌門人是葉問先生,我就是由葉問先生處學得詠春拳的。
是的,練習黐手有很多目的:
有些人以練習黐手來鍛鍊專門技能,
有些則用來熟悉本能的、正確的詠春手法;
有些視黐手為練力法,有些則用來鍛鍊觸覺的敏銳。
以下是我個人對詠春黐手的看法。
多年來,我教授黐手,
都是法它當作心理和生理的練習方法,
強調「力量不斷的流動」。
「不斷流動」一詞是我自撰的,
其他詠春師傅教授黐手都沒有這個說法。
我在這裡必須強調:我教別人「不斷流動」,
是把它當作使手法達到更佳效率和更加運用的輔助工具,
但絕非其他師傅希望學生信以為真的什麼「內功」之類的神秘力量。
為了說明「流動力」,
茲假定甲有一道白色流水由他的肩膀流出,
而乙又有一道黑色流水流出,與甲的白流混和(參看圖a)。
但因為有一個常數存在,
所以甲乙的黑白兩留都不能侵入對方。
可是,一切肉眼能見的物理運動,
卻因「流動力」的存在而被這些心裡能力滲透,
如果誰的肩膀上有這種流動力,若給別人按著,
對方一定馬上感到有一種「飄浮的力量」傳到自己的肩膀。
這不是一種抗拒的跳動的衝力,而且好像按著一條強力彈簧。
對方的肩膀充滿一種方向感和均衡感
(實際上,他的肩膀是十分活躍的):
換言之,剛適合手上要作的工作。
請看圖a,假定黑流停止流動一秒鐘,
白流便會成功地侵入黑流。
這種均勻的流動,好像水之瀉地,瞬間即滲透每個空隙。
詠春的黐手有黐單手和雙手兩種,
練習者以和諧與相反的動作滾動他們的手,
藉以培養流動力。練習者須保持不斷的流動,
在手部滾動和轉動的時候充滿每個空隙。
在練習進行中的時候,力量越細密得像水一樣,
罅隙便越狹窄,水難以滲透。
想正確地學習黐手,需要有專門的導師。
導師按部就班地引導學生,並把正確的流動力灌輸給學生,
好像發電機把電能灌進電池裡那樣。
初學者練習黐手,看來像是跳蹦蹦的摔角比賽,
托上壓下,移左撥右。這樣拼勁的練習,
不僅妨礙對「流動力」的了解,
而且還會遭到犀利對手立刻反攻。
正確地在你的手上流動力量,要像水之流過喉管。
如果流水左衝右突,喉管便會跳動了。
我二十年前在香港讀中學的時候,
每日休息或放學之後總是互相練習黐手。
不過,我們的肩膀沒有規則的流動力量,
結果,我們的力量便時隱時現(尤其是在轉動的時候),
以致讓對手侵入。
每個練習者站在詠春的馬步上都想四平八穩地攻向對方。
如果懂得流動力的話,
守方面可以「浮開」或「溶解」對手的衝力
(好像一葉扁舟在波濤洶湧中上下飄盪,絲毫無損),
而且還可以借力打力。
這樣看來,兩個練習者實在是整體的兩半。
除了黐單手之外,其他黐手方式都是肘部向內的。
這點在詠春十分重要,因為肘部向內是一種襯墊裝置;
或者,如果手腕一旦探不出對方攻來時的壓力突增,
肘部向內可以當作蕩開對手的輔助力量。
肘部向內是詠春拳手的註冊商標。
手肘是固定的中心(但不是僵死的),
不能左搖右擺;而前臂和手掌在順適動作和改變位置的時候,
求遠保持柔軟。所以,黐手的手應軟如流水,而不是柔順如棉;
應保持衝勁和穩定,而不是蠻橫僵硬。
有人說詠春拳是柔掌,但我不從不以為然。
跟其他所謂柔拳比較,詠春拳在結構上經濟得多。
而且,黐手應用多種不同的手法,使黐手效用更大。
在進攻上,詠春黐手主要是應用向前直送的力量,
在防守上,黐手既用到把對方攻勢蕩開的弧線(如膀手),
亦應用了畢直的滲透性的線條(如攤手)。
詠春拳手總是守著核心,使對手的動作保留在外圍。
他還學會更經濟地觀察對手的一舉一動,
於是,他不會犯上亂用拳腳,動作過多的弊病,
反之,他會由中央畢直向外打出,或由外面走回中點,
因為他的手肘保護著中線也。
詠春黐手(尤其是附有流動力的黐手)能增進武術家的造詣,
不過,千萬不可把它當作萬靈丹。
黐手其實只是達到目的的許多種方法中之一種而已。
有些練習者誤將黐手當作搏擊方法,實非如此。
黐手是一種定型的練習法,是學習詠春的入門功夫而已。
例如,它能矯正詠春的馬步,研究出經濟的線條和角度;
最重要的是,黐手培養出力量不斷流動的感覺。
詠春現任掌門人是葉問先生,我就是由葉問先生處學得詠春拳的。
是的,練習黐手有很多目的:
有些人以練習黐手來鍛鍊專門技能,
有些則用來熟悉本能的、正確的詠春手法;
有些視黐手為練力法,有些則用來鍛鍊觸覺的敏銳。
以下是我個人對詠春黐手的看法。
多年來,我教授黐手,
都是法它當作心理和生理的練習方法,
強調「力量不斷的流動」。
「不斷流動」一詞是我自撰的,
其他詠春師傅教授黐手都沒有這個說法。
我在這裡必須強調:我教別人「不斷流動」,
是把它當作使手法達到更佳效率和更加運用的輔助工具,
但絕非其他師傅希望學生信以為真的什麼「內功」之類的神秘力量。
為了說明「流動力」,
茲假定甲有一道白色流水由他的肩膀流出,
而乙又有一道黑色流水流出,與甲的白流混和(參看圖a)。
但因為有一個常數存在,
所以甲乙的黑白兩留都不能侵入對方。
可是,一切肉眼能見的物理運動,
卻因「流動力」的存在而被這些心裡能力滲透,
如果誰的肩膀上有這種流動力,若給別人按著,
對方一定馬上感到有一種「飄浮的力量」傳到自己的肩膀。
這不是一種抗拒的跳動的衝力,而且好像按著一條強力彈簧。
對方的肩膀充滿一種方向感和均衡感
(實際上,他的肩膀是十分活躍的):
換言之,剛適合手上要作的工作。
請看圖a,假定黑流停止流動一秒鐘,
白流便會成功地侵入黑流。
這種均勻的流動,好像水之瀉地,瞬間即滲透每個空隙。
詠春的黐手有黐單手和雙手兩種,
練習者以和諧與相反的動作滾動他們的手,
藉以培養流動力。練習者須保持不斷的流動,
在手部滾動和轉動的時候充滿每個空隙。
在練習進行中的時候,力量越細密得像水一樣,
罅隙便越狹窄,水難以滲透。
想正確地學習黐手,需要有專門的導師。
導師按部就班地引導學生,並把正確的流動力灌輸給學生,
好像發電機把電能灌進電池裡那樣。
初學者練習黐手,看來像是跳蹦蹦的摔角比賽,
托上壓下,移左撥右。這樣拼勁的練習,
不僅妨礙對「流動力」的了解,
而且還會遭到犀利對手立刻反攻。
正確地在你的手上流動力量,要像水之流過喉管。
如果流水左衝右突,喉管便會跳動了。
我二十年前在香港讀中學的時候,
每日休息或放學之後總是互相練習黐手。
不過,我們的肩膀沒有規則的流動力量,
結果,我們的力量便時隱時現(尤其是在轉動的時候),
以致讓對手侵入。
每個練習者站在詠春的馬步上都想四平八穩地攻向對方。
如果懂得流動力的話,
守方面可以「浮開」或「溶解」對手的衝力
(好像一葉扁舟在波濤洶湧中上下飄盪,絲毫無損),
而且還可以借力打力。
這樣看來,兩個練習者實在是整體的兩半。
除了黐單手之外,其他黐手方式都是肘部向內的。
這點在詠春十分重要,因為肘部向內是一種襯墊裝置;
或者,如果手腕一旦探不出對方攻來時的壓力突增,
肘部向內可以當作蕩開對手的輔助力量。
肘部向內是詠春拳手的註冊商標。
手肘是固定的中心(但不是僵死的),
不能左搖右擺;而前臂和手掌在順適動作和改變位置的時候,
求遠保持柔軟。所以,黐手的手應軟如流水,而不是柔順如棉;
應保持衝勁和穩定,而不是蠻橫僵硬。
有人說詠春拳是柔掌,但我不從不以為然。
跟其他所謂柔拳比較,詠春拳在結構上經濟得多。
而且,黐手應用多種不同的手法,使黐手效用更大。
在進攻上,詠春黐手主要是應用向前直送的力量,
在防守上,黐手既用到把對方攻勢蕩開的弧線(如膀手),
亦應用了畢直的滲透性的線條(如攤手)。
詠春拳手總是守著核心,使對手的動作保留在外圍。
他還學會更經濟地觀察對手的一舉一動,
於是,他不會犯上亂用拳腳,動作過多的弊病,
反之,他會由中央畢直向外打出,或由外面走回中點,
因為他的手肘保護著中線也。
詠春黐手(尤其是附有流動力的黐手)能增進武術家的造詣,
不過,千萬不可把它當作萬靈丹。
黐手其實只是達到目的的許多種方法中之一種而已。
有些練習者誤將黐手當作搏擊方法,實非如此。
黐手是一種定型的練習法,是學習詠春的入門功夫而已。
例如,它能矯正詠春的馬步,研究出經濟的線條和角度;
最重要的是,黐手培養出力量不斷流動的感覺。
2011年1月14日 星期五
詠春拳
BY: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2%8F%E6%98%A5%E6%8B%B3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詠春拳是中國武術門派之一,五十年代由葉問帶來香港、1968年組織門人成立「詠春體育會」、從七十年代開始,由梁挺首先帶往德國,從此在歐洲快速發展,為多國特警所採用的拳術。詠春拳術以一套實際拳術戰鬥理論為主,以身體結構、關節活動及流體力學開始研究改進,完全脫離了傳統的五行八卦及象形神意等玄學虛幻、非科學邏輯性的近似哲學解釋。
前輩們進而設計了一套由淺入深的訓練系統,由單純的靜態氣功及手部動作開始,直至意念反應全身總體運動為止。除了真正可以用於攻防之用,及至其訓練「黐手」階段,由於是練習自然反應,不要硬套次序招式,更加使人感到興趣。所以兇猛的詠春拳術訓練可以上擂台比賽,而一般訓練亦可視作長期建身強體運動。
傳說根源
詠春拳據傳起源於滿清中期年代,由對南少林武功非常了解之武術大師五枚師太所創立的。
五枚師太
主条目:少林五老
主条目:南拳
屬傳說人物,沒有佐證。
未查證歷史
由嚴二及嚴詠春父女起,詠春授與其夫梁慱儔。慱儔傳與梁蘭桂,慱儔因記念其妻,故命名「詠春拳」。蘭桂在佛山紅船(廣東大戲班)傳於當時之武生黃華寶及船工梁二娣。
嚴詠春
母早逝,其父嚴二,清乾隆(1735-1795)時期人士,廣東人,善南拳,因事為清官員追捕,逃亡至四川大涼山腳,以賣豆腐為生。嚴二學得德昂族之「五枚竹樁拳法」(未有佐證)。並將其改良,授予嚴詠春先祖。廣東商人梁博儔先生在雲貴收集茶葉,路經大涼山腳時,認識了賣豆腐的嚴二。嚴將女兒詠春許配與博儔。並授與拳術。
梁博儔
清乾隆(1735-1795);嘉慶(1796-1820)時期人士,佛山茶葉商人。在四川及雲南北部山區收集茶葉在佛山出售。在大涼山腳(寧南?)學得少數民族之拳術(相信是梅花拳),加入自己固有之南方拳術。
根據葉問說;先祖留傳梁博儔先生在雲貴邊界娶妻嚴詠春,得詠春拳。後傳拳與族姪梁蘭桂。蘭桂後傳拳與紅船黃華寶。
梅花拳及七星紅拳亦見於川楚教亂(1795年-1804年)。傳入廣東後,融合於洪門拳術或(老)洪拳。
梁蘭桂
梁蘭桂是清嘉慶(1796-1820);道光(1820-1850);咸豐(1850-1861)時期人士。經歷了太平天國及大成國時期;由1843年,洪秀全在廣東花縣、即今之廣州花都區創「拜上帝教」開始至1864年為止。梁博儔之後人或後輩(姪兒或族姪),佛山商人,愛好粵劇,喜與紅船中人結交,秘傳詠春拳與武生黃華寶。李文茂事件後,恐怕涉嫌在內(或為官府通緝),埋名隱姓,避走他方。據說逃亡到東莞,只教了救命恩人王老佐一點功夫,說是佛掌。(這個,可能是“詠春拳”不可公開教授之理由。)「發揚光大,違背祖師」。梁蘭桂先生有可能是參加了反清組織三合會,與大成國梁培友有聯繫。南少林之傳說;如少林五老之口耳相傳,應該是當時從廣州佛山一帶開始流傳,並記錄在三合會的會薄中。五枚是否指梁蘭桂?至善是否指陳享(或是指陸亞彩之師父?三德是否指梁二娣?)一切尚需進一步佐證。
大成國的梁培友是鶴山古勞人,是梁贊前輩。由此推斷,梁蘭桂亦可能是梁培友的同輩及同鄉兄弟。而現在鶴山古勞留下有老洪拳的散式,由戰前林華三留傳下來,現在他的傳人說由梁贊退休回鄉後親傳。時間上並不符合。
可查歷史
由武生黃華寶及船工梁二娣開始,時值太平天國及洪兵起義反清期間,當時(1854年)紅船中人李文茂(?-1858)率眾反清,導致粵劇全面被禁達15年之久。華寶,二娣從此公開授武。二娣曾習欽州洪兵拳術 (蛇形洪拳、瓊花會館被焚燬後,改稱少林拳),孰練六點半棍法,二公傳與跌打兼中醫師梁贊、梁贊整理後傳出。
黃華寶
黃華寶於清嘉慶後期出生(1796-1820);道光(1820-1850);咸豐(1850-1861)時期人士,粵劇]武生。
由於1854年另一佛山粵劇武生李文茂為廣東三合會領袖之一,他響應太平天國,率眾數千人,大多數為粵劇界中人,於兩廣反抗滿清,最終1858年失敗身亡,導至粵劇被禁演長達十五年。佛山瓊花會館解散,紅船被破壞。黃華寶曾追隨梁蘭桂學習秘傳之拳術。從此在佛山授拳。華寶在紅船期間,其中一條船上安裝有木人樁,刀樁及棍樁等習武器具,甲板上劃有梅花樁步法〈紅船木人,地腳梅花〉。此時,共同學習的有船工梁二娣,二娣是洪門中人(少林子弟-三德和尚?),精通六點半棍法。他們亦師亦友,互相交換心得。後二人盡將所學傳與梁贊(1828-1901)。梁贊時,正式將此套武學,訂名學為詠春拳。
梁二娣
梁二娣(黃華寶同時期人),任職紅船,長撐船及煲頭。是廣東洪門(少林)子弟,精欽州洪拳蛇形手,通六點半棍法。據說傳人有欽州羅晚恭(公),再傳蛇形郭保全。有一種說法指少林六點半棍法是由流落紅船的至善禪師(洪門組織領袖-參考陳享)傳與三德和尚、那麼三德和尚是否梁二娣(南拳老洪拳傳人)呢?(未能佐證)。太平天國的水軍著名將領羅大綱,為兩廣邊界客家人(一說出身潮汕魚戶人家),在廣西梧州大湟江口為水賊、加入三合會,後加入太平軍。
梁贊
詠春拳之名稱開始出現。
梁贊先生(1826~1901年),享壽75歲。原名梁德榮。人稱詠春拳王。傳人有人稱找錢華之陳華順。華公最後所收之入室弟子便是葉問。
梁贊,廣東鶴山古勞人,在古勞出生。梁贊父親因為生下二子「德榮」,把在佛山筷子街經營中醫及跌打醫館訂名為榮生堂,因為〈榮〉字之行草書形似〈贊〉字,故人稱榮生為贊(先)生。
梁贊十八歲時先師從紅船子弟梁二娣學習欽州蛇形洪拳(南少林拳術)。後梁二娣將梁贊引薦到亦師亦友之黃華寶(四川梅花拳-詠春)門下。黃華寶亦是古勞人,與贊是同鄉。黃華寶將詠春拳秘密傳授與梁贊。並告誡不可以將此「拳」公開發揚;否則違背祖師等語。
梁贊約於1870年至1890年,在贊生堂內收徒授拳,將其畢生所學重新整理.詠春拳從此聞名。
梁贊六十多歲後,兩名兒子中的梁春早逝,而梁璧已經離開佛山去了香港在布匹行工作,不能接替父親的生意,唯有將贊生堂交托與陳華順,順為杏壇人,故改店名杏濟堂,後轉讓與他人。贊先生退休(?70歲)後返回古勞。
梁璧
梁璧先生(1845-1920),梁贊長子,自小追隨父親習拳(應比陳華顺早二十多年),後到香港與朋友經營綢緞店,後傳技于葉問。他應該是對詠春之歷史,其父之拳法刀法最為理解之傳人。日後對葉問先生影響最大。
陳華顺
陳華顺(1849年-1913年),享壽64歲。順德杏壇東馬寧人,順德出生,後居佛山,以找錢為業,綽號找錢華。身材高大,臂力驚人。他知道佛山赞先生的比武事跡,時常從門縫裡偷看自學,終於在卅九歲時追隨已經六十二歲之贊先生學習詠春拳。贊先生去世,華公(於1901後)於蓮花地大街缸瓦店內,教授詠春拳術。
華公於1901年至1907年間授拳,傳人共有十六人。大師兄吳小魯、二師兄吳仲素、何漢侶、雷汝濟、陳汝錦,封門弟子葉問等。
〈簡史〉
1884年 (清道光29年)
35歲時生子陳汝錦,顺當時尚未學詠春。
1888年
贊先生62歲,體力開始衰退,而兒子們皆離開佛山謀生,沒有意識承繼贊生堂。故開始找尋繼承人,當時收了39歲之陳華顺為徒.館務多由大師兄木人華-李華處理。而從當時起,贊生時常回鄉古勞。
1889年 李華去世,館務由陳華顺處理。贊生時常來回佛山古勞之間,親自教授拳術及跌打醫術。
1892年 華顺教兒子陳汝錦(8歲時)學詠春,顺跟隨贊只有四年時間。
189?年 榮(贊)生堂改名杏濟堂。
1901年 梁贊離世,陈华顺離開杏濟堂,於蓮花地大街缸瓦店內,授徒。
1904年 租得桑園大街葉家庄大祠堂,葉問11歲(1904)拜師。
1907年 輕微中風,退休回鄉,館務由吳仲素代替。
1911年 中风养病。
1913年 陈华顺病逝。
陳汝棉
陳汝棉(1884年—1942年),廣東順德人,陳華順的獨生子,其父在他八九歲時,便教他詠春拳。由於陳汝棉在十三、四歲時,脾氣不好,稍不如意,便和別人打架,所以有貔貅棉之稱號。貔貅即是頑皮的意思。很多人都知道汝棉得不到老父的歡心。華公怕他遲早會惹出大禍。稍後,陳華順自覺年事已高,欲替他成家立室。最後與鄰村昌教鄉的一個年老花洪拳教頭黎三興女兒黎好(妙顯)結婚,其子為陳家廉,其孫為陳國基。華公在他們婚後,因為中風的關係,隱居在東馬寧;佛山的跌打醫館,交由陳汝棉負責。
吳仲素
吳仲素(188?-195?)。其父於佛山開設缸瓦店,因為工作方面需要找換錢幣,故與陳華順成為好友。隨後(1901年後)將缸瓦店交付于陳華顺。並將仲素與兄小魯一同受托於陳華顺,成為陳華顺首兩名弟子,故人稱吳仲素為二師兄。當時陳華顺在舖內正式開始授徒。
兩年後(1904年?)追隨華公租用葉氏桑園大祠堂設醫館並授徒。直至三年後華公輕微中風,自覺年老回鄉養病。
吳仲素遷到普君墟綫香街開設醫館並授徒。很多富家子弟,如有记盲公饼何兆初,李众胜堂少东李赐豪,英聚茶楼司库梁福初等也慕名求學。阮奇山及姚才於30年代後期才加入(阮濟雲1939年到越南}。
據說戰時,吳仲素曾在香港筲箕灣設館,但時間甚短。和平後返回佛山,由姚才兄弟等前徒弟供養。
葉問
主条目:葉問
葉問(1893年-1972年),佛山世家子弟,著名武術家佛山贊先生之徒孫,陳華順(找錢華)的徒弟。1950年,於香港發揚詠春拳。傳人有梁相、駱耀、徐尙田、古生、黃淳樑、李小龍、梅逸、招允、梁挺及長子葉準、次子葉正等,他們都遵照其遺志,把詠春拳發展至世界各個角落。故為現代詠春派的宗師。
不開設拳館的原因
從梁博儔起,梁蘭桂,黃華寶皆沒有設立武館之習慣。梁贊在醫館中教習,陳華順在缸瓦店內授拳,吳仲素在俱樂部中,傳授詠春拳術。葉問在香港教授期間,亦從來未有掛起招牌。葉問曾說過這是遵循袓訓,不可公開此套拳學。
理由可能是這套拳學與太平天國或大成國之反清團伙三合會有關。恐怕後人遭到危險。
先合後分、發展詠春拳
葉問先生晚年倡議成立由其弟子組成聯誼會(後改稱體育會),得鄧生探長、同僚彭錦發及藍賢發在經濟上支持得以於1968年成立。在會中安排教授課程,葉公亦未有違背祖師訓誡。第一個訓練班由梁挺主持。上述數人實為有組織地發展詠春拳的第一代功臣。可惜後來加入者,最終因利益、輩份、子嗣等問題分歧而互相批評,再而分裂。葉問兩名兒子於父親死前數月開辦「葉問體育會」(1972)。
詠春派源流
五枚: 嚴詠春→梁博儔→梁蘭桂→黃華寶→梁二娣→梁贊→陳華順→葉問
資料來自1990年詠春體育會出版之「詠春族譜」。編審委員會由駱耀、徐尚田、黃淳樑、梁挺、葉正、蕭煜民、葉賢、陳暖林、譚鴻勳、林文學等組成。
五枚
葉問宗師稱詠春拳出自四川西南大涼山,在雲南(滇)以北邊境外。素以梅花為誌。請參考梅花拳。現今大涼山在四川南界;大雪山系南部、有大涼山及小涼山,與雲貴相連,在貴州北界大婁山系之西北部,為少數民族聚居地,盛產茶葉。
詠春歌訣
葉問宗師並無歌訣留下。
葉問口訣
念頭不正,終生不正。(拳套要求、人生預意)
念頭主手(一說守),尋橋主腳(與步)。(練習拳套目的)
標指不出門。(拳法)
來留去送,甩手直衝。
撳頭扢尾,撳尾扢頭,中間(飄)膀起。
正身子午,側身以膊(為子午)。
朝面追形,而(追形)不追手,以形補手,以手補形。
力由地起,拳由心發,手不出門(手不離午)。
避實擊虛 (遇實則卸,見虛即進)。
畏打(終)須打,貪打(終)被打。(不畏打,不貪打)
轉馬手先行。上馬手先行。(轉馬上馬,樁手先行)
留情不出手,出手不留情。(留情不打,打不留情)
不挑不格,消打同時。
適用口訣
枕手橋上過,攤手中門內,伏手控外門。
膀手不留橋,間手破中出,構手枕伏化。
換手肘(音爭}腕過,削脫上下反。
膀手非手,錯膀非錯。
用力三論
捨力論-捨棄拙力
卸力論-卸去來力
借力論-借用他力
中門論
中門論-人體中門最弱,是攻擊目標,也是重點守護的地方。手由心發,上至頭頂,中為心窝,下達胯襠。老洪拳、羅漢拳、鶴拳(包括空手道),則分四門八方。詠春則重中門內外。
直線論-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子午論-用中守中
失午論-身手步全論
傳統教授程序
詠春拳實而不華,不重花巧。此拳講求反應敏捷,注重技巧而非力量取勝。由淺入深。只有三套拳,最初習
小念頭
開馬後,由一攤三伏護手(拜佛手) 開始,樁馬為拑羊馬。拜佛拑羊有尊崇佛山為祖廟(起點),控制廣州(羊城)的意義。請參考大成國及李文茂條目。清庭火燒佛山琼花會館後,整套拳術(以梅花為標誌)被禁。秘傳至梁贊時,稱詠春拳。三拜佛改名小念頭。
「小念頭」是詠春派第一套入門套路。有念頭正,終生正之意。全套拳由開馬(二字拑羊馬)起,至全套完結,全身(除手部動作外)都不動。頭要正(頭上頂眼平視),身要正(挺腰背),馬要正(挺肛拑膝)。全身其他肌肉放鬆。呼吸自然。主要練習樁馬穩定,腿部(特別是大腿內側四頭肌)和手部(肩部手後三頭肌)之伸展肌的肌鍵伸展,手部關節活動。及手部動作之標準位置。葉問傳下之套拳,皆以連環三拳為句或再操連環日字衝拳,喻意念頭一起(反清事業),必須成功、否則沒有完結收式。
《念頭主手(守),手動身不動》。
練習要求:登頭平視,沉肘落膊,拑膝挺肛,腰胯相照,氣守丹田,輕鬆隨意。
手由心發,點點皆清。正身子午,手不出門。
念頭雖小寓意深,道法自然意隨心, 立身處地守中正,覺悟修身佛性生。
坐馬
二字拑羊馬〈二字拑羊,馬開步半〉
適合徒手拳擊
適合短兵器,八斬刀
古已有之,與四平大馬同源同宗,其次序:—
1、開始—收拳曲膝
2、一步—一字平肩,腳跟相會,腳尖向外,成一字形。
3、半步—二字拑羊,腳跟外輾,成入字形,腳尖劃短,腳跟劃長。膝拑步中,利於側身轉馬。
四平大馬
適合長兵器,六點半棍
4、半步—三輾外八,膝分離,以下盤轉移重心,成三七偏身不丁不八馬。
5、原步—四平三正,只符合長兵器,不利身體移動。主要操練腿部肌肉。
開拳小練(箭,戰), 念頭(小念頭)伊始, 一步一拳, 拳由心發 ••••集之成拳。
尋橋
《尋橋主腳,身動手不動(手從念頭)》
詠春拳第二套套路,屬中級套路。練習步法及撐腳,配合之前學的手法,便可尋找敵人之橋手了。
步法包括子午(180度)轉馬,側身(45度)轉馬,側身上馬,正身上馬,退馬,退步轉身馬。撐腳包括正身撐腳,側身撐腳和轉身撐腳。
練習要求:正身子午,側身以膊,朝面追形,以鼻為準,上步轉馬,膝拑步中。
黐手
是詠春拳獨有之反應練習方法;更加是接近應用之互動練習。最終練習至應用之手法〈來留去送,甩手直衝〉〈不招不架,只是一下〉。
“黐手”是锻炼攻防的触觉反应,使中枢神经建立成条件反射,两手可以随机应变,在千变万化的实战中能够应付自如。黐手锻炼是由双方的四条臂膀在内外门运用几种动作循环反复地相互粘贴翻滚,如在一个无形的圆弧和直线之中,形成活的劲力流力和前推的力度。它锤炼双手左右兼顾,可以流畅地卸除对方之力,也可以转化为直线攻击对方。而且寻找对手之空隙漏洞,达到“来留去送”和“甩手直冲”等目的。
練習程序
黐單手(正身二字拑羊馬)
黐單手(轉側身馬)
盤(雙)手(正身二字拑羊馬)
過手(步法,身法)
甩手(步法,身法)
標指〈手不出門〉
詠春拳第三套套路,屬高級套路。以開馬後第一個動作命名。為最高深之套路,只教授與品格良好及達到標準之入門子弟。
《標指主攻,步手身全》。標指圈腳之後,練習腳法。
腳法
包括坐馬能練腿力,步法使之靈活平衡之外,練習以腳攻擊及保護自己。
木人樁法
隨後學習116點木人樁法。木人樁是以木材製造之武術器材,有樁手及樁腳之設置。容許少量活動(彈性)。
當作模擬敵人錬習。鍛鍊手部接觸部分之剛強性,全身整體活動性。步法之靈活性。可以針對橋手硬而重的敵人、隨橋而往。
六點半棍法
即南拳單頭棍七法。見《少林宗法》。
同時習六點半棍法,以增加臂膀之力及標馬穩定。
六點為:上中路之枕、攤(挑)、槍(標、點)、下路之掃、撥、彈(撬)冚(壓)及加上半點摭攔(退躍)。
八斬刀
由八路(段)組成。無甩手反刀之危害自身動作,為時人偽作。只傳與心地善良之入室弟子。
其刀形類似與林則徐在廣東操練水勇所用之雙刀。八斬刀比蝴蝶雙刀較短,刀面較窄,刀鋒尖;利直刺,刀刃利及刀身後半較厚;便於枕欄。在埋身肉搏戰時,專門對付當時鴉片戰爭英軍裝上刺刀之長槍。當時的刺刀是套在槍管前沿兩三吋之磨尖長鉄條而已。後來大平軍及大成國之軍員亦有類似兵種。由於當時未有足夠之槍械火器,故特別適合用於小形河渡木艇兵員。
第一節之首個應用動作是挾刀,目的是拍去英軍長槍上的刺刀。跟進應用動作是構走長槍轉回內門,另手斬去,是為構斬。
第二節承接第一節,如果挾刀不成功的話,內門刀為抌刀、外門刀沿英軍長槍削下英軍手部。內門抌刀變化標刀,連環標斬。
練習器具
木人樁:樁上有三支「倒品字形狀」樁手,一支弓字樁腳,供練習者熟習拳法。
八斬刀:比蝴蝶雙刀短窄,僅僅長過手睜少許(包睜),護手有倒鈎反上,刀鋒前沿磨尖,利直刺;後沿及刀背較厚,利於斬削及枕欄。
根據一本由‘馬士•賓漢’著的鴉片戰爭紀錄《英軍在華作戰記》中描述:-「林(林則徐)正忙於訓練三千個兵丁,其中三分之一是雙刀手。這種雙刀有二尺多長,刀鞘看起來很笨重,刀柄護手反上略彎如鈎,長約二寸。雙手持刀,刺擊削切,揮刀飛舞,上下左右,同時並呼喊叫駡,面作惡容,以威嚇敵人,使其望風而逃。林對於這些人,具有很大信心。」
長棍(六點半棍)
沙包:貼墻;吊包。
八仙枱,中式大餐桌,八卦形桌面,可坐八人。相傳梁贊先生以此桌訓練梁璧黐手。
詠春手法淺談
〈詠春手法,注重實踐。不談玄學,不說五行。人體科學,自然已然。不從龍虎,那從蛇鹤?〉
基本法
三拳:日字衝拳,尋橋抽拳,尋橋欄撞拳
三掌:正掌,橫掌,昂掌.或曰直掌(心-包括正掌,橫掌,昂掌),殺掌(陰掌沿),摌掌(陽掌沿)
三腳(三身法):出自尋橋之(正身)撐腳,(側身)撐腳及(反身)撐腳
三步:正(箭)步,橫步,圈步
詠春八手
黐單手之標準手法,出於小念頭尾段,順序為前攤,枕,刮,圈(外攤回),搆(手腕),伏,標(衝),膀。
手掌-伏
手腕-構
前臂-枕,攤,膀,圈,刮。
全臂-衝〔包括拳,掌,間,標,拂(問)〕
有(手)形手法
以手形為名。
攤手
手形;手掌向上(陽掌),手腕在子午線(垂直橫過人體中軸線之二維(2D)平面),沉肘。手腕比手肘高,手腕比手肘前。
手臂(部)姿勢;有兩式。
正身攤手,沉肘埋中(盡歸子午)。
側身攤手,沉肘顧(護)脇,以膊為子午。
動作;從其他手形(如間手)變動成正身攤手或側身攤手。當中手法有滾、圈,撈(錨),枕等。
要求;〈不招不架,手不出門。〉
枕手
手形;手掌向內,在子午線(垂直橫過人體中軸線之二維(2D)平面),沉肘埋午。手腕比手肘高,手腕比手肘前。
動作;從其他上路手形(如問手或護手)變動成枕手。
間手
膀(拂)(搆)手
伏(窒)(拍)(撳)手
護(拍)(撳)手
問(標)手
攔(拂)手
純手法
(動作)
窒
標
衝
拍
撳
圈
搆
拂(發)手
刮
脫(削)
臘(擒)
托(拿)
雙手法
雙間手
雙滾(綑)手
抱牌手
構枕手
有關係的分支
詠春拳
香港葉問詠春以正體「言」字邊之詠字正名。佛山梁贊嫡系主流。
梁挺師傅已經將「詠春拳」在國內註冊,避免非梁贊嫡系主流盜用「詠春拳」之名字,胡亂堆砌內容,以假歷史企圖亂真,魚目混珠。當初部分門人誤會梁挺先生之意圖。
廣州咏春拳(蛇鹤詠春拳)
主条目:白鶴詠春拳
/或稱蛇鹤詠春拳/亦稱阮奇山咏春拳。
阮濟雲及阮奇山先後追隨師父欽州(現歸廣西)郭寶全(蛇形老洪拳),馮小青(紅船永春拳,當時年屆七十)。
最後(後於葉問)追隨吳仲素;但未有正式拜師。其後人張保亦不知(或不承認)這段歷史;還說(蛇形)郭寶全及(福建鹤形)馮小青是詠春門人。張保尊洪拳韋玉笙為業師。
套路有:蛇形拳路,紅船永春拳路,小練頭,加上了由吳仲素處學來之尋橋及標指之套路。
分枝
中国蛇鹤咏春拳馆,香港蛇鹤咏春門。
佛山永春拳 (彭南永春拳)
1986年,佛山精武体育会复办。由彭南開始傳出。佛山精武体育会自稱統一了不同宗系之詠春拳而成。實為混合佛山地方不同拳種而成。而非梁贊嫡系(葉問)手法。[1] 。現在之彭南後人,強將馮小清永春拳作為詠春歷史一部分而不論及陳家燊母親黎好所傳之洪拳四門伏虎之真正歷史。
彭南(1911-1995)居於佛山,花名“黑面南”。少時好武,曾學習多家武術,师傅有甘珠、梁世苏(洪拳)、伍文龙(龍形永春)等。自稱解放後(37岁後,註;當時詠春拳被禁止教授)曾追随兼習洪拳及詠春的招就及紅船永春陸錦再傳黎協篪學技。门徒有:韩广玖、甘家康等。彭南稱詠春拳創自“一塵痷主”。明顯不是黎協篪或招就後人所同意的。
前期歷史
招就,(1902-1968),南海人,富家子。廿年代在佛山西便巷師從陳汝棉習詠春拳。
其師陳汝棉於1932年,攜同在鄉間(順德)學習母系洪拳之四名兒女,應聘到廣西為兩廣國術教官兼軍醫。
此後佛山館務即由師母,順德洪拳名師黎好主理,從此招就兼習洪拳。
招就戰爭時在佛山筷子里“衆義”館任教,其堂侄招允為助教。和平後遷往中山石岐太平路設館教少林拳,門徒有彭南、區康(父親區仕)、招允、梁日星、朱國現等。
招就除了詠春拳外,還熟習單刀、雙鐧、五節鞭、七節鞭、齊眉棍、等多種花洪器械。招就1968年病逝於佛山。
招就之徒弟及堂姪招允(1924-1973)於六十年代來港,亦尊招就吩咐,追隨葉問(招就的師叔)拜師深造,可見招就對前輩之尊崇。其後招允得葉問親題一「詠春正統 葉問題」七字牌匾,為葉問弟子中所獨有。
韓廣玖之咏春拳其實學自彭南。再加上黃仁智花洪拳及其他拳類,以有別於「葉問詠春拳」及「廣州詠春拳」。是從順德永春拳演變出來。
澳門咏春拳
澳門因與香港一水之隔, 有葉問在香港授徒時招收之弟子,在澳門定居並開枝散葉。
不同源之異流
馮小青
主条目:紅船永春拳
馮(在1870年後,當時粵劇可以在廣州恢復演出)在廣州追隨師父粵劇武生新錦(大花面錦,陸錦)學習紅船永春(前身為福建白鶴拳)。新錦在粵劇班中是黃華寶(1854年前在佛山粵劇演出之武生)的後輩。所以根本無何能陸錦與黃華寶連上關係。馮小青大約在1920年左右在佛山去世,享壽72歲。
蛇形永春內功拳
阮濟雲在安南(越南)所傳出—蛇形永春,永春內家拳 (VINH XUAN NOI GIA QUYEN),亦名永春佛家 。
阮奇山之兄長,追隨師父欽州郭寶全(蛇形)(老洪拳五形之一),馮小青(紅船永春,當時年屆七十)等。
套路除部分蛇形拳路、紅船永春拳路外,還有小練頭,並無尋橋及標指之套路。參見永春內家拳[1]網內文章(Some Reflections on the Kungfu System of Vietnam Wing Chun) By Si-fu Nguyễn Ngọc Nội 。
偏身詠春拳 (洪拳)
古勞偏身詠春-梁贊先師退休回鄉授與小孩。由王華三開始傳出,加入了洪拳伏虎四門之技。
陳國基永春拳 (花洪拳)
主条目:順德永春拳
陳國基,其曾祖父為陳華順,祖父陳汝棉 ,父親為陳家廉
陳家廉擅長一字劍、十三槍及雙刀拆棍等母系拳術。家廉自小在鄉間學習自母親黎好(妙顯)之洪拳,長大後,1932年追隨父親陳汝棉前往廣西授徒(之前從未在佛山授徒),而母親黎好則從順德到佛山,留守陳館教授洪拳,陳汝棉之徒弟招就得以追隨兼學其花洪拳。
解放後,中共禁止傳授詠春拳,陳家廉在順德一所小學中教授花洪拳。此時的弟子有[[順德永春拳|譚煥標]]。而在解放後始學習花拳的黄仁智後反傳陳家廉之子陳國基。譚煥標等現稱此拳是順德永春拳,實質是洪拳與部分詠春拳之變異。
陳國基永春拳與馮少青之紅船永春拳無關。
陳國基尊至善禅师为先师。他說此拳由至善所創,為纪念永春殿故取名为永春拳。又說清帝火烧福建少林寺,只剩下永春殿(這是花拳之傳說歷史)。因為至善禪師、洪熙官、黄坤三人(這是洪拳之傳說)當時外游,才免于难。又說清庭發现永春拳是少林拳,因而剿之,于是改名“咏春拳”。所以陳國基復名为“永春拳”。
陳國基自稱學自家傳。獨有秘傳後半部詠春拳套(祖母黎好之花洪拳拳套);四门拳、伏虎拳、佛掌「註1」、红砂掌、梅花槍、九环刀等等。現在之所謂“下半部”詠春拳的招式(即所謂的詠春下半部),不過是把其他门派的招式堆砌,包括有龙形、洪拳及鹰爪等。
固此,陈国基及谭焕标之所谓“嫡传少林永春拳”实与吴仲素、叶问等所传(吴与问公均为陈国基之祖华公佛山门下传人,因此问公于港传武期间仍称本门派为佛山咏春派)佛山咏春也无关。陈及谭还认为“叶问所传乃不完整之詠春拳”,即认为叶问于港所传不为“正宗”,且历来轻视港传咏春,但却大肆宣传叶问门人李小龙乃“将永春拳推向世界第一人”,显然另有目的。不過卻也凸顯了中國南拳歷史傳承的不可考。
黃仁智善於花洪拳(花洪拳-紅拳一支)。再傳韓廣玖。
註1:四门拳、伏虎拳、佛掌等是傳統南拳〔老洪拳,現稱(南)少林拳〕。福建白鶴拳,洪家,蔡李佛亦有之。
朱頌民(黃哲誠花洪拳)
主条目:少林永春拳
與白鹤拳,紅船永春,混合詠春之分別
〈詠春〉
歷史地點—約於1860起,太平天國李文茂事件後,粵劇禁演。武生黃華寶於佛山傳授與梁贊。
始見於—黃華寶傳授與梁贊,梁贊整理後而發展。
拳套:—因應壹套全新鍛鍊系統設計而成,只有拳種共三套。依次由淺入深小念頭,尋橋,標指等詠春
獨有拳套,完全沒有其他門派或南少林拳套之影子。有南少林六點半棍(與梁二娣交換而來)。
〈白鹤拳〉
歷史地點—始於清初順治時之福建省永春县。
始創人—方種(方掌光)與女兒方七娘(永春七娘)。加上台灣降將白戒之武術而成。
拳套:—十套。初級套路為三戰拳,並無小念頭(小鍊頭),尋橋,標指等詠春獨有拳套。
〈紅船永春拳〉
歷史地點—1870年後,太成國李文茂事件後,粵劇禁演。大花面(陸)錦於廣州傳授與馮小清。
相關人物—大花面(陸)錦。
〈花洪拳〉
拳套:花拳,箭拳,七星拳等。無尋橋,標指等詠春獨有拳套。
有纏絲棍〔不同於梁二娣(詠春拳)之六點半棍〕。
〈混合詠春〉
詠春拳注重實效,拳理自然科學,合乎人體力學,三角幾何。人人可以依照自身條件來學習。加上中國傳統哲理,
儒家中正守法,道法自然隨意,佛性修心,不行邪念。造成可以發展之有利條件。
現在很多學習其他門派之人士,亦加入原詠春之原理或動作,將自身之動作招式改變,發展了:
洪拳詠春—以‘至善禪師’為創始人。部分洪家拳加上更改之詠春拳套路。
少林詠春—以‘至善禪師’為創始人。部分老洪拳加上更改之詠春拳套路。
太極詠春。
紅船永春—部分永春拳加上黃華寶之小練(念)頭。梁二娣之六點半棍。
永春詠春—以‘永春三(七)娘’為創始人。部分永春拳加上詠春三套拳套路。
洪頭蔡尾詠春—以‘至善禪師’為創始人。部分洪家拳,部分蔡李佛拳如「小練」,「走四門」。加上詠春三套拳套路。
可惜,詠春拳是一個完整之學習系統,如果只學其部分,如其套路,更改其手法,加以花巧,表現剛烈,便失其真。
如果只學其原理,不隨其系統手法,終不得其至美。
來源說明http://www.wingchun.com.vn/indexE.htm 又名永春佛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詠春拳是中國武術門派之一,五十年代由葉問帶來香港、1968年組織門人成立「詠春體育會」、從七十年代開始,由梁挺首先帶往德國,從此在歐洲快速發展,為多國特警所採用的拳術。詠春拳術以一套實際拳術戰鬥理論為主,以身體結構、關節活動及流體力學開始研究改進,完全脫離了傳統的五行八卦及象形神意等玄學虛幻、非科學邏輯性的近似哲學解釋。
前輩們進而設計了一套由淺入深的訓練系統,由單純的靜態氣功及手部動作開始,直至意念反應全身總體運動為止。除了真正可以用於攻防之用,及至其訓練「黐手」階段,由於是練習自然反應,不要硬套次序招式,更加使人感到興趣。所以兇猛的詠春拳術訓練可以上擂台比賽,而一般訓練亦可視作長期建身強體運動。
傳說根源
詠春拳據傳起源於滿清中期年代,由對南少林武功非常了解之武術大師五枚師太所創立的。
五枚師太
主条目:少林五老
主条目:南拳
屬傳說人物,沒有佐證。
未查證歷史
由嚴二及嚴詠春父女起,詠春授與其夫梁慱儔。慱儔傳與梁蘭桂,慱儔因記念其妻,故命名「詠春拳」。蘭桂在佛山紅船(廣東大戲班)傳於當時之武生黃華寶及船工梁二娣。
嚴詠春
母早逝,其父嚴二,清乾隆(1735-1795)時期人士,廣東人,善南拳,因事為清官員追捕,逃亡至四川大涼山腳,以賣豆腐為生。嚴二學得德昂族之「五枚竹樁拳法」(未有佐證)。並將其改良,授予嚴詠春先祖。廣東商人梁博儔先生在雲貴收集茶葉,路經大涼山腳時,認識了賣豆腐的嚴二。嚴將女兒詠春許配與博儔。並授與拳術。
梁博儔
清乾隆(1735-1795);嘉慶(1796-1820)時期人士,佛山茶葉商人。在四川及雲南北部山區收集茶葉在佛山出售。在大涼山腳(寧南?)學得少數民族之拳術(相信是梅花拳),加入自己固有之南方拳術。
根據葉問說;先祖留傳梁博儔先生在雲貴邊界娶妻嚴詠春,得詠春拳。後傳拳與族姪梁蘭桂。蘭桂後傳拳與紅船黃華寶。
梅花拳及七星紅拳亦見於川楚教亂(1795年-1804年)。傳入廣東後,融合於洪門拳術或(老)洪拳。
梁蘭桂
梁蘭桂是清嘉慶(1796-1820);道光(1820-1850);咸豐(1850-1861)時期人士。經歷了太平天國及大成國時期;由1843年,洪秀全在廣東花縣、即今之廣州花都區創「拜上帝教」開始至1864年為止。梁博儔之後人或後輩(姪兒或族姪),佛山商人,愛好粵劇,喜與紅船中人結交,秘傳詠春拳與武生黃華寶。李文茂事件後,恐怕涉嫌在內(或為官府通緝),埋名隱姓,避走他方。據說逃亡到東莞,只教了救命恩人王老佐一點功夫,說是佛掌。(這個,可能是“詠春拳”不可公開教授之理由。)「發揚光大,違背祖師」。梁蘭桂先生有可能是參加了反清組織三合會,與大成國梁培友有聯繫。南少林之傳說;如少林五老之口耳相傳,應該是當時從廣州佛山一帶開始流傳,並記錄在三合會的會薄中。五枚是否指梁蘭桂?至善是否指陳享(或是指陸亞彩之師父?三德是否指梁二娣?)一切尚需進一步佐證。
大成國的梁培友是鶴山古勞人,是梁贊前輩。由此推斷,梁蘭桂亦可能是梁培友的同輩及同鄉兄弟。而現在鶴山古勞留下有老洪拳的散式,由戰前林華三留傳下來,現在他的傳人說由梁贊退休回鄉後親傳。時間上並不符合。
可查歷史
由武生黃華寶及船工梁二娣開始,時值太平天國及洪兵起義反清期間,當時(1854年)紅船中人李文茂(?-1858)率眾反清,導致粵劇全面被禁達15年之久。華寶,二娣從此公開授武。二娣曾習欽州洪兵拳術 (蛇形洪拳、瓊花會館被焚燬後,改稱少林拳),孰練六點半棍法,二公傳與跌打兼中醫師梁贊、梁贊整理後傳出。
黃華寶
黃華寶於清嘉慶後期出生(1796-1820);道光(1820-1850);咸豐(1850-1861)時期人士,粵劇]武生。
由於1854年另一佛山粵劇武生李文茂為廣東三合會領袖之一,他響應太平天國,率眾數千人,大多數為粵劇界中人,於兩廣反抗滿清,最終1858年失敗身亡,導至粵劇被禁演長達十五年。佛山瓊花會館解散,紅船被破壞。黃華寶曾追隨梁蘭桂學習秘傳之拳術。從此在佛山授拳。華寶在紅船期間,其中一條船上安裝有木人樁,刀樁及棍樁等習武器具,甲板上劃有梅花樁步法〈紅船木人,地腳梅花〉。此時,共同學習的有船工梁二娣,二娣是洪門中人(少林子弟-三德和尚?),精通六點半棍法。他們亦師亦友,互相交換心得。後二人盡將所學傳與梁贊(1828-1901)。梁贊時,正式將此套武學,訂名學為詠春拳。
梁二娣
梁二娣(黃華寶同時期人),任職紅船,長撐船及煲頭。是廣東洪門(少林)子弟,精欽州洪拳蛇形手,通六點半棍法。據說傳人有欽州羅晚恭(公),再傳蛇形郭保全。有一種說法指少林六點半棍法是由流落紅船的至善禪師(洪門組織領袖-參考陳享)傳與三德和尚、那麼三德和尚是否梁二娣(南拳老洪拳傳人)呢?(未能佐證)。太平天國的水軍著名將領羅大綱,為兩廣邊界客家人(一說出身潮汕魚戶人家),在廣西梧州大湟江口為水賊、加入三合會,後加入太平軍。
梁贊
詠春拳之名稱開始出現。
梁贊先生(1826~1901年),享壽75歲。原名梁德榮。人稱詠春拳王。傳人有人稱找錢華之陳華順。華公最後所收之入室弟子便是葉問。
梁贊,廣東鶴山古勞人,在古勞出生。梁贊父親因為生下二子「德榮」,把在佛山筷子街經營中醫及跌打醫館訂名為榮生堂,因為〈榮〉字之行草書形似〈贊〉字,故人稱榮生為贊(先)生。
梁贊十八歲時先師從紅船子弟梁二娣學習欽州蛇形洪拳(南少林拳術)。後梁二娣將梁贊引薦到亦師亦友之黃華寶(四川梅花拳-詠春)門下。黃華寶亦是古勞人,與贊是同鄉。黃華寶將詠春拳秘密傳授與梁贊。並告誡不可以將此「拳」公開發揚;否則違背祖師等語。
梁贊約於1870年至1890年,在贊生堂內收徒授拳,將其畢生所學重新整理.詠春拳從此聞名。
梁贊六十多歲後,兩名兒子中的梁春早逝,而梁璧已經離開佛山去了香港在布匹行工作,不能接替父親的生意,唯有將贊生堂交托與陳華順,順為杏壇人,故改店名杏濟堂,後轉讓與他人。贊先生退休(?70歲)後返回古勞。
梁璧
梁璧先生(1845-1920),梁贊長子,自小追隨父親習拳(應比陳華顺早二十多年),後到香港與朋友經營綢緞店,後傳技于葉問。他應該是對詠春之歷史,其父之拳法刀法最為理解之傳人。日後對葉問先生影響最大。
陳華顺
陳華顺(1849年-1913年),享壽64歲。順德杏壇東馬寧人,順德出生,後居佛山,以找錢為業,綽號找錢華。身材高大,臂力驚人。他知道佛山赞先生的比武事跡,時常從門縫裡偷看自學,終於在卅九歲時追隨已經六十二歲之贊先生學習詠春拳。贊先生去世,華公(於1901後)於蓮花地大街缸瓦店內,教授詠春拳術。
華公於1901年至1907年間授拳,傳人共有十六人。大師兄吳小魯、二師兄吳仲素、何漢侶、雷汝濟、陳汝錦,封門弟子葉問等。
〈簡史〉
1884年 (清道光29年)
35歲時生子陳汝錦,顺當時尚未學詠春。
1888年
贊先生62歲,體力開始衰退,而兒子們皆離開佛山謀生,沒有意識承繼贊生堂。故開始找尋繼承人,當時收了39歲之陳華顺為徒.館務多由大師兄木人華-李華處理。而從當時起,贊生時常回鄉古勞。
1889年 李華去世,館務由陳華顺處理。贊生時常來回佛山古勞之間,親自教授拳術及跌打醫術。
1892年 華顺教兒子陳汝錦(8歲時)學詠春,顺跟隨贊只有四年時間。
189?年 榮(贊)生堂改名杏濟堂。
1901年 梁贊離世,陈华顺離開杏濟堂,於蓮花地大街缸瓦店內,授徒。
1904年 租得桑園大街葉家庄大祠堂,葉問11歲(1904)拜師。
1907年 輕微中風,退休回鄉,館務由吳仲素代替。
1911年 中风养病。
1913年 陈华顺病逝。
陳汝棉
陳汝棉(1884年—1942年),廣東順德人,陳華順的獨生子,其父在他八九歲時,便教他詠春拳。由於陳汝棉在十三、四歲時,脾氣不好,稍不如意,便和別人打架,所以有貔貅棉之稱號。貔貅即是頑皮的意思。很多人都知道汝棉得不到老父的歡心。華公怕他遲早會惹出大禍。稍後,陳華順自覺年事已高,欲替他成家立室。最後與鄰村昌教鄉的一個年老花洪拳教頭黎三興女兒黎好(妙顯)結婚,其子為陳家廉,其孫為陳國基。華公在他們婚後,因為中風的關係,隱居在東馬寧;佛山的跌打醫館,交由陳汝棉負責。
吳仲素
吳仲素(188?-195?)。其父於佛山開設缸瓦店,因為工作方面需要找換錢幣,故與陳華順成為好友。隨後(1901年後)將缸瓦店交付于陳華顺。並將仲素與兄小魯一同受托於陳華顺,成為陳華顺首兩名弟子,故人稱吳仲素為二師兄。當時陳華顺在舖內正式開始授徒。
兩年後(1904年?)追隨華公租用葉氏桑園大祠堂設醫館並授徒。直至三年後華公輕微中風,自覺年老回鄉養病。
吳仲素遷到普君墟綫香街開設醫館並授徒。很多富家子弟,如有记盲公饼何兆初,李众胜堂少东李赐豪,英聚茶楼司库梁福初等也慕名求學。阮奇山及姚才於30年代後期才加入(阮濟雲1939年到越南}。
據說戰時,吳仲素曾在香港筲箕灣設館,但時間甚短。和平後返回佛山,由姚才兄弟等前徒弟供養。
葉問
主条目:葉問
葉問(1893年-1972年),佛山世家子弟,著名武術家佛山贊先生之徒孫,陳華順(找錢華)的徒弟。1950年,於香港發揚詠春拳。傳人有梁相、駱耀、徐尙田、古生、黃淳樑、李小龍、梅逸、招允、梁挺及長子葉準、次子葉正等,他們都遵照其遺志,把詠春拳發展至世界各個角落。故為現代詠春派的宗師。
不開設拳館的原因
從梁博儔起,梁蘭桂,黃華寶皆沒有設立武館之習慣。梁贊在醫館中教習,陳華順在缸瓦店內授拳,吳仲素在俱樂部中,傳授詠春拳術。葉問在香港教授期間,亦從來未有掛起招牌。葉問曾說過這是遵循袓訓,不可公開此套拳學。
理由可能是這套拳學與太平天國或大成國之反清團伙三合會有關。恐怕後人遭到危險。
先合後分、發展詠春拳
葉問先生晚年倡議成立由其弟子組成聯誼會(後改稱體育會),得鄧生探長、同僚彭錦發及藍賢發在經濟上支持得以於1968年成立。在會中安排教授課程,葉公亦未有違背祖師訓誡。第一個訓練班由梁挺主持。上述數人實為有組織地發展詠春拳的第一代功臣。可惜後來加入者,最終因利益、輩份、子嗣等問題分歧而互相批評,再而分裂。葉問兩名兒子於父親死前數月開辦「葉問體育會」(1972)。
詠春派源流
五枚: 嚴詠春→梁博儔→梁蘭桂→黃華寶→梁二娣→梁贊→陳華順→葉問
資料來自1990年詠春體育會出版之「詠春族譜」。編審委員會由駱耀、徐尚田、黃淳樑、梁挺、葉正、蕭煜民、葉賢、陳暖林、譚鴻勳、林文學等組成。
五枚
葉問宗師稱詠春拳出自四川西南大涼山,在雲南(滇)以北邊境外。素以梅花為誌。請參考梅花拳。現今大涼山在四川南界;大雪山系南部、有大涼山及小涼山,與雲貴相連,在貴州北界大婁山系之西北部,為少數民族聚居地,盛產茶葉。
詠春歌訣
葉問宗師並無歌訣留下。
葉問口訣
念頭不正,終生不正。(拳套要求、人生預意)
念頭主手(一說守),尋橋主腳(與步)。(練習拳套目的)
標指不出門。(拳法)
來留去送,甩手直衝。
撳頭扢尾,撳尾扢頭,中間(飄)膀起。
正身子午,側身以膊(為子午)。
朝面追形,而(追形)不追手,以形補手,以手補形。
力由地起,拳由心發,手不出門(手不離午)。
避實擊虛 (遇實則卸,見虛即進)。
畏打(終)須打,貪打(終)被打。(不畏打,不貪打)
轉馬手先行。上馬手先行。(轉馬上馬,樁手先行)
留情不出手,出手不留情。(留情不打,打不留情)
不挑不格,消打同時。
適用口訣
枕手橋上過,攤手中門內,伏手控外門。
膀手不留橋,間手破中出,構手枕伏化。
換手肘(音爭}腕過,削脫上下反。
膀手非手,錯膀非錯。
用力三論
捨力論-捨棄拙力
卸力論-卸去來力
借力論-借用他力
中門論
中門論-人體中門最弱,是攻擊目標,也是重點守護的地方。手由心發,上至頭頂,中為心窝,下達胯襠。老洪拳、羅漢拳、鶴拳(包括空手道),則分四門八方。詠春則重中門內外。
直線論-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子午論-用中守中
失午論-身手步全論
傳統教授程序
詠春拳實而不華,不重花巧。此拳講求反應敏捷,注重技巧而非力量取勝。由淺入深。只有三套拳,最初習
小念頭
開馬後,由一攤三伏護手(拜佛手) 開始,樁馬為拑羊馬。拜佛拑羊有尊崇佛山為祖廟(起點),控制廣州(羊城)的意義。請參考大成國及李文茂條目。清庭火燒佛山琼花會館後,整套拳術(以梅花為標誌)被禁。秘傳至梁贊時,稱詠春拳。三拜佛改名小念頭。
「小念頭」是詠春派第一套入門套路。有念頭正,終生正之意。全套拳由開馬(二字拑羊馬)起,至全套完結,全身(除手部動作外)都不動。頭要正(頭上頂眼平視),身要正(挺腰背),馬要正(挺肛拑膝)。全身其他肌肉放鬆。呼吸自然。主要練習樁馬穩定,腿部(特別是大腿內側四頭肌)和手部(肩部手後三頭肌)之伸展肌的肌鍵伸展,手部關節活動。及手部動作之標準位置。葉問傳下之套拳,皆以連環三拳為句或再操連環日字衝拳,喻意念頭一起(反清事業),必須成功、否則沒有完結收式。
《念頭主手(守),手動身不動》。
練習要求:登頭平視,沉肘落膊,拑膝挺肛,腰胯相照,氣守丹田,輕鬆隨意。
手由心發,點點皆清。正身子午,手不出門。
念頭雖小寓意深,道法自然意隨心, 立身處地守中正,覺悟修身佛性生。
坐馬
二字拑羊馬〈二字拑羊,馬開步半〉
適合徒手拳擊
適合短兵器,八斬刀
古已有之,與四平大馬同源同宗,其次序:—
1、開始—收拳曲膝
2、一步—一字平肩,腳跟相會,腳尖向外,成一字形。
3、半步—二字拑羊,腳跟外輾,成入字形,腳尖劃短,腳跟劃長。膝拑步中,利於側身轉馬。
四平大馬
適合長兵器,六點半棍
4、半步—三輾外八,膝分離,以下盤轉移重心,成三七偏身不丁不八馬。
5、原步—四平三正,只符合長兵器,不利身體移動。主要操練腿部肌肉。
開拳小練(箭,戰), 念頭(小念頭)伊始, 一步一拳, 拳由心發 ••••集之成拳。
尋橋
《尋橋主腳,身動手不動(手從念頭)》
詠春拳第二套套路,屬中級套路。練習步法及撐腳,配合之前學的手法,便可尋找敵人之橋手了。
步法包括子午(180度)轉馬,側身(45度)轉馬,側身上馬,正身上馬,退馬,退步轉身馬。撐腳包括正身撐腳,側身撐腳和轉身撐腳。
練習要求:正身子午,側身以膊,朝面追形,以鼻為準,上步轉馬,膝拑步中。
黐手
是詠春拳獨有之反應練習方法;更加是接近應用之互動練習。最終練習至應用之手法〈來留去送,甩手直衝〉〈不招不架,只是一下〉。
“黐手”是锻炼攻防的触觉反应,使中枢神经建立成条件反射,两手可以随机应变,在千变万化的实战中能够应付自如。黐手锻炼是由双方的四条臂膀在内外门运用几种动作循环反复地相互粘贴翻滚,如在一个无形的圆弧和直线之中,形成活的劲力流力和前推的力度。它锤炼双手左右兼顾,可以流畅地卸除对方之力,也可以转化为直线攻击对方。而且寻找对手之空隙漏洞,达到“来留去送”和“甩手直冲”等目的。
練習程序
黐單手(正身二字拑羊馬)
黐單手(轉側身馬)
盤(雙)手(正身二字拑羊馬)
過手(步法,身法)
甩手(步法,身法)
標指〈手不出門〉
詠春拳第三套套路,屬高級套路。以開馬後第一個動作命名。為最高深之套路,只教授與品格良好及達到標準之入門子弟。
《標指主攻,步手身全》。標指圈腳之後,練習腳法。
腳法
包括坐馬能練腿力,步法使之靈活平衡之外,練習以腳攻擊及保護自己。
木人樁法
隨後學習116點木人樁法。木人樁是以木材製造之武術器材,有樁手及樁腳之設置。容許少量活動(彈性)。
當作模擬敵人錬習。鍛鍊手部接觸部分之剛強性,全身整體活動性。步法之靈活性。可以針對橋手硬而重的敵人、隨橋而往。
六點半棍法
即南拳單頭棍七法。見《少林宗法》。
同時習六點半棍法,以增加臂膀之力及標馬穩定。
六點為:上中路之枕、攤(挑)、槍(標、點)、下路之掃、撥、彈(撬)冚(壓)及加上半點摭攔(退躍)。
八斬刀
由八路(段)組成。無甩手反刀之危害自身動作,為時人偽作。只傳與心地善良之入室弟子。
其刀形類似與林則徐在廣東操練水勇所用之雙刀。八斬刀比蝴蝶雙刀較短,刀面較窄,刀鋒尖;利直刺,刀刃利及刀身後半較厚;便於枕欄。在埋身肉搏戰時,專門對付當時鴉片戰爭英軍裝上刺刀之長槍。當時的刺刀是套在槍管前沿兩三吋之磨尖長鉄條而已。後來大平軍及大成國之軍員亦有類似兵種。由於當時未有足夠之槍械火器,故特別適合用於小形河渡木艇兵員。
第一節之首個應用動作是挾刀,目的是拍去英軍長槍上的刺刀。跟進應用動作是構走長槍轉回內門,另手斬去,是為構斬。
第二節承接第一節,如果挾刀不成功的話,內門刀為抌刀、外門刀沿英軍長槍削下英軍手部。內門抌刀變化標刀,連環標斬。
練習器具
木人樁:樁上有三支「倒品字形狀」樁手,一支弓字樁腳,供練習者熟習拳法。
八斬刀:比蝴蝶雙刀短窄,僅僅長過手睜少許(包睜),護手有倒鈎反上,刀鋒前沿磨尖,利直刺;後沿及刀背較厚,利於斬削及枕欄。
根據一本由‘馬士•賓漢’著的鴉片戰爭紀錄《英軍在華作戰記》中描述:-「林(林則徐)正忙於訓練三千個兵丁,其中三分之一是雙刀手。這種雙刀有二尺多長,刀鞘看起來很笨重,刀柄護手反上略彎如鈎,長約二寸。雙手持刀,刺擊削切,揮刀飛舞,上下左右,同時並呼喊叫駡,面作惡容,以威嚇敵人,使其望風而逃。林對於這些人,具有很大信心。」
長棍(六點半棍)
沙包:貼墻;吊包。
八仙枱,中式大餐桌,八卦形桌面,可坐八人。相傳梁贊先生以此桌訓練梁璧黐手。
詠春手法淺談
〈詠春手法,注重實踐。不談玄學,不說五行。人體科學,自然已然。不從龍虎,那從蛇鹤?〉
基本法
三拳:日字衝拳,尋橋抽拳,尋橋欄撞拳
三掌:正掌,橫掌,昂掌.或曰直掌(心-包括正掌,橫掌,昂掌),殺掌(陰掌沿),摌掌(陽掌沿)
三腳(三身法):出自尋橋之(正身)撐腳,(側身)撐腳及(反身)撐腳
三步:正(箭)步,橫步,圈步
詠春八手
黐單手之標準手法,出於小念頭尾段,順序為前攤,枕,刮,圈(外攤回),搆(手腕),伏,標(衝),膀。
手掌-伏
手腕-構
前臂-枕,攤,膀,圈,刮。
全臂-衝〔包括拳,掌,間,標,拂(問)〕
有(手)形手法
以手形為名。
攤手
手形;手掌向上(陽掌),手腕在子午線(垂直橫過人體中軸線之二維(2D)平面),沉肘。手腕比手肘高,手腕比手肘前。
手臂(部)姿勢;有兩式。
正身攤手,沉肘埋中(盡歸子午)。
側身攤手,沉肘顧(護)脇,以膊為子午。
動作;從其他手形(如間手)變動成正身攤手或側身攤手。當中手法有滾、圈,撈(錨),枕等。
要求;〈不招不架,手不出門。〉
枕手
手形;手掌向內,在子午線(垂直橫過人體中軸線之二維(2D)平面),沉肘埋午。手腕比手肘高,手腕比手肘前。
動作;從其他上路手形(如問手或護手)變動成枕手。
間手
膀(拂)(搆)手
伏(窒)(拍)(撳)手
護(拍)(撳)手
問(標)手
攔(拂)手
純手法
(動作)
窒
標
衝
拍
撳
圈
搆
拂(發)手
刮
脫(削)
臘(擒)
托(拿)
雙手法
雙間手
雙滾(綑)手
抱牌手
構枕手
有關係的分支
詠春拳
香港葉問詠春以正體「言」字邊之詠字正名。佛山梁贊嫡系主流。
梁挺師傅已經將「詠春拳」在國內註冊,避免非梁贊嫡系主流盜用「詠春拳」之名字,胡亂堆砌內容,以假歷史企圖亂真,魚目混珠。當初部分門人誤會梁挺先生之意圖。
廣州咏春拳(蛇鹤詠春拳)
主条目:白鶴詠春拳
/或稱蛇鹤詠春拳/亦稱阮奇山咏春拳。
阮濟雲及阮奇山先後追隨師父欽州(現歸廣西)郭寶全(蛇形老洪拳),馮小青(紅船永春拳,當時年屆七十)。
最後(後於葉問)追隨吳仲素;但未有正式拜師。其後人張保亦不知(或不承認)這段歷史;還說(蛇形)郭寶全及(福建鹤形)馮小青是詠春門人。張保尊洪拳韋玉笙為業師。
套路有:蛇形拳路,紅船永春拳路,小練頭,加上了由吳仲素處學來之尋橋及標指之套路。
分枝
中国蛇鹤咏春拳馆,香港蛇鹤咏春門。
佛山永春拳 (彭南永春拳)
1986年,佛山精武体育会复办。由彭南開始傳出。佛山精武体育会自稱統一了不同宗系之詠春拳而成。實為混合佛山地方不同拳種而成。而非梁贊嫡系(葉問)手法。[1] 。現在之彭南後人,強將馮小清永春拳作為詠春歷史一部分而不論及陳家燊母親黎好所傳之洪拳四門伏虎之真正歷史。
彭南(1911-1995)居於佛山,花名“黑面南”。少時好武,曾學習多家武術,师傅有甘珠、梁世苏(洪拳)、伍文龙(龍形永春)等。自稱解放後(37岁後,註;當時詠春拳被禁止教授)曾追随兼習洪拳及詠春的招就及紅船永春陸錦再傳黎協篪學技。门徒有:韩广玖、甘家康等。彭南稱詠春拳創自“一塵痷主”。明顯不是黎協篪或招就後人所同意的。
前期歷史
招就,(1902-1968),南海人,富家子。廿年代在佛山西便巷師從陳汝棉習詠春拳。
其師陳汝棉於1932年,攜同在鄉間(順德)學習母系洪拳之四名兒女,應聘到廣西為兩廣國術教官兼軍醫。
此後佛山館務即由師母,順德洪拳名師黎好主理,從此招就兼習洪拳。
招就戰爭時在佛山筷子里“衆義”館任教,其堂侄招允為助教。和平後遷往中山石岐太平路設館教少林拳,門徒有彭南、區康(父親區仕)、招允、梁日星、朱國現等。
招就除了詠春拳外,還熟習單刀、雙鐧、五節鞭、七節鞭、齊眉棍、等多種花洪器械。招就1968年病逝於佛山。
招就之徒弟及堂姪招允(1924-1973)於六十年代來港,亦尊招就吩咐,追隨葉問(招就的師叔)拜師深造,可見招就對前輩之尊崇。其後招允得葉問親題一「詠春正統 葉問題」七字牌匾,為葉問弟子中所獨有。
韓廣玖之咏春拳其實學自彭南。再加上黃仁智花洪拳及其他拳類,以有別於「葉問詠春拳」及「廣州詠春拳」。是從順德永春拳演變出來。
澳門咏春拳
澳門因與香港一水之隔, 有葉問在香港授徒時招收之弟子,在澳門定居並開枝散葉。
不同源之異流
馮小青
主条目:紅船永春拳
馮(在1870年後,當時粵劇可以在廣州恢復演出)在廣州追隨師父粵劇武生新錦(大花面錦,陸錦)學習紅船永春(前身為福建白鶴拳)。新錦在粵劇班中是黃華寶(1854年前在佛山粵劇演出之武生)的後輩。所以根本無何能陸錦與黃華寶連上關係。馮小青大約在1920年左右在佛山去世,享壽72歲。
蛇形永春內功拳
阮濟雲在安南(越南)所傳出—蛇形永春,永春內家拳 (VINH XUAN NOI GIA QUYEN),亦名永春佛家 。
阮奇山之兄長,追隨師父欽州郭寶全(蛇形)(老洪拳五形之一),馮小青(紅船永春,當時年屆七十)等。
套路除部分蛇形拳路、紅船永春拳路外,還有小練頭,並無尋橋及標指之套路。參見永春內家拳[1]網內文章(Some Reflections on the Kungfu System of Vietnam Wing Chun) By Si-fu Nguyễn Ngọc Nội 。
偏身詠春拳 (洪拳)
古勞偏身詠春-梁贊先師退休回鄉授與小孩。由王華三開始傳出,加入了洪拳伏虎四門之技。
陳國基永春拳 (花洪拳)
主条目:順德永春拳
陳國基,其曾祖父為陳華順,祖父陳汝棉 ,父親為陳家廉
陳家廉擅長一字劍、十三槍及雙刀拆棍等母系拳術。家廉自小在鄉間學習自母親黎好(妙顯)之洪拳,長大後,1932年追隨父親陳汝棉前往廣西授徒(之前從未在佛山授徒),而母親黎好則從順德到佛山,留守陳館教授洪拳,陳汝棉之徒弟招就得以追隨兼學其花洪拳。
解放後,中共禁止傳授詠春拳,陳家廉在順德一所小學中教授花洪拳。此時的弟子有[[順德永春拳|譚煥標]]。而在解放後始學習花拳的黄仁智後反傳陳家廉之子陳國基。譚煥標等現稱此拳是順德永春拳,實質是洪拳與部分詠春拳之變異。
陳國基永春拳與馮少青之紅船永春拳無關。
陳國基尊至善禅师为先师。他說此拳由至善所創,為纪念永春殿故取名为永春拳。又說清帝火烧福建少林寺,只剩下永春殿(這是花拳之傳說歷史)。因為至善禪師、洪熙官、黄坤三人(這是洪拳之傳說)當時外游,才免于难。又說清庭發现永春拳是少林拳,因而剿之,于是改名“咏春拳”。所以陳國基復名为“永春拳”。
陳國基自稱學自家傳。獨有秘傳後半部詠春拳套(祖母黎好之花洪拳拳套);四门拳、伏虎拳、佛掌「註1」、红砂掌、梅花槍、九环刀等等。現在之所謂“下半部”詠春拳的招式(即所謂的詠春下半部),不過是把其他门派的招式堆砌,包括有龙形、洪拳及鹰爪等。
固此,陈国基及谭焕标之所谓“嫡传少林永春拳”实与吴仲素、叶问等所传(吴与问公均为陈国基之祖华公佛山门下传人,因此问公于港传武期间仍称本门派为佛山咏春派)佛山咏春也无关。陈及谭还认为“叶问所传乃不完整之詠春拳”,即认为叶问于港所传不为“正宗”,且历来轻视港传咏春,但却大肆宣传叶问门人李小龙乃“将永春拳推向世界第一人”,显然另有目的。不過卻也凸顯了中國南拳歷史傳承的不可考。
黃仁智善於花洪拳(花洪拳-紅拳一支)。再傳韓廣玖。
註1:四门拳、伏虎拳、佛掌等是傳統南拳〔老洪拳,現稱(南)少林拳〕。福建白鶴拳,洪家,蔡李佛亦有之。
朱頌民(黃哲誠花洪拳)
主条目:少林永春拳
與白鹤拳,紅船永春,混合詠春之分別
〈詠春〉
歷史地點—約於1860起,太平天國李文茂事件後,粵劇禁演。武生黃華寶於佛山傳授與梁贊。
始見於—黃華寶傳授與梁贊,梁贊整理後而發展。
拳套:—因應壹套全新鍛鍊系統設計而成,只有拳種共三套。依次由淺入深小念頭,尋橋,標指等詠春
獨有拳套,完全沒有其他門派或南少林拳套之影子。有南少林六點半棍(與梁二娣交換而來)。
〈白鹤拳〉
歷史地點—始於清初順治時之福建省永春县。
始創人—方種(方掌光)與女兒方七娘(永春七娘)。加上台灣降將白戒之武術而成。
拳套:—十套。初級套路為三戰拳,並無小念頭(小鍊頭),尋橋,標指等詠春獨有拳套。
〈紅船永春拳〉
歷史地點—1870年後,太成國李文茂事件後,粵劇禁演。大花面(陸)錦於廣州傳授與馮小清。
相關人物—大花面(陸)錦。
〈花洪拳〉
拳套:花拳,箭拳,七星拳等。無尋橋,標指等詠春獨有拳套。
有纏絲棍〔不同於梁二娣(詠春拳)之六點半棍〕。
〈混合詠春〉
詠春拳注重實效,拳理自然科學,合乎人體力學,三角幾何。人人可以依照自身條件來學習。加上中國傳統哲理,
儒家中正守法,道法自然隨意,佛性修心,不行邪念。造成可以發展之有利條件。
現在很多學習其他門派之人士,亦加入原詠春之原理或動作,將自身之動作招式改變,發展了:
洪拳詠春—以‘至善禪師’為創始人。部分洪家拳加上更改之詠春拳套路。
少林詠春—以‘至善禪師’為創始人。部分老洪拳加上更改之詠春拳套路。
太極詠春。
紅船永春—部分永春拳加上黃華寶之小練(念)頭。梁二娣之六點半棍。
永春詠春—以‘永春三(七)娘’為創始人。部分永春拳加上詠春三套拳套路。
洪頭蔡尾詠春—以‘至善禪師’為創始人。部分洪家拳,部分蔡李佛拳如「小練」,「走四門」。加上詠春三套拳套路。
可惜,詠春拳是一個完整之學習系統,如果只學其部分,如其套路,更改其手法,加以花巧,表現剛烈,便失其真。
如果只學其原理,不隨其系統手法,終不得其至美。
來源說明http://www.wingchun.com.vn/indexE.htm 又名永春佛家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