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4日 星期四

詠春拳的十二式藤圈手

詠春拳藤圈手為大多詠春門人所忽略的基本功法。它基本包含了詠春拳上三路的主要手法,身法和心法。通過藤圈有限的空間來規範練習者出手的角度,方位和力量。增加肩,肘,腕三個關節和韌帶的柔韌性和靈活性。加強雙手配合使用的流暢協調性別。並可通過藤圈和橋手間的相互作用提高橋手的聽勁能力。並可快速,準確,自然地表達詠春拳的守中用中,沉肩墜肘,含胸拔背的要求。從而使詠春拳手能潛意識應用子午線攻防技巧的習慣。為以後練習小念頭,沉橋,標指,木人樁打下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掌握了藤圈手,就基本領會了詠春拳的主要思想。就可在近身搏擊中發揮強大的作用。望諸君珍之,惜之,習之。
總式
代表了整個藤圈手的主要思想,詠春拳術的手法的主要難度都包含在內,只要練號總式,基本解決詠春拳術的招式的定型問題。
松肩
主要練習肩關節的柔韌性和靈活性。
裏練陰陽掌
練習歸錚的原理,更易表達詠春拳的中線原理。
圈手
練習腕部的柔韌性和靈活性,詠春拳的招式變化大多表現在腕部。
枕手
練習向下切橋的發勁方法。
外廉
為詠春拳的主要手法之一,練習在中線直出直入的攻防技法之一。有裏練陰陽掌為基礎,就較易解決此式。
耕手
為詠春拳的代表手法之一,特點在於中線切面轉換手橋,難度不大,但常用,建議多練。
撲翼掌
兩手腕掛在藤圈,限制兩手橋的變化空間。主要學會左右轉腰化勁和發勁。
三品掌
為詠春拳非常有代表性的手法。主要表達拍打、耕打和攤打。練好此手法,就更易在運作中變換手法。
半攤膀
和耕手為姐妹手法,方向相反。
內廉
和外廉手為姐妹手法,外廉手是一手橋由中線向外遮攔發勁,一手配合沖拳發勁的攻防手法。
三星捶
以藤圈掛在手腕上,利用藤圈的限位和圓的原理連續沖拳,產生的離心力,自然地增加出拳的頻率,同時增加手橋的力量。

寸勁拳產生威力的外在原因

所謂“寸勁拳”產生威力的外在原因,是指通過一些外在的訓練手段來達到出拳強猛或使每一部分肌體都能“出功夫”為目標的。也就是說,進行訓練並不僅僅為了使肌肉漂亮,更重要的是,必須使其具備有足夠的殺傷力與破壞力,借此重創對手。
李小龍認為,人體首先應具備良好的速度、靈敏、柔韌和攻擊準確性,然後才是應具備最大的絕對力量。“寸勁拳”從表面上看是局部力量的發放,但實質上是全身協調發力的結果。對此李小龍也曾舉例說過,一個能臥推400磅(約180公斤)的人,可能在重器械專案(如鉛球比賽)中取得好成績,然而卻無法協調動員全身各部位的肌肉以展現其攻擊力。也就是說,李小龍過人的力量和極快的速度,再結合出色的身體協調配合能力,方使他成為近身發力或埋身搏擊中的佼佼者。李小龍看上去雖略顯精瘦些,但只要其舉手投足,殺傷力都是足以致命的。
為了訓練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力量,李小龍把素質提高和技術練習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從而使本身已很高深的武功昇華到了幾近完美的境界。李小龍對“寸勁拳”的練習確實到了“發瘋”的地步。伊諾山度回憶說,李小龍在訓練中經常手持啞鈴進行“寸勁拳”打擊練習,而且每次練習12組,每組100次,雙手依次先後持1、2、3、5、7和10磅重的啞鈴進行“金字塔”形遞增6組,然後再依次遞減重量,進行6組實戰應用技術模仿練習。李小龍曾讓筆者和他一起訓練過一次,哇,練習後三角肌和手臂竟是如此地酸痛!
在“寸勁拳”的訓練過程中,李小龍還很注重前臂的訓練,因為“寸勁拳”力量的發放點雖是拳面,但其力量卻來自於身體。也就是說,手臂是全身整體勁力運送至拳面的一個重要的運載或傳送工具。琳達亦曾說過,李小龍對前臂的練習(特別是腕關節的練習)到了“入迷”的地步,因為“寸勁拳”的有效發揮對前臂與腕關節的要求較高,需要擁有特殊的運腕技巧。如果你的腕關節未能承受住巨大的緩衝力的話,則“寸勁拳”將絕無效果可言。
曾數度與李小龍在電影中合作過的美籍空手道高手鮑勃.華爾曾說過,李小龍力大無比的前手臂在他的功夫系統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他是這樣說的:“李小龍的前手臂和身體的比例是我所見的人中最大的,他不但前手臂異常發達,而且還擁有一雙鐵拳和十個鋼指,太可怕了。”另外,曾在電視劇《青蜂俠》中與李小龍合作過的電影明星范.威廉姆斯則回憶說,作為好朋友,他與李小龍都擁有粗壯的前臂,但獲得的方式卻不同。李小龍是通過專門訓練獲得的,而自己則是天生的或者是在此基礎上通過做其他競技運動而間接獲得的。這位身高1.83米,體重95公斤的壯漢是當時惟一能和李小龍進行“掰手腕”較量的人,並且現在想起這些事來他還不好意思地說:“李小龍是不可思議的,我們之間不是同一個級別的較量,我超過他有40磅,但是他的前臂卻是我所見到的同等體重的人中最粗壯的。”事實上,李小龍在“掰手腕”比賽中總是獲勝的。他的另一名弟子赫伯.傑克遜回憶說,李小龍當年曾開玩笑說,他準備當此項運動的世界冠軍。
在“寸勁拳”的整體訓練過程中或在整個截拳道的訓練系統中,鍛煉前手臂及腕關節的方法很多,但據宗師的嫡傳弟子喬.路易斯所說,李小龍當年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是將34公斤重的杠鈴直臂水準前伸,並靜止控制30秒鐘。當然,這對一名體重僅60多公斤的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即使是一個體重達90公斤重的人都不一定能做得了。
此外,李小龍在美國的首位弟子傑西.格洛弗亦曾回憶說,李小龍還常用拉負重滑輪、拳頭下擊沙箱及用短繩系30公斤重的啞鈴進行“卷腕”練習,以進一步強化前臂。最後,傑西.格洛弗又補充說,李小龍之所以注重前臂及腕關節的訓練,是因為他認為要使拳頭爆發出強大的力量,首先要使關節能夠承受住並傳遞出擊打時所迸發的強猛的力道。

寸勁拳產生威力的內在原因

寸勁拳產生威力的內在原因
在很多外行人看來,截拳道的拳法技巧與西洋拳擊相似,但這只不過是因為李小龍早年曾潛心研究過拳擊,並把其精華糅合到了自己的功夫中去的結果。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李小龍的拳法是優於西洋拳擊的,因其中蘊藏著深厚的中華武術功底,尤其是一些內家拳術中相當有價值的理論與技術,因為他亦曾用心研究過太極拳、形意拳與八卦掌等內家拳術。所以,要徹底剖析“寸勁拳”產生驚人的殺傷威力的真正原因,只從外在因素方面入手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相對於內在勁力的巨大功用來說,外力與外功僅能算是皮毛而已。
首先,“寸勁拳”十分講求內意的運用。而所謂的內意,就是隱于人的思維系統中的意念、意識,它無形、無象、無聲地深藏於靈魂之中,是決定一個人行動的關鍵因素。也就是說,你的每一個打擊動作都脫離不開意念、意識對肢體的指揮與調動作用。例如,當你想用拳打擊對手時,首先是心想,即通過心之發動而產生了打的意念和意識,而且這種意念與意識對對手來講,是毫無覺察的。當打的念頭一旦成為意志,即下了打的決心之後,則會眼、心、手結合而以意領氣,以氣催力,在外形肢體上形成打擊的動作。在“寸勁拳”的訓練與運用上,內氣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氣衰則勁力不充,且難以在最短的時間、最短的距離之內,爆發出巨大的殺傷力來。所以你在打擊時,若能使內氣貫注於攻擊點上,就能夠在一刹那間,由內氣的急劇轉動和聚集,而發出強大的震盪力與穿透力來。衡量一個內家高手內功深淺的重要標誌之一,就是看他能否在最短的時間與距離內爆發出最大的勁力來。
你可能還沒有聽說過的另一個“寸勁拳”的竅要之處是內勁的運用。儘管李小龍也曾說過,在發拳時須在身體內部貫以“流動著的能量”,但卻有很多研習者認為這僅是一種理論上的要求。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內氣是內勁的發源之本,而且練習內家拳的人,平時也注重氣沉丹田,而發勁時則又同樣離不開“氣自丹田吐”。當然,無論是在平時的練習中,還是在實戰的運用中,對於勁力的發放都應當有所克制,不宜發放過多、過頻,因為如過多地發放爆發性的勁力,必會造成自身氣力的大量消耗而氣餒力竭,這一點李小龍本人的實例便已作了最好的說明。在這裏,我的意思是說,在平時練習時,爆發性力量的發放次數應適當地因人而控制,也只有養與蓄多於發與放時,人體才能有更大、更強猛的勁力產生,而不致走李小龍內功不繼的老路。因為從廣義的方面來講,練武的目的是要培元養氣以使身體健壯,若不懂得培元養氣之法,長久下去不但不能使身體健壯,相反還會傷害身體。所以,筆者有責任提醒所有武道研習者加以注意。“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這句話說得很好,道出了修習拳術的根本,只有真正具備了這種能力,才能談得上運用於人,即將此種暗藏殺機的勁力在無意識之中突然作用在對手的要害部位上,以形成致命性的創擊。
關於“寸勁拳”打擊時勁力的發放問題,還可以再作進一步的探討。首先就是爆發勁力的速度愈快,衝擊力也就愈大;進攻對手的距離愈近,愈容易給對方增大防禦和破解上的困難,而且時間越短,進攻就越易見效。其次,在打擊上還有一個時間性問題,也就是既不能爆發得過早,也不能過晚。若過早則會使爆發勁難觸其身,而難收其效;過晚又會形成過勢之拳,而根本沒有什麼殺傷力。所以在練習“寸勁拳”時一定要細心體會打擊的時機,如此才能爆發出如電閃雷鳴或爆炸般的“急中之剛脆勁”來。

2010年2月1日 星期一

招允詠春

招允師傅祖籍廣東佛山,出生於1929年,自幼受武風薰陶,醉心武術,鑽研頗深。先在佛山師承其堂兄招就(師承陳汝棉)因而與.彭南.同一支系,當時招允師傅應稱葉問為師公。招允師傅旅港前,已在佛山眾議總會,擔任詠春拳術助教,深得鄉親父老敬重。中國風雲變色,招就吩咐招允到香港,再師葉問。
其子招鴻鈞承先啟後接掌館務和僑港招允體育會會務一切事宜,每一位切磋習藝的師兄弟均一一緊密聯繫著。1994年舉家移居加拿大後,僑港招允體育會的會務由尹冠英全力肩負重任,薪火相傳。 招允恩師生前,已在香港和海外傳授招允詠春拳術者有 -- 侯永棧、馮思賢、 狄龍、 李海生、李發全、郭英華、劉惟、尹冠中,尚有其他師兄弟、徒孫、徒曾孫等默默耕耘在全球各地傳授招允詠春拳術者,不計其數。
招允師傅拳法(特色):
法度有序,三角朝形,蹬腰作勢,力從地起,
六合發力,寸內發勁,斜角箭追,身隨位走,
長短橋勢。標磅直沖,來留去送,招無虛發。
招允詠春拳套:
小念頭、尋橋、標指、沙包拳與樁、三合樁、木人樁、梅花樁、八斬刀、六點半棍法、固定式戰錘、走馬戰錘、斜角戰錘、起腳戰錘、標步衝錘、斜角標步衝錘、獨腳小念頭、敗形拳等。
輔助技術:黐單手、,黐雙手、正身黐手、半甩脫黐手、披護甲自由全甩脫等、內門拳法、八掌朝形、詠春法、內門腳法。
1950-1955年招允師傅
1950年招允師傅到香港後,即再向葉問深造詠春拳理和法度,由此師公又轉為師徒關係。葉問一些徒弟,執著輩份之爭,明暗之中,誹言排擠.但葉問不為所蒙,更傾囊相授,不單感情有增無減,而且在困境中互相結合扶持,成為生死莫逆之交。
招允師傅亦深知人事關係複雜,立志獨力揚名立萬,發展詠春拳。招允師傅亦能徹底應用問公學理,分析詠春拳術,再結合招就 <嫡傳之傳統技法> 使招允師傅詠春拳藝在香港武林界,大放異彩,名噪一時。
早於1955年,招允師傅已分別先後在旺角運動場道、九龍塘三角花園、石硤尾、染布房街、大埔道友聯大廈12樓、通菜街120號5樓、通菜街119號3樓等地傳授詠春拳術,1973年9月正式在旺角道28號2樓自置館址授徒,而詠春招允體育會正式成立。
1972-1975年招允師傅
1972年,葉問宗師辭世前之大壽,席設油麻地平安酒樓,問公特意安排招允師傅即席表演詠春尋橋套路。表演臺上, 招允師傅氣定神閒, 外觀腰橋馬力、走馬朝形、內分陰陽、力則相隔、發於六合八法、心意合一,內勁則有影無形,剛柔互際不單能表現問公對詠春拳之數理解說,三角幾何定位, 亦能展視詠春拳術的法度,轟動全場,贏得嘉賓屏氣凝神觀賞。表演完畢後,教頭陳鬥師傅,率先以熱烈的掌聲讚賞,牽動全場嘉賓激烈附和鼓掌回應,與此同時葉問宗師即席親授招允師傅[詠春正統]牌匾。 (此牌匾現正懸掛於花園街港加招鴻鈞招允子拳館)。
香港武林,在五十至七十年代,盛以武會友,相互切磋,踢盤揚名,但亦容易種下仇敵禍。而招允師傅以武德威信,鼓勵公開交流比拼,並且廣集門生教授,現今桃李滿門。
招允師傅有系統及分階段發展詠春拳,首階段以實務主功為主,實用散打,招招到肉。第二階段,以深化技巧,對拳理法度,應用技術有較深追尋。此時亦多集中於教授學生,員警及文員等。第三階段,轉向於拳術發展、教育、培訓出發,亦多招收具經濟能力及有志作長面發展的熱心門徒,預備長遠正面發展.
師承招允者來自不同階層,現已遍佈全球各地,在社會上各司其職,盡其所長。學拳先後有候永棧、馮思賢、梁榕江、李發全、葉球、陳海雄、周慈、廖少佳、黃名偉、周岳、周燦光、羅志勤、關志賢、李佰權等,其中更有著名電影紅星…狄龍。 足球明星---葉尚華、電視明星---楊金陵、楊澤霖、加西武聊主席郭英華、劉帷、影片剪接專家---餘國峰等。
正式拜師學藝的入室弟子有:尹冠英、尹靜嫻、尹冠中等三人。師兄間, 全靠尹冠英,默默肩負著聯繫重任,薪火相傅,隨後侯永棧、 招鴻鈞、馮思賢、狄龍、李海生、李發全、郭英華、劉惟、尹冠中等,先後在香港和海外教授招允師傅詠春拳術。
招允師傅亦於1975年挾技仙遊。

追蹤者